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各课习题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各课习题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2 18:18:31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阿长与《山海经》
第10课
人教版 七年级下
第三单元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5
2
C
课内知识优化练
3
B
4
6
7
C
8
9
C
C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课外阅读拓展练
10
12
11
13
14
16
15
17
18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语文素养专项练
20
19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惊骇(hài) 孤孀(shuānɡ)
渴慕(mù) 憎恶(wù)
B. 掳去(lǔ) 惧惮(dàn)
惶急(huáng) 哀悼(dào)
C. 粗拙(zhuó) 诘问(jí)
霹雳(pī) 震悚(sǒng)
D. 絮说(xù) 烦琐(suǒ)
疮疤(bā) 咒骂(zhòu)
C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书斋 书籍 霹雳 大概 怨恨 莫明其妙
B. 耐烦 精致 和霭 守寡 惶急 面如土色
C. 颈子 翅膀 胸脯 渴慕 投掷 毫不相干
D. 仁厚 劼问 疏懒 哀悼 福橘 聚族而居
C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童年的“我”对于阿长谋害“我”的隐鼠的怨恨,在阿长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便完全彻底消失了。
B. 他一直仔细地观察在座的每个人的每一句话。
C. 童年的事情,往往不容易忘记;童年的读书生活,更会让人们回味无穷。
D. 文中的“我”非常喜欢阿长买的《山海经》,被视为珍宝。
C
4.【2021·乐山】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我们是选择得过且过的生活呢,还是选择拼搏奋斗的人生?我相信每一位有志青年都能正确选择。
B. 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待人处事就要宽容:宽者,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容者,海纳百川,不心胸狭隘。
B
C. 扶贫书记文雪松的一张推介青稞饼干的照片,吸引了网友的目光——这位1983出生,年仅37岁的驻村干部几乎满头白发。
D. 南湖的红船、延河的波涛、西柏坡的翠柏……祖国的山河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
5.【中考·江西】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将生命视作敝履,他们并非对于生已感到厌倦,相反,他们倒是乐生的人。
②这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
③他们是为了保持“生”的美丽,维持多数人的生存,而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
C
④这样深的爱!甚至那躯壳化为泥土,这爱也还笼罩世间,跟着太阳和明星永久闪耀。
⑤“生”的确实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
A. ①③④②⑤ B. ①③②④⑤
C. ⑤①③④② D. ⑤②①③④
6. 课文题目为什么不用“长妈妈”而用“阿长”?
课文前一部分所写的“阿长”的形象,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她,又是觉得“麻烦”,倘用“长妈妈”这个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这个称呼,符合文章前半部分所要表达的意思。另外,这篇文章是作者四十多岁时写的,用“阿长”这个称呼符合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口吻。
7. 作者为什么不详写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
不详写阿长是怎样买到《山海经》的,是为了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她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又操了多少心,通过想象中让读者更敬佩阿长。
8. 文中的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阿长是一个地位卑微、身世不幸、粗俗、迷信却乐天安命、纯朴善良、仁厚慈爱的人。
9.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阿长怎样的感情?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怀念的复杂感情。
▲10. 本文主要是写妈妈,开篇第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38页第10-13题。
X 不能删。第一段作者由父亲病重仍想着让带好吃的给妈妈尝尝这件事,引起下文,写妈妈生活的情景,为下文写我带石榴给妈妈一事做铺垫,表达出爸爸、妈妈一生生活的艰辛与清贫,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点拨】
先答出观点“不能删”,再从文章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不能删的理由。
11. 文中作者说“资料上说,石榴择土不严,在沙土上都能茁壮生长。我老家的地里就是那种土壤。”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H 这句话表层含义是石榴树择土不严,生命力顽强;深层含义是我家乡就是沙土地,就是贫困的地方,妈妈就像石榴树那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艰苦的生活环境里,依然保持着乐观、纯朴、善良的美好品德。
【点拨】
理解句子含义,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来分析,表层含义要结合文章语境来分析,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情感来分析。
12.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点拨】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要从修辞手法、表达对象特点、作者情感三个角度切入。
Y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妈妈年轻时的美丽、大方,表达了作者对妈妈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
★13. 妈妈是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的主旨。
【点拨】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以及议论抒情性语句来分析人物特征。
G 妈妈是一位纯朴、善良、坚强的家庭妇女。本文生动地刻画了妈妈的家庭妇女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浓浓的亲情,以及作者对妈妈的赞美之情。
14. 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母亲对作者的成长产生了哪些影响?请分条概括。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40页第14-18题。
G ①小时候的英语启蒙,让我具有超越时代的视野。②对我求学读书的执着和鼓励,让我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③摇篮前讲尼采,教育我要有昂扬的生命力、意志力。
【点拨】这是信息筛选题,答题时,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主要人物,然后再分析人物具体做了什么事情。“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着和鼓励,我怎么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通过这几句话可以总结出答案。
▲15. 文章回忆妈妈,开篇结尾却反复说“妈妈,稻子熟了”,是否多余?为什么?
X 不多余。内容上,一是强调自己一直忙于工作,只有稻子熟了,实验成功了,才有时间去看望妈妈;二是表明研究杂交水稻获得的成功,是妈妈启蒙教育我、激励我进步的成果。结构上,首尾呼应,开篇“我来看您了”,结尾“我想您了”,浑然一体。
【点拨】
分析能否删去,是否多余,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分别突出其重要作用。
★16. 请从文中作者的描述中,概括妈妈的性格特征。
【点拨】从文中作者对妈妈一言一行的描述中,概括出妈妈的性格特征。
G 妈妈是一位慈爱可亲、深明大义、高瞻远瞩、教子有方的伟大母亲。
17. 请结合原文,分析“种子”一词的含义。
(1)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2)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点拨】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理解词语的内涵,在结合具体的语境之外,还要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
“种子”是指杂交水稻的种子。
“种子”是指母亲对我幼年时期的启蒙和教育。
18. 通读这篇文章之后,你一定感受到了袁隆平对妈妈的愧疚之情、感恩之情、思念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印证这一情感。
G ①“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等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点拨】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读懂文章内容,找准主干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总结。
②“无法想象……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两段,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③“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隔着21年的时光,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19.【2021·包头】应用文写作。
育才中学计划在七月份组织“孝亲敬老月”活动,拟邀请对中国孝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李教授于7月12日下午三点到校做专题讲座。现请你以育才中学学生会的名义向李教授写一份邀请函。(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邀请函
尊敬的李教授:
您好!我校拟举行“孝亲敬老月”活动,我们知道您对中国孝文化有深入研究,现代表学校诚挚邀请您参加本次活动,并为我校师生做一场专题讲座。活动时间:7月12日下午三点。地点:育才中学礼堂。我们期待聆听您的教诲。
育才中学学生会
2021 年7 月10 日
【点拨】
这则应用文的重点是,内容表达要准确、简洁,语言要有礼、得体,格式要正确。
20. 请你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补写下面的作文,展现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的同桌蒋明是一个总爱把“无所谓”挂在嘴边的人,所以别人送他一个绰号——“无所谓”。我可不喜欢有这样一个同桌……夕阳下,看着他越来越远的身影,我却感觉他离我越来越近了。
【思路点拨】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锁定具体、典型的可抑点、可扬点,明确抑、扬的目的,选材才有方向;②抑什么,抑到什么程度,要做到心中有数、笔下有度;③抑是基础,是铺垫,扬是目的,是关键。本次习作应表现同桌在看似“无所谓”的态度下的“有所谓”,应该表现他的认真、善良等品质。描写时,应将人物放在典型事件中,对人物的言谈举止进行细致刻画,凸显人物性格。
例文:他不爱洗头,头发常常一绺一绺地缠在一起,弄得自己像个“疯狂的艺术家”。老师让他把长头发剪了,他却笑嘻嘻地耸耸肩、摊摊手:“无所谓啦,反正剪了还会长长,还不如不剪!”尽是他的理了。这么一个事事都无所谓的人,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却是他的“较真”。那天,他的朋友李森因为感冒,在课堂上吐了一地,其他同学都捏着鼻子,躲得远远的,一脸的嫌弃。
而他却一脸镇静地又是扫又是擦,一点儿也没有嫌弃的意思。他把地面清理干净以后,又把李森送到卫生室看了医生。李森一脸尴尬,一个劲儿地感谢他,同学们也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他仍是一抬头:“无所谓呀!”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共31张PPT)
老王
第11课
人教版 七年级下
第三单元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5
2

课内知识优化练
3
A
4
6
7
A
A
8
9
10
B
C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课外阅读拓展练
11
13
12
14
15
17
16
18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语文素养专项练
19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田螺 一摞 缧绁 骡马
B. 伛着 怄气 枢纽 讴歌
C. 愧怍 诈骗 咋舌 爆炸
D. 镶嵌 攘除 嚷叫 瓜瓤
B
















2. 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他第一次走那条荒僻的路,心中有些惶恐。
B.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C. 那些无证经营的店铺已经被依法取谛了。
D. 那个窗框上镶嵌着装饰品。
C
3. 下面语段出自杨绛的散文《老王》,根据语境和提示,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画线语句中的“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是对“我们夫妇”在“荒僻的小胡同”看到的两个场景的描述。)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杨绛先生学贯中西,著述丰硕,成就非凡,享誉海内外。
B. 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C.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D.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市学校很多都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A
5.【2021·张家界】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合语境的一项是( )
历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是最丰富的营养剂,一代代仁人志士( ),救民族于存亡之时;一代代革命先烈( ),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一代代新中国的建设者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鞠躬尽瘁。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而是为了让红色基因( )。激励青年一代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 )。
A
A. 前仆后继 赴汤蹈火 薪火相传 不懈奋斗
B. 冲锋陷阵 呕心沥血 熠熠闪光 矢志不渝
C. 冲锋陷阵 赴汤蹈火 熠熠闪光 不懈奋斗
D. 前仆后继 呕心沥血 薪火相传 矢志不渝
6.【2021·张家界】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②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③教育者要善于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④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不能创造。
⑤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
⑥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
A. ③④②①⑥⑤ B. ③①②④⑥⑤
C. ①④②⑥⑤③ D. ①⑥②④③⑤
A
7. 课文写人记事,材料较为琐碎,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线索是:“我”与老王的交往。本文兼用两种顺序组织材料:一是按逻辑顺序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依次写了他的职业、生理缺陷和居住条件;二是按照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依次写了他老实做生意、送“我”的丈夫看病不肯收钱、“文革”期间生计艰难和去世前一天来“我”家致谢片段。
8. 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
因为老王想要在去世前,送一份厚礼,表达自己对“我们”一家人深深的谢意,感谢“我们”的深情厚谊。
9. 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
从文章看,最主要是平等观念。在作者眼里,人是生而平等的,每个人的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或者不幸造成的。作者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其次是人道主义精神。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他一大瓶鱼肝油。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儿钱。老王死了好几年,作者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10. 在现实生活中,你若遇到像“老王”这样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请简要谈谈。
【点拨】围绕尊重、理解、关心、平等等来谈即可。
示例:如果遇到像老王这样的人,我会在尊重他的基础上,给予他适当的帮助,号召周围的朋友一起帮助他,并且鼓励他树立生活的信心。
11. 简要梳理“我”对车夫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怀疑→①________→高兴→自豪→②________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43页第11-14题。
G 同情
感动
【点拨】
根据示例可以看出,是用两个字概括。先把原文内容按照作者的情感态度变化分出层次,然后筛选关键词语回答。
12. 小说中写了车夫自述拉两个外国人的故事, 有何作用
【点拨】插叙的内容往往对文章内容起补充说明的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助于读者对人物的了解和认识。
X ①“我”对车夫以前的事一无所知,运用车夫自述的方式使故事更真实、情节更紧凑。②这个故事上升到了城市与国家的层面, 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更深刻。
13. 作者是按一定层次塑造“独腿车夫”这一形象的,请参照①的句式,用“挣”或“争”概括另外两个层次。
①作为残疾人,自食其力,为家庭挣生活。


G 作为强者,克服困难,为自己“挣”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作为中国人,不在外国人面前出丑,为城市为国家争气。
【点拨】
“挣”的是生活和尊严;“争”的是面子和名声。
14. 同样是三轮车夫,“老王”和这位“独腿车夫”有哪些相同点?
【点拨】分析相同点主要从人物性格、品质、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等几个方面分析,能回答出两点即可。
T ①两人都是善良、真诚的人。②两人都靠自己的劳动,有尊严地生活。③他们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尊重。
▲ 15. 本文详细记叙了深夜食堂里发生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回答,并分析为什么详写。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45页第15-18题。
G ①深夜食堂老板免费为“我”加热面包,不让吃太凉的食物。②深夜食堂老板在快打烊时免费送“我”辣子鸡盒饭。 详写理由:这两件事都是写深夜食堂老板为“我”热心服务,有力地突出了异域他乡平凡的人给“我”关爱,让“我”感动温暖,给了“我”力量这一中心。
【点拨】
概括事件,主要从时间、地点、人物入手,突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详略安排要与是否有力地表达文章的中心相联系。
★16.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X 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有力地突出了老板心地善良的品质,表现出“我”对异域他乡平凡的人给予“我”关爱的感动。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看似与本文内容无关,能否删去?为什么?
X 不可删去。这段话写了“我”因为受到教授的打击、面试失利等事情,内心非常苦闷,困难无助想要放弃。在这样的时刻,餐厅老板理解体察了“我”的难处,热心帮助并支撑“我”走下去。更有力地突出了平凡的小人物的善良品格。表现出小人物虽没有直接改变世界,但是传递了温暖,让世界充满温情的内涵。
【点拨】
分析这段话的作用,要理解对比这一写法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是为表现文章的中心服务的。
18.“我沿着泰晤士河走回家,耳机里循环播放的是逃跑计划乐队的《夜空中最亮的星》”,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H 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写“我”心情郁闷的时候,听着歌曲放松心情;深层含义是写“我”在心情最压抑的时候,能够感受到陌生的平凡人给“我”的爱,让“我”感受到生活的温暖,这份净化“我”心灵的举动,令“我”感动,令“我”精神振奋。
【点拨】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要结合文章内容,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来理解。
19.【2021·山西】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活动,校园内张贴了多幅公益广告画。作为校园文化讲解员,请你从下面两幅公益广告画中选择一幅,给同学们进行讲解。
① ②
提示:①说明公益广告画的构图要素及寓意;②80字左右。
示例一:我选择第①幅公益广告画。画面左下角的汉字突显了“爱国”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画面由华表、飘带、祥云、花卉等元素组成,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其寓意是号召我们热爱祖国,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示例二:我选择第②幅公益广告画。画面左下角的汉字突显了“文明”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画面由合成“心”形的一双手、劳动者、花木、蜻蜓、祥云等元素组成,其寓意是号召我们用双手和爱心,建设美丽家园,成为文明的践行者。(共20张PPT)
台阶
第12课
人教版 七年级下
第三单元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5
2
A
课内知识优化练
3
C
4
A
B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课外阅读拓展练
6
8
7
9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语文素养专项练
10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1)他走过门槛( )时,不小心把腿磕( )破了。
(2)他shǎng( )午睡醒后,就蹦( )跳着出去了。
(3)她看着被撬( )坏的门窗,无奈地笑了。
(4)我看见邻座的一个小朋友正在kěn( )排骨。

kǎn


bèng
qiào




2.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
A. 筹划 撬开 感叹
响午 头颅 风吹雨淋
B. 门槛 疲倦 宽敞
涎水 耀眼 高低不齐
C. 黏性 叮嘱 瓦罐
砌缝 偶而 言外之意
D. 绿荫 烦燥 蹦跳
厚道 糟糕 若有所失
B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客人们都走后,只剩下夫妇俩坐在空荡荡的大客厅里,他们就在这大庭广众之下说起了办工厂的事。
B. 从宏观来看,人们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C. 雪已然失约,暖暖的阳光,让我感到若有所失。
D. 想到她穷困潦倒的一生,想到她曾低眉顺眼地给自己端茶倒水,他的泪水流了下来。

A















【点拨】本题运用成语误用五判断法。成语的误用大致有五种情况:①望文生义。仅从字面上来理解成语,造成语义理解错误而误用成语,如“文不加点”“万人空巷”“屡试不爽”“七月流火”“明日黄花”等。②用错对象。成语适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如“鳞次栉比”“美轮美奂”等。③褒贬误用。要注意其感彩,以便正确运用,如“处心积虑”“趋之若鹜”等是贬义词,“叹为观止”是褒义词。
④语义重复。看语句中有没有跟成语意思重复的词语,如“忍俊不禁”和“笑了”“许多”和“芸芸众生”等。⑤谦敬错位。谦辞,是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表示谦虚的言辞,只能对己;敬辞,是表示恭敬的言辞,只能对他人。如“蓬荜生辉”“抛砖引玉”是谦辞,“鼎力相助”是敬辞。大庭广众:指人很多的公开场合。A 项所写的环境是只有两个人的大客厅,不能说成是“大庭广众”。
4. 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中“淅淅沥沥”是拟声词。
B.“哈哈,我猜着了”中“哈哈”是叹词。
C.“怎么了呢,父亲老了”中“呢”是叹词。
D.“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中“嘎叽”是拟声词。
C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
B. 未成年人玩手机的危害应该得到有效引导和管理。
C. 泥水匠说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左右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
D.“台阶”象征着中国农民在困境中追求发展与崛起。
A
6. 本文叙写了我记忆中童年时期的哪几件往事?请概括回答。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48页第6-9题。
G ①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想学手艺须生产队批准,但遭到生产队的反对。②“我”家是生产队里少数姓氏家庭,常受其他姓氏人的歧视。 ③父亲看粮囤时发现粮食被偷,没有上报,致使生产队克扣了“我”家粮食。
【点拨】这是信息筛选题,回答时需要在认真阅读原文的基础上,先找出每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再按照人物、事件、事件的结果这样的顺序来概括完成。
④父亲想方设法让“我”吃饱饭。⑤父亲对“我”严格要求,即使“我”拒绝吃饭也没有得到宽恕。⑥父亲骄傲地参加“我”的家长会,并露出从来没有看到过的笑容。
★7. 父亲看粮囤时,有人偷粮食而父亲竟然没有向队里报告,而是把缺口抹平了,这一情节是否有损父亲的高大形象?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X 不会损害父亲的高大形象。父亲看清了那个偷粮食的人,因为他家实在太穷了,而且只偷了半袋粮食,没有上报,即使克扣了自家粮食也毫无怨言,这一情节更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品质。
【点拨】
要从故事情节本身入手,分析这一情节对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
▲8. 全文自始至终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
X 第一人称的运用,使文章亲切、真实、自然,便于抒发情感。
9. 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点拨】分析父亲形象特征,要从文中找到与父亲相关的事件,以及描写的内容,概括分析。
G 父亲是一个性格要强,有很强的忍耐性,能够灵活地处理人际关系,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对子女要求严格,会以子女的成功为荣的人。
10.【2021·德阳】你的好友小南,有着比较明显的“拖延症”。很多事情都是到最后才匆忙完成,到校、集合时候也大多是最后一个到。为此他(她)自己很苦恼,但也一直拖延着改变不了自己。请你写一段劝告的话,夹在送给他(她)的《林徽因诗文集》里。(不考虑称谓、落款等格式,直接写正文;150字左右)
小南,看着你为拖延症而苦恼,我也很着急,想帮助你一起改掉这个毛病。小南,你一定要明白拖延症的害处,时间不等人,拖延症只会让我们浪费更多时间,失去更多资源。想要让自己不拖延,我建议你给自己制订一个严格的时间表,规定好哪个时间段做什么,而且必须完成,如果没有完成要对自己采取一些处罚措施,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慢慢克服。作为你的好朋友,我会监督你的,一起加油!
【点拨】
写作内容应当是先指出危害,再提出建议,最后提出希望或祝愿。(共20张PPT)
卖油翁
第13课
人教版 七年级下
第三单元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5
2
B
课内知识优化练
3
C
4
6
7
A
B
8
D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课外阅读拓展练
9
11
10
12
D
D
B
1. 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矜(jīn) 发矢(dī) 颔(hàn)
B. 酌油(sháo) 沥(lì) 肃公(sù)
C. 家圃(bǔ) 葫芦(lu) 遣(qiǎn)
D. 睨(nì) 忿然(fèn) 释担(shì)
D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公亦以此自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释担而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睨之久而不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徐以杓酌油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耀

放下
斜着眼看,这里形容
不在意的样子。
慢慢地



3.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尝射于家圃      吾射不亦精乎
B. 公亦以此自矜 以我酌油知之
C. 惟手熟尔 尔安敢轻吾射
D. 公亦以此自矜 自钱孔入
B








4.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但手熟尔
B. 尔安敢轻吾射
C.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D.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




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 康肃忿然曰
B. 尔安敢轻吾射
C. 父异焉
D. 道渴而死
A




6.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陈康肃公/善射。
B.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C. 尔/安敢/轻吾射!
D. 康肃/笑而遣之。
B
【点拨】本题运用文言句子节奏划分法。B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7.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尔安敢轻吾射!
(3)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8. 某同学根据《卖油翁》一文的内容拟写了一个上联,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补齐下联。
上联:康肃公十中八九,天下无双
下联:卖油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技艺超群,人间罕见
9.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新博士学黄老 闻:听说。
B. 与语大说 说:通“悦”,喜悦。
C. 士而耻此 耻:以……为耻。
D. 有剽劫者过其门 过:拜访。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50页第9-12题。
D




【点拨】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有剽劫者过其门: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过:经过。故D 错误。
▲10.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非吾所愿学也 山之僧智仙也
B. 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C. 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 臣之妻私臣
D. 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 属予作文以记之
D








【点拨】
A.均为虚词,表判断;B.均为那么的意思;C.均为结构助词,译为“的”;D.凭借/ 来; 故选D。
11.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九龄的学问和修养,得到当时著名学者许忻的赞赏,许忻把当代文献都告诉他,这对陆九龄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
B. 湖南茶寇横行的消息传来,人心惶惶,郡县长官应众人请求,让德高望重的陆九龄主持防御盗寇的义社,这个明智的安排当即得到陆九龄所有门人弟子的支持。
B
C. 陆九龄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他不但精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而且擅长射箭,并懂得调遣屯兵防御的法度。
D. 陆九龄继承父亲的志向,重视研修礼学,治家有法;他与弟弟陆九渊亦师亦友,相处和睦,被称为“二陆”。
【点拨】结合“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可知,陆九龄的门人弟子不乐意让德高望重的陆九龄主持防御盗寇的义社,故B 错误。
1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2)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于是回家,跟从父亲兄长更加努力地讲学。
这家人射箭多半会命中,不要自己找死。
【点拨】
重点词语的翻译要正确。(1)遂,于是。从,跟从。益,更加。力,努力。(2)是,代词,这。射,射箭。多,多半。无,不要。自,自己。取死,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