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深圳地区三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10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一、真题演练
1.(2019·深圳)1936年,一批爱国将领提出了八项主张(见下表)。由此判断,当时中国发生了( )
序号 八项主张的内容
① ……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② 停止一切内战
…… ……
③ 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A.卢沟桥事变 B.华北危机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
【答案】D
【考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D选项符合题意。
卢沟桥事变的时间是1937年7月,A选项排除。
华北事变发生时间是1935年,B选项排除。
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西安事变的准确把握,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2.(2019·深圳)这场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该战争是( )
A.抗日战争 B.北伐战争 C.鸦片战争 D.抗美援朝
【答案】A
【考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 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A选项符合题意。
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B选项排除。
鸦片战争属于英国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C选项排除。
抗美援朝战争属于美苏冷战下的局部关系,与新中国民族独立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抗日战争的准确把握,抗日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2019·深圳)一位老战士回忆1949年的战况:“司令部接到部队报告,我军已经占领了总统府,总统府的日历只翻到4月22日……”他回忆的历史事件是( )
A.解放沈阳 B.解放南京 C.解放北平 D.抗美援朝
【答案】B
【考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渡江战役的准确把握,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4.(2020·深圳)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为了争取和平,与蒋介石共商国是,社评中毛泽东到访的地点是( )
A. 重庆 B.南京 C.北平 D.西安
【答案】A
【考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45年8月29日”“毛泽东先生来了”。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重点掌握重庆谈判。
二、模拟专练
5.(2019·龙岗模拟)下图漫画《小距离》选自1945年8月的《自由画报》。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共产党做好应对准备 B.双方皆缺乏和谈诚意
C.国共由对抗走向合作 D.谈判未取得任何进展
【答案】A
【考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1945年8月,国共十年内战举行重庆谈判,从漫画中可以看出,蒋介石一面与中共进行“友好谈判”,但是又放出恶犬,而中共手中拿有打狗棍,说明中共已经做好了准备,故选项符合题意;
B. 双方皆缺乏和谈诚意 ,不符合史实;
C. 国共由对抗走向合作 ,不符合史实;
D. 谈判未取得任何进展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看懂漫画的含义,之后分析备选项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6.(2019九下·南山模拟)看到下边电影海报后,你会联想到的历史人物是( )
A.叶挺、贺龙 B.彭德怀、林彪
C.张学良、杨虎城 D.刘伯承、邓小平
【答案】C
【考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西安事变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西安事变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7.(2019九下·南山模拟)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1945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材料中“我们”去的地方是( )
A.重庆 B.南京 C.上海 D.西安
【答案】A
【考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双方为实现和平建国,在重庆召开了重庆谈判,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重庆谈判的准确把握,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双方为实现和平建国,在重庆召开了重庆谈判。
8.(2019九下·南山模拟)与“1949年”“百万雄师”“占领南京”这三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D
【考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份的渡江战役,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D选项符合题意。
辽沈战役的地点在东北,A选项排除。
平津战役的地点在华北,B选项排除。
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渡江战役的准确把握,1949年4月份的渡江战役,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9.(2020·深圳模拟)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反蒋抗日”;西安事变后,又提出“逼蒋抗日”;七七事变后,决定“联蒋抗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政策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蒋介石彻底改变了反共的立场
B.国共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C.国共在政治立场上已经没有分歧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答案】D
【考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九一八事变后,党提出:“反蒋抗日”;西安事变后,又提出:“逼蒋抗日”;七七事变后,决定“联蒋抗日”。党不同时期政策的变化主要依据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BC三项都不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政策变化的主要依据,不符合题意;
D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政策变化的主要依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前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知道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0.(2020·深圳模拟)根据以下《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可知,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筹粮 挑子 船只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48万吨 20.6万副 8 500只
A.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B.人民军队战略战术的正确
C.国民党政府统治腐败 D.解放区在经济上占有优势
【答案】A
【考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由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民工543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推车88万辆”“筹粮48万吨”等可知,人民的大力支持是人民解放军能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原因之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
A项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根据题干《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概括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符合题意;
BCD三项从题干表格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为切入点,考查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
11.(2021·深圳二模)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率先通电全国,号召坚决抵抗日本侵略。8月,召开洛川会议,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并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这说明( )
A.国民党开始进行全面抗战 B.共产党积极推动全面抗战
C.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实现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答案】B
【考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A. 国民党开始进行全面抗战 ,不符合题意;
B.依据材料“中国共产党率先通电全国”,又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并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说明共产党积极推动全面抗战,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实现 ,不符合题意;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2.(2021·深圳二模)“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主要反映( )了
A.解放军对群众的关心 B.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C.解放军有群众的支持 D.解放军有军备优势
【答案】C
【考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A. 解放军对群众的关心,不符合题意;
B. 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不符合题意;
C.根据材料“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可知,民谣歌颂了人民捐粮食、捐物、送儿女上战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的事迹,表明解放军有群众的支持,故选项C符合题意;
D.解放军有军备优势,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3.(2021·光明二模)日军遭受打击后,惊呼“对华北应有再认识”,并由华中抽调兵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实施“更大规模的报复作战”。与这一“打击”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百团大战
【答案】D
【考点】百团大战
【解析】【分析】A.平型关大捷,不符合题意;
B.台儿庄战役,不符合题意;
C.第三次长沙会战,不符合题意;
D.1940年夏,日本乘德国军队在欧洲迅速推进,英、美无力东顾的机会,企图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除去其南进的后顾之忧。为了打破其‘囚笼政策’,克服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投降的危险,华北八路军所属各级部队105个团约20余万人利用在华北地区的群众优势,对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百团大战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死、毙伤、俘虏日伪军46000余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多公里,桥梁、隧洞和火车站260多处,摧毁大量敌堡和据点,缴获一大批军用物资。日军在遭受打击后,惊呼 “对华北应有再认识”,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4.(2021·深圳押题)1949年7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给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信中写道:“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不可避免的。”信中“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主要是指( )
A.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被粉碎
B.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开始了战略进攻
C.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D
【考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A. 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被粉碎 ,不符合题意;
B.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开始了战略进攻 ,不符合题意;
C.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1949年7月”“ 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已成定局,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时间,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记忆。
15.(2021·福田模拟)右图《地道战》(绘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所采取的策略是( )
A.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的人民游击战争
B.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正面战场大会战
C.利用工兵建立要塞关隘的攻坚战
D.打击歼灭日军有生力量的运动战
【答案】A
【考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 根据《地道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地道战,《地道战》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体现了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A 符合题意;
《地道战》发生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B排除;
地道战是游击战,不是攻坚战, C 排除;
打击歼灭日军有生力量的运动战与地道战的特征不符,D 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深圳地区三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10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一、真题演练
1.(2019·深圳)1936年,一批爱国将领提出了八项主张(见下表)。由此判断,当时中国发生了( )
序号 八项主张的内容
① ……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② 停止一切内战
…… ……
③ 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A.卢沟桥事变 B.华北危机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
2.(2019·深圳)这场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该战争是( )
A.抗日战争 B.北伐战争 C.鸦片战争 D.抗美援朝
3.(2019·深圳)一位老战士回忆1949年的战况:“司令部接到部队报告,我军已经占领了总统府,总统府的日历只翻到4月22日……”他回忆的历史事件是( )
A.解放沈阳 B.解放南京 C.解放北平 D.抗美援朝
4.(2020·深圳)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为了争取和平,与蒋介石共商国是,社评中毛泽东到访的地点是( )
A. 重庆 B.南京 C.北平 D.西安
二、模拟专练
5.(2019·龙岗模拟)下图漫画《小距离》选自1945年8月的《自由画报》。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共产党做好应对准备 B.双方皆缺乏和谈诚意
C.国共由对抗走向合作 D.谈判未取得任何进展
6.(2019九下·南山模拟)看到下边电影海报后,你会联想到的历史人物是( )
A.叶挺、贺龙 B.彭德怀、林彪
C.张学良、杨虎城 D.刘伯承、邓小平
7.(2019九下·南山模拟)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1945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材料中“我们”去的地方是( )
A.重庆 B.南京 C.上海 D.西安
8.(2019九下·南山模拟)与“1949年”“百万雄师”“占领南京”这三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9.(2020·深圳模拟)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反蒋抗日”;西安事变后,又提出“逼蒋抗日”;七七事变后,决定“联蒋抗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政策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蒋介石彻底改变了反共的立场
B.国共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C.国共在政治立场上已经没有分歧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10.(2020·深圳模拟)根据以下《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可知,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筹粮 挑子 船只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48万吨 20.6万副 8 500只
A.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B.人民军队战略战术的正确
C.国民党政府统治腐败 D.解放区在经济上占有优势
11.(2021·深圳二模)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率先通电全国,号召坚决抵抗日本侵略。8月,召开洛川会议,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并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这说明( )
A.国民党开始进行全面抗战 B.共产党积极推动全面抗战
C.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实现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2.(2021·深圳二模)“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主要反映( )了
A.解放军对群众的关心 B.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C.解放军有群众的支持 D.解放军有军备优势
13.(2021·光明二模)日军遭受打击后,惊呼“对华北应有再认识”,并由华中抽调兵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实施“更大规模的报复作战”。与这一“打击”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百团大战
14.(2021·深圳押题)1949年7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给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信中写道:“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不可避免的。”信中“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主要是指( )
A.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被粉碎
B.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开始了战略进攻
C.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5.(2021·福田模拟)右图《地道战》(绘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所采取的策略是( )
A.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的人民游击战争
B.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正面战场大会战
C.利用工兵建立要塞关隘的攻坚战
D.打击歼灭日军有生力量的运动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考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D选项符合题意。
卢沟桥事变的时间是1937年7月,A选项排除。
华北事变发生时间是1935年,B选项排除。
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西安事变的准确把握,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2.【答案】A
【考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 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A选项符合题意。
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B选项排除。
鸦片战争属于英国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C选项排除。
抗美援朝战争属于美苏冷战下的局部关系,与新中国民族独立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抗日战争的准确把握,抗日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答案】B
【考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渡江战役的准确把握,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4.【答案】A
【考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45年8月29日”“毛泽东先生来了”。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重点掌握重庆谈判。
5.【答案】A
【考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1945年8月,国共十年内战举行重庆谈判,从漫画中可以看出,蒋介石一面与中共进行“友好谈判”,但是又放出恶犬,而中共手中拿有打狗棍,说明中共已经做好了准备,故选项符合题意;
B. 双方皆缺乏和谈诚意 ,不符合史实;
C. 国共由对抗走向合作 ,不符合史实;
D. 谈判未取得任何进展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看懂漫画的含义,之后分析备选项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6.【答案】C
【考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西安事变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西安事变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7.【答案】A
【考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双方为实现和平建国,在重庆召开了重庆谈判,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重庆谈判的准确把握,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双方为实现和平建国,在重庆召开了重庆谈判。
8.【答案】D
【考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份的渡江战役,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D选项符合题意。
辽沈战役的地点在东北,A选项排除。
平津战役的地点在华北,B选项排除。
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渡江战役的准确把握,1949年4月份的渡江战役,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9.【答案】D
【考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九一八事变后,党提出:“反蒋抗日”;西安事变后,又提出:“逼蒋抗日”;七七事变后,决定“联蒋抗日”。党不同时期政策的变化主要依据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BC三项都不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政策变化的主要依据,不符合题意;
D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政策变化的主要依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前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知道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0.【答案】A
【考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由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民工543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推车88万辆”“筹粮48万吨”等可知,人民的大力支持是人民解放军能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原因之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
A项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根据题干《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概括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符合题意;
BCD三项从题干表格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为切入点,考查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考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A. 国民党开始进行全面抗战 ,不符合题意;
B.依据材料“中国共产党率先通电全国”,又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并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说明共产党积极推动全面抗战,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实现 ,不符合题意;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2.【答案】C
【考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A. 解放军对群众的关心,不符合题意;
B. 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不符合题意;
C.根据材料“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可知,民谣歌颂了人民捐粮食、捐物、送儿女上战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的事迹,表明解放军有群众的支持,故选项C符合题意;
D.解放军有军备优势,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3.【答案】D
【考点】百团大战
【解析】【分析】A.平型关大捷,不符合题意;
B.台儿庄战役,不符合题意;
C.第三次长沙会战,不符合题意;
D.1940年夏,日本乘德国军队在欧洲迅速推进,英、美无力东顾的机会,企图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除去其南进的后顾之忧。为了打破其‘囚笼政策’,克服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投降的危险,华北八路军所属各级部队105个团约20余万人利用在华北地区的群众优势,对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百团大战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死、毙伤、俘虏日伪军46000余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多公里,桥梁、隧洞和火车站260多处,摧毁大量敌堡和据点,缴获一大批军用物资。日军在遭受打击后,惊呼 “对华北应有再认识”,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4.【答案】D
【考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A. 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被粉碎 ,不符合题意;
B.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开始了战略进攻 ,不符合题意;
C.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1949年7月”“ 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已成定局,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时间,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记忆。
15.【答案】A
【考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 根据《地道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地道战,《地道战》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体现了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A 符合题意;
《地道战》发生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B排除;
地道战是游击战,不是攻坚战, C 排除;
打击歼灭日军有生力量的运动战与地道战的特征不符,D 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