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物质的比热(课件 14张ppt 1份教学设计,1份活动单)

文档属性

名称 4.4.1物质的比热(课件 14张ppt 1份教学设计,1份活动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3-01 15:51:22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1.分别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
2.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过1分钟,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
3.再过1分钟,再次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重复几次,并记录。
如图,小烧杯里装着40克热水,大烧杯里装着100克冷水。
时间(分) 0 1 2 3 4
小烧杯里的水温(℃)
大烧杯里的水温(℃)
猜测15分钟后
活动一:物体的吸热与放热
表1
4.分析引起两个烧杯中水温变化的原因。
冷水
热水
现象:
温度升高
温度降低
原因:
吸热
放热

1)条件:
2)方向:
3)结果:
热传递
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高温→低温
温度相同
1、定义: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
3、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
常用单位是千焦,符号为kJ。
英国科学家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
热量
2、符号:Q
1千焦 = 焦
1000
1千焦 = 103 焦
注意:通常说物体放出或吸收多少热量。因为热量是对应于热传递的过程而言的,没有热传递的发生,就无所谓热量,所以不能说物体含有或具有多少热量。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
收集事实证据
得出结论
设计实验方案
可能与物体温度变化量有关
可能与物体质量有关
……
活动二
控制变量法
烧杯号 液体
1 水
2 水
表2

结论:
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温度变化量和物体质量有关,与物体本身的温度高低无关。
同种物质,温度升高所吸收的热量,与温度降低所放出的热量是相同的。
同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温度变化量和物体质量有关。
1.将10℃的冷水和90℃的热水混合后,水的温度为什么会高于10℃低于90℃?
2.有人认为,90℃的热水和10℃冷水混合后,水温一定是50℃,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活动三 你来解释
学以致用
小明家来了一位客人,他想给客人泡茶。可是一拿暖瓶,发现里面没有热水了,于是准备用电热壶烧水。 (1)他应该烧一壶水还是半壶水?为什么? (2)小明从饮水机取水时发现有温水也有凉水,那么他应该取温水还是凉水?为什么?
1.甲、乙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甲物体吸收热量,乙物体放出热量,则( )
A.甲物体的热量多 B.乙物体的热量多
C.甲物体的温度低 D.乙物体的质量大
2.为了探究同种液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三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下表是他们的实验记录。根据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比较 (填烧杯号)的实验记录,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物质的质量相同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吸收的热量也不同。
(2)综合上表可得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多少与
有关。
课堂检测
分层作业
1.文本作业:课后练习1、2题
作业本B P44 第1题
2.实践作业:
①查找焦耳的故事,与同学交流。
②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的关系。
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
(James Prescott Joule)
(1818年12月24日—1889年10月11日)
出生于曼彻斯特近郊的沙弗特,英国
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由于焦耳在
热学、热力学和电学方面的贡献,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奖章(Copley Medal)。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能量或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简称“焦”;并用焦耳姓氏的第一个字母“J”来标记热量以及“功”的物理量。
焦耳在研究热的本质时,发现了热和功之间的转换关系,并由此得到了能量守恒定律,最终发展出热力学第一定律。国际单位制导出单位中,能量的单位——焦耳,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和开尔文合作发展了温度的绝对尺度。他还观测过磁致伸缩效应,发现了导体电阻、通过导体电流及其产生热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常称的焦耳定律。
生活中的经验
1. 把一壶20℃水加热到50℃和加热到100℃,哪次吸热多?
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跟温度升高的多少有关。
2.分别把20℃一壶水和20℃半壶水烧开,哪个吸热多?
同种物体升高一定的温度,吸收热量的多少与质量有关。
温度变化量4.4物质的比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浙教版 第 四 单元 第 4 节 第 1 课时 课题: 物质的比热 开课班级: 开课教师: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物体的吸热和放热活动感知热的传递,能说出热传递反生的条件、方向和结果;能概括热量的初步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 2.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活动,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得出结论,知道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温度变化量和物体质量有关;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中,逐步学习控制变量法,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3.利用生活实例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有条理地作出正确的解释,感悟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指导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量的初步概念,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温度变化量和物体质量有关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 大烧杯、小烧杯、温度计、冷水、热水
目标1 对应环节 一致性分析
通过物体的吸热和放热活动感知热的传递,能说出热传递反生的条件、方向和结果;能概括热量的初步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 师:现有一杯热开水,太烫了,想要喝温水,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冷却下来呢? 生:加冷开水、静置、放入冷水中…… 师:同学们说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去尝试一下。我们今天就尝试其中的一种,将装热水的小烧杯放进装冷水的大烧杯中,观察热水和冷水温度的变化。 师:实验中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生:温度计。 师:请同学们回顾,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生: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玻璃泡与液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待温度稳定时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垂直,不能离开液体读数。 活动一:物体的吸热和放热(学生分组实验) 如图,小烧杯里装着40克热水,大烧杯里装着100克冷水。 1.分别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 2.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过1分钟,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 3.再过1分钟,再次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重复几次,并记录。 4.分析引起两个烧杯中水温变化的原因。 师:你发现什么现象? 生:两个烧杯中的水温发生变化,冷水温度升高,热水温度降低。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热水中的热跑到冷水中。 师: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低的物体,即反生了热传递。在热传递中,哪杯水放热?哪杯水吸热?为什么? 生:温度高的小烧杯放热,温度低的大烧杯吸热,温度高的物体因为放热而导致温度降低,而温度低的物体因为吸热而导致温度升高。 师:根据你的推测,这种热传递会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生:不会,温度相同时,热传递会停止。 小结:热传递反生 1)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2)方向:高温→低温 3)结果:温度相同 师:我们把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用符号Q表示。提到热量,我们就不能不提在热量研究上做出突出贡献的英国科学家焦耳。为了纪念他,把热量的单位规定为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焦耳是一个相对比较小的单位,因此还有另一个常用的更大的热量单位,即千焦(KJ)。1千焦=1000焦,或1千焦=103焦。 我们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过程中的热量大小来了解一下这个单位。通过图4-33,我们发现热量,通常说物体放出或吸收多少热量。因为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是变化量、过程量,所以不能说物体含有或具有多少热量。
目标2 对应环节 一致性分析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活动,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得出结论,知道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温度变化量和物体质量有关;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中,逐步学习控制变量法,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提到低温的物体吸收了热量,那物体到底吸收了多少热量?(有关定量的测定,八九年级再学习),今天定性认识,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完成了。那接下来就应该怎么做? 生:建立假设。 师:同学们认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从已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建立猜想,如果同学们没有思路,回顾生活中的经验,认识吸收热量的情况,以烧开水为例。 (生活中的经验:烧开水) 1. 把一壶20℃水加热到50℃和加热到100℃,哪次吸热多? 2.分别把20℃一壶水和20℃半壶水烧开,哪个吸热多? 学生小组讨论,建立假设。 生: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物体温度变化量有关。 生: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物体质量有关。 师:生活中,怎么判断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呢?(转换法) 生:同一热源加热,加热时间相同,则吸收的热量相同;加热时间越长,吸收的热量越多。 师:科学探究第三步,设计实验方案。有多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当实验中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采用什么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师:控制哪些量相同,哪个量不同? 生:如果是探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物体温度变化量有关,升高的温度不同,其他量相同 生:如果是探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物体质量有关,除了物体质量不同,其他量相同。 师:按照同学们建立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可以表格形式也可以画图表示。 活动二: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可能与 有关; 设计实验方案: 表2 或 收集事实证据: 得出结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 有关。 师: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温度变化量和物体质量有关,与物体本身的温度高低无关。同种物质,温度升高所吸收的热量,与温度降低所放出的热量是相同的。同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温度变化量和物体质量有关。
目标3 对应环节 一致性分析
利用生活实例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有条理地作出正确的解释,感悟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指导生活 活动三:你来解释 1.将10℃的冷水和90℃的热水混合后,水的温度为什么会高于10℃低于90℃? 2.有人认为,90℃的热水和10℃冷水混合后,水温一定是50℃,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生:将10℃的冷水和90℃的热水混合后,冷水吸收热量,温度要升高,故温度会高于10℃;热水放出热量,温度要降低,故温度会低于90℃。 生:不同意,热水与冷水的质量多少会影响混合后温度的高低。 学以致用: 小明家来了一位客人,他想给客人泡茶。可是一拿暖瓶,发现里面没有热水了,于是准备用电热壶烧水。
(1)他应该烧一壶水还是半壶水?为什么?
(2)小明从饮水机取水时发现有温水也有凉水,那么他应该取温水还是凉水?为什么? 师:不同物质,当物体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相同时,吸收的热量相等吗?
小结
课堂检测
作业布置
板书
反思
分析内容参考
◇目标有环节支撑吗?环节想达到怎样的目标?这样的环节设计合理吗? ◇总的来看,目标与教学环节的一致性怎样? ◇这样的一致性是否能保证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学习是有质量的?如果不是,是因为目标的问题还是因为教学设计的问题?《物质的比热》活动单
组别 组员
活动一:物体的吸热与放热
实验器材:小烧杯、大烧杯、温度计、冷水、热水
小烧杯里装着40克热水,大烧杯里装着100克冷水。
1.分别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
2.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过1分钟,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
3.再过1分钟,再次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重复几次,并记录。
4.分析引起两个烧杯中水温变化的原因。
表1
时间(分) 0 1 2 3 4
小烧杯里的水温(℃)
大烧杯里的水温(℃)
活动二: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可能与 有关;
设计实验方案:
表2
烧杯号 液体
1 水
2 水

收集事实证据:
得出结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 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