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深圳地区三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真题演练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2020·深圳)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历史文学作品来了解史实。《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桂陵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二、模拟专练
3.(2019九下·南山模拟)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下面正确反映了“三国鼎立形势”的图示是( )
A. B.
C. D.
4.(2019·龙岗模拟)如下图,在简易年代尺上,P点代表《史记》记载所截止的年代,则以Q点开始的是哪一事件?( )
A.涿鹿之战 B.商鞅变法 C.焚书坑儒 D.赤壁之战
5.(2019·龙岗模拟)“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乙错司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二十年春正月丁卯,诏改姓为元氏”。以上史料正文可集中从下列哪部史书中找到?( )
A.《后汉书》 B.《三国志》 C.《魏书》 D.《元史》
6.(2021·光明二模)陈寅恪先生说:“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接受汉人士族文化之上。即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陈寅恪先生意在说明,孝文帝改革( )
A.提高鲜卑族的政治地位 B.重用汉人高门士族
C.重视恢复汉族的制度 D.推动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7.(2021·南山一模)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浮海至夷洲,这是文献中有关大陆与台湾交通的最早记录。这一年应处于( )
A.公元2世纪前期 B.公元2世纪后期
C.公元3世纪前期 D.公元3世纪后期
8.(2021·南山一模)东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补充了必要的劳动力
②北方人口南迁也给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江南自然条件好
④南方是汉族统治区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2021·南山一模)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10.(2021·深圳押题)根据《三国志》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2009年,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高陵墓,其墓主为曹操。以上材料说明了认定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
B.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C.家族族谱和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11.(2021·福田模拟)建安元年(196),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此举目的是( )
A.促进北方的统一进程 B.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
C.推动农业技术的革新 D.解决北方的温饱问题
12.(2021·福田模拟)对下面两幅魏晋壁画(如图)解读合理的是( )
A.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B.农业生产飞速发展
C.牛耕技术开始出现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考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慌忙逃回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占四川。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的内容,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战役,赤壁之战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答案】C
【考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和赤壁之战有关。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相传在这次战役中诸葛亮““草船借箭”和施“连环计”。黄盖诈降、庞统献“连环计”的时候,程昱等人就劝曹操要谨慎小心、明察秋毫,但曹操不听劝告,一意孤行,从而导致上当中计,兵败赤壁。蒋干盗书,成语典故。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发生在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曹操手下的谋士蒋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结果周瑜设下计策,令蒋干盗得假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蒋干献书曹操,令斩了蔡瑁、张允。后来蒋干盗书用来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相关故事。
3.【答案】D
【考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呸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建立蜀;229年,孙权建立吴,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选项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三国鼎立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4.【答案】D
【考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 涿鹿之战 ,不符合题意;
B.商鞅变法,不符合题意;
C.焚书坑儒,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截止到汉武帝时期,而赤壁之战发生于208年,不属于《史记》的范围,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看懂图片,之后依据所学知识知道《史记》的截止点,在来分析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5.【答案】C
【考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 《后汉书》 ,不符合题意;
B. 《三国志》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史料显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段文字可以从《魏书》中找到,故选项符合题意;
D.《元史》,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判断出事件,之后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6.【答案】D
【考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 提高鲜卑族的政治地位 ,不符合题意;
B. 重用汉人高门士族 ,不符合题意;
C. 重视恢复汉族的制度 ,不符合题意;
D.由题干中的“即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程,所以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答案】C
【考点】历史时间计算
【解析】【分析】A. 公元2世纪前期 ,不符合题意;
B. 公元2世纪后期 ,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百年时一个世纪,三位数的年份第一个数字加一是世纪数,四位数的年份前两位数加一是世纪数,公元前的要保留公元前,公元前的年份,后两位数越大,是世纪前期,公元数字的,后两位数小的是世纪初,故公元230年时3世纪前期,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公元3世纪后期,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时间换算方法的掌握来回答,这类知识点,一定要掌握时间的换算方法。
8.【答案】C
【考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补充了必要的劳动力 ,北方人口南迁也给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江南自然条件好,但是这一时期,与汉族统治者关联不大,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就是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9.【答案】A
【考点】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地区的人们能够出现北方食品,这说明北方的生活方式进入南方,结合这一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以及民族融合看,这是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面食的营养价值 ,不符合题意;
C.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不符合题意;
D. 南方人口增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理解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
10.【答案】A
【考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三国志》记载了曹操陵墓所在地,又经过了现代的考古发掘,最终认定,这说明认定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不符合题意;
C. 家族族谱和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不符合题意;
D. 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相关知识。曹操,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死于洛阳,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11.【答案】A
【考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 A . 通过材料,实行屯田制之后,“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说明屯田增加了粮食产量,解决了粮食不足问题,有利于促进北方的统一进程。 故 A 正确;
B .屯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没有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故 B 错误;
C .题目没有反映“农业技术革新”,故 C 错误;
D .该项所述不符合题目主旨,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曹操的治理措施的相关知识点。
12.【答案】A
【考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 A .根据壁画内容可知,少数民族人民进行农业耕种,汉族人民放牧,体现了民族的交融,而不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故 D 项错误,A正确;
B .汉人放牧图不能说明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故 B 项错误;
D .牛耕技术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 D 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解题的关键是看懂图的内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深圳地区三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真题演练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D
【考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慌忙逃回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占四川。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的内容,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战役,赤壁之战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2020·深圳)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历史文学作品来了解史实。《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桂陵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考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和赤壁之战有关。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相传在这次战役中诸葛亮““草船借箭”和施“连环计”。黄盖诈降、庞统献“连环计”的时候,程昱等人就劝曹操要谨慎小心、明察秋毫,但曹操不听劝告,一意孤行,从而导致上当中计,兵败赤壁。蒋干盗书,成语典故。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发生在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曹操手下的谋士蒋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结果周瑜设下计策,令蒋干盗得假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蒋干献书曹操,令斩了蔡瑁、张允。后来蒋干盗书用来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相关故事。
二、模拟专练
3.(2019九下·南山模拟)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下面正确反映了“三国鼎立形势”的图示是( )
A. B.
C. D.
【答案】D
【考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呸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建立蜀;229年,孙权建立吴,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选项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三国鼎立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4.(2019·龙岗模拟)如下图,在简易年代尺上,P点代表《史记》记载所截止的年代,则以Q点开始的是哪一事件?( )
A.涿鹿之战 B.商鞅变法 C.焚书坑儒 D.赤壁之战
【答案】D
【考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 涿鹿之战 ,不符合题意;
B.商鞅变法,不符合题意;
C.焚书坑儒,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截止到汉武帝时期,而赤壁之战发生于208年,不属于《史记》的范围,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看懂图片,之后依据所学知识知道《史记》的截止点,在来分析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5.(2019·龙岗模拟)“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乙错司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二十年春正月丁卯,诏改姓为元氏”。以上史料正文可集中从下列哪部史书中找到?( )
A.《后汉书》 B.《三国志》 C.《魏书》 D.《元史》
【答案】C
【考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 《后汉书》 ,不符合题意;
B. 《三国志》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史料显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段文字可以从《魏书》中找到,故选项符合题意;
D.《元史》,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判断出事件,之后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6.(2021·光明二模)陈寅恪先生说:“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接受汉人士族文化之上。即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陈寅恪先生意在说明,孝文帝改革( )
A.提高鲜卑族的政治地位 B.重用汉人高门士族
C.重视恢复汉族的制度 D.推动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答案】D
【考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 提高鲜卑族的政治地位 ,不符合题意;
B. 重用汉人高门士族 ,不符合题意;
C. 重视恢复汉族的制度 ,不符合题意;
D.由题干中的“即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程,所以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2021·南山一模)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浮海至夷洲,这是文献中有关大陆与台湾交通的最早记录。这一年应处于( )
A.公元2世纪前期 B.公元2世纪后期
C.公元3世纪前期 D.公元3世纪后期
【答案】C
【考点】历史时间计算
【解析】【分析】A. 公元2世纪前期 ,不符合题意;
B. 公元2世纪后期 ,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百年时一个世纪,三位数的年份第一个数字加一是世纪数,四位数的年份前两位数加一是世纪数,公元前的要保留公元前,公元前的年份,后两位数越大,是世纪前期,公元数字的,后两位数小的是世纪初,故公元230年时3世纪前期,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公元3世纪后期,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时间换算方法的掌握来回答,这类知识点,一定要掌握时间的换算方法。
8.(2021·南山一模)东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补充了必要的劳动力
②北方人口南迁也给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江南自然条件好
④南方是汉族统治区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考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补充了必要的劳动力 ,北方人口南迁也给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江南自然条件好,但是这一时期,与汉族统治者关联不大,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就是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9.(2021·南山一模)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答案】A
【考点】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地区的人们能够出现北方食品,这说明北方的生活方式进入南方,结合这一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以及民族融合看,这是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面食的营养价值 ,不符合题意;
C.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不符合题意;
D. 南方人口增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理解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
10.(2021·深圳押题)根据《三国志》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2009年,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高陵墓,其墓主为曹操。以上材料说明了认定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
B.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C.家族族谱和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答案】A
【考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三国志》记载了曹操陵墓所在地,又经过了现代的考古发掘,最终认定,这说明认定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不符合题意;
C. 家族族谱和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不符合题意;
D. 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相关知识。曹操,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死于洛阳,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11.(2021·福田模拟)建安元年(196),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此举目的是( )
A.促进北方的统一进程 B.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
C.推动农业技术的革新 D.解决北方的温饱问题
【答案】A
【考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 A . 通过材料,实行屯田制之后,“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说明屯田增加了粮食产量,解决了粮食不足问题,有利于促进北方的统一进程。 故 A 正确;
B .屯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没有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故 B 错误;
C .题目没有反映“农业技术革新”,故 C 错误;
D .该项所述不符合题目主旨,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曹操的治理措施的相关知识点。
12.(2021·福田模拟)对下面两幅魏晋壁画(如图)解读合理的是( )
A.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B.农业生产飞速发展
C.牛耕技术开始出现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答案】A
【考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 A .根据壁画内容可知,少数民族人民进行农业耕种,汉族人民放牧,体现了民族的交融,而不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故 D 项错误,A正确;
B .汉人放牧图不能说明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故 B 项错误;
D .牛耕技术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 D 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解题的关键是看懂图的内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