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种群的概念
种群的特征
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一、种群的概念 生活在一个特定区域的同一物种的所有成员称之为生物种群,简称种群。 1.同一地点,地点可大可小 2.必须是同一物种的生物3.一群个体,不能是部分概念要点:三个“一”(种群应具备的条件)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2.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鳍豚
3.此时此刻我们所在教室内的全 部学生和老师思考?(不是)(是)(是) 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有的特点,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是物种的进化单位,而个体只具有性别、年龄、出生和死亡等特征。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2.年龄结构
3.性比概念:单位空间(面积或容积)内某种群个体的数量。是种群的首要特征
1、种群密度表示方法:
①小范围的水生生物——单位体积
②大范围及陆生生物——单位面积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数/面积(体积)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最直接方法:总数量调查-----对种群中的每一个体逐一计数
例如:计数一片林地中的所有麻栎或者集中于繁殖基地的海豹。
对于移动的动物或者间隔较大的植物可以利用航空摄像进行计数优点:计数准确缺点:工作繁琐常用方法:取样调查法-----
(1)样方法
(2)标志重补法样方法概念: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 种群密度估计值。
适用范围:
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 ,蚜虫、跳蝻的密度等。标志重捕法概念: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计算公式:
N:M=n:m
N表示种群个体数,M表示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n表示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m表示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数。适用范围:
多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注意事项:
⑴选择的区域必须随机,不能有太多的主观选择;
⑵对生物的标记不能太醒目并对其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行为产生任何干扰;
⑶标记不会在短时间内损坏,也不会对此生物再次被捕捉产生任何影响。2.年龄结构概念:
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表示方法:
按年龄的高低自上而下排列,即低年龄在下,高年龄在上。
一般按照个体所处的繁殖阶段划分为繁殖前期(幼年)、繁殖期(成年)、繁殖后期(老年)
类型:
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提供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
例如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为急剧增长型,人口还得持续增长几十年,直到2052年人口达到15.39亿的时候才会停止增长,其年龄结构才能转化为稳定型。
3、性比概念:
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类型:
(1)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等;
(2)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
活的昆虫,如蜜蜂、白蚁等。
应用: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意义:
性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出生率就会下降,种群密度就会明显降低。
种群三个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比这几项特征不是单纯的并列关系,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有着层次之分。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首要特征。
年龄结构,性比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性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三、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最直接因素)迁入和迁出(直接因素) 其他因素概念
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量
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影响种群数量变动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两者共同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动,迁入和迁出也是如此。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其他因素 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的,因此,凡是影响上述种群特征的因素,都会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
环境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等社会因素(人类):计划生育、战争等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迁入死亡率种群密度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迁出预测变化方向影响数量变动决定大小决定大小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种群密度。
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年龄组成。
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性别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