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10 竹节人 优质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10 竹节人 优质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1 16:4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竹 节 人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玩具吗?
引入新课
这里,有你喜欢的游戏吗?
引入新课
你们认识这种玩具吗?
引入新课






lǐn
ɡē

ɡùn
cái
chóu
字词识读







xiànɡ
diāo
duò
tuí




sàng
字词识读

liū

(哄骗)
例:他那像哄( )小孩似的话,引得同学们哄( )堂大笑。当听说老师来了,大家便一哄( )而散。
hǒnɡ
(一哄而散)
hǒnɡ
hònɡ
hōnɡ
(哄堂大笑)
hònɡ
hōnɡ
字词识读
【风靡】草木随风而倒,形容事物很风行。
【前功尽弃】以前的成绩全部废弃,指以
前的努力完全白费。
【豁开】裂开。
【威风凛凛】凛凛,严肃而可敬畏的样子。
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字词识读
【呆头呆脑】呆,呆板,不灵活。形容思想、
行动迟钝笨拙。
【挖空心思】形容费尽心计,想尽一切办法。
【俨然】形容很像。
【别出心裁】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观摩】观看学习,多指观看彼此的成绩,
交流经验,互相学习。
字词识读
【鸟兽散】(成群的人)像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
逃散。
【虎视眈眈】眈眈,注视的样子。形容贪婪而凶
狠地注视。
【大步流星】形容脚步迈得大,走得快。
【悻悻然】不高兴的样子。
【念念有词】指低声自语或含糊不清地说个不停。
字词识读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 ~2自然段):
主要写“我们”小时候全迷上了“竹节人”。
第二部分(第3~19自然段):
主要写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乐趣。
第二部分(第20~29自然段):
主要写老师没收竹节人后自己偷偷玩的情形。
课文解读
一是读者可能对竹节人的制作不熟悉,二是体现出“我们”对做竹节人的喜爱。
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说明性语言来详细地写制作过程?
课文解读
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而现在,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
作者用夸张的比喻说明这个豁口既宽且长,极力表现课桌的旧,有幽默的效果。为竹节人的玩法作铺垫。
竹节人的玩法
课文解读
仔细想来,那个发明这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
对游戏发明者的猜测,充满了童趣,表达了孩子们对在课桌裂缝中玩竹节人的喜爱。
课文解读
玩法简单
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还有哪些玩法?
比喻
通过细节描写,准确表现竹节人是如何站立。 比喻的手法,将竹节人和健美的小伙子比,生动又形象地表现出竹节人的威风凛凛。
课文解读
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呆头呆脑”本来含有贬义的意思,用在这里反而给人一种可爱的感觉,这叫贬义褒用;“挨揍”本来是值得同情的,用在这里反而觉得很好笑。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竹节人的喜爱之情。
拟人
呆头呆脑
挨揍
这种玩法也非常有趣。
课文解读
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齐天小圣
课文解读
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窦尔敦:清代小说《施公案全卷》、京剧《盗御马》中的豪侠。
窦尔敦
金钩大王
课文解读
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你能给它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吗?
关圣大帝
课文解读
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一有机会,便得意扬扬招呼大伙来观摩。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这种玩游戏的方法也十分有趣。
课文解读
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
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热闹的场面
作者连用五个“!”,营造出一种紧张、激烈的气氛,烘托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仿佛古战场中英雄征战的序曲,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开始。
课文解读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孩子们观战时的专注与入迷的情形和快乐满足的心情。既表现出“我们”对斗竹节人入迷,又给人丰富的联想。
黑脑袋
同学
一哄而散
作鸟兽散
侧面描写
热闹的场面
课文解读
小结:
学习了第1至19自然段,可以了解到竹节人的制作过程很简单,玩法很有趣,体会传统玩具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下面看看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课文解读
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意兴依然不减
这就叫作:意犹未尽
对游戏的痴迷
课文解读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没收玩具
怒气冲冲
大步流星
比喻
赫赫伟绩
课文解读
“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等词语表现了老师的严肃、可怕的形象。“赫赫伟绩”“鏖战犹酣”是大词小用,语言幽默,表现游戏时间之长,次数之多,突出这个游戏的吸引力,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童年时期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之情。
课文解读
下课后,眼巴巴看别的同学重新开战,玩得欢,不禁沮丧得要命,便一起悄悄溜到办公室窗户下的冬青丛里转悠,希望老师能像往常一样,把没收的东西扯散了,随手扔出窗外。
沮丧
眼巴巴
“沮丧”,失望至极。一是因为没有玩的,二是因为好不容易做的竹节人,被老师没收了。侧面表达出对游戏的喜爱。“溜到”“转悠”“希望”这些词语也表达了作者对竹节人的喜爱。
眼看着别的同学玩而自己没有玩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课文解读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
念念
全神贯注
忘乎所以
“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与上文的“虎视眈眈”“怒气冲冲”形成了对比,表现出老师的可爱、亲切、充满童趣。
老师玩竹节人的神情
一模一样
有词
课文解读
于是,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
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化为乌有
全部消失,一点也没有。
老师玩竹节人那专注的神情,跟我们一模一样。这让我们感受到老师与我们的志趣相投,心灵相通,内心感觉到喜悦、满足与自豪。
课文解读
不能删。玩竹节人这个游戏甚至引起了老师的青睐,突出玩竹节人的有趣。这部分内容深化了主旨,使竹节人游戏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所以,这部分内容不应该删掉。
思考:老师玩这部分内容可以删去吗?
课文解读
竹节人
做竹节人
做法
玩法
斗竹节人
有趣的样子
有趣的武器与外号
玩得入迷
老师没收
竹节人
上课时
“我们”偷偷地玩
老师一把抓去
下课后
老师忘乎所以
“我们”心满意足
自豪满足,乐在其中
课文解读
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做竹节人、玩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自己偷偷地玩等几件事,表现了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期快乐生活的怀念之情。
课文解读
看意思猜成语
前功尽弃
以前的成绩全部废弃,指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费。
威风凛凛
呆头呆脑
别出心裁
凛凛,严肃而可敬畏的样子。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呆,呆板,不灵活。形容思想、行动迟钝笨拙。
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虎视眈眈
大步流星
念念有词
眈眈,注视的样子。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形容脚步迈得大,走得快。
指低声自语或含糊不清地说个不停。
1.我们弄丢毛笔,实际是把买来的毛笔用来做竹节人了。( )
2. “下课了,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
3.“我跟同桌相视一笑”是因为我们看到老师喜欢竹节人,心里得到认可而窃喜。( )
一、判断下面句子说法是否正确。
×


课后练习
二、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统领全文。
B.全文围绕“迷”这个词展开。
C.竹节人受到老师的喜爱,说明老师让自己玩有私心。
D.“大步流星、怒气冲冲”,表现了老师威严的形象。
C
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