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3 梅兰芳蓄须 优质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3 梅兰芳蓄须 优质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1 15:4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梅兰芳蓄须
同学们都听过京剧吗?都了解京剧吗?不知道有没有人了解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梅兰芳,他是我国“四大名旦”之首,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于他的故事吧!
引入新课

nìnɡ
nínɡ
(宁可)
(安宁)

yāo
yào
(要求)
(重要)
字词识读
xù pò zū jiū chán yāo rǎo
jù qiān dìnɡ nìnɡ yāo wànɡ
蓄 迫 租 纠 缠 邀 扰
拒 签 订 宁 要 妄
字词识读
【旦角】戏曲角色行当,扮演妇女,有青衣、花旦、老旦、
武旦等。
【租界】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都市内
“租借”给他们做进一步侵略据点的地区。
【深居简出】平日老在家里待着,很少出门。
【沦陷】(领土)被敌人占领;失陷。
【困顿】(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
字词识读
【骚扰】使不安宁;扰乱。
【预支】预先支付或领取(款项)。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预防针】预防某种传染病的针剂。
【破绽】衣物的裂口,比喻讲话做事时露出来的漏洞。
【高超】好得超过一般水平。
【敬佩】敬重佩服。
字词识读
占领——占据 躲避——逃避 邀请——约请
抵抗——抵挡 决心——决定 优厚——丰厚
危险——危急 敬佩——钦佩
干干净净——一干二净 深居简出——足不出户
近义词
字词识读
占领——撤退 躲避——露面 知足——贪婪
坚持——放弃 相信——怀疑 沦陷——收复
拒绝——同意 深居简出——抛头露面
斩钉截铁——犹豫不决
反义词
字词识读
_____是深居简出的反义词。
When
抛头露面
风餐露宿
凤冠霞帔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的词语是_____。
斩钉截铁
风风火火
犹豫不决
宁可的“宁”的读音是_____。
When
nìnɡ
nínɡ
nín
梅兰芳(1894—1961),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8岁学戏,9岁学青衣,11岁登台,他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同时也是享誉国际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其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
课文解读
默读课文,说说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他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课文解读
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但他的一生中,有几年却是留着胡须的。
对比
让读者好奇:为什么要留胡须?


课文解读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梅兰芳被迫藏身租界,以躲避日本人的纠缠。1938年底,有人邀请他去香港演戏。演出结束后,梅兰芳在香港住了下来,深居简出,不再登台。
地点转变一
上海
香港
课文解读
对于一个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
课文是如何描述梅兰芳“不再登台”这件事的?
到了深夜,梅兰芳关紧门窗,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细声吟唱,这对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梅兰芳又是如何做的?他放弃自己的演艺事业了吗?
课文解读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梅兰芳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
日本人是如何对待梅兰芳的?
课文解读
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后来,梅兰芳不堪其扰,只好又回到了上海。
地点转变二
香港
上海
课文解读
长期不演戏,没有了经济来源,又要养家,梅兰芳准备卖掉北京的房子。
没有了经济来源,梅兰芳是怎样生活的?
课文解读
但是,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部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句式:无论……,宁可……也决不……
热爱祖国,不折不挠,坚定、有气节
你觉得梅兰芳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解读
一次,日本侵略军要庆祝“大东亚圣战”,要求他必须上台演出。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会去了。”但是,拒绝演出总得要想出个办法啊。
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斩钉截铁】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课文解读
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梅兰芳当即剃了胡须,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
“当即”说明了什么?
“当即”“高兴”“登台演出”表明梅兰芳对抗战胜利这一天的到来期待已久。
课文解读
第一部分(1段):介绍梅兰芳,为后文梅兰芳蓄须做铺垫。
第二部分(2-4段):写香港沦陷了,梅兰芳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请, 蓄须宣告不再登台演出。
第三部分(5-7段):写回到上海后,梅兰芳不惜自伤身体拒绝演出。
第四部分(8段):抗战胜利,梅兰芳重新登台演出,台下观者如云。
第五部分(9段):赞扬了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与民族气节。
课文解读
战乱的年代,梅兰芳凭借自己的一身傲骨,一颗炙热的爱国之心,勇敢拒绝日军一次又一次的骚扰与逼迫,只好蓄须明志不再登台,故意害病险些失去性命。他宁愿自己吃苦受罪也不愿屈服于日军的威逼利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大师梅兰芳的高度赞扬,对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气节充满了敬佩之情。
课文解读
梅兰芳蓄须
抗战时
(对比)
抗战后
深居简出 蓄须明志
卖房度日 自伤身体
拒绝登台
强烈的爱国情怀、崇高的民族气节
剃掉胡须 登台表演
课文解读
文章第一部分对下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
引出
比喻
承接
铺垫
对比
梅兰芳蓄须是为了什么?
抗议日本帝国主义
美观
个人爱好
懒惰
自私
意外
对梅兰芳抗战胜利前后的描写形成了什么效果?
渲染
深化
对比
递进
升华
加强
本文体现了梅兰芳的什么情怀?
博爱
爱国
怀古
进取
正义
无私
感谢您的倾听
(所有素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