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读 有 法
——《台阶》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台阶》是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根据部编新教材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应掌握圈点批注、快速阅读等阅读方法;教师在讲读课中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要在自读课中让学生加以运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能力迁移的作用。因此《台阶》的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读课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指导。
《台阶》通过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学习。九级台阶造好后,父亲却不好意思坐上去,觉得站在高处和别人说话“极不自在”,原因何在?应该如何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这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在组织学生探讨的同时加以指导,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二、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对父亲的细节描写,把握父亲这一形象特征。
2. 本文的写作年代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引导学生提出文中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内容并进行讨论,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四、教学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1.课前准备 1.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1—2个学习目标。教师收集整理,归纳展示。 2.预设学生定的学习目标有:(1)概括故事情节;(2)分析父亲的形象特征;(3)品味文章的语言;(4)理解文章的主题等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2.导入 台阶,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对我们来说并没有特殊的意义。可是,在我国一些农村,房屋前的台阶却有着不同的涵义,其中蕴含着多少感人的故事呢?今天,我们跟随作者去一户农家的台阶上走一走! 谈话式导入,激发兴趣。
3.展示目标,明确方向 以幻灯片形式展示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然后后展示教师整理归纳的学习目标: 1. 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对父亲的细节描写,把握父亲这一形象特征。 2.提出阅读过程中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内容并进行讨论,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展示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目的在于让学生看到自己思考的成果,体验成就感。
4.默读课文,圈点批注 默读课文,出示要求: 1.这篇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小说围绕父亲和台阶,有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请找出来,并做批注,写下你的分析和点评。3.你对文章有不理解或疑问的地方吗?请找出来,做好记录,准备和同学交流。 本环节使学生把之前学过的圈点批注方法运用到自读课中,体现阅读能力的迁移。
5.展示批注,归纳形象 (展示批注前,先让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本文主要讲了父亲用一辈子的时间来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 1.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批注,根据批注归纳父亲的性格特点及细节描写的概念。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吃苦耐劳、善良、敦厚等(学生有不同看法可补充)。 2.学生展示批注的过程中,老师也可展示自己所做的批注,以达到互相补充的效果。 学生批注成果的展示,既是对学生的肯定,又是学生互相学习交流的方式。
6.提出疑问, 探究主题 请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内容并进行讨论,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1.预设学生提出的疑问有:(1)为什么要写我家的三级台阶?(2)父亲坐在新台阶上磕烟灰,为什么“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3)有人问坐在新台阶的父亲: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为什么父亲答错了呢?(4)九级台阶造好后,为什么父亲却不好意思坐上去呢?(5)父亲为建一座有高台阶的屋子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样做值得吗? 2.教师归纳整理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3.归纳主题:本文写了父亲历尽千辛万苦,造起了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表现了劳动人民想提高地位、赢得尊重的心愿。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侧面反映了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状态。 能提出疑问,并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
7.课堂小结 请以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学会总结。
8.布置作业 小作文:我的 (补充人物:如我的爸爸、妈妈、朋友、同桌)要求: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课后巩固。
9.板书设计 台 阶 李森祥 父亲:勤劳、朴实、吃苦耐劳、善良、敦厚 主题:提高地位、赢得尊重、坚忍不拔、艰苦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