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感悟意境、品味语言

文档属性

名称 古典诗词鉴赏——感悟意境、品味语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6 14:0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郝淑美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感悟意境、品味语言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 思想品德
+ 音乐
 化学
+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年级
所需时间
9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感悟意境,品味语言”这个主题单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教学内容,包括《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感悟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特点,感悟诗歌意境,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情感。
过程与方法:品味细节,从字里行间理解诗歌的情感;注意在朗读背诵中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
对应课标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意象特点,感悟意境,品味语言?
专题划分
根据教材要求分四个专题
第一、《柳永词两首》
第二、《苏轼词两首》
第三、《辛弃疾词两首》
第四、《李清照词两首》
第五、豪放与婉约词风比较鉴赏
专题一
《柳永词两首》
所需课时
两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柳永是宋代伟大的词人,《望海潮》是他年轻时的作品。这首词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学习内容:了解作者生平,整体感知诗的寓意;学习活动: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可用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学习成果:熟读背诵。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丰富奇妙的想象、高超的艺术技巧和诗歌所描绘的奇丽的风光。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4、学习词中铺叙,白描的表现手法。?
本专题问题设计
诗人运用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材,相关网络资源
信息化资源
课件
常规资源
扩展柳永的其他经典词作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望海潮》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词的有关常识和作者情况
三、研读课文
四、听录音,整体感知
五、教师范读
六、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七、探讨思考: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什么?
明确:本词上下片都有词眼。
1、上片中,“形胜”与“繁华”为词眼。
“形胜”是自然环境之美,包括: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繁华”是经济的繁荣发达,包括: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所以上片写的是杭州的美丽和繁华,前三句是总写,后面是对前面几句的具体分析,写法上层层铺叙,由概括到具体,逐渐展开,步步深入。
2、下片中“好景”是词眼。
下片围绕着好景来展开,为我们描画了一幅美丽的西湖图景:
重湖叠巘——清嘉的西湖山水之美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西湖四时风物之美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昼夜笙歌,人民安居乐业和谐之美
嬉嬉钓叟莲娃——老少其乐融融的劳作场景之美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州郡长官游乐之景
八、写法借鉴
1、工于铺叙,善用白描
上片写的是杭州的“形胜”和“繁华”,前三句是总写,继而九句紧紧围绕这三句作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下片,着眼于“好景”对西湖美景和人民安居乐业之景作了大量的白描。
2、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感
词中画面迭出,但由于作者处理得极富层次感,所以并无堆砌之感。如开头先从大景写起,范围逐渐缩小,直至突出重点(东南—都会—钱塘);写湖光山色,先写岸上,后写水面;每一片的内容,先写自然景观,再写人文景观,处处都体现出较强的层次感。
?九、主旨归纳
通过描写杭州秀美之景,以及繁华豪奢之太平盛世,歌颂了杭州郡守孙何之功绩。
十、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雨霖铃》
一、导入
二、学生朗读,把握感情基调
三、学生再读,加深对作品的整体认识
思考:贯穿本词的线索是什么?
四、思考讨论,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而写景抒情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本文于“伤离别”三字为线索,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作者的无奈与伤感。
1、试以上片为例,师生共同探讨,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
2、学生分析下片
教师引入:下阕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阕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五、写作手法探究
1)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六、作业
教学评价
重点考察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对诗歌基本含义的理解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使用学生用书中的配套练习,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专题二
苏轼词两首
所需课时
两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苏轼是宋代最伟大的词人,开创了“豪放”词风。《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最著名的一首词。作者触景生情,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学习内容:了解作者生平,整体感知词的寓意;学习活动: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归纳词的含义,并探究诗歌的意象特点及艺术手法的运用。可用点拨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学习成果:熟读背诵。整体把握诗歌,体会作者豁达的心胸。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
2、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
本专题问题设计
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材,相关网络资源
信息化资源
课件
常规资源
扩展苏轼的其他经典词作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赏析、探究
2、初读“感基调,明词意”——反复诵读,理解词意
3、再读“品语言,入意境”
(1)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应该以怎样的语速、语气、语调去读?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属于哪种表达方式?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应该怎么读?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词最具表现力?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说说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对下文周瑜形象的刻画有何作用?该如何朗读?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在全词中起何作用?如何朗读?
(5)小结上阕。
3、三读“展想象,塑形象”
(1)“遥想”的内容有哪些?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他心目中的英雄的?
(3)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周瑜的形象及赤壁之占的场面,仔细体会作者为我们塑造的这位古代英雄形象。
(4)“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几句该如何读?
4、四读“析主题,悟情感”(探究交流)
对主题的理解以探究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1)赤壁之战中,有那么多的英雄,包括我们在《赤壁赋》中作者极力歌颂的“一世之雄”曹操,作者为什么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最后几句的感慨有何关系?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赤壁赋》中的哪些语句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及作者的生平,谈谈你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此时悲观消极吗?
(3)最后几句应该怎么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定风波》
一、复习、交流、检查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三、学生个读,交流初读印象
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
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
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
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4、学生自由讨论:你自己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首词对你有何启迪?
六、延伸阅读
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八、作业
教学评价
重点考察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对诗歌基本含义的理解以及意象、意境、画面的特点,使用学生用书中的配套练习,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专题三
《辛弃疾词两首》
所需课时
两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学习内容:了解作者生平,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学习活动: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理解诗歌。可用点拨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学习成果:熟读背诵。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炽热的爱国情感。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本专题问题设计
诗人运用哪些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相关网络资源
信息化资源
课件
常规资源
扩展辛弃疾的其他经典词作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
其 他
学习
活动
设计
(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要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老师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研习全词,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结合注释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板书)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3、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4、“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5?、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板书:看、拍、会、登)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7?“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小结: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板书)。 (二)分析词的下片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作者写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用意呢? 心志的表白并没有使自己摆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①?“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②“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学生再次齐读这首词。? 八、小结全词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九、板书设计:? ????上片:??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 ?动作:看、拍、会、登???????????????????借景抒情????
下片:??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运用典故?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第二课时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回顾旧知
1.作者、风格和时代
    北宋——豪放派:苏轼
   婉约派:柳永 秦观
  南宋——豪放派:辛弃疾
   婉约派:李清照 姜夔
2.名句背诵检查,感知婉约词豪放词不同风格
  1、《雨霖铃》中诗人想象别后的羁旅生活写出的最使人触动离愁别恨的两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鹊桥仙》中体现一种崇高而旷达的爱情观的一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险要形势的三句是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苏轼在词中描写赤壁之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上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要了解诗歌的内容,要学会知人论世。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了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事,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膈,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当时的南宋与金对峙,金兵入侵肆无忌惮,南宋躲避苟安偏安一隅,议和纳币称臣,出现战、和的争议。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此诗便反映了当时的状况。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述策略,不被采纳。42岁被贬乡居,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20多年后,韩佗胄把持朝政,企图用北伐中原之事来钓誉固位,起用辛弃疾,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让他在抗金前线镇江当知府,辛弃疾一心雪耻复国,初到镇江就积极为北伐作准备,而韩佗胄一伙儿政治腐败,急于事功,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由此作《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有扶倾持危的责任感,有抗金救国当仁不让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词可看作是他向宰相韩佗胄递的谏书。最终,他的意见也没有被韩佗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次年,韩侂胄被杀。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2)自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讨论:词中总共写了几个历史人物,明确历史人物事件。
 (1)孙仲谋 (2)寄奴: (3)刘义隆: (4)佛狸祠下: (5)廉颇:
四、分析词的上片:
1、师补充孙权及刘裕事迹。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带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辛曾在<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 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2、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3、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英雄”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向往。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想当年”句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小结: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学生讲刘义隆之典故。
 师补充明确:“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写什么内容?
  明确: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4、“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学生谈此句的意思。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5、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6、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7、小结下片:
 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研讨艺术特点: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明确:用典紧扣“京口怀古;典故与思想感情紧密联系。情思隽永,含蓄深刻。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恰是这首词的长处。
2、本词除了用典外还突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赞孙权力抗曹操,建风流业绩,江山本应代有才人出,叹孙权之流不再有,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 (刘裕生于平常人家,出身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表己抗金救国之志。其子刘义隆草率北伐,结果一败涂地——告诫当今统治者)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金主完颜亮被哗变的部下所杀,正是南宋反攻复国的好机会,但赵构在此后三天去议和,弄到如今异族皇帝庙前还有人祭祀,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子民。)
(八)、拓展延伸
 (一)《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衬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感慨年华渐去,壮志难酬;辛弃疾的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二)鉴赏辛弃疾的另一首诗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天际流。年少万兜鍪(头盔,指代士兵),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哪一个词语意相同?都指什么?
  (明确:“望中犹记”中的“中”,都指中原大地)
  (2)词中哪几个句子是赞孙权的?
(明确:“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生子当如孙仲谋。”)
专题四
《李清照词两首》
所需课时
两课时
专题四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学习内容:了解作者生平,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学习活动: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鉴赏诗歌。
可用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
学习成果:熟读背诵。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丰富奇妙的意象、高超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情感。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通过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 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3 、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
本专题问题设计
诗人运用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相关网络资源
信息化资源
课件
常规资源
扩展李清照的其他经典词作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
(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醉花阴》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赏析、探究
2、初读“感基调,明词意”——反复诵读,理解词意
3、再读“品语言,入意境”
(1)“永昼”是漫长的白天。作者为什么会为白天漫长而发愁?作者为什么会感觉白天会漫长?
——因为丈夫不在身边,作者倍感孤独寂寞,因此而感觉到白天漫长,也因此发愁。
(2)“瑞脑消金兽”这一景物有何特点?是从谁眼里看出来的?
——这一景物是变化的,但变化极为缓慢,不是长时间注意,根本看不出来变化。这一景物是从作者眼里看到的。作者两眼紧盯着香炉,希望香燃得快一些,但香却燃得非常缓慢。表明作者极盼无聊的白天赶紧过去的焦急心情,实际是写孤独难耐。
(3)“佳节又重阳”喻每逢佳节备思亲之意。
(4)“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此句中的“凉”指什么?
——这里的“凉”表面上写的是天气凉——秋天了——实际上是写内心的孤寂凄凉。凉意透帐,实际是凉穿心啊。还是写孤独难耐。
(5)上片写了诗人孤独的处境,写诗人寂寞的心绪。
(6)东篱,泛指菊园,因陶渊明有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因此,后世用“东篱”泛指菊园。黄错后独自一人赏菊,看似快乐,实则更添惆怅。
(7)“暗香盈袖”是写自己的品格,志节不变,如花之香。“人比黄花瘦”是一个比喻,与人的愁思相符。人因消魂而变得消瘦,憔悴,极写了作者因思念丈夫而产生的刻骨铭心的离愁。
(8)词人形象:日夜思念丈夫,愁情满怀的少夫人形象。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全诗
2.搜集李清照的其他的诗,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学习《声声慢》
一、复习、交流、检查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三、学生个读,交流初读印象
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
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
1、此人如何写愁的?
2、自由讨论:你自己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首词对你有何启迪?
六、延伸阅读
阅读李清照的《一剪梅》
七、作业
专题五
豪放与婉约词风比较鉴赏
所需课时
一课时
专题五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如果说李白杜甫是唐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发展里程碑的话,那么柳永苏轼就是宋朝婉约和豪放词风发展的珠穆朗玛峰。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柳永和苏轼的扛鼎之作《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鉴赏,通过对两词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两个词派独特的审美意境与艺术风格。
学习活动:通过对两首词意象不同的比较,解读它们不同的风格。
可用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
学习成果:探究词风格形成的原因,懂得不同人生经历,产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通过诵读比较,口诵心惟,提高对诗词的感悟能力。
2.抓住意象特征,把握诗词思想情感,体会不同的风格特色。
3.深入理解苏柳思想及词作特点,汲取积极的生存智慧。
本专题问题设计
是什么原因导致宋词出现“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差异?
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差异在哪里?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材,相关网络资源
信息化资源
课件
常规资源
扩展苏轼、李清照的其他经典词作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
(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一、【泛读导入·明确目标】(3分钟)
生:推荐集体泛读《语文周报》美文《跨越纠结》并作鉴赏。(幻1)
师:是的,在人生征程中,遇到困难纠结,遭受挫折纠结,遇到迷茫纠结,我们在理性与感性、梦想与现实、自我与他人之间挣扎困惑,面对如影随形的纠结,我们该怎么办?
在北宋词坛上就有这样两位词人,他们以一颗坚定而清醒的心正视纠结,跨越纠结,由政坛转向文坛,开创了词坛的两大流派。他们是谁?
生:苏轼 柳永
师:对。他们就是苏轼和柳永。(板书)今天我们就他们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雨霖铃》进行比较鉴赏。(幻2)
师:通过比较鉴赏,我们需完成以下三个目标:(幻灯片3)
1.通过诵读比较,口诵心惟,提高对诗词的感悟能力。
2.抓住意象特征,把握诗词思想情感,体会不同的风格特色。
3.深入理解苏柳思想及词作特点,汲取积极的生存智慧。
请同学们读一读,以便在学习过程中逐个实现。
(生读)
2、【精读探究·展示合作】
诗词的美是读出来的。学习诗词,三分鉴赏七分诵。读的时候我们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诗词的节奏,在此基础之上要读出感情,悟出心得,这样,一首词就理解了七分。(幻灯片4)(板书:诵读)
【音读 意读·课堂展示】
师:好请两位同学通过诵读来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学生诵读展示,教师鼓励评价。)
师:好,苏东坡在翰林院任职的时候,有一幕士很善于唱曲讴歌。苏东坡问他:“我的词比起柳永的词来怎么样?”幕士回答:“柳郎中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妙龄女郎,手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你的词,必须是关西大汉手握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苏东坡听了这番话,很是受用,满意得拍案叫绝。(幻灯片5)
分角色诵读 比较体验:(板书:比较)
女生:《雨霖铃》 男生:《念奴娇 · 赤壁怀古》
师:好。思考: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宋词出现“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差异?这两派的区分基点是词作还是词人?(幻灯片6)
生:词作 词人
师:与词人与词作都有关系。鉴赏诗词要联系作者,时代背景。(板书:知人论世)
还要分析词作的意象、意境、情感。
请请大家调动积累:说说你心目中的苏轼或柳永。(幻7)
(生说)
师:好。补充资源共享(幻灯片8-9)
(生齐读《读柳永》《东坡突围》
小结:(幻灯片15)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雷
启示:
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情读 悟读·合作探究】
师: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差异不仅在作者,也在词作。诗词的美是读出来的。诵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口诵文字,心悟情感是诵读的最高境界。(幻12以声传情体验情感)
要想读出情感,抓住意象,才能达到鉴赏特色的目的。下面听配音诵读,用心感受,比较两者意象与情感的不同。(幻13、14)
生听录音。
讨论填表
师:意象与情感共同组成意境。抓住典型意境,更加深入鉴赏
合作探究:比较鉴赏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幻21-23)
小结:
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
对于读者,最大的享受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作者所感受到的情感与生活。
师:好!在体会情感,品味手法基础之上我们集体诵读,读出感情。
生诵读。
师:好!通过精读,含英咀华,品味了苏柳的特色风格。而诵读的目的是熟能成诵。现在3分钟的时间,同学们自由读,挑战背诵你喜欢的词句。
生:诵读、背诵。(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背诵展示)

3、【研读拓展·全面提升】
师:比较阅读苏轼的两首《江城子》思考:为什么苏轼的同一词牌的两首词,词作的风
格竟如此悬殊?
生读,小组合作比较鉴赏。
小结:两首词虽然出自同一位作者,但由于意象不同、情感不同,所以展现的风格也不同。由此可见,词人的风格也不是拘泥一种,不同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此时此地的不同的人生感受,所以,词人借以抒情的景物就不同了,作品的风格在不同的了。所谓婉约、豪放,并非绝对。春兰秋菊,各司一时之秀。高明的作家在创作上往往是不拘一格的。但是:抒情言志,是中国古诗中最突出的特征。
此时配乐歌唱的,听音乐再次感受他们春兰秋菊的魅力。
师:同一作者不同风格的作品,各有千秋。苏柳的这种独特的魅力不是我们这一节课、鉴赏了这一首词就能研究透的。苏柳是一部很厚的书,我们很难一节课读完。希望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能引导同学们走向苏柳。有兴趣的同学,在课下通过查阅图书、网络等方式,继续研究苏柳,完成一篇小研究论文《我心目中的苏轼或柳永》(不少于10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