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下 5守株待兔 优质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下 5守株待兔 优质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1 10:5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守株待兔
寓言故事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大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
引入新课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人 。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引入新课
字词识读
shǒu
部首:
笔画:
组词:
造句:

6
遵守 守岁
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
字词识读
zhū
部首:
笔画:
组词:
造句:

10
一株 守株待兔
我们的校园里长着一株参天大树。
字词识读
dài
部首:
笔画:
组词:
造句:

9
等待 对待
这只小猫正在等待着主人的投喂。
字词识读
sònɡ
部首:
笔画:
组词:
造句:

7
宋朝 北宋
在我国历史上,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
字词识读
ɡēnɡ
部首:
笔画:
组词:
造句:

10
耕种 耕耘
农民伯伯在田间辛勤地耕种。
字词识读
chù
部首:
笔画:
组词:
造句:

13
接触 触摸
危险物品应禁止小孩触摸,以避免发生意外。
字词识读
jǐnɡ
部首:
笔画:
组词:
造句:

11
颈椎 长颈鹿
长时间坐在桌前学习或工作,颈椎容易发生病变。
字词识读
shì
部首:
笔画:
组词:
造句:

12
解释 注释
医生正在给患者解释病情。
字词识读

部首:
笔画:
组词:
造句:

8
其他 乐在其中
除了你,其他人都走了。




sònɡ
ɡēnɡ
shì

字词识读
字词识读
左右 结构





上下 结构




生字归类
守 株 待 宋 耕 触 颈 其 释
【株】露在地面上的树的根和茎。
【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耕者】指种田的人。
字词识读
【走】跑。
【触】碰,撞。
【因】于是。
字词识读
【释】放下。
【冀】希望。
【为】表被动,读wéi。
【宋】战国时期的宋国。
下面不属于上下结构的字是?
When



课文中的“因”是什么意思?
于是
因此
因为
我们的校园里长着一 参天大树。
When



课文解读
宋人有耕者。
仔细读一读课文,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
宋国
课文解读
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知识积累,猜猜“守株待兔”的“守”是什么意思?“株”是什么意思?“待”是什么意思?
课文解读
“株”的意思是树桩。
“待”就是等待。
“守株待兔”:守着树桩,等待兔子。
“守”就是守着的意思。
课文解读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结合朗读节奏,一起读一读。
课文解读
指名朗读第一句话,思考:
1.课文的主人公是哪国人?
2.他是做什么的?
课文解读
宋人有耕者。
这是一个宋国人
农民
句意:宋国有个耕地的农民。
课文解读
种田人怎么会白捡了一只兔子呢?自由朗读第二、三句话。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兔跑得快
撞到树上
所以死了

脖子折了

句意:田里有一个树桩,一只兔子跑过,撞到树桩上,折断脖子死掉了。
课文解读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兔子?你怎么看待这只兔子?
提示:这是一只做事莽撞的兔子。我们平时做事要细心,不慌张。
课文解读
一只兔子撞到树上,这事儿是不是天天有呢?种田人对这件事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读一读第四句话。
课文解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于是
放下
农具
希望
做:放下农具,
守在树旁。
想:希望能再
得到兔子。
句意:这个人就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再得到兔子。
课文解读
齐读最后一句话,思考:那个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笑话?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个人没有再得到兔子
被宋国人嘲笑
句意:他没能再得到兔子,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
自己

课文解读
因为兔子撞在树桩上,折断脖子死去,是偶然发生的事情,并不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所以,种田人不会再得到兔子。所以,他的行为被宋国人嘲笑。
课文解读
学完了故事,你知道“守株待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吗?
我知道,告诉我们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不断发生的事情,要勤劳务实,不能心存侥幸。
课文解读
守 株 待 兔
遇到兔子撞桩而死
不费力捡兔子
放下农具等兔子
被人嘲笑
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
课文解读
主题概括:《守株待兔》讲的是宋国一个种田人偶尔得到一只兔子,从此他 整天守着树桩等兔子,结果被人嘲笑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看成 ,要 。
不断发生的事
丢下农具
勤劳务实,不能存侥幸心理
不要淋湿
开始
树桩
大树
课文中的“株”的意思是______ 。
树桩
下一个
解释
放下
课文中的“释”的意思是______。
放下
下一个

走路
课文中的“走”的意思是______ 。

感谢您的倾听
(所有素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