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下文言文10《唐雎不辱使命》单课淘金训练题 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下文言文10《唐雎不辱使命》单课淘金训练题 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1 15:5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单课淘金训练题
一、基础知识平台
1.文学常识填空:
背景资料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剪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 ”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 出使秦国一事。
知识链接
《战国策》是 末年 根据战国史书整理而成的一部 体史书。全书载录了战国时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重点记录了众多谋臣策士的策论。
文体知识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小说化的传记,等等。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作史料看待。
从创作方法看,有的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称为“ ”;有的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称为“ ”。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2、一词多义
徒 ①免冠徒跣( ) ②徒以有先王也( )
使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虽 ①虽然,受地于先王( )  ②虽千里不敢易也( )
夫 ①此庸夫之怒也( )  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3、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 ( ) (2)仓鹰击于殿上( )(3)寡人谕矣 ( )
4、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广:形容词活用动词, 意思: )
(2)轻寡nn人与(轻:形容词活用动词, 意思: )
(3)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 意思: )
(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意思: )
(5)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 意思: )
5、古今异义
非若是也 (是 古: 。 今: )
岂直五百里哉 (直 古: 。 今: )
休祲降于天 (休 古: 。 今: )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 古: 。 今: )
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古: 。 今: )
徒以有先生也 (徒 古: 今: )
秦王色挠 (挠 古: 。 今: )
8.抢以头抢地耳 (古: 。 今: )
6.【重难点句子翻译】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答 4.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二、整体感知
1.唐雎出使秦国的使命是________。文题的意思是________。
答 。
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答 。
3.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答 。
4.秦王一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答 。
三、重点理解
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

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答 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答 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答 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答 。
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答 。
7.体会下面各句中加粗词的语气。
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③岂直五百里哉?答 。
8.秦王所说的安陵君以五十里地而存者的原因是什么?
答 。
9.安陵君能以五十里地而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答 。
10. “且秦灭韩亡魏”一句,表现了什么?答 。
11. “轻寡人与?”表现秦王的什么性格特征?答 。
12.针对秦王的表现,唐雎是怎样和他斗争的?
答 。
13.唐雎提出“布衣之怒”的目的是什么?
答 。
14.“与臣而将四矣”其中说到的是哪四个人?答 。
15.“伏尸二人”是指哪二人?答 。
四、拓展延伸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8~11题。(17分)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睢不辱使命》)
【乙】上①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②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③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节选自《宋史》)
[注]①上:这里指宋太宗赵光义。②中书:官署名,中书省的简称,掌拟诏、出令之权。③蒙正:吕蒙正,北宋名臣,以敢言著称。
8.参考表格中提示的词语含义的推断方法,解释加点词。(4分)
文言词句 推断方法 解释
(1)徒以有先生也 联想成语法:家徒四壁
(2)上尝欲遣人使朔方 课内迁移法: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 查阅词典法:①理解,明白;②比喻;③告诉, 一般用于上告下。
(4)卿何执耶 联系语境法:上文中“三问,三以其人对”和下 文中蒙正的回答。
9.下列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长跪而谢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蒙正退以名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其人可使/其真无马邪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答 。
(2)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答 。
11.阅读[甲] [乙] 两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线词,分析唐雌和吕蒙正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4分)
(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2)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
答 。
五、探究创新园
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当今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答:
六。中考体验
(2021四川达州)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11-15题。(16分)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请广于君 推而广之 广开言路 大庭广众
B.以大易小 轻而易举 平易近人 易如反掌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欲擒故纵 畅所欲言 欲盖弥彰
D.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闻风丧胆 闻鸡起舞 闻名遐迩
1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又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愿终守之/已面之细柳军 B.安陵君其许寡人/其真无马邪
C.以头抢地尔/不以物喜 D.而君逆寡人者/人不知而不愠
1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土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本文选自于《战国策魏策四》,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人物的对白。
B.选文写韩魏灭亡之后,附属于秦的安陵国君臣对强秦的最后一次抗争,唐雎临危受命,在秦廷不卑不亢,斗智斗勇,最终让不可一世的秦王屈服,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C.本文叙事,把人物放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来刻画,情节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人物个性鲜明。所以,更应该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这篇作品,关注它的立意和表现手法。
D.唐雎列举专诸,聂政、要离行刺之事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向秦王暗示了自己将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安陵君因使唐单雎使于秦。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唐雎这一“士”的形象,仿照示例,请对链接材料中晏婴的语言艺术加以分析。(3分)
【链接材料】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
示例:
句子: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分析: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士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词严,有理有节。
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单课淘金训练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平台
1.文学常识填空:
“易地” 唐雎 西汉 刘向 国别体“历史性传记” “传记文学”
2、一词多义
徒 ①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②徒以有先王也(只、仅仅,副词)
使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派遣,动词)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使”是派遣,后一个“使”是出使,两个“使’’均为动词)
虽 ①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转折连词)   ②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让步连词)
夫 ①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名词)   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发语词,无义)
3、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安放)
(2)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
(3)寡人谕矣 (“谕”同“喻”,明白,懂得)
4、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广:形容词活用动词,“扩大,补充”)
(2)轻寡nn人与(轻:形容词活用动词,“轻视,看不起”)
(3)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伏,使 流”)
(5)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亡”)
5、古今异义
非若是也 (是 古:这样,如此。 今:经常用作判断词)
岂直五百里哉 (直 古:只,仅仅。 今:不弯曲)
休祲降于天 (休 古:吉祥。 今:经常用作休息)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 古:交换。 今:容易,简单)
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古:虽然这样。 今:表转折关联词,与“但是”合用)
徒以有先生也 (徒 古:只 今:徒弟)
秦王色挠 (挠 古:屈服。 今:轻轻地抓)
8.抢以头抢地耳 (古:撞。 今:抢夺)
6.【重难点句子翻译】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2.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
3.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4.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只会倒下两人,血溅出不过五步远,但是天下百姓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的时候了。
二、整体感知
1.唐雎出使秦国的使命是________。文题的意思是________。
粉碎秦王妄图吞并安陵君土地的企图 唐雎完成了自己出使的任务
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3.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4.秦王一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秦王一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三、重点理解
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 答:《战国策》
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答: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答: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答: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答: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答: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7.体会下面各句中加粗词的语气。
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③岂直五百里哉?答:强烈的疑问语气,疑问语气兼感叹语气
8.秦王所说的安陵君以五十里地而存者的原因是什么?
答:秦王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长者,所以不放在心上。
9.安陵君能以五十里地而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原话)答:徒以有先生也
10. “且秦灭韩亡魏”一句,表现了什么?答:炫耀武力,进行恫吓
11. “轻寡人与?”表现秦王的什么性格特征?答:骄横
12.针对秦王的表现,唐雎是怎样和他斗争的?
答:针锋相对,“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3.唐雎提出“布衣之怒”的目的是什么?
答:针锋相对,显示平民的力量,阻止秦并吞安陵。
14.“与臣而将四矣”其中说到的是哪四个人?答:专诸、聂政、要离、唐雎
15.“伏尸二人”是指哪二人?答:秦王 唐雎
四、拓展延伸
答案8.(1)徒,只、仅仅。(2)使,出使。(3)谕,命令。(4)执,固执。
9.A
10.(1)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轻视我吗?
(2) 于是就用了吕蒙正所推荐的人,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11.乎,表责问语气。唐雎大义凛然,不惧强暴,据理力争,质问秦王;尔,表示非常肯定
的语气,面对君王据理力争,果敢坚定。共同特点:不畏强权,据理力争。
五、探究创新园
当我们面对歹徒,我们应该有唐雎的那种不畏强暴的精神,勇于和歹徒做斗争,不能贪生怕死,敢于维护正义。
  在台湾问题上,我们一定要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的完整,要象唐雎那样有自主自强的精神。
银行的工作人员面对歹徒的抢劫,为了保护国家的财产,应该有不畏强暴的精神。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学习了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及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合理的表达方式表现人物形象。我们还与古人唐雎近距离的接触,一次次,我们为他的聪慧机智、能言善辩所启发,为他的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所感染,为他的勇赴国难、视死如归所感动,为他的大义凛然、浩然正气所激励,我希望在今后的岁月里,唐雎的这些精神能伴随我们共同成长,使我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在本质精神得以弘扬,个性风采得以展示!
六。中考体验
答案:
11.C(A.请广于君:扩大;推而广之:扩大;广开言路:广泛;大庭广众:多,众多。B.以大易小:交换;轻而易举:容易;平易近人:性情或态度谦逊;易如反掌:不费力。C.欲:带想、要。D.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听到听说;闻风丧胆:听到;闻鸡起舞:听到;闻名遐迩:闻名:有名气,如闻名于世;遐:远;迩:近。)
12.D(A.愿终守之:指代国土;已而之细柳军:到。B.安陵君其许寡人:祈使语气;其真无马邪:加强诘问语气。C.以头抢地耳:用;不以物喜:因为。D.而君逆寡人者/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
13.B(安陵国附属于魏国)
14.(1)示例:安陵君因此派唐睚出使到秦国。
(2)示例: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15.示例:
句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分析:面对楚国君臣的有意羞辱时,晏子“避席”以对,显示庄严的态度。(1分)引用“橘化为枳”的说法,用类比的方法机智反驳,(1分)巧用“得无”等词表达出揣度、疑问的语气,显得委婉,不使楚王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1分)(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