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专版2022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各课习题课件(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专版2022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各课习题课件(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2 18:22:15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1 邓稼先
1
2
3
4
(1) yān zhòu 奠 瘁 (2)消 硝 屑 懈 (3)副词
(4)他难道不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吗?
C
C
C
新知积累·基础练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7
8
9
10
11
语言建构·能力练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综合实践·素养练
12
13
5
6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消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狮的愤怒。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diàn基人;鞠躬尽cuì,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却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顽强拼搏不舍昼夜;他,一个满腔热血的人,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至死不屑地奋斗着……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他,就是邓稼先。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殷(  )红    昼(  )夜
diàn(  )基人  鞠躬尽cuì(  )
yān
zhòu


(2)上面两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______改为______;______改为______
(3)“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一句中的“最”的词性是________。
(4)将文段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副词
他难道不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吗?
2. 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____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
(2)于敏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是________的“氢弹之父”。
(3)中华民族一直把农业生产视为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宋应星先生和袁隆平院士都是为之而奋斗的________的伟大科学家。
A.鲜为人知 妇孺皆知 当之无愧
B.妇孺皆知 当之无愧 鲜为人知
C.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妇孺皆知
D.当之无愧 鲜为人知 妇孺皆知
【点拨】区分词语,首先要明白词语的含义。区分近义词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从内容的衔接、词语的搭配等角度进行分析。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当之无愧:承受得起某种评价、称号或荣誉,不用感到惭愧。妇孺皆知:指人人都知道。
【答案】C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无法理解劳动内涵、珍视劳动价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经历过劳动造成的。
B.领导班子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老科学家们欢聚一堂,兴致勃勃地畅谈祖国航天事业的未来。
D.通过搭建自然资源运营管理平台,使我市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点拨】A项句式杂糅,去掉“的根本原因”或者“造成的”;B项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或者在“推动”前也加“能否”;D项缺主语,去掉“通过”或者“使”。
【答案】C
4.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半个世纪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B.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表现了邓稼先忠厚质朴的品质。
【答案】C
C.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完全是按照邓稼先的生平顺序来行文的。
D.文章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阅读课文“‘我不能走’”这一部分,回答问题。
一、精段品读
渲染悲壮、凄凉的气氛,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突出邓稼先为国不辞劳苦的精神。引用歌词暗示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表现出邓稼先的伟大贡献和为祖国献身的崇高品质。
5. 选文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选文结尾处,作者以自己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歌作结,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 将选文部分的标题“‘我不能走’”改成“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我不能走”是邓稼先的原话,更能突出他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
7. 选文中用了两个问句,选择一句,简要说说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2)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示例一:第(1)句表达了作者对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友人邓稼先的深切关怀之情。
示例二:第(2)句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也反映了邓稼先所担负的任务的艰巨。
8.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2、3页第8-11题。
二、拓展阅读
“我”的两个梦 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梦想的实质
禾下乘凉梦 发现天然杂交水稻;寻找“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① ______________ ;
两系法杂交稻研制成功;② ________;
开始第四代、第五代杂交水稻的研制 水稻高产,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
“我”的两个梦 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梦想的实质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坚持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受邀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 ③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攻克“三系”配套难关
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
让杂交水稻走向世界,惠及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9. 分析第⑤段和第⑩段中两处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A.科学探索无止境
B.科学探索永无止境
示例:第⑤段中的“科学探索无止境”引起下文,引出“我”的两个梦,表明“我”的执着追求;第⑩段中的“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承上启下,引出“我”的第二个梦,一个“永”字,表明“我”向科学探索的高峰不断攀登的精神。
10. 联系上下文内容,发挥想象,揣摩并描述第⑥段中“我”的“禾下乘凉梦”的具体内容。
示例: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
【点拨】想象合理,符合语境,写出水稻的植株高、颗粒大、产量多的特点即可。
11. 结合文章,解释下面的链接材料中两个加点的“种子”的不同含义。
【链接材料】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摘编自袁隆平《妈妈,稻子熟了》
··
··
第一个“种子”指的是杂交水稻的种子。第二个“种子”指的是小时候母亲对“我”(作者)的启蒙和教育。
12. 班级要开展“向我的偶像袁隆平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1)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 91 岁。 一位网友的微博悼文最后写道:祂(tā)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水稻和人民!此时山河同悲,国士无双,当代神农终究魂归热土。谨以此文,缅怀袁老!今后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之时当常忆袁公。结合下面材料,猜测“祂”的意思。
住在“极高之处”( )能“分”( 八)赐福与祸的天“上”( )的神。
甲骨文 、 代表极高之处(的神), 代表在极高之处有“雨”降下。篆体 将雨水改写成了“八”(“分”的本字),代表极高处的神“分”赐福与祸。“示”的本义是至高神,因此含有“示”的汉字都与神有关,如祝、福、祸、祭、祀、祈、祷等。
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1年5月24日上午,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举行。“功著神州音容宛在,名垂青史恩泽长存”,人们纷纷表达着对这位历史星空下的伟人的敬意。现请你为下面的挽联拟写“上联”,表达对袁隆平爷爷的悼念之情。(不得整句摘录材料文字内容)
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 三餐饱食,米香弥漫,百姓常忆袁公
神的第三人称(表达对袁老的崇敬,意对即可)
示例:九州同悲,国士无双,神农终归爱土
13. ★本文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来写,以后者的“锋芒毕露”突出前者的“纯”的品格,令人印象深刻。请你运用对比手法,写出某个人的特点来。(300字左右)
片段练笔
例文:眼前的光晕开始重叠,于是一切都仿佛回到了从前,回到大家还没有毕业,依然可以肆无忌惮的日子。
那时候的他不出众,一转身就会被人遗忘。但是他硬是咬着牙努力登上了第一的宝座。他不骄傲,不张狂,穿衣也很朴素,总是笑呵呵的,很招人喜欢,可是现在……我想起他刚才的样子,打了耳洞,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脸上一副张扬的表情,轻蔑地瞥着别人,说出的话不堪入耳,让大家避而远之。
短短两年,他怎么会变成这样?这个放浪形骸的少年真的是曾经那个谦和有礼的学生吗?这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我从他身边走过,看见他正津津有味地打着游戏。他的面孔棱角已十分分明,可是他的心却不如从前那般清晰了。我只得微微叹气,叹这不饶人的岁月,叹这变幻莫测的青春。(共26张PPT)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1
2
3
4
A
C
D
C
新知积累·基础练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7
8
9
10
11
语言建构·能力练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综合实践·素养练
12
13
5
6
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函寄(hán) 硕果(shuò)
炯炯目光(jiǒng) 望闻问切(qiè)
B.膨湃(bài) 校补(xiào)
迥乎不同(jiǒng) 视死如归(ɡuī)
C.潜心(qiǎn) 迭起(dié)
沥尽心血(lì) 心会神疑(nínɡ)
D.赫然(hè) 深宵(xiāo)
气冲斗牛(dòu) 心不在焉(yān)


【点拨】B项“膨”应为“澎”,“湃”应读pài,“校”应读jiào;C项“疑”应为“凝”,“潜”应读qián;D项“斗”应读dǒu。
【答案】A
2.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十六个教学班方阵排列在操场上,声震山河,气冲斗牛,引得栅栏外的路人纷纷驻足,交口称赞。
B.几代“治沙人”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一致,锲而不舍,把千年沙漠变成了绿洲。
C.他毕业后回到贫穷落后的家乡任教,一年到头兀兀穷年,奉献自己的青春。
D.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
·
····
···
·
····
【点拨】“兀兀穷年”与“一年到头”语义重复,用在此处不恰当。
【答案】C
3. 【2021·乐山】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工作到深夜。
②“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
③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
④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
⑤以牛自况,不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始终发扬牛的那股子“牛劲”。
⑥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
A.①⑥⑤②③④ B.④①⑤⑥③②
C.②③④①⑤⑥ D.②④③①⑥⑤
【点拨】本题为议论语段。②引出话题,为首句;④“人们之所以赞颂牛”紧承“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为第二句;③“而这种劲头”紧承“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为第三句;①⑥举例论证“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为第四、五句;⑤“不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紧承“属牛的”,为末句。故选D。
【答案】D
4. 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臧克家,山东诸城人,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被誉为“农民诗人”。
B.本文从闻一多作为学者、诗人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介绍了他的“说和做”。
C.在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D.本文用“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的例子衬托了闻一多先生对学术研究的专注。
【答案】C
【点拨】在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阅读课文8—20段,回答问题。
一、精段品读
①起稿政治传单(宣传民主、反对独裁);②在群众大会上演讲(痛斥敌人);③参加示威游行。
5. 选文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6.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走到……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从动作和外貌方面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为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充分体现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和敬仰之情。
7. 【训练点:品析文章语言特色】“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口的巨人”指闻一多先生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指闻一多笃行务实,不怕牺牲。
8. 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6、7页第8-11题。
二、拓展阅读
统领全文(引起下文,点明文章主旨)。下面的“上课吃花生”和“相面打分”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段展开叙述的。
9. 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上课时已对每个学生知根知底。“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合理决断。
10. 文中第⑧段画线句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简要分析它是如何表达的。
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恶性考试”形象比作“煮鹤艺术”,极富讽刺意味,饱含了林语堂对刻板考试制度的厌恶,也表达了他对学生遭遇的惋惜。
11. 阅读以下两则林语堂的经典名言,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心目中的好老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名言一: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名言二: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尊重学生、公平公正、热爱生活、知识深厚广博、诙谐幽默、卓然独立等。
12. 【2021·岳阳节选】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奋斗,青春永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热烈氛围里,学校开展以“青春与奋斗”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班会讨论环节中,小亮说:“阳刚之气是男生追求的,女生不用凑热闹。”请结合下图给予有力回应,并说说你认为的“阳刚之气”是什么。
示例:阳刚之气是指阳光、正直、行事有原则、遇到困难不逃避。阳刚之气不分男女,应该是大家都追求的一种优秀品质。“阳刚”强调的也不是男女的生理差异,而是男女都应该追求的一种优秀气质:外有健康强壮的体魄,内有阳光坚韧的品格,受得了艰难挫折,扛得起责任担当。
(2)余好撰写的青春寄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当代青年应怀揣远大理想,牢记党的嘱托,肩负时代使命,到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去。用忘我奋斗的姿态,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
将逗号改为“证明”。
13.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语言生动形象,用词精妙。请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赞颂某人对工作或学习的热爱,注意用词要精妙。(150字左右)
片段练笔
思路点拨写作时需要创设情境进行描写,要求文笔流畅优美,语言凝练生动,恰当运用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展示人物精神面貌。只需选择一个合适的人进行描写。要注意选好写作的角度,哪个角度最能展示人物精神面貌,就从哪个角度入手进行描写。
例文:今天上午,李老师让我们一起读课文。我们有一些地方读得很生硬,李老师便让我们停下来,他给我们示范朗读。读到“我很快乐”的时候,李老师声音激昂,就好像一把火,点燃了我们班全部人的激情。李老师的双手也向两边伸开,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当读到“也很惧怕”的时候,李老师的声音一下子小了许多,他双手聚拢紧贴在胸前,表现出一副很害怕的样子,表情也配合得非常好。李老师的感情随着文章变化着、起伏着,他的读书声如美妙的音乐,让我们如痴如醉。李老师就像一个专业的演员,也像一个乐队的总指挥!(共21张PPT)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1
2
3
4
A
(1)A (2)B (3)示例一:②和④ ②笔画比楷书稍有省略和简化,但是字形能清晰辨认,可判断字体为行书;④具有线条美,连笔非常明显,采用大量的合并,可判断字体为草书。
示例二:③和⑤ ③字形宽扁,起笔蚕头,收笔燕尾,可判断字体为隶书;⑤笔法瘦劲挺拔,曲线较多,直线较少,可判断字体为篆书。
C
B
新知积累·基础练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5
D
7
8
9
10
语言建构·能力练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6
1. 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调羹(gēng) 舀水(yǎo) 薪金 校对
B.油腻(nì) 绞肉(jiǎo) 楷油 吩咐
C.竭力(jié) 弄堂(nòng) 阖家 深恶痛绝
D.草率(shuài) 咳嗽(sou) 抹杀 叮瞩









·







【点拨】B项“楷”应为“揩”;C项“弄”应读lòng;D项“瞩”应为“嘱”。
【答案】A
2. 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鲁迅先生在《自嘲》一诗中将“孺子牛”引申为“俯下身去,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精神的象征。后来毛主席指出:“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__①__自此,孺子牛成了“人民公仆”的代名词。今天,孺子牛精神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__②__即奉献、吃苦、坚韧和淡泊。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  )发扬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  )能不断汇聚勇往直前的磅礴力量。
(1)在文段①②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  ②, B.①。”   ②——
C.①”。 ②, D.①”。 ②——
(2)根据文意,在括号处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要……就…… B.只有……才……
C.如果……就…… D.因为……所以……
A
B
(3)同学们对下图书法作品中的②和④、③和⑤的字体判断产生了分歧,请你任选一组,结合字体特点为他们讲解清楚。
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②和④ ②笔画比楷书稍有省略和简化,但是字形能清晰辨认,可判断字体为行书;④具有线条美,连笔非常明显,采用大量的合并,可判断字体为草书。
示例二:③和⑤ ③字形宽扁,起笔蚕头,收笔燕尾,可判断字体为隶书;⑤笔法瘦劲挺拔,曲线较多,直线较少,可判断字体为篆书。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广大文学爱好者备受欢迎的。
B.我原来打算让王宾向张凯借阅《鲁迅小说集》,没想到他已经离开学校,回老家去了。
C.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D.重修后的石鼓书院按照“修旧如旧”,恢复了中国古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的功能。
【点拨】A项语序不当,可将“备受”调至“广大文学爱好者”之前;B项有歧义,“他”指代不明;D项成分残缺,应在“‘修旧如旧’”后添加“的原则”。
【答案】C
4. 下列对语法知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中的“快乐”“苦痛”都是形容词。
B.“这是很清楚的”“她英语讲得相当好”中的“很”“相当”是副词。
C.“他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干部”与“我们应该为了我们的理想不懈地奋斗”两句中的“理想”都是名词。
D.“他早晨沿河边跑步”与“每次见到老师都向老师问好”两句中的“沿”“向”分别是动词和介词。
【答案】B
【点拨】A项中的“快乐”“苦痛”在句中都是名词。C项中的前一个“理想”是形容词。D项中的“沿”在句中是介词。
5. 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萧红是中国著名女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B.“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这句话中的“从”是介词。
C.本文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烘托出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D.本文通过描写日常生活琐事,展现了鲁迅斗士的形象。
【答案】D
【点拨】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日常生活琐事的描述,展现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人格魅力,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D项“展现了鲁迅斗士的形象”错误。
6. 根据选文③④⑤段的内容,填写下表。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9、10页第6-10题。
“我”与老舍交往的内容概括 人物品格(老舍)
请开会的同行吃地道的北京饭 ②
① 细心体贴
老舍先生为“我”付理发的费用
热情大方、交友广泛
7. 分析第②段中两处画线句子的作用。
把老舍和旧社会大学教授作鲜明对比,突出老舍先生不摆架子、和蔼可亲的品质,写出老舍先生的平易近人。
8. 老舍先生可写的大事很多,季老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
小处更能表现人的品行,作者通过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以小见大,表现老舍先生和蔼可亲、深入百姓、细心体贴等优良品质。
9. 品读下面的句子,结合其中加点的词说说其表达效果。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发出的亮光如同太阳和月亮,水平高得像泰山北斗一样,表达了作者对老舍先生的尊重、欣赏、敬佩、赞叹之情。(能从某一角度来赏析,言之有理即可)
····
····
10.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老舍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谈吐自然,说话京味十足,广交各界朋友的大学教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文学家、语言大师;是一个不摆架子、和蔼可亲、热情大方、细心体贴的人。(能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任意一项即可)
例文:今天上午,李老师让我们一起读课文。我们有一些地方读得很生硬,李老师便让我们停下来,他给我们示范朗读。读到“我很快乐”的时候,李老师声音激昂,就好像一把火,点燃了我们班全部人的激情。李老师的双手也向两边伸开,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当读到“也很惧怕”的时候,李老师的声音一下子小了许多,他双手聚拢紧贴在胸前,表现出一副很害怕的样子,表情也配合得非常好。李老师的感情随着文章变化着、起伏着,他的读书声如美妙的音乐,让我们如痴如醉。李老师就像一个专业的演员,也像一个乐队的总指挥!(共26张PPT)
4 孙权劝学
1
2
3
4
(1)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2)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3)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
(4)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1)粗略地阅读 (2)了解  (3)于是
(4)到,等到 (5)不再是 (6)擦拭
(7)知晓事情 (8)就,于是
(1)擦拭  用刀等贴着物体的表面移动,把物体表面上的某些东西去掉或取下来
(2)指历史 过去的事情 (3)只,只是 但是
C
新知积累·基础练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5
C
6
A
7
A
10
11
12
13
14
语言建构·能力练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15
16
8
9
1. 按要求填空。
(1)孙权劝说吕蒙读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课文原句回答)
(2)《孙权劝学》中有一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来指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大进步,令人改变对他的看法。
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3)《孙权劝学》里鲁肃惊叹吕蒙学识进步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完本文,我们知道了两个成语,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但当涉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蒙乃始就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及鲁肃过寻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非复吴下阿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粗略地阅读
了解 
于是
到,等到
不再是
(6)即更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肃遂拜蒙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擦拭
知晓事情
就,于是
(2)见往事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即更刮目相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擦拭 
用刀等贴着物体的表面移动,把物体表面上的某些东西去掉或取下来
指历史 
过去的事情
(3)但当涉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只,只是 
但是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但当涉猎 当之无愧
B.自以为大有所益 多多益善
C.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与蒙论议,大惊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
·
·
·
·
·
·
【答案】C
【点拨】A项:助动词,应当/动词,担当,承担。B项:名词,好处/副词,更加。C项:动词,了解,知晓。D项:副词,表程度,十分/形容词,年长。
5. 下列句子中,没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    B.孤常读书
C.蒙辞以军中多务 D.自以为大有所益
C
6.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自以为/大有所益
D.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点拨】A项正确的停顿应该是“蒙/辞以军中多务”。
A
7.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是从侧面衬托吕蒙的才略非同寻常,表明他的进步之快。
B.本文通过写鲁肃、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C.《孙权劝学》一文里“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经”泛指儒家经典,其中“五经”是《诗》《书》《礼》《易》《论语》。
D.本文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
【点拨】B项应该是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C项“五经”中没有《论语》,应该为《春秋》;D项《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答案】 A
阅读《孙权劝学》,回答问题。
一、课文研读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当道,当权
推托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
10.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爱才、敬才,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愿意与之深交,因此与他“结友”。
11. 学了这篇文章,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示例一:一个人即使基础很差,但只要态度端正、勤奋刻苦,也能学有长进,使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得到提高。
示例二:我们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
示例三:不能因为事务繁多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二、拓展阅读
【乙】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国志·吴书·吕蒙》)
【文言整合】
1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写出该组用词的文言现象。
(1)士别三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吕将军功名日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合”是指对阅读素材进行整理,找到内在关联的一种学习方法。请利用这种方法,完成下列任务。
推托
一天天
·
·
一词多义
13. 翻译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你今天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2)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能和谋略竟然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文章整合】
14. 【甲】文的孙权和【乙】文的吕蒙均成功地说服了别人。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们各自用了什么方法。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且为吕蒙量身定制了学习目标,以此成功说服吕蒙学习。吕蒙用自己的才略、坦率和真诚征服了鲁肃。
【文化整合】
15.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十分丰富,有自称,如文中的①______;有爱称,如文中的②_______;有敬称,如文中的③______________。


君 (大兄)
16. 联系上下文,结合下列两句,从吕蒙对别人的称谓中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①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
··
①吕蒙为人豪爽坦率;②吕蒙尊重他人,做事严谨。(共7张PPT)
群文阅读专题(一)
1
2
3
4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14、15页第1-4题。
1. 樊锦诗先是决定“再也不去了”,后又“再赴敦煌”,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再也不去了”是因为生存环境极端恶劣,身体难以承受;“再赴敦煌”是因为祖国的需要和她对敦煌的眷恋。
2. 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彭金章去世后,平生最不爱接受采访的樊锦诗,破天荒地参加了《朗读者》节目。(品析加点词语的作用)
···
“破天荒”意思是事情第一次出现,这里是说樊锦诗一反往常,参加节目,表现了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和歉疚。
(2)人的一生,或许可以轻而易举地数出几个十年,却未必能把近六十年奉献出来!(加点的词有什么用意)
····
····
运用对比,强调了樊锦诗把近六十个春夏秋冬都奉献给了莫高窟,表现了她的坚定执着和奉献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她的赞美之情。
3.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敦煌比作“遗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敦煌的美与珍贵,语言富有气势。
4. 文中[A][B][C]三个句子表现了樊锦诗的哪些品质? (答出四点即可)
①勇于担当;②淡泊名利;③务实;④谦逊;⑤幽默;⑥执着坚守;⑦无私奉献。(答出其中的四点即可,但要关照到三句话)(共20张PPT)
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写作目标
1. 认真观察、感悟、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做好素材储备工作。
2. 抓住、写好典型事例,以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心灵境界。
3. 运用对比、衬托、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写作手法,突出强调人物的精神、品格。
4. 恰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画龙点睛,提炼人物精神品质,凸显文章主旨。
1. 运用典型事例,凸显人物性格。
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追求往往通过他所做的事情得以彰显。因而选取典型的事例,是展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最好办法。写作时要巧设场景,精选素材,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事例来写,用典型的环境、典型的事件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写作点拨
2. 运用特定技法,凸显人物精神。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要想展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对比、衬托是常用的写作手法。另外,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也都有助于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写作时,要根据文意和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技法,这样才会让人物的精神气质更好地展现出来。
3. 运用议论抒情,挖掘人物精神。
任何人和事件都不会超越生活或时代,因而写作时,我们要学会联系实际,思考生活,思考人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想出点儿意思来,悟出点儿道理来,品出点儿情味来。这种思考表现在表达上,就是运用议论和抒情来对事件进行挖掘,找到事件的实质,点明题旨,升华人格,这样人物的精神品质才会凸显。
2. 与说明对象的特点有关。说明文是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要写好一篇说明文,就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采用合适的说明顺序,这样才有利于凸显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文引路
这样的人让我感激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①
——汪国真
【旁批】
①内容角度:引用汪国真的诗句作为题记,意蕴丰富,情味绵长,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哗啦啦”,风吹过,一片菖蒲欢舞,骨韧而身柔。风伴着香气,吹开一片水雾迷蒙的记忆……
“那不是芦苇,是菖蒲。”你笑着看我,慈爱温和。儿时的我因为母亲繁忙的工作,
长期与你生活在乡村里。在你温暖的臂弯里,在你轻声的呢喃中,我体会到了爱。所以,在我的生命中,你是我最感激的人。②
在初见暑气的夏夜,临水的院子里,人声、虫鸣混合着菖蒲的香气,被你的蒲扇悠悠拂来,
②内容角度:点题,指出“你”是“我”最感激的人,引出下文内容。
煞是清新。③夏日晚上蚊虫多,你总是麻利地从抽屉里拿出枯黄的菖蒲,划一根火柴,点燃驱蚊。你总是笑着说:“还是点菖蒲好,比什么蚊香都灵!”夏日的晚上,我伴着空气中氤氲的菖蒲的气息,安然入梦。梦中总是会出现那个熟悉的场景:
③写法角度: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乡村夏夜的清新以及菖蒲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
端午的日子,你抱着我,与我一同将菖蒲插在门上,我握一端,你握一端,每插进一根,你就开心地笑一次。梦中的我一直沐浴在蒲扇的清风下。在无数个儿时的夏夜,那风清凉着我的梦境。隐隐约约,你的一颦一笑,句句叮咛,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年复一年,风吹菖蒲,可临水的院子里少了一个我。每每在诗词里读到水、田园、夏夜时,我恍惚中又重新回到那溢满菖蒲香气的院子。
月光灿灿,星光淡淡,还是一个夏夜,我回家探望你,仍在那个临水的小院中,我们躺在院中的竹席上,仰望着满天的繁星。
你还是像以前一样,摇着蒲扇,听我说着学校里的趣事。几只调皮的蚊子嗡嗡地飞过,你似乎想到了什么,突然起身,然后吃力地一手按着膝盖,一手扶着竹席边的椅子,颤颤巍巍地走向那个熟悉的抽屉,然后眯缝着眼睛,在抽屉中摸索。
几片枯黄的菖蒲出现在你的掌中,划一根火柴,熟悉的气息就飘然而来。你又笑着说:“还是点菖蒲好,比什么蚊香都灵!”④一切仿佛与记忆重合,还是熟悉的气息,还是那种浓浓的爱。于是在这清凉的晚风中,在菖蒲熟悉的气息中,在故乡临水的小院中,我们仰望着星空……
④写法角度:运用语言描写,与上文相呼应,写出了“你”对“我”浓浓的爱。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外婆,时光会变老,但是,你给我的爱从未改变。外婆,感谢你对我不变的爱与付出,你是我最感激的人,曾经是,现在是,未来,也是。⑤ ,
⑤结构、内容角度:再次引用汪国真的诗,与题记呼应,再次点题,深化了中心,表达了“我”对外婆的感激之情。
名师点评:本文选择 “感激”一词,表达了作者对外婆深深的感激之情。文章在写景叙事时选择了典型情景和事例,表现出外婆对作者的爱与付出,结尾点题,表达感激之情。另外,文章引用汪国真的诗句,既符合题意,又富有文学意味。
写作实践
你有特别崇拜的人吗?是邓稼先、闻一多、鲁迅那样的现当代伟人?还是李白、孙权那样的历史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人?还是小王子、哈利·波特那样的虚拟角色?或者只是你身边的某个人,他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让你心生敬意?试以《我的偶像》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思路点拨:如果是写你身边的偶像,那就是你特别熟悉的人,要仔细观察他的特点,思考“他为什么会成为我的偶像”,写出他的特别之处。如果不是写你身边的偶像,可以搜集所写人物的有关资料或照片,结合你对他的了解,尝试描写他的外貌,并选一两个事例,表现他的思想、性格特点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