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望海潮
柳永
平湖秋月
苏堤春晓
柳浪闻莺
南屏晚钟
雷峰夕照
三潭印月
曲苑风荷
断桥残雪
三秋桂子
重湖叠巘清嘉
十里荷花
十里荷花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1)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2)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3)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1、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为永,字耆(qí)卿。
2、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
山)人。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3、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
慢词(“ 慢 ” 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
慢,声调延长)独多。铺叙刻画,
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
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走近作者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第二次又落榜。按说,补习补习,完全可以东山再起。可不服输的柳永就是沉不住气,由着性子写了首牢骚极盛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鹤冲天》。发牢骚的柳永只图一时痛快,压根没有想到就是那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生辛酸。 没有几天,柳永的《鹤冲天》就到了宋仁宗手中。仁宗反复看着,吟着,越读越不是滋味,越读越恼火。特别是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真是刺到了宋仁宗的痛点上。三年后,柳永又一次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只等皇帝朱笔圈点放榜。谁知,当仁宗皇帝在名册薄上看到“柳永”二字时,龙颜大怒,恶恨恨抹去了柳永的名字,在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据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望海潮》是柳永为了与早年的好友孙何相见而作。柳永在杭州生活期间,对杭州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当时旧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填了这首《望海潮》先在歌伎中传唱,结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
背景资料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柳永)
听朗读,感知课文
据说金主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是江浙一带的都会,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茂密如云的林木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钱塘江广阔无边。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竞豪奢。
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与远近重重叠叠的山峰,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悠扬的羌笛声在晴空中飘荡,采菱的歌曲在夜间唱起,钓鱼的老翁和采莲的少女都很愉快。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
吟赏烟霞。
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着酒兴听 吹箫击鼓,吟唱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
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
他日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回到朝廷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3、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整体感知:
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
1、从地理位置上看
2、从历史传统上看
3、从自然景观上看
4、从市井面貌上看
5、从百姓生活上看
惊叹
赞美
艳羡
问题探究1、
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自然风光之美
都市繁华之美
民生安乐之美
染
(2)
点
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点染,本来是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尔后,画家即以此作为笔法——点染、设色;继而文艺理论家引以概括词的此种表现手法,并将“点与染分开说,而引词以证之”。
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
“点染”艺术鉴赏
“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
“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点染间不能有其它相隔,必须是一气而下。
“点染”艺术鉴赏
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染
点
《长亭送别》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点
染
问题探究2:
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些句子?你能不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文字或图画将它描绘出来?
例如: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这几句被称为千古名句,你是如何鉴赏的?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自然风光之美
都市繁华之美
民生安乐之美
染
点
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
1、从地理位置上看
2、从历史传统上看
3、从自然景观上看
4、从市井面貌上看
5、从百姓生活上看
惊叹
赞美
艳羡
小结本词
1.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2.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音律婉谐,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曲苑风荷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连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 枕上看潮 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 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忆江南》
作 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