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包括《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三个节气的习俗。
引入新课
字词识读
hóu
zhānɡ
qì
yínɡ
侯
章
泣
盈
mò
qī
脉
栖
yā
鸦
jiǎo
皎
字词识读
左右 结构
上下 结构
侯
泣
章
盈
生字分类
脉
栖
鸦
yá
niǎo
“鸦”的读音是:
yā
hǒu
hòu
“侯”的读音是?
hóu
章
盈
下面哪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
栖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首《寒食》,题目点明了节日的名称。
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
韩翃: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引入新课
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1—2天为寒食节。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
读古诗前两句思考、讨论:诗的开头描绘春天长安城怎样的画面?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点明暮春季节
皇城里的柳树
诗意: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皇城里的柳树吹斜。
课文解读
“飞”字动态感极强,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飞花”,一个“飞”字,神笔。
从“飞”字你能想到什么?
课文解读
白天的长安无处不飞花,那夜晚的长安是怎样的情景呢?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皇帝赐予的荣耀。
诗意: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中。
课文解读
你能从这句诗中读出什么?
本来寒食节禁火,可是权贵豪门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这是诗人对腐败的政治现象作出委婉的讽刺。
《寒食》这首诗写了什么传统习俗?
寒食节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
课文解读
景:花飞 柳斜
情:传蜡烛 散入五侯家
寒食
对现实的不满
对权贵的讽刺
课文解读
主题概括:《寒食》诗人描绘了春天京都长安城 ,的景象,充分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 和对权贵们的 。
寒食节
不满
讽刺
牛郎织女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我国流传千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他们的古诗——《迢迢牵牛星》。
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是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于是作为组诗看待。《迢迢牵牛星》是其中的一首,写作年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课文解读
mò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课文解读
读第一行诗句,想想写了什么?
两颗星相距那么遥远又那么明亮。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译文:牵牛星是那么的遥远而明亮,织女星是那么的皎洁而遥远。
课文解读
齐读第二、三行诗句,说一说:织女的心情是怎样的?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织女虽然伸出纤纤素手,但心不在机织,用摆动着机杼的动作,揭示她倍感寂寞的内心。
摆弄
伸出
白皙
课文解读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点明了织女 “终日不成章”的原因,用“零如雨”的神态描写点明她心里终日的悲伤愁闷。
泪水像雨水一样滴下来
落下
神态描写
课文解读
译文: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
课文解读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织女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主要从织女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来描写的,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同时“札札弄机杼”。
这样生动细腻的描写,把织女这样一个寂寥、愁闷的少妇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课文解读
认真读最后两行诗句,想一想诗人是怎样表达织女的相思之苦的?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相距并不遥远
反问句
译文:中间只隔了一道清清浅浅的银河,他俩相距又能有多远呢?
课文解读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不能与心爱的人互诉衷肠
译文: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
课文解读
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你能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吗?
通过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 抒发了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
课文解读
迢迢牵牛星
遥远 明亮
相思之苦
分别苦
织女思
摆弄
不得语
不成章
零如雨
课文解读
主题概括:《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 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 的悲哀。
离别相思
不得团聚
每到中秋,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唐朝诗人王建用他的神来之笔描写了思乡怀人的情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十五夜望月》。
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
王建:唐代诗人,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代表作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
引入新课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课文解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课文解读
读一读诗的前两句,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作者看到的
听到的
作者感受到的
“树栖鸦”应该是作者听到的,它衬托了什么?
让夜显得更加宁静。
“冷”写出的是月夜的冷清,还表现了什么?
作者的心也是清冷的。
课文解读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上的鸦雀停止了活动,进入了梦乡。夜已经很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课文解读
齐读诗的后两句,思考诗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将感情寄托于 ,表达了作者 之情。
月亮
思念故乡
问句表达作者的相思
译文: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课文解读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说一说:“落”字的用法精妙之处在哪里?
课文解读
十五夜望月
景:
情:
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
地白
鹊鸦
树
冷露
桂花
人尽望
落谁家
课文解读
主题概括:《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中秋之夜的 ,和 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月色
望月怀人
纤纤擢素手中的“擢”的意思是
提供
供给
伸出
《十五夜望月》中作者将感情寄托于什么?
月饼
桂花
月亮
“相去复几许”的几许表示什么意思?
肯定
设问
反问
感谢您的倾听
(所有素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