1北京的春节 课后达标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北京的春节 课后达标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2 07:5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1 北京的春节 课后达标练
一、选择题
1.下列三组词语中,读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腊月 骡马 间(jiān)断
B.饺子 通霄 正(zhēng)月
C.榛子 蜜饯 即(jí)使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组织 阻碍 修健 建造 B.征途 徐徐 辨论 争辩
C.跨越 挎包 内容 肌肉 D.陌生 柏树 干燥 躁热
3.填入下面语段中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 买各种玩意儿, 买杂拌儿,其次才是买爆竹。过年期间,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 紧张。他们必须要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A.无论……都…… 即使……也……
B.既然……就…… 虽然……但是……
C.不是……而是…… 不仅……也 ……
D.不仅……还…… 因为……所以……
4.下列关于课文内容或写法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和田的维吾尔人有爱美的天性,而且能歌善舞。
B.客家民居的特点是“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C.《北京的春节》有的进行了详写,有的一笔带过,这样写对突出民俗特点很有好处。
D.“傣族村寨多则二三百户,少则一二十家,都由一幢幢别致的竹楼组成。”这句话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5.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拟人)
B.花生仁脱了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拟人)
C.妈妈的命令,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反问)
D.于是,除夕噼里啪啦大笑着走来,又噼里啪啦大笑着离去。(拟人)
二、填空题
6.比一比,再组词。
醋( ) 腊( ) 熬( ) 傲( ) 
饺( )  较( ) 拌( )  伴( )
询( ) 旬( )
7.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心意真挚诚恳。 ( )
2.文中比喻夸大地形容。( )
3.到从来没有人去过或很少有人去过的艰险地方去考察(自然界情况)。( )
4.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 ( )
5.完全不放在心上。( )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写句子
回味
(1)吃过东西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经历或接触过的事情重新体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完成练习。
1.年糕里面学问大,象征着人们万事如意、心想事成。(仿写句子)
_________学问大,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
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过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的__________________。
(2)从加点的词语可以体验到________________,因为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3)你在除夕的时候“守岁”吗?“守岁”的时候都做些什么呢?请写一写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过年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惯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吱咯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三喝六,没有孩子的份。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日:“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
“姑娘爱花,小子要……”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个桃脯蜜枣沾上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一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锅子、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素面筋,十香菜,比较的受欢迎,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
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10.文段写的是除夕守岁,一共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画“___”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个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画“﹏﹏”的句子用了三个“满”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短文是作者回忆幼时过年的经历,语言不乏幽默风趣,试举一两句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①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②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③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④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⑤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⑥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14.概括上述文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找出文段中的一个俗语写下来,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横线画出文段中的两个比喻句,说明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段中是如何讲述怎么泡腊八蒜的?“色味双美”具体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③段中的“零七八碎儿”在文段中具体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段中孩子们过年时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段中哪句话说明了“大人们也紧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和字形的识记。
A.间(jiān)断应改为间(jiàn)断
B.通霄应改为通宵
2.C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
A:健——建
B:辨——辩
C:正确
D:躁——燥
3.C
【解析】

4.B
【解析】

5.A
【解析】

6. 吃醋 腊肉 熬汤 骄傲 饺子 比较 杂拌 伙伴 询问 七旬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
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
形近字的特点:
① 笔画相同,位置不同。
② 字形相近,笔形不同。
③ 字形相近,偏旁不同。
④ 字形相近,笔画不同。
⑤ 字形相近,读音相同。
⑥ 字形相近,读音不同。
⑦ 部首相同,位置不同。
7. 诚心诚意 渲染 探险 讽刺 满不在乎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及意思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感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字词背诵积累等。
8. 刚吃完饭,弟弟在回味味道。 我正回味刚才发生的事情。
【解析】

9. 月饼里面 人们团团圆圆 热闹 人们对除夕夜团圆饭的重视 守岁,我们守岁会放鞭炮,会吃团圆饭。
【解析】

10.一共写了六件事:熬夜守岁,磕头要压岁钱,拜祖先,放鞭炮,分杂拌儿,吃年夜饭。
11.环境描写。写出了过年时的喜庆气氛和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12.三个“满”字写出了所备食物的丰盛。
13.(1)“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这一句近似口语的表达,写出一个男孩对炮的独特感受,语言自然亲切。(2)“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吃?”“低枝倒挂”一词生动传神地写出“我”因熬夜而困倦不堪的动作,语言不乏幽默风趣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要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任务、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明的写出来。
文章开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惯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写了除夕要熬夜守岁。
“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日:‘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写了除夕磕头要压岁钱,拜祖先。
“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个桃脯蜜枣沾上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写了除夕要放鞭炮,分杂拌儿,吃年夜饭。
11.
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运用。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吱咯吱响。”运用了环境描写手法,将过年时前庭、后院中的环境描写出来,挂满了灯笼,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吱咯吱响。写出了过年时的喜庆气氛和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12.
本题考查句子中字词的作用。
“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这句话写了过年时,大家都准备了很多的食物,不知什么时候才吃完。三个“满”字写出了所备食物的丰盛。
13.
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文中幽默风趣的语言有很多,如:“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惯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这句话写了作者对于“守岁”的感受,作者认为“对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语言自然,感受真实。
“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这一句近似口语的表达,写出一个男孩对炮的独特感受,语言自然亲切。
“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吃?”“低枝倒挂”一词生动传神地写出“我”因熬夜而困倦不堪的动作,语言不乏幽默风趣。
14.写了从腊八到除夕之前人们的活动和习俗。
15.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运用俗语,形象地说明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北京的春节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16.比喻句: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目的:把粥比作农业展览会,形象地说明了腊八粥的米、豆、干果多。把腊八蒜比作翡翠,说明腊八蒜的颜色美。
17.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色味双美”指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
18.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杂拌儿。
19.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20.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解析】
14.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阅读文段可知,选文主要描写了从腊八到除夕前人们的活动和风俗习惯。
15.本题考查对俗语的理解,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通过阅读选文可知,本文中的俗语是“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句俗语说明了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16.本题考查对比喻句的辨析与理解。“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是一个比喻句,将腊八粥比作农业展览会,说明了腊八粥中的材料多。“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是一个比喻句,将腊八蒜比作翡翠,说明腊八蒜的颜色很漂亮。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两句进行作答。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通读全文,抓住关键信息进行作答。通过阅读文章可知,“零七八碎儿”指的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杂拌儿。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通过阅读文章可知,第③段描写了孩子们为过年做的准备有: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定位在第④段,可知大人们也紧张,因为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