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第六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1.本试卷满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将学校、姓名、考号写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内。选择题答案按要求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朝议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朝议有廷议和集议之分。有争议当朝议论,皇帝从诸多争议中选择一种意见,是为廷议;皇帝不在场,而是“下其议”于百官,最后汇总于皇帝,是为集议。朝议制度
A.便于皇帝集思广益
B.易造成权臣的专政
C.是君权衰微的产物
D.标志着君主制确立
2.1688年,英国发生了一场女婿登基、丈人逃亡的“光荣革命”,这场革命是
A.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斗争的原因
B.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旧贵族妥协的结果
C.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斗争的标志
D.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妥协的条件
3.“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这句话评价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C.德意志帝国 D.美利坚合众国
4.《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共同点是
①都有清政府赔款 ②都有清政府割地
③都有开放通商口岸 ④都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5.《太平天国典制通考》中记载:一方面天朝当局听说来了“洋兄弟”就很高兴,认为是一家人,与作为敌人的清朝“满妖”相反,还表示出一些亲昵言行,如一位天朝官员曾向英使询问:“听说圣母玛利亚有一美丽的妹妹,你们能否使她嫁给天王?”另一方面又把他们当作天王的藩属,认为是来称臣朝贡的,要求其行跪拜等为臣之礼。材料中的情景主要揭示了太平天国领导人
A.对基督教的认同
B.主张政教合一
C.天朝上国的心态
D.希望共建人间天国
6.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C.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该规定的进步意义在于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宣扬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
C.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D.一定程度上限制总统专制独裁
8.1924年9月,国民党向全国民众宣言说:“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为此国民党发起了
A.北伐战争 B.土地革命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9.在欢庆胜利的时刻,周恩来庄严宣告:“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这里的“起义”指的是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广州起义
D.秋收起义
10.1935年12月,中共领导人谈到政权性质时指出:“我们的政府不但代表了工农的利益,同时也代表了民族的利益。但现在的情况,使得我们要把这个口号改变一下,改变为人民共和国,促使这一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七七事变的爆发 B.中共成功实现战略转移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国民党的国内政策转变
11.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报刊《人文历史》在某期中载有一文,其标题为“□□□□——以战促和,古都新生”。据此判断,该文章的主标题应该是
A.淮海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辽沈战役
12.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在
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
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C.第一次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践了暴力革命理论
D.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3.周恩来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运动,那么后一个是指
A.开国大典 B.1949年北京政协会议 C.北京和平解放 D.一届人大
14.唐朝在西北边疆设羁縻府州,元明在西南地区采用土司制度,延至清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同时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便形成了“苗疆、回疆、蒙古、西藏”几大自治区域。新中国成立前后,逐步建立起系统完备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材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指导思想
B.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践的成功结合
C.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历史的传承性
15.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二、材料分析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
材料二
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四:(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明史》卷72《职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体制度?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三、四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是什么?废丞相以后,明初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
17.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落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落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当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喀什第六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A 2.B 3.C 4.D 5.C 6.C 7.D 8.A 9.B 10.C 11.B 12.D 13.A 14.D 15.B
16.(1)皇帝制度(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三省六部制。
(2)相权威胁皇权。设置内阁制,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3)相权不断被分割削弱直至消失,皇权不断加强。
17.(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
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
(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防范、民族控制。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策略: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