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1 15:3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 9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屠夫(tú)苏州(shū)灵魂(hún)
B.酒家(jiǔ) 牧童(mù) 兄弟(xōng)
C.加倍(bèi) 孤独(dú) 异乡(yì)
2.“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屠苏”指的是(  )
A.一种丝带 B.一种植物 C.一种酒 D.一种工具
结合诗句,选择划线字的正确解释。
3.千门万户曈曈日,只把新桃换旧符。( )
A.太阳落山时 B.天刚亮时 C.傍晚时分
4.每逢佳节倍思亲。( )
A.加倍 B.一倍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总把新桃换旧符”是指人们用新的桃树换掉旧的纸张。
B.“元日”的意思是原来的日子,在诗句中指农历春节。
C.《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指的是现在的山东省。
D.《清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愁、惆怅的心情。
二、填空题
6.理清脉络。
1.《元日》中“元日”指________________,该诗描写的是________的欢乐、热闹景象。具体写了元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明》一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________”表现了人们的悲伤情绪。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九月九日是我国的________节,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___的思念之情。其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7.按要求写句子。
1.美丽的菊花在秋风中频频点头。(仿写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年了,人们把红红的对联贴在大门上。(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综合性学习。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真正内涵,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意义,学校准备开展一次以“传统节日我知道”为主题的班级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探寻习俗
请你写出当地“春节”的民俗活动。(至少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寻根究底
请你写出一个传统节日和有关它的故事或传说。
例:中秋节——嫦娥奔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词曲鉴赏
课外阅读。
清明
[唐]杜牧
清明①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②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②酒家:酒店。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9.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天气是_______,作用是_______。
10.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_____________
11.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
_____________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2.给下面划线的可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穿尽红丝几万条_____
A.尽头 B.完 C.全部
②七夕今宵看碧霄_____
A.碧玉 B.碧叶 C.青色
13.填空。
①“乞巧”是在农历________,即________,传说那天是________鹊桥相会的日子。
②“七夕今宵看碧霄”中读音相同的两个字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意思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③诗中写出乞巧人多和红丝多的词语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的追求。
14.根据自己的理解,简单地写写诗句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清明
也许是三月,也许是四月,在江南。
雨像一位喋喋不休的老者,把一些纷纷扬扬的语言,洒进山村的每一个角落。乡间小路上,撑油纸伞的诗人,沉思的诗人,被几朵落花打醒。
披蓑戴笠的行人,在闲闷了一个冬季后,又满脚泥泞地开始了行色匆匆的奔波。他们忧郁的神情,是被这场潇潇不息的雨搅得无可奈何,还是担心又一季两手空空呢?出门在外真的不易啊!望着渐渐模糊的背影,诗人不觉轻轻喟叹。
远处的树阴下,避雨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响了柳笛。断断续续的音符轻轻滴落在绿叶上,草丛中,宛如一些透明的、纯真的梦。
诗人连忙凑上去,慈爱地问:“孩子,这附近有酒家吗?”
少年抬起握着牧鞭的手,指向了前方。黄昏中,村廓朦胧,一家茅屋上有一面小旗在风雨中悄悄摇曳:杏花村。
这时候,酒店的灯突然亮了,像家人温柔的眼睛。看着看着,诗人就有点醉了。
15.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不休 ______不息 ______摇曳 ______模糊
16.照样子写词语。
行色匆匆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断断续续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7.下面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请你指出来。
(1)雨像一位喋喋不休的老者,把一些纷纷扬扬的语言,洒进山村的每一个角落。( )
(2)断断续续的音符轻轻滴落在绿叶上,草丛中,宛如一些透明的、纯真的梦。( )
18.“酒店的灯突然亮了,像家人温柔的眼睛。”这个句子表达的感情是( )
A.喜爱酒店那温柔的灯光。
B.酒店的灯光让人沉醉。
C.通过酒店的灯像家人的眼睛,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
19.为杏花村酒店拟一条广告招牌。(10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选选,填填。
短文描写的景色是( )季,地点是( )。
A.秋、北京 B.春、江南
21.短文是通过( )的眼睛来观察清明时节的景物的。
A.行人 B.老者 C.诗人 D.牧童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A选项苏州(sū);B选项兄弟(xiōng)
故答案为C。
2.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全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诗意: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3.B
4.A
【解析】
3.略
4.略
5.D
【解析】

6. 农历正月初一 元日 爆竹声 屠苏酒 桃符 清明节扫墓 欲断魂 重阳 亲人和家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析】

7. 小鸟在枝头唱着欢快的歌。 过年了,红红的对联被人们贴在大门上。
【解析】

8. 看社火、走亲戚、放鞭炮、贴春联等。 七夕节 牛郎和织女
【解析】

9. 清明节 下雨天 渲染烦闷的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10.因为清明节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出门在外的人又会忆起逝去的亲人,而今又是春雨绵绵,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辛,所以行人才会“欲断魂”。
11.哪里有酒店。牧童以“遥指杏花村”的行动作了答复。
【解析】
【分析】
9.
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分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意思是在这江南的清明时节里,漫天都是纷纷的细雨,那绵绵的细雨飘洒在了来来往往的行人身上,这些羁旅的行人一个个都是神情凄迷,伤感极深的样子,仿佛魂魄都要飘离身体。
这两句诗主要描述的是诗人在清明节期间,在纷纷细雨之中,所看到的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神态,烘托出一派凄清的氛围,也为为下文作者寻找酒家做铺垫。
10.
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
“欲断魂”的意思是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
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行人为什么会“欲断魂”,因为清明节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出门在外的人又会忆起逝去的亲人,而今又是春雨绵绵,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辛,所以行人才会“欲断魂”。
11.
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意思是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由此可知,行人问牧童哪里有酒店。牧童以“遥指杏花村”的行动作了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店。
12. B C
13. 七月初七 七夕 牛郎织女 宵 霄 夜晚 天空 家家 几万条 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
14.七夕晚上,望着浩瀚无际的青天,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解析】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义的理解。①“穿尽红丝几万条”中“尽”的意思是完。②“七夕今宵看碧霄”中“碧”的意思是青色。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文学常识的理解。①“乞巧”是在农历七月初七,即“七夕”,传说那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②“七夕今宵看碧霄”中读音相同的两个字分别是“宵”和“霄”,意思分别是夜晚和天空。③诗中写出乞巧人多和红丝多的词语分别是“家家”“几万条”,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的追求。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应根据作者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这首诗歌的大意是: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15.喋喋 潇潇 悄悄 渐渐
16.气息奄奄 千里迢迢
整整齐齐 稳稳当当(答案不唯一)
17. 拟人 比喻
18.C
19.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答案不唯一)
20.B
21.C
【解析】
15.略
16.略
17.略
18.略
19.略
20.略
21.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