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戍疆的壮歌--边塞诗

文档属性

名称 卫国戍疆的壮歌--边塞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6 12:3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表3-1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卫国戍疆的壮歌——边塞诗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
所需时间
4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边塞诗派是盛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所以也叫高岑诗派。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唐代的边塞诗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结合《唐诗宋词》(选修)的要求,本单元重点研读高适和岑参。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边塞诗派及其诗作特点及发展背景。
2.了解高适和岑参的生平经历及其在各方面的艺术成就。
3.反复诵读体味作品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力。
4.熟读成诵,深入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作者高亢激昂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借助问题,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讨论研讨,深入分析诗词内涵,结合历史背景开展研究性学习。
2.通过比较阅读,初步了解边塞诗派的作品的艺术特色。
3.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边塞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辩证地看待人生中的磨难,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2.通过经典诵读,激发自己对古典文化的深沉的热爱之情。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以体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共同目标和价值。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
4.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边塞诗派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高适和岑参的诗作如何体现出边塞诗派的风格?
边塞诗为什么会穿越时空美丽千古?
专题划分
专题1:走近边塞诗派,了解边塞诗派
专题2:品味高适和岑参的优秀边塞诗作
专题3:边塞诗的永恒魅力
专题一
走近边塞诗派,了解边塞诗派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合作探究、诵读比赛、佳作展示等活动方式来让学生真正地走入边塞诗,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从而达到了解边塞诗派的目的。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借助问题,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讨论研讨,深入分析诗词内涵,结合历史背景开展研究性学习。
2.了解边塞诗派及其诗作特点及发展背景。
3.通过比较阅读,初步了解边塞诗派的作品的艺术特色。
本专题问题设计
你对边塞诗的了解有哪些?
为什么盛唐时期边塞诗发展到顶峰?
边塞诗的风格是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网络平台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活动一:走近边塞诗
1.学生自由交流:谈谈你所了解的边塞诗。
2.多媒体展示:边塞诗的发展背景及流程,尤其是盛唐时期的社会状况。
活动二:走入边塞诗
边塞诗的风格特点及代表作
步骤:
1.借助网络资源及课本,搜索《燕歌行》《白雪歌》《从军行》等诗篇,初步了解边塞诗。
2.课堂讨论、探究。
3.多媒体展示有关的资料。
布置作业:诵读《燕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深入了解其思想及艺术内涵。
教学评价
1.小组合作积极主动,组员参与度高,讨论热烈。
2.个人发言声音洪亮,能准确流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准确无误地背诵文章,感情充沛。
4.有提出自己的问题及见解。
专题二
品味高适和岑参的优秀边塞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