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梁河一高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开学考试化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梁河一高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开学考试化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3-01 17:16:46

文档简介

梁河一高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开学考试
化学答案
一、选择题
1-5 ACCBB 6-10 CCDBD 11-15 CCBCB
16-20 ABDBD 21-23 CDC
二、非选择题
24.(14分)(1).2X(g)3Y(g)+Z(g) (2分) (2).C (1分)
(3).36.8kJ(2分) v=mol/(L·min) (2分)
(4).负(1分) 2H++2e-=H2↑ (2分) 镁片(1分) 铝片(1分)
(5).正极(1分) 还原(1分)
25.(13分)(1).Cu+2H2SO4 (浓) CuSO4 +2H2O+SO2 ↑(2分)
(2).①吸收挥发出的HCl(1分) 防倒吸(1分) 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1分)
②MnO2 +4H+ + 2Cl-(浓) Mn2+ + Cl2 ↑ +2H2O (2分)
(3). ①品红褪色(1分) 漂白(1分) ②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1分)
③紫色石蕊试液变红(1分) Cl2+SO2 +2H2O=H2SO4 +2HCl(2分)
26. (12分) (1). 重结晶(1分) (2). 冷凝回流乙醇和水(1分) 水浴加热(1分)
(3). 吸水剂由白色变为蓝色(1分) (4). 蒸馏(1分) 分液漏斗(1分)
(5). 降低苯甲酸乙酯的溶解度利于分层(2分) Na2CO3或NaHCO3(2分)
(6). 80.0(2分)
27.(15分)(1)2 羟基苯甲醛(水杨醛)(1分) (2) (2分)
(3)乙醇、浓硫酸/加热(2分) (2分)
(4)羟基、酯基(2分) 2(2分)
(5) (2分)
(6)随着R'体积增大,产率降低;原因是R'体积增大,位阻增大(2分)梁河一高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开学考试
化学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Fe-56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6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3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化学与生活、科技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
B. 2020年我国发射的嫦娥5号探月器的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成分是SiO2
C. 我国海洋开发走向“深蓝”,“蛟龙号”外壳材料使用的钛合金属于化合物
D. 氢氧化钠、氢氧化铝、碳酸钠都是常见的胃酸的中和剂
2.化学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高纯硅可用于制作光感电池 B. 铝合金大量用于高铁建设
C. 活性炭具有除异味和杀菌作用 D. 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
3. 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
A. 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H+ + OH-=H2O
B. Ag与稀硫酸反应:2Ag + 2H+=2Ag+ + H2↑
C. 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HCO3- + H+=CO2↑ + H2O
D. 将Na加入CuSO4溶液中:2Na+Cu2+=Cu+2Na+
4. 在一定条件下,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1molN2和3molH2发生反应N2(g)+3H2(g)2NH3(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N2、H2和NH3的物质的量比为1:3:2时,该反应达到平衡
B. 该反应达到平衡时,vNH3(正)=2vN2(逆)
C. 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密度不随时间变化
D. 提高该反应的温度,可以实现H2的完全转化
5. 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22.4L氖气与22.4L氢气所含原子数均为2NA
B. 28g铁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
C. 标准状况下,22.4LCCl4所含氯原子数均为4NA
D. 0.1NA个CO分子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是4.48L
6.参照反应Br+H2HBr+H的能量对应反应历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逆反应为吸热反应
B.吸热反应一定要加热后才能发生
C.反应物断键所吸收的能量大于生成物形成新键释放的能量
D.每生成1 mol HBr和1 mol H要吸收E2 kJ能量
7.利用 CO2与丙烷反应生成丙烯和水蒸气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3H8在反应中被还原 B. CrO3是生成物
C. Cr2O3是反应的中间体 D. 产物丙烯存在顺反异构
8.将SO2分别通入下列4种溶液中,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试管a中实验可以证明SO2具有漂白性
B. 试管b中溶液褪色,说明SO2具有强氧化性
C. 试管c中能产生白色沉淀,说明SO2具有氧化性
D. 试管d中能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9. 下物质;①甲烷;②苯;③聚乙烯;④邻二甲苯;⑤2—丁炔;⑥环己烷;⑦聚乙炔;⑧苯乙烯。既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又能使溴水因发生化学反应而褪色的是(  )
A. ③④⑤⑧ B. ⑤⑦⑧ C. ④⑤⑧ D. ③④⑤⑦⑧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淀粉、纤维素、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都较大,所以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B. 苯、乙酸、乙醇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取代反应,且都能与金属钠反应
C. 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和溴水褪色,二者反应原理相同
D. 等物质的量的乙烷和乙醇完全燃烧时所需氧气的质量不相等
11.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为,它不能发生的反应类型是(  )
A.取代 B.水解 C.消去 D.酯化
12. 下列过程的能量变化与如图所示相符的是(  )
A. 浓硫酸的稀释
B. 木炭的燃烧
C. 盐酸与碳酸氢钠的反应
D. 生石灰与水的反应
13.下列反应:4NH4NO33N2↑+2NO2↑+8H2O↑,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即是分解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
B.该反应中N2是氧化产物,NO2是还原产物
C.该反应中被氧化和被还原的N原子数之比为1∶1
D.每生成0.3NA个N2分子,转移1.2mol电子
14.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常温下X、Y形成的简单气态化合物水溶液显碱性,X与Z的单质在黑暗处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W单质用于制备电脑芯片和太阳能电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W>Y>Z>X
B. 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Z
C. Y的所有氧化物中Y元素的价态只有+2、+3价
D. 四种元素均为非金属元素,仅由X、Y、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
15.利尿酸是运动员禁用的兴奋剂之一,其结构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利尿酸的分子式是C13H15Cl2O4
B.利尿酸分子内可处于同一平面的原子一定超过10个
C.1摩尔利尿酸最多能与6molH2发生加成反应
D.利尿酸能发生加成、取代、加聚、消去等反应类型
16. 实验室检验下列离子所用试剂或现象错误的是(  )
选项 离子 试剂 现象
A Fe2+ K3[Fe(CN)6]溶液 溶液变蓝
B NH NaOH溶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与碱反应(可加热)产生气体,生成的气体使该试纸变蓝
C Cl- ①AgNO3溶液②稀硝酸 加试剂①时生成白色沉淀,加②时沉淀不溶解
D SO ①盐酸②氯化钡溶液 加试剂①酸化时无沉淀,再滴加②时析出白色沉淀
A. A B. B C. C D. D
17.在一定条件下,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将2molM气体和3molN气体混合,发生下列反应:2M(g) + 3N(g)Q(g) + xR(g),该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0.8molQ,并测得R浓度为1.6mol·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值为3 B.容器内压强不变
C.平衡时N的浓度为0.6mol/L D.M的转化率为65%
18.化学反应 N2 + 3H2 2NH3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N2(g)+3H2(g) 2NH3(l) ΔH=-2(b-c+a) kJ/mol
B. N2(g)+3H2(g) 2NH3(l) ΔH=+2(b-a) kJ/mol
C. N2(g)+H2(g) NH3(l) ΔH=(b+c -a) kJ/mol
D. N2(g)+H2(g) NH3(g) ΔH=(a-b) kJ/mol
19.某有机物A的质谱图如图1,核磁共振氢谱图如图2,则A的结构简式可能为(  )
A.CH3OCH3 B.CH3CH2OH C.HCOOH D.CH3CH2COOH
20.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HClO是弱酸,所以NaClO是弱电解质
B. 35Cl与37Cl互为同位素,物理性质几乎相同,化学性质不同
C. FeCl3溶液、Fe(OH)3胶体与Fe(OH)3沉淀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丁达尔效应
D. 用电子式表示CaCl2的形成过程:
21.单斜硫和正交硫转化为二氧化硫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斜硫转化为正交硫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B.单斜比正交硫硫稳定
C.相同物质的量的正交硫比单斜硫所含有的能量低
D.①表示断裂1 mol O2中的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比形成1 mol SO2中的共价键所释放的能量少297.16kJ
22.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是杂质)所用试剂与方法正确的是(  )
A. 乙烯(乙烷):通入过量的H2
B. CO2(SO2):用NaOH溶液、洗气
C. 乙酸乙酯(乙酸):加乙醇和浓硫酸并加热
D. SO2(HCl):用饱和的NaHSO3溶液、洗气
23.银锌纽扣电池的电池反应式为:Zn + Ag2O + H2O =Zn(OH)2 + 2A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锌作负极,失去电子
B.正极为Ag2O,发生还原反应
C.电池工作时,电子从Ag2O经导线流向Zn
D.正极的电极方程式为:Ag2O +2e-+ H2O = 2Ag + 2OH-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4分)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道小题,共54分)
24.(14分)回答下列问题
I.某温度下,在2L容器中三种气态物质间进行反应,X、Y、Z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在t1min时,该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下列可作为判断反应已达到该状态的是_________。
A. X、Y、Z的反应速率相等
B. X、Y的反应速率比为2∶3
C. Z的物质的量不在变化
D. 生成3molY的同时生成1molZ
(3)若上述反应中X、Y、Z分别为NH3、H2、N2,且已知1mol氨气分解成氮气和氢气要吸收46kJ的热量,则至t1min时,该反应吸收的热量为 ;用N2表示这段时间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 。(用含t1的式子表示)
II.如图所示,组成一个原电池。
(4)当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时,镁片的电极是 极(填“正”或“负”),其中铝片上电极反应式 ,外电路中的电子是 极流向 极。(填“铝片”或“镁片”)
(5)当电解质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时,镁片电极是 极(填“正”或“负”),该反应是 (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25.(13分)SO2和Cl2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气体,探究二者的制法和性质是十分重要的。
(1)实验室可通过铜与浓硫酸加热制SO2。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2)左图是用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制取适量Cl2的简易装置。已知:
①B、D、E装置的作用依次是:
、 、 。
②写出另外一个实验室常用的制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某同学用下图装置探究SO2、Cl2的化学性质。通过控制弹簧夹、,向X中分别通入不同气体:
①若关闭b,打开a,溶液为品红溶液,则X中的现象为 ,说明二氧化硫具有 性。
②若关闭a,打开b,溶液为紫色石蕊试液,则X中的现象为 。
③若同时打开a、b,X溶液为紫色石蕊试液,同时通入体积比(同温同压)为1:1的气体,则X中的现象为 ,与②中现象不同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6.(12分)苯甲酸乙酯是重要的精细化工试剂,常用于配制水果型食用香精。实验室制备流程如下:
试剂相关性质如下表:
苯甲酸 乙醇 苯甲酸乙酯
常温性状 白色针状晶体 无色液体 无色透明液体
沸点/℃ 249.0 78.0 212.6
相对分子量 122 46 150
溶解性 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与水任意比互溶 难溶于冷水,微溶于热水,易溶于乙醇和乙醚
回答下列问题:
(1)为提高原料苯甲酸的纯度,可采用的纯化方法为 。
(2)步骤①的装置如图所示(加热和夹持装置已略去),将一小团棉花放入仪器B中靠近活塞孔处,将吸水剂(无水硫酸铜的乙醇饱和溶液)放入仪器B中,在仪器C中加入 12.2 g纯化后的苯甲酸晶体,30 mL无水乙醇(约0.5 mol)和3 mL浓硫酸,加入沸石,加热至微沸,回流反应1.5~2 h。仪器A的作用是
;仪器C中反应液应采用 方式加热。
(3)随着反应进行,反应体系中水分不断被有效分离,仪器B中吸水剂的现象为 。
(4)反应结束后,对C中混合液进行分离提纯,操作I是 ;操作II所用的玻璃仪器除了烧杯外还有 。
(5)反应结束后,步骤③中将反应液倒入冷水的目的除了溶解乙醇外,还有
;加入试剂X为 (填写化学式)。
(6)最终得到产物纯品12.0 g,实验产率为_________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7.(15分)苯基环丁烯酮( PCBO)是一种十分活泼的反应物,可利用它的开环反应合成一系列多官能团化合物。近期我国科学家报道用PCBO与醛或酮发生[4+2]环加成反应,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多官能团化合物(E),部分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如下信息: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是 。
(2)B的结构简式为 。
(3)由C生成D所用的试别和反应条件为 ;该步反应中,若反应温度过高,C易发生脱羧反应,生成分子式为C8H8O2的副产物,该副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
(4)写出化合物E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 ;E中手性碳(注:连有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的碳)的个数为 。
(5)M为C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已知:1 mol M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充分反应能放出2 mol二氧化碳;M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对苯二甲酸。M的结构简式为 。
(6)对于,选用不同的取代基R',在催化剂作用下与PCBO发生的[4+2]反应进行深入研究,R'对产率的影响见下表:
R' —CH3 —C2H5 —CH2CH2C6H5
产率/% 91 80 63
请找出规律,并解释原因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