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三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______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结合诗句,选择加下划线的字的正确解释。
(1)千门万户曈曈日,只把新桃换旧符。( )
A.太阳落山时 B.天刚亮时 C.傍晚时分
(2)每逢佳节倍思亲。( )
A.加倍 B.一倍
3.“路上行人欲断魂”中“断魂”是对行人的( )描写。
A.动作 B.神态
4.“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杏花村”指( )
A.酿杏花酒的村庄 B.杏花盛开的村庄
5.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每逢佳节倍思亲( )
A.遇到 B.姓
(2)遥知兄弟登高处( )
A.距离远 B.时间长久
(3)遍插茱萸少一人( )
A.到处 B.量词
6.“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的“清明”意思是( )
A.清澈明净
B.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4月4日或5,6日
7.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占明了诗人的家乡在现在的山东省。
B.“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独”“异”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情。
C.“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初升的太阳照耀千家万户, 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8.判断正误。
(1)《元日》一诗描绘出一幅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2)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有扫墓、踏青的习俗。
(3)清明时节,诗人触景伤怀,所以借酒浇愁。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指山东省。
(5)本课所选入的三首古诗 《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 中都是关于传统节日的。
二、综合表达
9.写诗句大意,或根据大意写诗句。
(1)千门万户曈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我独自在他乡作客,每到佳节就加倍地思念亲人。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0.读《元日》,填空:
诗的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与第四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能动脑筋改成一幅对联吗?
三、诗歌鉴赏
11.课外阅读(一)。
清明
[唐]杜牧
清明①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②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②酒家:酒店。
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
②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借问酒家何处有。
④牧童遥指杏花村。
(2)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 ,天气是 ,作用是
(3)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4)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
12.小阅读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
霜鬓:白色的鬓发。
(1)这首诗描写的节日是( )。
A.中秋节 B.除夕 C.大年初一 D.元宵节
(2)诗人所在的地点是( )。
A.异乡家里 B.故乡家里 C.异乡旅馆 D.故乡旅馆
(3)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 )。
A.对新一年的希望
B.对岁月流逝的伤感
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D.对家乡的思念和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
(4)试着翻译前两句古诗。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忘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给下面划线的可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穿尽红丝几万条
A.尽头 B.完 C.全部
②七夕今宵看碧霄
A.碧玉 B.碧叶
C.青色
(2)填空。
①“乞巧”是在农历 ,即 ,传说那天是 鹊桥相会的日子。
②“七夕今宵看碧霄”中读音相同的两个字分别是 和 ,意思分别是 、 。
③诗中写出乞巧人多和红丝多的词语分别是 和 ,表达了 的追求。
(3)根据自己的理解,简单地写写诗句的大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考点】语言表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析】【分析】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方法: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按音节停顿,① 注意不要把固定词组分开。②为加强语感,可以把动词重读。③前词重后词要轻。④把声调读准。⑤固定词组,一般前音稍重,口型要放开,有爆发力。A:正确
B: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改为: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改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能力。
2.【答案】(1)B
(2)A
【考点】字义
【解析】【分析】要求学生结合词语境理解字义。
(1)千门万户曈曈日,只把新桃换旧符: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贴的门神),换上新桃符。曈曈:天刚亮时。
(2)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倍:加倍。
故答案为:(1)B(2)A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词语境理解字义的能力。
3.【答案】B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清明
【解析】【分析】根据诗句内容,路上的行人好像丢了魂魄一样(伤心),描写的面部表情伤心,所以是神态描写(表情描写)。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细节描写方法,作答时要认真读懂诗句的意思。
4.【答案】A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清明
【解析】【分析】根据诗句内容,可知“杏花村”是指一个酿酒的村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句地名信息的把握,考生作答时要根据诗句的创作背景和诗句内容作答。
5.【答案】(1)A
(2)A
(3)A
【考点】字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析】【分析】(1)“每逢佳节倍思亲” 意思是:遇到佳节良辰,倍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逢:遇到。(2)“遥知兄弟登高处” 意思是: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遥:距离远。(3)“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每人身上都插着茱萸。遍:到处。
故答案为:(1)A(2)A(3)A
【点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理解词义。
6.【答案】B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清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关键词“清明”的理解,根据诗题和诗句内容,可知这首诗写的是清明节的见闻。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诗句关键词的的理解,考生作答时要联系古诗的创作背景和诗句内容来作答。
7.【答案】A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A:错误。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8.【答案】(1)正
(2)正
(3)正
(4)错误
(5)正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元日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1)正确;(2)正确;(3)正确;(4)错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指钟南山的东边。(5)正确
故答案为:(1)正确;(2)正确;(3)正确;(4)错误;(5)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9.【答案】(1)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都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要断魂一样。
【考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元日
【解析】【分析】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或根据诗句写出意思写出相应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诗句及意思。
故答案为:(1)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都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3)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要断魂一样。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含义。
10.【答案】爆竹除旧岁,新桃换旧符。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元日
【解析】【分析】这个题必须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想象理解,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爆竹声中已把旧年驱除,春风送暖饮屠苏避祸求福。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
【点评】对于古诗的赏析,都是基于读懂的基础之上,借助资料等,将古诗读懂,背熟才能进一步的赏析。这样才能做其他的题目。
11.【答案】(1)①多。;②几乎要,简直要。;③请问。;④远远地。
(2)清明节;下雨天;渲染烦闷的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3)因为清明节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出门在外的人又会忆起逝去的亲人,而今又是春雨绵绵,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辛,所以行人才会“欲断魂”。
(4)哪里有酒店。;牧童以“遥指杏花村”的行动作了答复。
【考点】诗;清明
【解析】【分析】(1)纷纷,写出了雨丝细密;欲,将要,简直会;借问,客套礼貌用语,请问;遥,指远远的。
(2)诗句写作时间上并没有细分到一天的某个时辰,而是从节气上点名了是清明节那天;天气则是春雨绵绵;这样就渲染了一个凄美的意境,为下文的写作做了铺垫。
(3) 行人,既包括作者自己,也包括其他过路客人,身心两方面的疲惫是行人断魂的主要原因,这天主要是对逝去亲人的祭奠和怀念,离家的人则归心似箭,所以人们的情绪是比较低落的,结合天气的描写作答即可。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作者使用了设问技巧,虽然询问的是牧童,但作者并没有让人物说话,而是含蓄地通过一个动作做了回答,这就由近及远,让读者联想到一片繁茂的杏花雨村,增点了意境的美感。
故答案为:(1)①多。②几乎要,简直要。③请问。④远远地。
(2)清明节;下雨天;渲染烦闷的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3) 因为清明节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出门在外的人又会忆起逝去的亲人,而今又是春雨绵绵,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辛,所以行人才会“欲断魂”。
(4) 哪里有酒店。;牧童以“遥指杏花村”的行动作了答复。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既要理解词语本身的意义,也要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使用的对象以及表达效果。
(2)本题考查对写作时间、背景的辨析以及对其表达效果的赏析。诗人往往选取花前月下、春雨绵绵等特殊境况,借以渲染气氛,更好地实现意境。情景、情感的表达。《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
(3)本题考查炼句、炼词能力。“欲断魂” 是抽象意义的外在描写,复杂的内心情感包括旅途的劳苦、内心的思念等,简短的三个字全包括了,分析时要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甚至是一个字。
(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根据提问,找到后两句进行分析,再体会其表达技巧即可。
12.【答案】(1)B
(2)C
(3)D
(4)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
【考点】诗
【解析】【分析】(1)诗题“除夜作”是除夕之夜写的诗。这首诗描写的节日是除夕。
(2)由一、二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可知,诗人所在的地点是异乡旅馆。
(3)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由三、四句“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可知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
(4)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本题,应根据作者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
故答案为:(1)B(2)C(3)D(4)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
【点评】(1)此题考查对诗题的理解。
(2)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
13.【答案】(1)B;C
(2)七月初七;七夕;牛郎织女;宵;霄;夜晚;天空;家家;几万条;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
(3)七夕晚上,望着浩瀚无际的青天,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考点】诗;元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诗句及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作者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
故答案为:(1)①B;②C(2)七月初七;七夕;牛郎织女;宵;霄;夜晚;天空;家家;几万条;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3)七夕晚上,望着浩瀚无际的青天,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能力。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及诗句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诗句。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三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______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答案】A
【考点】语言表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析】【分析】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方法: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按音节停顿,① 注意不要把固定词组分开。②为加强语感,可以把动词重读。③前词重后词要轻。④把声调读准。⑤固定词组,一般前音稍重,口型要放开,有爆发力。A:正确
B: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改为: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改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能力。
2.结合诗句,选择加下划线的字的正确解释。
(1)千门万户曈曈日,只把新桃换旧符。( )
A.太阳落山时 B.天刚亮时 C.傍晚时分
(2)每逢佳节倍思亲。( )
A.加倍 B.一倍
【答案】(1)B
(2)A
【考点】字义
【解析】【分析】要求学生结合词语境理解字义。
(1)千门万户曈曈日,只把新桃换旧符: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贴的门神),换上新桃符。曈曈:天刚亮时。
(2)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倍:加倍。
故答案为:(1)B(2)A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词语境理解字义的能力。
3.“路上行人欲断魂”中“断魂”是对行人的( )描写。
A.动作 B.神态
【答案】B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清明
【解析】【分析】根据诗句内容,路上的行人好像丢了魂魄一样(伤心),描写的面部表情伤心,所以是神态描写(表情描写)。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细节描写方法,作答时要认真读懂诗句的意思。
4.“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杏花村”指( )
A.酿杏花酒的村庄 B.杏花盛开的村庄
【答案】A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清明
【解析】【分析】根据诗句内容,可知“杏花村”是指一个酿酒的村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句地名信息的把握,考生作答时要根据诗句的创作背景和诗句内容作答。
5.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每逢佳节倍思亲( )
A.遇到 B.姓
(2)遥知兄弟登高处( )
A.距离远 B.时间长久
(3)遍插茱萸少一人( )
A.到处 B.量词
【答案】(1)A
(2)A
(3)A
【考点】字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析】【分析】(1)“每逢佳节倍思亲” 意思是:遇到佳节良辰,倍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逢:遇到。(2)“遥知兄弟登高处” 意思是: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遥:距离远。(3)“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每人身上都插着茱萸。遍:到处。
故答案为:(1)A(2)A(3)A
【点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理解词义。
6.“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的“清明”意思是( )
A.清澈明净
B.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4月4日或5,6日
【答案】B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清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关键词“清明”的理解,根据诗题和诗句内容,可知这首诗写的是清明节的见闻。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诗句关键词的的理解,考生作答时要联系古诗的创作背景和诗句内容来作答。
7.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占明了诗人的家乡在现在的山东省。
B.“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独”“异”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情。
C.“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初升的太阳照耀千家万户, 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答案】A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A:错误。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8.判断正误。
(1)《元日》一诗描绘出一幅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2)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有扫墓、踏青的习俗。
(3)清明时节,诗人触景伤怀,所以借酒浇愁。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指山东省。
(5)本课所选入的三首古诗 《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 中都是关于传统节日的。
【答案】(1)正
(2)正
(3)正
(4)错误
(5)正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元日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1)正确;(2)正确;(3)正确;(4)错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指钟南山的东边。(5)正确
故答案为:(1)正确;(2)正确;(3)正确;(4)错误;(5)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二、综合表达
9.写诗句大意,或根据大意写诗句。
(1)千门万户曈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我独自在他乡作客,每到佳节就加倍地思念亲人。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答案】(1)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都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要断魂一样。
【考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元日
【解析】【分析】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或根据诗句写出意思写出相应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诗句及意思。
故答案为:(1)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都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3)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要断魂一样。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含义。
10.读《元日》,填空:
诗的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与第四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能动脑筋改成一幅对联吗?
【答案】爆竹除旧岁,新桃换旧符。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元日
【解析】【分析】这个题必须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想象理解,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爆竹声中已把旧年驱除,春风送暖饮屠苏避祸求福。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
【点评】对于古诗的赏析,都是基于读懂的基础之上,借助资料等,将古诗读懂,背熟才能进一步的赏析。这样才能做其他的题目。
三、诗歌鉴赏
11.课外阅读(一)。
清明
[唐]杜牧
清明①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②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②酒家:酒店。
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
②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借问酒家何处有。
④牧童遥指杏花村。
(2)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 ,天气是 ,作用是
(3)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4)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
【答案】(1)①多。;②几乎要,简直要。;③请问。;④远远地。
(2)清明节;下雨天;渲染烦闷的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3)因为清明节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出门在外的人又会忆起逝去的亲人,而今又是春雨绵绵,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辛,所以行人才会“欲断魂”。
(4)哪里有酒店。;牧童以“遥指杏花村”的行动作了答复。
【考点】诗;清明
【解析】【分析】(1)纷纷,写出了雨丝细密;欲,将要,简直会;借问,客套礼貌用语,请问;遥,指远远的。
(2)诗句写作时间上并没有细分到一天的某个时辰,而是从节气上点名了是清明节那天;天气则是春雨绵绵;这样就渲染了一个凄美的意境,为下文的写作做了铺垫。
(3) 行人,既包括作者自己,也包括其他过路客人,身心两方面的疲惫是行人断魂的主要原因,这天主要是对逝去亲人的祭奠和怀念,离家的人则归心似箭,所以人们的情绪是比较低落的,结合天气的描写作答即可。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作者使用了设问技巧,虽然询问的是牧童,但作者并没有让人物说话,而是含蓄地通过一个动作做了回答,这就由近及远,让读者联想到一片繁茂的杏花雨村,增点了意境的美感。
故答案为:(1)①多。②几乎要,简直要。③请问。④远远地。
(2)清明节;下雨天;渲染烦闷的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3) 因为清明节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出门在外的人又会忆起逝去的亲人,而今又是春雨绵绵,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辛,所以行人才会“欲断魂”。
(4) 哪里有酒店。;牧童以“遥指杏花村”的行动作了答复。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既要理解词语本身的意义,也要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使用的对象以及表达效果。
(2)本题考查对写作时间、背景的辨析以及对其表达效果的赏析。诗人往往选取花前月下、春雨绵绵等特殊境况,借以渲染气氛,更好地实现意境。情景、情感的表达。《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
(3)本题考查炼句、炼词能力。“欲断魂” 是抽象意义的外在描写,复杂的内心情感包括旅途的劳苦、内心的思念等,简短的三个字全包括了,分析时要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甚至是一个字。
(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根据提问,找到后两句进行分析,再体会其表达技巧即可。
12.小阅读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
霜鬓:白色的鬓发。
(1)这首诗描写的节日是( )。
A.中秋节 B.除夕 C.大年初一 D.元宵节
(2)诗人所在的地点是( )。
A.异乡家里 B.故乡家里 C.异乡旅馆 D.故乡旅馆
(3)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 )。
A.对新一年的希望
B.对岁月流逝的伤感
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D.对家乡的思念和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
(4)试着翻译前两句古诗。
【答案】(1)B
(2)C
(3)D
(4)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
【考点】诗
【解析】【分析】(1)诗题“除夜作”是除夕之夜写的诗。这首诗描写的节日是除夕。
(2)由一、二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可知,诗人所在的地点是异乡旅馆。
(3)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由三、四句“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可知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
(4)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本题,应根据作者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
故答案为:(1)B(2)C(3)D(4)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
【点评】(1)此题考查对诗题的理解。
(2)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忘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给下面划线的可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穿尽红丝几万条
A.尽头 B.完 C.全部
②七夕今宵看碧霄
A.碧玉 B.碧叶
C.青色
(2)填空。
①“乞巧”是在农历 ,即 ,传说那天是 鹊桥相会的日子。
②“七夕今宵看碧霄”中读音相同的两个字分别是 和 ,意思分别是 、 。
③诗中写出乞巧人多和红丝多的词语分别是 和 ,表达了 的追求。
(3)根据自己的理解,简单地写写诗句的大意。
【答案】(1)B;C
(2)七月初七;七夕;牛郎织女;宵;霄;夜晚;天空;家家;几万条;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
(3)七夕晚上,望着浩瀚无际的青天,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考点】诗;元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诗句及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作者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
故答案为:(1)①B;②C(2)七月初七;七夕;牛郎织女;宵;霄;夜晚;天空;家家;几万条;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3)七夕晚上,望着浩瀚无际的青天,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能力。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及诗句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诗句。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