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重点描写西湖美景。学生没见过西湖,所以教学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有搜集资料的能力。课前上网查找有关西湖的资料和图片学生可以直观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为学习诗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年级孩子能够通过预习自己读准字音,也能够看图、看注释,反复诵读等方法读懂古诗大意。但要深入体会古诗的内涵,入情入境地朗读还需要老师的引领点拨。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统编版第七册第六单元第一篇文本,包括《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古诗。本单元的导语是“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课后习题题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课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本单元走遍神州大地的第二站。古诗既描绘了西湖晴天的美,也写出了西湖雨天的奇。把西湖比作西施大胆巧妙,不愧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感悟,走进诗境,感受西湖晴天和雨天截然不同的美。体会诗人所要表达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想想画面,体会诗人西湖的喜爱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
欣赏美景,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感受西湖晴天雨天的美丽神奇。
通过“读、想、说”结合的方法,积累语言,掌握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朗读品味法、想象体验法
【资源与工具】
《教师教学用书》、视频、背景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诗人,入诗题
1、幻灯片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成就请学生猜诗人。(苏轼)
2、师生齐读课题(幻灯片出示课题)
3、补充题目练写生字。
“饮”、“初”两个字,学生书空。
点拨“初”字的起源和意思。
4、解诗题
苏轼的诗很有特点,在诗的题目中往往含有大量的信息。从这个课题中,你能读懂点什么吗?
指名回答
5、检查朗读,读准古诗
A、教师范读
B、指名读后学生齐读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一)感受晴天西湖的“好”
1、解诗意:水光潋滟晴方好
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西湖吗?谁能把晴天的西湖读给大家听?(课件出示)(板书:晴)
A、潋滟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你看到怎样的西湖?读出你看到样子。
B、晴方好,“方”是什么意思?美的刚刚好。增之一分则太多,减之一分则太少,这就是“晴方好”啊。读出晴方好。
C、理解整的意思
学生举手回答
2、发挥想象,体会晴天西湖的美
A、波光闪动的湖面,你能用其他的词代替水光潋滟吗?
B、能不能用一句话去赞美晴天的西湖呢?就像——
点名交流
想象西湖的美
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同学们,你能想象吗?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假如你就是大诗人苏轼,此时划船游于西湖之上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
学生交流后,教师播放视频,领略晴天西湖美景。
3、激情引读,读出情感
指名读、齐读
(二)感受雨中西湖的“奇”
1、说话练习
观看视频(雨中西湖)(板书:雨)
雨中的山峰( ),像( )。
解诗意:山色空蒙雨亦奇
空朦是什么意思?
学生举手回答
这句话的意思是?
学生举手回答
让我们带着对雨的感激再读这一句吧!(齐读)
(三)感受比喻的巧妙和贴切
1、解诗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A、西子是什么谁啊?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B、诗人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指名回答
师:西施无论是淡淡的妆饰还是浓妆艳抹,都很美。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总是那么恰到好处。板书:(总相宜)
C、总结:在诗人的眼中,西湖早已不仅仅是一处景物而已,早已成为诗人情感的慰藉,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2、激情引读
三、读诗句,悟诗情
1、生自由读后配乐展示读。
2、 抽生背,齐背。
四、赏诗词,陶情操
师:孩子们,《饮湖上初晴后雨》堪称“西湖”之绝唱,但它仅仅是我国诗歌宝库中一粒很小很小的沙,在我国的古代诗歌中,还有很多写西湖的诗。(课件出示)
师生齐读描写西湖的诗句。(板书: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与赞美)
作业
其实像这样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在我国文学的宝库中还有很多,课后大家去收集一下。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
总相宜
雨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