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各课习题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各课习题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2 18:19:46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紫藤萝瀑布
第18课
人教版 七年级下
第五单元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5
2
C
课内知识优化练
3
A
4
6
7
8
9
B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课外阅读拓展练
10
12
11
13
14
16
15
17
18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语文素养专项练
20
19
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练习。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 )下来了,沉淀在最嫩( )最小的花包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 )的笑容,就要zhàn( )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qióng ( )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沉淀( ) 最嫩( ) 忍俊不禁( )
zhàn( )开 仙露qióng( )浆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
(3)“忍俊不禁”在句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
diàn



nèn
jīn


花包
花苞
忍不住笑
2. 下列短语与“惩前毖后”结构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谦虚谨慎 寂然无声
B. 扬眉吐气 惊天动地
C. 生机勃勃 天寒地冻
D. 莺歌燕舞 精力充沛
B
3.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B.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C.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D.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C
4.【2021·广安】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
A. 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给人类埋下了隐患?
B. 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C. 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尽显人民领袖爱人民的崇高风范,也是共产党人崇高品格的写照。
D. 我们每天都需要摄入蛋白质维持健康,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肉类、大豆、鸡蛋……等。
A
5. 在学校组织的“阅读——遇见更美好的自己”主题活动中,小文同学写了一段读书心得,其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①这学期,我读了不少诗歌、小说、散文和文学作品。《黄河颂》让我感受到黄河的英雄气魄,《老王》让我看到了平凡人的伟大,《紫藤萝瀑布》让我理解了生命的意义……②为了避免自己以后不懈怠,我已制订好新的读书计划。
修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学期,我读了不少诗歌、小说、散文。
(或:这学期,我读了不少文学作品。)
为了避免自己以后懈怠,我已制订好新的读书计划。
6.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的:
(1)颜色。如“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等。
(2)形状。如“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等。
(3)花态。如“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等。
(4)香气。如“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等。
7. 文中为什么要插入“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这一部分?
插入十多年前家门外的另一株紫藤萝的不幸遭遇,与眼前盛开的紫藤萝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反衬出眼前的紫藤萝的勃勃生机,反映了时代变化发展的轨迹,为下文引发思考做铺垫。
8. 文章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开篇,而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收尾,除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外,在内涵意义上又有什么联系呢?
“停住了脚步”是因为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起笔突兀,引人入胜;“加快了脚步”是因为受紫藤萝顽强生命力的鼓舞,精神振奋。由此可见,作者的思想、举止行为都与紫藤萝的勃勃生机、充满旺盛的生命力相关。
9. 从文中哪个语句中我们能够捕捉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它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一生没有一帆风顺的,常会遇到坎坷,就像花一样。这句话启迪我们要正视苦难和挫折,不向命运低头,对生命的美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勇于迎接挑战,创造美好的生活。
10. 文章一开头便写道:“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
(1)为什么说“声势最为浩大”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72页第10-14题。
G 二月兰“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
【点拨】
这是分析原因题,这样的题型一般要从文中找到重点语句,再筛选出关键信息来回答。从“声势最为浩大”中可以看出,应该从长势、范围这些角度来回答。
(2)用“声势浩大”来描写二月兰,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点拨】回答此题,要理解这个词的语境义,此处以动写静,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二月兰的旺盛的生命力。
展现了二月兰开花的动感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11. 谈谈你对第④段开头“这花开得好放肆”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点拨】分析句子的含义,应该抓住句中的关键词,首先要解释它的本义,再分析它的语境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个词突出的描写对象的特点。
H 本义指二月兰的轻率、毫无顾忌,含有贬义。这里指二月兰开花开得多,开得热闹,开得自由自在。
12. 请从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Y 示例:修辞手法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二月兰开得美丽,开得“放肆”,使人印象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二月兰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点拨】从修辞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先点明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分析表达了描写对象的什么特点,最后点明作者的情感。
【点拨】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分析,先点明运用的写作手法,然后分析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写作手法角度:从动、静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二月兰开放的姿态,富有情趣,令人心生喜爱与赞美之情。
13. 文章的标题是“送春”,但前半部分却用较大的篇幅描写二月兰“声势最为浩大”,“开得好放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写景、叙事,都是围绕中心服务的,作者用大量笔墨写二月兰的热烈,与它的蓦然消失形成强烈的反差,目的是突出它的品质。
X 为二月兰后来蓦然消失,伴春而去做铺垫,更显它的忠心、执着品质。
▲14.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点拨】本文的中心包含两个情感,一是二月兰的精神品质,二是作者对二月兰的感情。
G 文中的二月兰不管人们是否注意它,都尽情地开放,更可敬的是年年执着而忠心,默默无闻,虽然地位低下却有着高尚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二月兰欣赏和赞美的感情。
15.“花开时,人们在喝酒、下棋、聊天,他们互动着,忘了时间的流逝。”这句话里的“互动”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谈谈你的理解。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74页第15-18题。
H “互动”的本义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文中写人与花互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富有情趣,表达了人们不经意间沉浸在美妙世界里的欣喜。
【点拨】
分析重点词语的含义,先解释这个词语的本义,再结合语境、文章主旨、作者情感分析这个词语的语境义及其作用。
★16. 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点拨】句子含义的理解,要结合语句的表层意思,根据文章主旨,理解句子暗示的深层意思。
H 作者借花不知不觉地开放,启示我们,每个人都在进步,当你还沉浸在昨天成功的喜悦之中时,别人也许已经远远地超过你了。不能不思进取,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断进步。
17. 请你模仿下面的句子,以“海棠花”为例,写一段话。
聊着聊着,紫荆花开了。紫荆是先开花,后长叶。细碎的嫣红小花儿,缀满树枝,说不上张扬,也没有浓香,却是实实在在地花开一场。
聊着聊着,海棠花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 示例:在春末夏初
天气开始热起来的时节,它是先长足了叶子后才开花的。一根根针头上挑着一个花骨朵,慢慢地盛开,外红内粉,比杏花红,比桃花粉,花蕊嫩黄,浓淡适中,个头小巧玲珑,令人赏心悦目。
【点拨】
这道仿写题,需发挥想象,从形状、色彩等角度描写其外形特点即可。
▲18. 本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点拨】这是一篇散文,理解散文的主旨,一般多从含义句、议论句摘取关键信息,这样的点睛句往往在文章的结尾,属于卒章显志。找到这样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谈谈理解即可。
G 本文借花不知不觉开放,启发我们要珍惜时间,做有心人,善于发现美,就会获取更多美妙的事情。
19.【2021·扬州】在“百年辉煌,青春向党”演讲活动中,佳佳写了一篇演讲稿,其中有这样一段:
“同学们,成长意味着什么?少年鲁迅离开家乡绍兴,只身去往南京,渴望学习新知,因为他知道,成长意味着要追求理想;延安的“红小鬼们”,做司号员、勤务兵,甚至参加战斗,因为他们知道,成长意味着要承担责任;____________。生活在和平富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历练自己,不断成长!”
请选用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或孙少平(《平凡的世界》)的成长事例,在空格处补写一句话。
示例一:保尔一次次战胜伤病,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还坚持写作,因为他知道,成长意味着需要坚强
示例二:孙少平到县城读高中,渴望用知识改变贫穷的命运,他到县城后做过揽工,还做过矿工,因为他知道,成长意味着要不怕吃苦
【点拨】
这道题既是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同时也是对“成长需要坚强”这一话题的补充,符合立德树人的课标要求。答题时重点突出人物、事件以及人物的精神品质。
20. 请你选择一种你熟悉并喜爱的花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200字左右。
【思路点拨】巧用修辞写花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自己熟悉的花。对花的形状等都很熟悉,这样才能写出真实的花,而不是杜撰出来的花。二是仔细观察花。写出这种花与众不同的地方,表现出花的特点来。三是选择恰当的修辞手法。为了让花朵更美丽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就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通感、排比等,展现花的风姿,让读者喜欢上你所描述的花。
例文:
桃花的艳是多姿多彩的。桃花虽艳丽,但不艳俗,它是那种娴静、纯净的艳,犹如豆蔻年华的少女;桃花的艳,不是忸怩作态的艳,是那种清新自然的艳,如朴素漂亮的邻家大姐;桃花的艳,不是浮夸浅薄的艳,是那种浓烈的艳,如成熟温润的少妇。桃花艳冠群芳,但不孤傲。桃树和柳树并列的时候,桃红柳绿,相得益彰,春色繁茂;
桃树和李树在一块的时候,桃红李白,互相映衬,更添娇媚;桃树和油菜相邻的时候,桃花粉红,菜花金黄,犹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水粉画;桃树站在竹子边上的时候,竹子青翠挺拔,桃树枝条斜逸,从竹林边探出几枝花来,越显明媚和调皮。(共23张PPT)
一棵小桃树
第19课
人教版 七年级下
第五单元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5
2
C
课内知识优化练
3
4
B
B
B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课外阅读拓展练
6
8
7
9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语文素养专项练
11
10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安慰(wèi) 刹那(shà) 忏悔(chàn) 伫立(zhù)
B. 执着(zhuó) 服侍(shi) 猥琐(wěi) 孱头(càn)
C. 渺小(miǎo) 赤裸(luǒ) 嫩黄(nèn) 矜持(jīng)
D. 幼稚(zhì) 一摞(luò) 颤抖(zhàn) 精髓(suǐ)
B
















2.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学业的不顺,我的心情糟到了极点,这时候,奶奶也去世了,真是祸不单行。
B. 看到这滑稽的场景,大家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C. 生活不易,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D. 九寨沟发生地震后,广大官兵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当中,谱写了一曲悲壮而动人心魄的生命赞歌。

B















【点拨】
本题运用成语误用五判断法。“忍俊不禁”指忍不住发笑,和后面的“笑了起来”语义重复。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读经典作品,会拓宽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B. 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C.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D. 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C
4. 仿写。
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上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山河添上一抹新绿。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我不是屹立在巍峨山崖上的巨石,
而是绵延道路上的一颗石子儿——为前进的车流贡献一份力量。
5.【2021·遂宁】依次填入下列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
①然而,这却剥夺了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
②可见,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从而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基本健康。
③现在有的家长却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参加其他劳动,习惯大包大揽,目的是让孩子多点时间读书学习。
B
④我们必须谨记:尽管人类文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
⑤家长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业成绩,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
A. ③⑤②①④ B. ②③①⑤④
C. ②④①③⑤ D. ④③⑤①②
★6.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着这一线索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77页第6-9题。
G 本文以“扫帚苗”为线索。围绕着“扫帚苗”这一线索,依次写了:扫帚苗是处处可见的野草,它的繁衍和适应能力非常“强悍”;
扫帚苗作为野菜,茎叶营养价值很高,在艰苦的岁月里帮助人们充饥,渡过饥荒;秋天成熟的扫帚苗被人们做成扫帚,籽粒晒干后可入药,扫帚苗煮水擦洗治湿疹;“我”多年后重回故乡,集上偶遇的老汉靠养扫帚苗致富【条】。
7.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Y 画线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写出了扫帚苗的随处可见、茂密蓬勃【容】,表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意】。
8. 简要分析“我对扫帚苗产生喜爱,不仅因为它是一种野草,还因为它是一种野菜”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点拨】本题属于句子作用分析题。中间段的首句在结构上往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X 本句起过渡作用【结构】,由上文写扫帚苗作为野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过渡到下文写扫帚苗也是人们比较喜欢吃的野菜【内容】。
▲9.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本题考查对托物言志手法作用的理解。要抓住写作对象(扫帚苗)精神上的特点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追求。
G 本文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借故乡的扫帚苗,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寄寓了作者对扫帚苗的谦逊、奉献品质的赞誉和该品质的追求。
10.【语文素养·语言运用】你所在的班级将举办 “成长·收获”主题班会活动。本次活动将邀请每位学生的家长出席,但你的爸爸因要参加朋友聚会而不想参加主题班会,你打算如何说服他?
示例:爸爸,我们班要举办“成长·收获”主题班会,并邀请每位学生的家长出席。这次活动对我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我很想让您也参加,帮我解决成长中的难题,助我快乐地成长。爸爸,您能答应我去参加吗?
11.【语文素养·语言运用】我们身边有许多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现象,如歇后语、谐音、避讳等。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语言现象。
(1)歇后语解读:请从以下三个歇后语中任选一个,按照示例进行解读。
①竹篮打水——一场空 ②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③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示例: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解读:比喻那些假装好意,却暗藏坏心的人。
①竹篮打水—— 一场空(解读:比喻白费力气,没有效果,劳而无功。)或②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解读:比喻连自己也保不住,怎么顾得上别人。)或③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解读:比喻心里有苦楚,但是无法向他人诉说。)
(2)谐音辨析:下列句子中没有谐音现象的一项是( )
A. 小玲在门上倒贴“福”字,妈妈高兴地说:“福到啦!”
B. 除夕夜,爷爷看到饭桌上的必备菜——鱼,捋捋胡子笑着说:“年年有余啊!”
C. 中秋佳节,桂花飘香,圆月当空,妹妹吃着月饼说:“真是花好月圆啊!”
D. 婚床上摆上枣子、花生、桂圆、瓜子,寓意着“早生贵子”的美好祝福。
C
(3)避讳探讨:古代有许多避讳的语言现象,如称“老人去世”为“老了”或“升仙了”;称“上厕所”为“解手”;唐代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将“民”字改称“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避讳现象?
示例: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我国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人们对皇帝、长官、圣贤以及尊亲长辈等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来,而用别的字或别的方式(如:空字或缺笔)表达。
语言方面的禁忌主要是避讳不吉利的字眼,例如:死、病等。古代的禁忌涉及各个方面,其核心是抑制不祥,本是人之常情,但古往今来许多禁忌都带有浓厚的迷信成分,给古代社会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给今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造成一定的难度。不过由于避讳具有很强的时限性,也为后人对文物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共12张PPT)
外国诗二首
第20课
人教版 七年级下
第五单元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A
课内知识优化练
3
D
A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课外阅读拓展练
4
6
5
7
1. 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忧郁(yù) 来临(lín) 镇静(zhèn)
B. 瞬息(shùn) 涉足(shè) 丛林(cónɡ)
C. 幽寂(yōu) 伫立(zhù) 诱人(yòu)
D. 萋萋(qī) 叹息(tàn) 路径(jìn)
D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涉足:蹚过水。)
B.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延绵:延续不断。)
C.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D.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A








▲3.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B.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C.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D.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A
【点拨】
B项正确的节奏划分为“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C项正确的节奏划分为“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D项正确的节奏划分为“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4. 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79页第4-7题。
【点拨】“智慧”是本文的中心词语,作者以柏拉图的事例引出了哲理。文章结尾点题,卒章显志。
G 智慧,就在你的身边,要善于发现。
5. 文章的题目生动形象,有什么作用?请分析。
【点拨】理解题目的作用,一般从文章的点明内容、暗示主旨、设置悬念等角度来分析。
X ①题目新颖,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蝴蝶”比作了“智慧”,令人耳目一新。②题目设置悬念,吸引了读者阅读兴趣。③题目暗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智慧就在你的身边,要善于发现。
6. 作者举了“你的亲人突然离去,你与最好的朋友分道扬镳”一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点拨】理解作者举例论证的论点,结合原文具体解答即可。
H 作者是为了说明“很多人生的智慧,就隐藏在我们的周围”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只要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破碎的生活就只是暂时的,生活依旧美好并且充满希望。
7.“珍贵的经验,往往是这样,当我们已经失败之后,当我们不再需要它的时候,它才来到我们身边。”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T 示例: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因为人们可以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并且总结教训,使自己或别人不至于重犯类似的错误。例如,当我们考完试知道自己没有考好时,才明白,失败的原因是自己太骄傲了,这就是教训。(共20张PPT)
古代诗歌五首
第21课
人教版 七年级下
第五单元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5
2
C
课内知识优化练
3
C
4
6
7
D
8
9
B
D
D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课外阅读拓展练
11
10
12
A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
B. 荡胸生曾云,决眦(cì)入归鸟。
C.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
D. 浩(hào)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B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眼泪)
B.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聚集)
C.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
D.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没有时间)
D





3. 下面的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
B.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
C.“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陆游。
D.《己亥杂诗》(其五)是一首绝句,作者是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
C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登幽州台歌》一诗所表现的不只是天地的浩渺,更有诗人怀才不遇、寂寞的情绪。
B.《望岳》不仅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更表现了诗人的远大抱负。
C
C.《登飞来峰》中“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两句,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实写旭日东升的壮观景象,表现了诗人蓬勃的朝气和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D.《己亥杂诗》(其五)中“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
5. 默写填空。
(1)《登幽州台歌》中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的境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岳》中表现出诗人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3)《己亥杂诗》 (其五)跳出落英伤怀的窠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赋予了落花别样的情意。
(4)古诗中有很多蕴含哲理的句子,请你默写出其中两句。(本课的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示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 下面短语的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报纸杂志 调查研究 热烈粗犷 完全相信
B. 他的声音 默默生长 一泓清泉 心情舒畅
C. 更加坚强 改革开放 北京上海 通宵达旦
D. 身材魁梧 天气晴朗 祖国富强 大家唱歌
D
【点拨】
A项“完全相信”是偏正短语,其他三个是并列短语;B项“心情舒畅”是主谓短语,其他三个是偏正短语;C项“更加坚强”是偏正短语,其他三个是并列短语;D项四个短语都是主谓短语。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练习。
7. 这首诗赞美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和_______________,流露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淳朴的民风民俗
热爱和留恋农村生活
8. 下面有关《游山西村》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歌的朗读节奏可以按词或词组兼顾意思来划分,如“衣冠/简朴/古风存”。
B.“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纯朴厚道的品性。
C.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D. 全诗都是写实并按照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楚。
D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传诵?
【点拨】扣住诗句包含的哲理和给人的激励作用来分析。
因为这两句揭示了朴素、深刻的哲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启示我们要有乐观的心态,坚定信念,不怕困难。
▲10. 请试着说说“梅雪争春未肯降”中“争”字的妙处。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81页第10-12题。
“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梅花与雪花为争春发生了“摩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点拨】
本题运用古诗词炼字品析法。这种题要求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本题中的“争”字为动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联系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11. 这首诗的后两句蕴含深刻的哲理,请简要概括。
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12. 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咏物诗,既有写景,又有抒情,还有议论,字字珠玑,明了晓畅。
B. 首句写梅与雪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
C.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花与雪花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花比雪花要差一些,但是雪花却没有梅花的香味。
D. 第二句中的“费”字,准确地写出梅花与雪花难分高下,让诗人们费尽心思。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