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大改造 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1 10: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5课 三大改造
1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2
公私合营
1.知道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形式和结果。
2.知道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情况。
3.分析并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局限性。
学习目标
名词解释
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它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三大改造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从国内外形势解读实行三大改造的必然性:
材料一:
世界两大阵营呈现对峙局面
美国
苏联
材料三:
1949年夏,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新中国外交的三大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
材料二:
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材料四:五四宪法建构起人民民主政治体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方式
确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苏联模式的影响
帝国主义的威胁、外交上一边倒的立场
政党初心 历史选择 国情 法律依据
王国藩,河北遵化西铺村农民,土地改革后分得了自己那份土地,生产积极性很高,全家总动员,早出晚归,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让他都笑得合不拢嘴。
但好景不长,第二年当地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王国藩种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周围十几个乡的庄稼全都没有水浇……自己身单力薄,根本没办法抗旱救灾。
一、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内容讲解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说明了什么问题?怎解决呢?
材料一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土地改革后,分散的个体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1.原因:
2.时间:
1953—1956年
3.形式: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3)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4.目的: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
5.性质:
社会主义改造
自愿互利。
6.原则:
7.方法:
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8.阶段:
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类别 农业互助组 开端 初级农业合作社 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 高级农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化迅猛发展时期
时间 1949.10-1953年 1954-1955年上半年 1955下半年-1956年底
原则
特点
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
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生产资料私有,几户
共同劳动,互相帮助
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特征: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
社会主义萌芽
半社会主义性质
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9.结果:
①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②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加入合作社以后,土地等生产资料都变成了合作社的公有财产,原本人为分割开的土地又都连成了一片。
农民结队报名入社
对入社的牲口合理议价
农业改造
手工业改造
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的背景是什么?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手工业是供应城乡人民生产和生活资料需要的主要来源,农村生产资料的90%,农民的生活资料70%左右都靠手工业,城市居民也需要大量的手工业产品……中国的手工业劳动者很多,生产量大,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但绝大多数是分散的个体生产者,由于生产力低、资金少,在旧社会造受着过重的商业利润的剥削和机器工业的排挤,过着悲惨的生活。
为什么对手工业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呢 因为手工业者一方面是劳动者,另一方面又是私有者。手工业生产是分散的、落后的、保守的、盲目的,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不能改变它的私有制,就不能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就不能提高其生产力。
—— 程子华:《建国后的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材料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背景:
2.方式:
3.结果:
参加手工业合作社人数 占手工业者总数
603.9万人 91.7%
1956年底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
手工业者
踊跃报名入社
材料: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和外国在华资本转变为国营经济(公有),农业和手工业属于个体经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属于私营经济,都是非公有经济,占有相当比例。
据材料,说说过渡时期共有多少种经济成分?
经济成分 处理方式 结果
官僚资本和外国在华资本
农业和手工业属个体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没收
国营经济(公有)
集体经济(公有)
???
公私合营
材料2: 上海解放初期,一部分投机商在市场上兴风作浪,牟取暴利。其利用群众对纸币不信任的心理和人民币立足未稳的机会,掀起了一场银元大战,引起市场的物价波动。从5月27日- 6月9日的12天里,银元价格上涨两倍,致使物价上涨247%。这场“银元之战”及其后的“粮棉之战”,都极大地扰乱了上海的经济秩序。
据材料,说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背景?
材料3:据统计,1952年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45.1%,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53.5%。工农业产品产量已超过建国前的最高水平。
②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严重扰乱经济秩序
③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国营经济力量得到增强
材料1: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荣氏企业面临困难,资金紧张,原料供应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支持,实现新的复苏。
①资本主义工商业曾一度受到严重困难,人民政府通过调整工商业,帮助渡过难关并取得发展。
3.开始时间:
2.目的:
4.方式:
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954年
公私合营
(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5.政策:
赎买政策(创举)
1.背景:
(一)公私合营
①②③
二、 公私合营
6.结果:
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企业挂上公私合营后的新厂牌
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
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2.怎样实行“公私合营”?
1.“公私合营”中的“公”指什么? “私”指什么?
公:国家。私: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
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难点解析
同仁堂是我国著名的名牌老店,创办于1669年,以配方奇特、制作精湛、药品货真价实而闻名海内外。1954年,为了贯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策,北京市地方工业局选择同仁堂作为接受公私合营的示范企业。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以大局为重,顺应历史潮流,带头进行公私合营,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同仁堂的公私合营
知识拓展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1.结果: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 个体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6.9% 71.8%
1956年 32.2% 53.49% 7.3% 0 7.1%
行业 改造前 改造后
农业 个体农民 集体
手工业 个体手工业者 集体
资本主义工商业 私营工商业者 国家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我国经济基础发生了的变化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2.意义:
3.问题/局限性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
个体农业和手工业
私营工商业
合作探究
思考: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变化
第一次 变化 第二次 变化 第三次 变化
标志性事件
性质变化
知识拓展
1840年鸦片战争
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改造内容 改造的方式 历史意义 缺点
农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
工商业
手工业
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课堂小结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 ( )
A.合作社 B.公私合营
C.赎买政策 D.合资制度
2.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D
随堂检测
3.关于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前的具体情况,你认为说法正确的是?
A.农民已经能够合理地使用耕地
B.农村已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C.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D.农产品能够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