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课件(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1 16:3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19世纪中期,日本和大多
数亚洲国家一样,面临沦
为殖民地的危险。日本进
行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
义道路,摆脱了这种危机。
“黑船”来航之后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19世纪中期德川幕府的统治危机;
2、了解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
3、掌握明治维新对日本产生的巨大影响。
重点: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倒幕运动
难点:明治维新
主题:“黑船”来航之后
分主题 问题链
一、“黑船”引爆危机 1、“黑船”来航之前,结合日本国内的经济和社会
状况判断:社会变革的阻力相对于中国是否小一些?
2、“黑船”来航后,日本国内面临怎样的危机?
(民族、社会、经济危机)
二、两手应对危机 3、倒幕运动为何能取得胜利?有何影响?
4、从措施看,明治维新有何特点?
三、转型的双重性 5、明治维新的积极影响有哪些?局限性有哪些?
6、探究:19世纪中日两国同样遭受西方侵略,几乎
同时进行改革,结果大不相同,有何启示?
天皇
将军
日本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
大名
武士
农工商

傀儡
实权
封建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一、“黑船”引爆危机
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士阶级是统治阶级。身份等级世代相继,不能逾越。
幕藩体制等级森严
幕府禁令:
除特许船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国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国外。
禁止官吏在长崎码头直接购买外国船只货物。
只和中国、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
闭关锁国
长州藩主的手工工场
一、“黑船”引爆危机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佣工人”制,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一、“黑船”引爆危机
1853年,美国司令官马修·佩里率领4艘战舰,出现在扼守江户湾要冲的浦贺近海,在武力威逼之下,面对美军的强硬态度,第二年,日本幕府只好与美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这是锁国以来,外国军人首次踏上日本国土,从此打开了日本的大门。西方列强风闻日本开国,纷纷来到日本强行与其签订各自的不平等条约。日本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美国等西方国家入侵,民族危机加剧
开港通商后,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许多手工工场破产。当时,日本的黄金价格低于世界市场的黄金价格,外国人用白银套购黄金,造成日本大量黄金外流,引起市场混乱,物价飞涨。农民、城市贫民和下级武士的处境不断恶化。
材料一:下级武士是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受过教育,熟悉军事,一定程度上可以参与政治,有些人还学习过洋学,眼界开阔。但他们是武士中的最低阶层,只能世代相承担任低级官吏,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无法施展。
材料二:据《世事见闻录》(1816年)记载,贫苦的农民连“吃杂粮度日,都成为不可能”,他们“衣不蔽体,饥寒交迫,住的地方更是墙塌壁倒,破陋不堪”,甚至被迫出卖自己的亲生骨肉。统治者公开声称:“让农民不死不活地活着,是政治的秘诀。”1837年,大阪发生了城市平民反暴政的大规模武装暴动。
经济危机严重
社会危机加剧
外患:殖民侵
略加强
内忧:
倾销商品
掠夺原料
套购黄金
经济危机严重
民族危机加剧
社会危机加剧
幕府统治危机
一、“黑船”引爆危机
······一些有文化和政治经验的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的统治,希望在社会改革中求得生机。他们成为倒幕运动中的中坚力量。
二、两手应对危机
1868年1月,倒幕派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支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同年,倒幕派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天皇及政府机构迁到东京。
倒幕运动取胜原因:
改革大势所趋
群众基础好
领导有力
列强忙于瓜分中国
影响:明治维新的政治前提
明治维新
1、原因/背景:
(1)内忧:
(2)外患:
幕府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本原因)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入侵,民族危机加深
(3)政治前提:
倒幕运动结束了幕府统治
3.目的:
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2.时间、主要人物:
1868年
明治天皇
——改革,以西方为榜样(“欧化”)
二、两手应对危机
观看视频,归纳明治维新的措施
明治维新措施
①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二、两手应对危机
为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日本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天皇制度。······日本天皇制度后来变成军国主义天皇制度。1946年,日本颁布新宪法,规定天皇是国家的象征,没有实际统治权。
②军事:实行征兵制,
建立新式军队;
有利于对外扩张
明治维新措施
二、两手应对危机
日本舰船
明治政府成立伊始,就把教育视为推动近代化的关键所在,确定了“国民皆学”的方针,明治政府在国家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短短数年内兴办了26000所小学校。
明治时期兴办的小学
东京大学
③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
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二、两手应对危机
影响最深远
明治维新措施
“国基在于人才,人才在于教育”
---- 木户孝允
④经济: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
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19世纪70年代的工厂
日本的早期火车
明治政府大力扶持企业
大凡国之富强系于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 ——1874年大久保利通《关于殖产兴业建议书》
殖产兴业: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移植西方的样板企业,大力扶持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二、两手应对危机
明治维新措施
最体现性质
结合改革措施,认识明治维新的性质。
二、两手应对危机
明治维新
废藩置县
加强中央集权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建立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
资本
地税改革
政府收取货币地税
劳动力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统一市场
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
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二、两手应对危机
结合材料,从明治维新措施来看,明治维新有何特点?
材料:1868年,一位新天皇即位,他名叫睦仁,根据日本人的习惯,他的统治时期称为“明治”,明治时代(1868-1912年)是日本现代化的伟大时代。······工业和金融的现代化与政治革命同时进行······从根本上讲,他们接受属于西方文明的舶来品,是为了保护他们内在的实质和他们的日本文化。
----《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明治维新特点:
和魂洋才
即(既学西方,又维护传统)
三、转型的双重性
明治维新影响
影响:
①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社会性质改变:由封建社会变为资本主义社会)。②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国家 时间 年平均增长速度
日 1868-1873 32.2%
英 1851-1873 3.3%
美 1861-1873 5%
德 1861-1873 3.8%
材料一:
(积极)
三、转型的双重性
明治维新影响
①保留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②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影响:(消极/局限性)
三、转型的双重性
合作探究:中国19世纪末也进行了一场类似的改革——戊戌变法,你能列举出它与日本明治维新之间的异同点吗?有何启示?
相同点:
①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③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
④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改革是强国之路;
改革要从国情出发,顺应潮流;
坚持对外开放,学习世界先进技术与文化;
应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应积极进取,不断创新。
启示:
相同点 时代
性质
结果
局限性
不同点 原因 俄:农奴制危机
日:内外交困,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目的 挽救统治危机
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侵略而进行的改革
领导阶级 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
以倒幕派为核心的改革派.
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都成功了,且两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改革都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君主权力 议会与君主关系 内阁与君主关系 掌握实权者
英国
日本
联系英国君主立宪制回答:
统而不治
至高无上
议会权力大于君主
天皇可以解散议会
内阁对议会负责
内阁对天皇负责
资产阶级
天皇为代表的官僚军阀集团
菊花和刀象征了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恬静淡然却又刚烈残忍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的整个文化。
日本—最熟悉的外国。
日本—很陌生的外国。
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图一中的人物是哪次改革的重要人物?这次改革效法
的是哪国制度?
大化改新。中国隋唐制度。
(2)这次改革对日本有什么意义?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课堂检测
(3)图二中的人物是哪次改革的重要人物?这次改革学习的是哪国
文化?
明治维新 欧美文化。
(4)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这个民族最大的优点是什么?给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优点: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使其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启示: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创新,才能发展。
图一        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