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壮怀难赋的辛弃疾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年级
所需时间
课内3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辛弃疾,词评家曰:嫁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辛弃疾的词,继承苏东坡豪放词风而有所发展。后人把苏辛并称,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如苏。
他的很多词中充满着一种胸怀韬略却不为人知,满腔情怀却无法倾诉的苦。有了这几个问题,本单元将通过鉴赏辛弃疾的词,结合辛弃疾的人生经历,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本单元选题源自鲁人版的《唐诗宋词选读》中的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学生自初中以来已经学习了辛弃疾的多首诗词,本单元将依托《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词的学习,进行拓展研究。整个单元将分成两个专题进行:专题一,辛弃疾的壮心难赋。指导学生诵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品味作者有什么样的追求?这种追求有没有实现?比较词中表达情感的不同。专题二,指导学生朗读辛弃疾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探求其人生经历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辛弃疾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理想追求对辛弃疾诗词创作的影响。最后,走进辛弃疾壮怀难赋的内心。举行辛弃疾诗词诵读比赛,写作“我心中的辛弃疾”,发在班级博客上,完成本单元学习的成果展示。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诗词创作的主要成就。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品味辛弃疾情怀的过程中,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4.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以体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共同目标和价值。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
4.中国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是使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的血脉之根,而中国文学记载着久远而优秀的中国文化,《楚辞》的诡谲奇丽,《诗经》的质拙朴实,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雅绮秀,都通过文学语言显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体现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一脉中国气派。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学,就是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使得它们与学生自己的文化保持着割不断的心理联系,形成健康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感情。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辛弃疾在词中展现了怎样的情感?
2.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辛弃疾的词为什么会穿越时空流传千古?
专题划分
专题1:辛弃疾的壮心难赋
专题2: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
专题3:走进壮怀难赋的辛弃疾
专题一
辛弃疾的壮心难赋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其词中为我们打造了一个英武伟岸、无所畏惧的大丈夫形象,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然而朝廷的懦弱却让这位英雄感到生不逢时,他只能用蘸着血和泪涂的字抒写成词。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结合自己诵读诗词的感受, 选择你喜欢的辛弃疾的一首词进行鉴赏,说明喜欢的原因,体会其中的情感。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诵读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能够用语言比较准确地描述自己的诵读感受。
2.学会运用阅读典故去理解诗歌情感。
3.用书面文字鉴赏一首词,通过实物投影交流文字稿。
4.感悟辛弃疾胸怀天下、痛斥无为的情怀。
5.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简历和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能够尝试将自己初读这首词的感受描绘出来吗?
2.词中的情感是通过哪些典故传达出来的?
3.这首词中出现了的这些典故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辛弃疾不同阶段的诗词六首
(一)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⑨,树犹如此⑩!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二)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引导学生诵读《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活动二: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的什么形象?
引导学生将动作、行为圈画出来,品味意象,要求抓住意象沉淀的文化意义。小组内交流,班内交流,教师引导。
活动三:这首词中都运用了那些典故?为什么运用这些典故?这样用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掌握典故在词中能够表达的特殊效果。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
2.讲解典故时要理解含义,能够真正体会典故中的言外之意。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
专题二
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辛弃疾词中所出现的各类形象和典故,反映出作者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情感变化与追求,承载着词人国兴则安、国耻则耻的人生信条,充分展示出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报国壮怀。
从这首词中,探讨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感受辛弃疾的情感世界和人生追求。根据对辛弃疾及其诗词的认识,课下写一篇文学评论:走进壮怀难赋的辛弃疾。放到班级博客上进行交流。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探寻辛弃疾本首词特点,探究为什么他会有如此形象,综合分析其人生经历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2. 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 能够辩证地认识人生历程中不同阶段的理想追求,探究这种追求的意义。
4.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本专题问题设计
1.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是什么?词人之前是什么形象的?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2.通过初中学过的辛弃疾的词,你能说说所他的词都有什么样的风格的呢?
3.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不同阶段的诗词分别表现了辛弃疾的怎样的情感?怎样的人生追求?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三)贺新郎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检查《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的背诵情况。
活动二:探究思考
(1)你能读出词人这时候是什么形象吗?
(2)词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他之前是什么样子呢?
引导学生理解辛弃疾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创作风格。
活动三:根据初中所学,列举辛弃疾的词,探究不同时期其词创作的不同风格。
(1)青少年时期。止于23岁南渡以前。这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 (2)青壮年时期: 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抚国方略。但他的意见并未被当权者采纳。 (3)中晚年时期: 1182年至1202年,从43岁到63岁。这期间除了53岁至55岁一度出任闽中外,两次遭弹劾,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迫归隐时期。在长期隐居生活中,他寄情田园,留恋山水,追慕陶渊明,写了大量田园词,山水词,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爱国激情在某些唱和赠答词中,也有强烈表达。 (4)晚年时期: 1203年至1207年,辛弃疾64岁到68岁四年间。辛弃疾64岁高龄时,仍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奉令出任。但事未成就又遭罢免。
活动四: (课下)提供文学评论的范例,介绍撰写文学评论的基本原则与写作格式。指导学生撰写评论文章:走进辛弃疾的美丽情怀。放到班级博客上进行交流。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背诵辛弃疾的诗词;
2.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3.撰写文学评论,能够抒发自己对人物的独到认识;能够在博客圈内对同学作文给予认真、合理的点评。
专题三
走进壮怀难赋的辛弃疾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检测学生对辛弃疾词的掌握情况,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并设计一次写作展示活动。
本次活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班内展示评比的方式。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推选朗诵代表,全班同学进行投票,选出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最后,举行全班作文展示评比。完成对整个单元学习的汇报总结。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通过诗歌配乐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2.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3.透过辛弃疾的一生对美丽的追寻,引发学生思考和塑造自己的美丽人生。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最喜欢辛弃疾的哪一首词?
2.辛弃疾的词为什么会穿越时空流传千古?
3.从辛弃疾一生对复国的追求中,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各种“经历”?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班级博客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课前布置诗歌朗诵的任务。小组讨论所选诗词和推荐人选,每组不少于2人。
(1)诵读内容:辛弃疾的诗词。
(2)诵读形式:脱稿,配乐,追求进入诗歌意境,恰当抒发诗歌情感。
活动二:全班分六个组课下交流作文,每组推选两篇优秀作文,参加全班评选。
全班展示交流。根据评价量表评出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
活动三:
(1)辛弃疾的词为什么会穿越时空流传千古?
(2)从辛弃疾一生对复国的追求中,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各种“经历”?
小组讨论交流,班内交流,教师引导。
提示:人的一生中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经历,但可以选择自己面对人生的态度。
活动四:教师作单元学习总结。
辛弃疾的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脱稿诵读诗词。
2.小组课前准备充分,朗诵声情并茂。
3.展开班内互评,要求每人至少评阅2篇同学作品,并写出评改意见。
4.学生结合同学提出的意见,对成果进行最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