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间世》篇解释“心斋”时,庄子有“三听”之论:“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庄子提出了认识世界的三种方式。“三听”之中,若假以笛卡尔以来的主客二分或物质精神二元,将“听之以耳”“听之以心”作感性和理性之分,倒也是不难理解的。现当代以来,一些学者在百余年西学影响之下,普遍视感性理性二分为当然,对“听之以气”这一类悟性认识则颇为生疏,而这恰是中国固有传统中极具民族文化特质的部分。
庄子将知识分为两类:意会的、言传的。对于两种知识,庄子在理论上有完整的表述和精谨的论证。《天道》篇:“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为了把这个道理说明白,庄子接着举了“轮扁斫轮”的例子。在工匠做车轮时,“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庄子称之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不知之知”。这种“不知之知”,不同于“无知”的状态,也不同于“知”的状态。这种“不知之知”,不可言传,但可感可知,由低层次的“知”到高层次的“不知之知”,最终旨归便是知道。庄子此论,不仅揭示出人类传承的两大类知识中,“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的根本不同,同时,也自根源处阐明了古人知识构成、思维模式、言说方式乃至审美心理形成的因由。
那么,如何解决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这一认识论难题呢?与儒家人文教化的法子不同,老子有“归根”“复命”“知常”的路径,而庄子开出的方子,则是“心斋”“坐忘”。
庄子以“心斋”为例,将认识分为三步:“听之以耳”的感性认识,“听之以心”的理性认识,“听之以气”的悟性认识。庄子所论的“心斋”,拒绝感性刺激,排除心绪杂念,凡感觉、思虑、意念均停止(“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在这种自然而然、听之任之的状态下,始能集气于心,气与道通,于不知不觉中进入虚无澄明的境界。由此观之,“心斋”是悟出来的,既不是“听之以耳”感觉到的,也不是“听之以心”理解到的,而是“听之以气”体悟到的。庄子借助于耳、心,而达于气、通于道。庄子持“道气同一”的观点,主张气之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在他看来,只有秉持万物一体之心境,顺天而行、以天合天,方能与气相合、道气合一。人人如此,则天下大治。
庄子“听之以气”,影响深远。其一,这是中国式意会体悟认识方式的经典表述。中国式的意会体悟没有本体与现象的差别,而是以整体的形式昭示其存在,并且与现实人生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古代知识生成的基本路径之一。其二,“听之以气”是一种气化的悟性思维状态,旨在忘却现世之是非得失、功利欲求,消除主客、物我之差异,“离形去知”“虚而待物”,使心灵活动达到极纯粹的境地。其三,艺术价值的根源,在于虚静澄明之心。庄子虚静澄明之心,就是一个艺术的心灵。我们不难发现,自魏晋起,中国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在虚静澄明之心下从事创造的。就此而论,庄子功莫大焉。
(摘编自夏静《庄子的“听之以气”》)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将知识分为两种类型,并在理论上对其有完整的表述和精谨的论证,此论从根源阐明了中国古人知识构成、思维模式等形成的原因。
B.庄子所说的“心斋”,与“耳”“心”无关,不是凭感性感觉到的,也不是凭理性理解到的,而是从“听之以气”领悟到的。
C.庄子持“道气同一”的观点,认为人秉持万物一体的心境,顺从自然规律,才能达到道气合一的境界,人人都这样,天下也会得到治理。
D.中国式的意会体悟不区分本体与现象,而是以整体的形式昭示其存在,并与现实人生融为一体,中国古代部分知识也由此而生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庄子《天道》篇中关于书、语、意等关系的分析,为文章论点提供了理论支撑。
B.庄子举“轮扁斫轮”的故事,是为了说明有些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不知之知”。
C.文章从“听之以气”的内涵、达成路径、影响、现代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论证全面。
D.作者在论述庄子思想的同时,还将其与儒家思想进行比较,使文章内容丰富、论据充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的“三听”,分别对应了笛卡尔的感性、理性和悟性认识,其中的悟性认识超出了现当代以来一些学者的认识范围。
B.庄子的“不知之知”,不是“无知”,也不是“知”,它是“意之所随”,能够感知却只能意会的认识的最高级阶段。
C.庄子追求虚无澄明的境界,进入这种境界不能有意为之,需排除外在内在的各种干扰与杂念,自然而然,听之任之。
D.庄子的虚静澄明之心,就是一个艺术的心灵,具有艺术价值。从魏晋开始,艺术家们在此理论的影响下而成就伟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联合国环境署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相当于每分钟就有一辆垃圾车的塑料垃圾倒入海洋。《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预测,到2030年每年可能有5300万吨塑料垃圾被排放到海洋等水体环境中。当前,全球白色污染形势依旧严峻,疫情期间产生的一次性塑料医疗防护用品垃圾也在加剧目前的污染情况。多国持续出台政策措施,加强海洋污染防治工作。
100多年来,塑料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生态难题。近年来,海洋白色污染问题尤其突出。西班牙加迪斯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欧洲每年有3.07亿到9.25亿件垃圾沿河流入海洋,其中塑料垃圾约占80%。有统计显示,地球上90%的海鸟和52%的海龟曾摄入过塑料微粒。每年约有100万只海鸟和10万只海洋哺乳动物因误食塑料垃圾而死亡。在食物链循环作用下,塑料微粒可能最终会到达人类体内,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摘编自牛瑞飞《携手防治海洋白色污染》)
材料二: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近日发布的《有关塑料的十大事实与再生塑料产业绿色发展建议》中谈及,我国每年塑料制品产量逾7500万吨,回收率为23%—29%,高于不少发达国家。
面对电商、外卖等新业态带来的塑料制品消耗量持续上升等挑战,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意见明确了‘禁塑’‘限塑’期限,电商、外卖等也在其中。在禁限部分塑料用品的同时,还提出要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和模式,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方便群众生活。”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我国已将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纳入“湾长制”试点工作,禁止生产生活垃圾倾倒入海。同时,加大海洋垃圾清理力度,开展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污染综合防控示范。比如,依据《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开展了渤海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垃圾的综合治理等。这些都为防止塑料垃圾进入海洋提供了有力支撑。
(摘编自寇江泽《应对“白色污染”中国发力“限塑”》)
材料三:
提出微塑料概念的海洋生物学家、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教授理查德德·汤普森表示,解决塑料污染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相关产品应该从第一道工序开始就考虑如何有效控制塑料垃圾的产生,这是循环经济的基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找到替代产品对减少人们对塑料的依赖至关重要。报告建议大力发展生物产业,从农业产品及植物废料中提取天然纤维以及生物聚合物是寻找塑料替代品的重要来源,有利于提高循环利用率。
环保科技领域的创新为有效应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智利一家公司利用聚乙烯醇等材料,制成可溶于水的手提袋,与传统需要数百年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相比,这种产品只需要5分钟就可以在水中溶解,且不影响水质。挪威一家科技公司研发的激光探测和定位系统,可以对海平面以下最深一海里范围内的塑料垃圾进行精确搜索和定位,同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清理。
(摘编自郑彬等《加强塑料污染治理 共同守护海洋生态》)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全球每年排放到海洋中的塑料垃圾约800万吨,据研究推测,到2030年可能达到5300万吨,海洋污染状况严重。
B.我国每年的塑料制品产量超过7500万吨,而回收率只有25%左右,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存在很大改进空间。
C.随着电商、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我国对于塑料制品的需求与消耗也越来越大,全面“禁塑”短时期内难以实现。
D.利用激光探测和定位可以对一定范围内的海洋白色垃圾进行精确搜索和定位,这为未来人类精准治理海洋白色污染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新冠疫情的暴发,一次性塑料医疗防护用品垃圾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使世界范围内的白色污染现状恶化。
B.海洋白色污染对于海鸟及海洋哺乳动物的生存产生极大的威胁,而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受到白色污染危害也是最大的。
C.乍得·汤普森认为在与塑料相关的产品生产之初找到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途径,坚持走循环经济这条路,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D.只要塑料制品仍在制作并使用,白色污染就难以杜绝,因此通过生物产业发展等途径寻找相关替代材料显得尤为迫切。
6.在加强海洋白色污染治理方面,我国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第二天,妈妈要三三送鸡子到砦子里去,三三不说什么,只摇头。妈妈既然答应了人家,就只好亲自送去。母亲走后,三三一个人在碾坊里玩,玩厌了又到潭边去看白鸭,看了一会鸭子,等候母亲还不回来……心里老不自在,回到碾坊里去。
但是过了一会,母亲可仍然回来了。回到碾坊一脸的笑,跨着脚如一个男子神气,坐到小凳上,告给三三如何见到那先生【注】,那先生如何要她坐到那个用粗布做成的软椅子上去,又说到城里人说的三三为何不念书,城里女人全念书。又说到……
三三正因为等了母亲半天,十分不高兴,如今听到母亲说到的话,莫名其妙,不愿意再听,所以不让母亲说完就走了。走到外边站到溪岸旁,望着清清的溪水,记起从前有人告诉她的话,说这水流下去,一直从山里流一百里,就流到城里了。她这时忖想……什么时候我一定也不让谁知道,就要流到城里去,一到城里就不回来了。但若果当真要流去时,她愿意那碾坊,那些鱼,那些鸭子,以及那一匹花猫,同她在一处流去。同时还有,她很想母亲永远和她在一处,她才能够安安静静的睡觉。
母亲看不到三三,站在碾坊门前喊着:“三三,三三,天气热,你脸上晒出油了,不要远走,快回来!”
三三一面走回来,一面就自己轻轻的说:“三三不回来了!”
下午天气较热,倦人极了,躺到屋角竹凉床上的三三,耳中听着远处水车陆续的懒懒的声音,眯着眼睛望到母亲头上的髻子,仿佛一个瘦人的脸,越看越活,朦朦胧胧便睡着了。
她还似乎看到母亲包了白帕子,拿着扫帚追赶碾盘,绕屋打着圈儿,就听到有人在外面说话,提到她的名字。
只听到说:“三三到什么地方去了,怎么不出来?”
她奇怪这声音很熟,又想不起是谁的声音,赶忙走出去,站在门边打望,才望到原来又是那个白脸的人,规规矩矩坐在那儿钓鱼。过细看了一下,却看到那个钓竿,是总爷家管事先生的烟杆,一头还冒烟。
拿一根烟杆钓鱼,倒是极新鲜的事情,但身旁似乎又已经得到了许多鱼,所以三三非常奇怪。正想去告母亲,忽然管事先生也从那边来了。
好像又是那一天的那种情景,天上全是红霞。如今碰到这两个人,管事先生同那白脸城里人,都站在那石墩子上,轻轻的在商量一件事情。这两人声音很轻,三三却听得出,是一件关于不利于己的行为。因为听到说这些话,又不能嗾人走开,又不能自己走开,三三就非常着急,觉得自己的脸上也像天上的霞一样。
那个管事先生装作正经人样子说:“我们是来买鸡蛋的,要多少钱把多少钱。”
那个城里人,也像唱戏小生那么把手一扬,就说:“你说错了,要多少金子把多少金子。”
三三因为人家用金子恐吓她,所以说:“可是我不卖给你,不想你的钱,你搬你家大块金子来,到场上去买老鸦蛋吧。”
管事先生于是又说:“你不卖行吗,你舍不得鸡蛋为我做人情,你想想,妈妈以后写庚帖,还少得了管事先生吗?”
那城里人于是又说:“向小气的人要什么鸡蛋,不如算了吧。”
三三生气似的大声说:“就算我小气也行。我把鸡蛋喂虾米,也不卖给人!我们不羡慕别人的金子宝贝。你同别人去说金子,恐吓别人吧。”
可是两个人还不走,三三心里就有点着急,很愿意来一只狗向两个人扑去。正那么打量着,忽然从家里就扑出来一条大狗,全身是白色,大声汪汪的吠着,从自己身边冲过去,即刻这两个恶人就落到水里去了。
于是溪里的水起了许多水花,起了许多大泡,管事先生露出一个光光的头在水面,那城里人则长长的头发,缠在贴近水面的柳树根上,情景十分有趣。
可是一会儿水面什么也没有了,原来那两个人在水里摸了许多鱼,全拿走了。
三三想去告给妈妈,一滑就跌下了。
刚才的事原来是做一个梦。母亲似乎是在灶房煮午饭,因为听到三三梦里说话,才赶出来的。
见三三醒了,摇着她问:“三三,三三,你同谁吵闹。”
三三定了一会儿神,望妈妈笑着,什么也不说。
妈妈说:“起来看看,我今天为你焖芋头吃。你去照照镜子,脸睡得一片红!”虽然照到母亲说的,去照了镜子,还是一句话不说。人虽早清醒,还记得梦里一切的情景,到后来又想起母亲说的同谁吵闹的话,才反去问母亲,究竟听到吵闹些什么话。妈妈自然是不注意这些的,所以说听不分明,三三也就不再问什么了。
直到吃饭时,妈妈还说到脸上睡得发红,所以三三就告给老人家先前做了些什么梦,母亲听来笑了半天。
【注】“那先生”即下文中的“城里人”,因为养病,“城里人”来到三三所在的杨家堡养病,引起三三欲说还休的朦胧情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碾坊、潭、白鸭等意象,营造了清新自然的环境,作者在这种环境里展现美好的人性,也反衬了城里人的世俗。
B.城里人用烟杆钓鱼,落水后头发缠在柳树根上等情节,看似荒诞,却非常符合梦境的特征,也与三三不成熟的心理相映衬。
C.小说多次写到三三的脸红,既通过把脸比作天上的霞,写出三三自然健康的美,也通过脸红,连接起了现实和梦境。
D.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故事,但作者在讲述过程中,谈化了故事的情节,融入了散文的笔调,增加了小说的诗意美。
8.文中画线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沈从文善于写梦,《沈从文文集》中,有四十多篇小说出现了一百四十多处梦境。在本文中,沈从文也详细叙述了三三的梦,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百官退朝,闻乱兵入城,布路窜匿。田令孜帅神策兵五百奉帝自金光门出,惟福、穆、泽、寿四王①及妃嫔数人从行,百官皆莫知之。上奔驰昼夜不息,从官多不能及。车驾既去,军士及坊市民竞入府库盗金帛。晡时,黄巢前锋将柴存入长安,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帅文武数十人迎巢于霸上。巢乘金装肩舆,其徒皆被发,约以红缯,衣锦绣,执兵以从,甲骑如流,辎重塞途,千里络绎不绝。民夹道聚观,尚让历谕之曰:“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巢馆于田令孜第,其徒为盗久,不胜富,见贫者,往往施与之。居数日,各出大掠,焚市肆,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尤憎官吏,得者皆杀之。上趣骆谷,凤翔节度使郑畋谒上于道次,请车驾留凤翔。上曰:“朕不欲密迩巨寇,且幸兴元,征兵以图收复。卿东杆贼锋,西抚诸蕃,纠合邻道,勉建大勋。”畋曰:“道路梗涩,奏报难通,请得便宜从事。”许之。戊子,上至婿水,诏牛勖、杨师立、陈敬瑄,谕以京城不守,且幸兴元,若贼势犹盛,将幸成都,宜豫为备拟。庚寅,黄巢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类。辛卯巢始入宫丢辰巢即皇帝位于含元殿画皂缯为衮衣击战鼓数百以代金石之乐登丹凤楼下赦书国号大齐改元金统谓广明之号,去唐下体而着黄家日月②,以为己符瑞。唐官三品已上悉停任,四品以下位如故。以妻曹氏为皇后。以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兼待中,崔缪、杨希古并同平章事,孟楷、盖洪为左右仆射、知左右军事,费传古为枢密使。以太常博士皮日休为翰林学士。缪,邡之子也,时罢浙东观察使,在长安,巢得而相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福、穆、泽、寿四王:都是唐僖宗的兄弟。②“谓广明之号,去唐下体而著黄家日月”:(唐僖宗的)广明这个年号,是“唐”字去“肀”“口”而加“黄”字为“廣”,合“日”“月”而为“明”,亦即“广明”乃黄家日月,表明“黄”当代“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卯/巢始入宫/壬辰/巢即皇帝位/于含元殿画皂/缯为衮衣击战鼓/数百以代金石之乐/登丹凤楼/下赦书/国号大齐/改元金统/
B.辛卯/巢始入宫/壬辰/巢即皇帝位于含元殿/画皂缯为衮衣击战鼓/数百以代金石之乐/登丹凤楼/下赦书/国号大齐/改元金统/
C.辛卯/巢始入宫/壬辰/巢即皇帝位于含元殿/画皂缯为衮衣/击战鼓数百以代金石之乐/登丹凤楼/下赦书/国号大齐/改元金统/
D.辛卯/巢始入宫/壬辰巢即皇帝/位于含元殿/画皂缯/为衮衣击战鼓数百/以代金石之乐/登丹凤楼/下赦书/国号大齐/改元金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晡时,指午后三时至五时,中国古时基于日月运行以及人类的生活习俗和生产规律划分时段。
B.庚寅,干支纪法,古人将十二天干和十地支组合出60个“干支”,纪年、月、日、时序。
C.符瑞,吉祥的征兆,多指帝王受命的征兆。此处指唐僖宗的年号——广明。
D.仆射,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说乱兵进入长安,田令孜护送皇上和几位王爷及妃嫔仓皇出逃,大臣们并不知情,长安城里乱作一团,士兵和百姓甚至偷盗了府库。
B.黄巢盛装进入长安,浩浩荡荡,场面宏大,宣传可让百姓安居,但后来仍旧出现了士兵大肆烧杀抢掠的恶行,连黄巢自己也无法制止。
C.凤翔节度使谒见唐僖宗,僖宗赞扬他在东面抵挡了贼寇锋芒,向西抚慰了各个少数民族,并联合邻近藩镇,建立了杀贼大功。
D.黄巢占领长安后,大肆杀戮唐朝宗室;登基称帝后,实行了唐官三品以上免官,四品以下留任的策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巢馆于田令孜第,其徒为盗久,不胜富,见贫者,往往施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朕不欲密迩巨寇,且幸兴元,征兵以图收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江南寒食
穆修
江城水国春光饶,清明上已多招邀。
花阴连络春草岸,柳色掩映红栏桥。
歌调呕哑杂吴俗,髻鬟疏削传南朝。
谁怜北客归未去,楚魄湘魂惟暗消。
【注】穆修,北宋诗人,曾因才华卓异被人诬告而被贬池州,此诗为诗人被贬池州后所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点明本诗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为清明节前一两天,与首联内容呼应。
B.颔联是对江南景色的描绘,有花有草,有柳有桥,色彩明艳,生机勃发。
C.颈联写美人优雅,但歌调中也难掩嘈杂,诗人以简练的文笔勾勒了江南的民俗风情。
D.本诗写了江南水乡美景,并将诗人身在异乡的感慨寓于其中,使情感表达自然巧妙。
15.诗歌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用朝菌和蟪蛄、冥灵和大椿的例子,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控诉和揭露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百姓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
(3)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幽怨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进入我国私家车市场,因其环保属性而备受热捧,一路高歌猛进、__________。2014年—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7.5万辆攀升至136.7万辆。但废旧电池处置乱象丛生,不仅会成为新能源汽车在环保路上疾驰的“绊脚石”,更会使国家推行新能源车低碳环保的初衷和努力__________。可以说,新能源汽车的旧电池处理看似是一个不起眼的末端处置问题,实则是新能源汽车实现长远发展的前置条件。我们把新能源汽车推上快车道的同时,面对壮观的动力电池“退役”大军,“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矣。
( )。面对__________的回收市场,__________应是规范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的资质标准,以强制措施限制不正规回收企业的野蛮生长,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淘汰没有环保资质的小作坊,净化回收市场;其次,还应健全赏罚机制,以制度促成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间的通力合作,形成从生产到回收再造的全链条合作共赢模式,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激励并约束责任企业对动力电池负责到底。研究机构测算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规模有望逾370亿美元。电池回收的蓝海,中国汽车和电池企业应抓紧时机完备回收技术,变挑战为机遇,经济和环保成就“双赢”。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势如破竹 付之一炬 江河日下 当务之急
B.势不可挡 付之一炬 江河日下 首当其冲
C.势不可挡 付之东流 泥沙俱下 当务之急
D.势如破竹 付之东流 泥沙俱下 首当其冲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只要废旧电池解决有道,新能源车必能行稳致远
B.新能源车欲行稳致远,废旧电池须解决有道
C.新能源车行稳致远的同时,废旧电池须解决有道
D.不仅新能源车要行稳致远,而且废旧电池也要解决有道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电池回收的蓝海,促使中国汽车和电池企业应抓紧时机完善回收技术,变挑战为机遇,经济和环保成就“双赢”。
B.面对电池回收的蓝海,中国汽车和电池企业应抓紧时机完备回收技术,变挑战为机遇,经济和环保成就“双赢”。
C.电池回收的蓝海,促使中国汽车和电池企业抓紧时机完备回收技术,变挑战为机遇,成就经济和环保的“双赢”。
D.面对电池回收的蓝海,中国汽车和电池企业应抓紧时机完善回收技术,变挑战为机遇,成就经济和环保的“双赢”。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中国诗与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虽分属于语言和造型两个艺术种类,有着各自的审美特征,①________________。是故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关于诗画关系的经典表述。中国诗与中国画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从文者、习画者离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单取诗词、绘画之形,虽异常刻苦,②________________,难取其实。境界是中国诗与中国画所崇尚的追求。代表人物首推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王维的诗与画充分体现了对“空、远、静、寂”的境界的追求。王维于“有”中透视“无”,以禅境入诗境、画境。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王维的诗境与画境是统一的。诗词、绘画是中国文人用以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我们品读苏东坡的诗,欣赏苏东坡的画,一言一语,一笔一墨,③________________,“形似”显然不是他所在意的目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是中国诗词与中国画共同的表现手法,因为对自然的关照,中国文人崇尚天地之清悠,进而荒寒之境,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席位。诗人、画家纷纷取之入诗、入画。汉字“清、空、夜、月”等成了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眼,“深山、云气、古寺、寒鸦”也成了画家笔下常绘之景。中国诗与中国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现代学者钱钟书说,“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有人进一步认为,它们不但是姊妹,而且是孪生姊妹”。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中国诗与中国画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有人认为诗与画是“孪生姊妹”,请结合材料分别用三句话概括出能表明这种关系的三种表现,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匹在乡村犁田拉车的白马,总认为自己生不逢时,经常向同类抱怨自己没有赶上伯乐时代,不能成为明星,终将留下老死山野的遗憾。
战马说:“那你和我一起驰骋沙场吧,置身于千军万马之中,你会豪气万千,英雄无悔,快意人生!”
白马说:“那多危险啊,一不小心就会送命。不去,不去。”
驿马说:“那你和我一起驮着驿使给人们送信去吧,为不同的地域之间架起信息的桥梁,也是一种成就和快乐。”
白马说:“太累了,餐风宿露的,还不如给主人犁田拉车的好。不干,不干!”
赛马说:“那跟我到赛场去吧,只要肯流汗水,鲜花和荣誉将长久伴随你!”
白马说:“竞争太强,压力太大,一点儿也不轻松,受不了,受不了!”
众马齐声说:“如此,即使伯乐再世,你也成不了千里马。”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你对这个故事有怎样的感受?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门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
(1~5题,7题,10~12题,14题,17~19题,每小题3分)
1.B 2.C 3.C 4.A 5.D
6.①加强沿海城市海洋白色污染防控,禁止生产生活垃圾倾倒入海,加大海洋垃圾清理力度。②出台海洋白色污染治理的法规政策,为海洋白色污染治理指明方向,提供法规政策支持。③借鉴成功经验,发展循环经济,力争在环保材料和环保科技方面有大的突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7.A
8.①反映出三三和母亲赌气的心理,与上文三三“十分不高兴”“不愿意再听”等心理活动相照应。②反映了三三对城里懵懂的向往之情,三三想要“流到城里去”,“一到城里就不回来了”,这里的“三三不回来了”也正与此相应。(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在人物形象上,刻画人物心理活动,通过梦境描写,塑造了三三天真无邪、任性的性格特征,写出了三三对城里人微妙的心理活动。②在主旨上,礼赞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寄托人生理想,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③在艺术效果上,通过三三的梦,虚实结合,增加了小说的浪漫色彩,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C 11.B 12.C
13.(1)黄巢住在了田令孜的府邸,他的部下长期为盗,非常富有,见到贫困的人,往往施舍钱财给他们。(关键词“馆”“徒”“不胜”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我不愿离强贼很近,暂且先到兴元,征调各路士兵以谋求收复京师。(关键词“密迩”“且”“图”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百官退朝后,听说起义军已经进入长安城,于是纷纷逃窜躲避起来。田令孜率领五百名神策军保护唐僖宗从金光门逃走,只有福王、穆王、泽王、寿王及数个妃嫔随行,百官都不知道。皇上逃奔日夜兼程,跟从的官员大多跟不上。唐僖宗的车驾离去后,士兵和街坊市民争相进入皇家库府偷盗金银绸缎。下午三点到五点的时候,黄巢前锋将领柴存进入长安,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领文武官员数十人到霸上迎接黄巢。黄巢乘坐金装肩舆,他的部下都披着长发,并用红丝带扎束起来,身穿锦绣衣裳,手持兵刃跟随,铁甲骑兵如同流水一样涌进长安,辎重车辆塞满了道路,千里之内,络绎不绝。长安老百姓夹道聚集观看,尚让在他经过的地方向百姓宣传:“黄王起兵,本是为了百姓,不会像李氏皇帝那样不爱你们,你们只管安居,不要害怕。”黄巢住在了田令孜的府邸,他的部下长期为盗,非常富有,见到贫困的人,往往施舍钱财给他们。住了几天,将士们都出去抢劫,焚烧街市上的店铺,满大街杀人,黄巢也禁止不住。他们尤其憎恨官吏,凡是抓到了的都杀掉。唐僖宗赶往骆谷的途中,凤翔节度使郑畋在道旁参见唐僖宗,请求唐僖宗能够留在凤风翔。唐僖宗说:“我不愿离强贼很近,暂且先到兴元,征调各路士兵以谋求收复京师。你东边要抵挡贼寇锋芒,西边要抚慰各个少数民族,希望联合邻近藩镇,努力建立杀贼大功。”郑畋说:“现在道路不通,奏报难以经常禀报,希望允许我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处理事务。”唐僖宗答应了他的要求。戊子(初九日),唐僖宗到达婿水,下诏给牛勖、杨师立、陈敬瑄,说是京师失守,皇帝暂时先到兴元,如果盗贼势力还很大,便要去成都,你们应当预先做好准备。庚寅(十一日),黄巢把留在长安城中的唐朝皇族杀得一个不剩。辛卯(十三日),黄巢进入皇宫舌辰(十三目),黄巢在含元殿登上皇帝宝座,身穿临时画有龙纹图案的礼服,敲战鼓数百下以代替金石音乐登上丹凤楼颁布赦书。建国号为太齐,改年号为金统。黄巢认为唐僖宗的年号“广明”,是去掉唐字下面部分而突出黄家日月,以此作为自己的符瑞。又下令唐朝官员三品以上的全部停职,四品以下的留任。立妻子曹氏为皇后。以尚让担任太尉兼中书令,赵璋兼任侍中,崔璆、杨希古都担任同平章事,孟楷、盖洪担任左右仆射,主持左右军事,费传古担任枢密使。任命太常博士皮日休担任翰林学士。崔璆是崔邠的儿子,当时被罢免了浙东观察使等职务,住在长安,黄巢得到他以后,便任命他为宰相。
14.C
15.含意:没有人怜惜“我”这个贬谪之人无法回到故乡的苦楚,自己像屈原一样含冤遭贬的苦闷更是无人能理解。(2分,意思对即可)
情感:①“谁怜”二字实为无人怜惜,运用反问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②“楚魄湘魂”运用典故自比屈原,“惟暗消”三字传达了诗人无人理解的苦闷。(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6.(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每空1分)
17.C 18.B 19.D
20.①然而二者却紧密相连 ②往往也只得其表 ③无不关乎情感(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1.①它们都崇尚境界。②它们都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手段。③它们有共同的表现手法。(答出一句给1分,两句3分,三句5分,意思对即可)
22.写作提示这是一则充满人生哲理的故事。故事中的白马身处乡野,总是抱怨时代,抱怨没有伯乐。而当战马、驿马和赛马分别给出不同的选择时,它又以太危险、太劳累、竞争压力大等原因拒绝改变现状。将白马的选择与青年的人生发展结合起来,不难找到共鸣点:不要抱怨、勇于改变,勇敢无畏、快意人生,不惧劳苦、甘于奉献,辛勤付出、迎接挑战等。
参考立意:①停止抱怨,改变自我;②不抱怨,不放弃;③脚踏实地,志行千里;④欲戴王冠必承其重;⑤快意人生无所畏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