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1 00:26:48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A.唐雎(jū) 阳夏(jiǎ) 嗟( jiē )乎 以头抢地(qiānɡ)
B.鸿鹄(hú) 篝(ɡōu)火 陈胜王(wánɡ) 间(jiàn)令吴广
C.韩傀(ɡuī) 休祲(jìn) 鞭笞(chī) 被(pī)坚执锐
D.闾(lǚ)左 当行(hánɡ) 怫(fú)然怒 免冠徒跣(xiǎn)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唐雎不辱使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辨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根据平时的掌握辨析。B项有误,陈胜王 wànɡ,王,动词称王。 “王、间”古今义不同,读音也不同,“被”是通假字,“行”是多音字。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注意多音字、形近音同字、形近音异字,形似字的区别,要读准字音,仔细辨析字形的细微差别,在组词造句中找出差别。“雎”不要和“睢”混淆,傀读ɡuī,跣读xiǎn。
2.下列语句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D.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ABD正确。C这两句话都是判断句,“此庸夫/之怒也”,主语是“此”,谓语是“庸夫之怒也”,主语是“非”,谓语是“士之怒也” 。根据主谓之间应停顿的原则,这句话正确停顿应为: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这样)
B.秦王不说(高兴)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者)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答案】C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BD解释正确。C“使”应为“出使”。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4.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徒以有先生也
B.以大易小 吾以十倍之地
C.轻寡人与 吾与汝毕力平险
D.休祲降于天 相与步于中庭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A项,前者表疑问,可翻译成“呢”;后者是语气助词“啊”。
B项,“以”都是“用”的意思。
C项,前者是语气助词,表疑问;后者是连词“和、同”的意思。
D项,前者是“从”的意思;后者是“在”的意思。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5.下列句子中不存在“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轻寡人与 B.天下缟素
C.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D.请广于君
【答案】C
【知识点】唐雎不辱使命;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B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C没有词类活用现象;D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故答案为:C
【点评】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试中经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样的知识只能靠平时勤记忆,多应用。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样答题的准确率就会提高。
6.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将军身被坚执锐 故不错意也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仓鹰扑于殿上
C.卜者知其指意 固以怪之矣
D.辍耕之垄上 岂直五百里哉
【答案】D
【知识点】唐雎不辱使命;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表现解释通假字。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A“被”通“披”,“错”通“措”;B“唱”通“倡”,“仓”通“苍”;C“指”通“旨”,“以”通“已”;D项没有通假字。“直”不是通假字,只、仅仅的意思。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表现解释通假字。答题时应注意,通假,指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及假借的用法;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互相借用;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通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古人在使用文字时,不用表示这个词义的本字,而借用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因为通假是以古音的相同或相近为前提的,所以又叫“古音通假”。在通假中,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做“正字”。
7.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B.要离之刺庆忌也
C.专诸之刺王僚也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答案】D
【知识点】唐雎不辱使命;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可知,ABC句中“之”的意思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句中“之”的意思是:结构助词,的。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本题的“之”在文言文里属于一词多义,要根据语境理解其意思。
二、综合表达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外交是没有xiāo烟的战场。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不畏强暴、据理力争,这种勇气和胆识令人折服,而盛气凌人、阴险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摄下败下阵来。许多外交英雄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xiāo        
   烟 寻衅 折服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色厉内荏”中,“色”的意思是   ;“荏”的意思是   。
(4)请仿照画线句再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   。
【答案】(1)硝;xìn;zhé
(2)威摄;威慑
(3)脸上表现的神情;神色;软弱
(4)蔺相如出使强秦,最终完璧归赵;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的掌握。根据平进对字词的积累。“xiāo烟”写作“硝”;“寻衅”中的“衅”读作“xìn”;“折服”中的“折”读作“zhé”;
(2)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与修改。阅读短文,其中的“ 威摄 ”一词书写有误,应写作“威慑”;
(3)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根据语段内容或是平时对课文注释的积累,可知“色厉内荏”中“色”的意思是脸上表现的神情;神色;“荏”的意思是软弱;
(4)仿句类仿写试题,顾名思义就是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解答句子仿写类题目时,要注意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等,符合语句语境,有时候还会特别要求字数相等.
所仿写内容通过历史中的人物的界定、事迹,用“人物+事件”的句式上体现出例句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硝;xìn;zhé;
⑵威摄;威慑;
⑶脸上表现的神情;神色;软弱;
⑷蔺相如出使强秦,最终完璧归赵;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正确的书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义形,弄清字义,要适当拓宽阅读范围,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注意字的偏旁部首,要正确书写;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根据语段内容或是平时对课文注释的积累即可解答;
⑷仿句题基本解题思路:
①析原型.即分析例句的基本格式,尤其要关注其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
②定格式.根据例句的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确定所写的句子应有的格式.
③关注句式和修辞.根据格式创写句子时,应特别注意所采用的句式是否和例句相同、修辞运用的是否恰当。
9.《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在勾勒人物时主要运用了对话的方法,寥寥十来句,就将一个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英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摆在读者面前,让人不禁肃然起敬。请就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物的语言作一个片段描写。注意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200字左右。
【答案】【参考例文】
当老板去接爸爸手中的钱时,看见了工商制服,立刻由刚才的冷冰冰变成了笑眯眯,他连忙拿回已递到爸爸手中的肉,说:“让我再给您称一遍!”
爸爸奇怪地问老板:“为啥要再称一遍?”
“刚才称错了!”
老板边说边手忙脚乱地重新称肉。
“你咋知道称错了!
老板用手抹了一把脸上沁出来的汗珠,脸红得跟柜台里面的猪肝似的,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这,这……”
爸爸严厉地问老板:“这什么?”
老板低下了头小声说:“这是七块钱的肉,不够半斤。”
爸爸冷冷地看了看卖肉的老板,说:“平常看你怪老实的,谁知道你竟敢缺斤少两,欺骗顾客,跟我到局里走一趟吧!”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此题要求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一个人物,写作时最好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人,因为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这个人物的性格;最好把这个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下描写这个人物的语言,如班级里讨论某个问题等。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个性,让人能通过语言看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点评】本题要求写片段作文,根据题目要求,答题时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语言;②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不能为写语言而写语言;③语言要准确、连贯、生动形象。此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以上要求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且   
②逆   
③对   
④若是   
⑤虽   
⑥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②轻寡人与?
③岂直五百里哉?
④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简要评述秦王、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4)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要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
【答案】(1)况且;违背、不听;回答;像这样;即使;只是
(2)①把安陵君作为长者看待,所以不加在意。②是轻视我吗?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呢?④安陵君从先王那里得到了土地并守护它。
(3)秦王: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有勇有谋。
(4)①你最好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②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若是”“虽”“直”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错意,置意。错通"措",安放,安置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把安陵君作为长者看待,所以不加在意。②轻:轻视;“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是轻视我吗?③岂:难道。直:只,仅仅。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呢?④于:从。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安陵君从先王那里得到了土地并守护它。
(3)结合文中故事情节和两人的语言、动作等进行分析,秦王仗着自己势力强大,唐雎来之后,他就开始质问唐雎,我客客气气的给你们换安陵,安陵君竟然不答应,他安陵君凭啥不答应,也不掂量掂量自己。这明显的是仗势欺人。但后来当他看到唐雎挺剑而起的动作后就长跪而谢,这说明秦王的外强中干。
唐雎作为安陵小国的使臣,他出使秦国,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但是他面对秦王,不卑不亢,当秦王质问时,他据理力争,当秦王以天子之怒威胁时,唐雎以布衣之怒来对,他为了维护安陵国的尊严,不惜挺剑而起,要与秦王同归于尽。最后迫使秦王屈服,完成了使命。由此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唐: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有勇有谋的人。
(4)①结合语境分析,当秦王看到唐雎不当应交换安陵时,秦王就开始威胁唐雎,意思是你听说过天子发怒会怎么样吗,意思是告诉唐雎,我生气了,后果很严重,你掂量掂量吧。②唐雎在举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三个事例后,接着说,与臣而将四矣,意思是我要向他们一样,与你同归于尽。
故答案为:⑴况且;违背、不听;回答;像这样;即使;只是
⑵ ①把安陵君作为长者看待,所以不加在意。②是轻视我吗?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呢?④安陵君从先王那里得到了土地并守护它。
⑶ 秦王: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有勇有谋。
⑷ ①你最好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②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⑷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不要只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还应立足于相关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语境,进行研读和探究。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广汉①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钩距②,以得事情。钩距者,设预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③,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郡中盗贼,阁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④,皆知之。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⑤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至冬当出死,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选自《汉书·赵广汉传》)
【注】①广汉: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②钧距:辗转推问,得出实情。③参伍其贾:反复比较其价钱。参,同“三”。④铢两之奸:数目很少的贪污受贿。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⑤穷里:里巷极隐僻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或夜不寝至旦   
②广汉将吏到家   
③又素闻广汉名   
④即开户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
②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
(3)选文表现了赵广汉的哪些特点?
【答案】(1)有时;带领;向来,一向;门
(2)①(这个办法)只有赵广汉精通并行之有效,其他模仿的人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②赵广汉跪拜答谢说:“幸亏(你们)保全了苏回,让他活了下来,(我)会厚待你们。”
(3)精于吏职,聪明机智,雷厉风行,言而有信。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或”“将”“素”“门”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精:精通。行之:行之有效。效:仿效。及:达到,赶得上。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个办法)只有赵广汉精通并行之有效,其他模仿的人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②跪:跪拜。全:保全。厚:厚待。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赵广汉跪拜答谢说:“幸亏(你们)保全了苏回,让他活了下来,(我)会厚待你们。”
(3) 从文中对赵广汉的叙述和描写进行分析,从“天性精于吏职”可以看出他精于吏职;从他能很好地运用“钩距法”,而其他人都赶不上他等可以看出他聪明机智;富人苏回被劫,赵广汉过了一会儿就带领捕吏来到苏回家处理,由此可以看出他雷厉风行,言而有信;他答应劫匪宽大处理并最终施行可以看出他言而有信。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有时;带领;向来,一向;门
⑵ ①(这个办法)只有赵广汉精通并行之有效,其他模仿的人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②赵广汉跪拜答谢说:“幸亏(你们)保全了苏回,让他活了下来,(我)会厚待你们。”
⑶精于吏职,聪明机智,雷厉风行,言而有信。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要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附参考译文】
赵广汉为人强干有勇力,天性擅长处理政事。接见属吏和百姓,有时竟彻夜不眠、通宵达旦。他特别善于用“钩距法”查明事实真相。所谓钩距,就是假设你想得知马的价格,就先打听狗的价格,然后问羊价,再问牛价,最后问马价,相互参照其价格,把各个种类进行比较验证,那么就会知道马价的贵贱而不会失真了。(这个方法)只有赵广汉精通并行之有效,其他模仿的人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赵广汉对郡中盗贼和乡里小混混聚集盘踞之所都明了于心,甚至是属吏中极轻微的贪污之事都了如指掌。长安曾经有几个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偏僻里巷的一所空屋里谋划着一起去劫人钱财,刚坐在一起还没商量完,赵广汉就派人把他们拘捕归案,(那些人)全部俯首认罪。富人苏回在宫中做郎官,被两个人劫持了。过了一会儿,赵广汉带领捕吏来到苏回家,站在院子里,让长安丞龚奢敲门告诉劫匪说:“京兆尹赵某奉告两位,不要杀害人质,这是宫中值班的护卫。请释放人质,束手就擒,还可以得到宽大处理,如果有幸遇皇帝赦令,或许可以免除罪行。”两个劫匪非常震惊,又一向听闻赵广汉的威名,当即开门自首,到厅堂阶下叩头请罪,赵广汉跪拜答谢说:“幸亏(你们)保全了苏回,让他活了下来,(我)会厚待你们。”他把罪犯送到监狱,嘱咐吏员细心照顾,供他们酒肉。到冬天要斩首时,赵广汉预先给他们准备好棺材殓具,并把实情告诉他们,二人都说:“我们死而无憾!”
12.阅读选文
【甲】《唐雎不辱使命》(略)
【乙】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四月丙子,光伏甲士①于窟室②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③。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④,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⑤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②窟室:地下室。③长铍:长矛。④详为足疾:假装脚有毛病。详,同“佯”,假装。⑤擘:拆,掰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   )
②酒既酣(   )
(2)下列与【甲】文“以头抢地尔”中的“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徒以有先生也 B.因以匕首刺王僚
C.计日以还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②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4)简答题。
①外交辞令往往藏有“潜台词”,委婉含蓄。请说出【甲】文中“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
我也要效仿这三个人,刺杀你。
②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请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说说唐雎和专诸作为“士”,在“不辱君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答案】(1)派,派遣;尽兴地喝酒
(2)B
(3)①天下百姓将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②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准备酒席宴请吴王僚。
(4)①我也要效仿这三个人,刺杀你。②【甲】文中唐雎的“不辱君命”表现在他面对强秦,不卑不亢,不畏强权,用机智的语言应对秦王胁迫,最终保全了国土,不辱君命;【乙】文中专诸在吴王僚排兵布阵的情况下,依然毫不畏惧,将刀藏在鱼腹中,刺死吴王僚,不辱君命。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使”是派的意思。
(2)“以头抢地尔”中的“以”是介词,用的意思。A介词,因为;B介词,用;C助词,表修饰,不译;D介词,因为。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是:这样,代词。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天下百姓将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②光:公子光。伏:埋伏。甲:穿铠甲。于:在。而:然后。具:准备。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光于窟室中伏甲士。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准备酒席,宴请王僚。
(4)① “与臣而将四矣” ,前三个分别是夫专、聂政、要离。专诸刺王僚也,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与臣而将四矣”,意思是说我要成为第四个这样的人,言外之意就是我也要效仿这三个人,刺杀你(或:同归于尽)。 ② 结合当时的背景及两文在唐雎和专诸的语言和动作进行分析,【甲】当秦王用天子之怒恐吓唐雎时,唐雎并不畏惧,而是以布衣之怒来应对秦王的威胁,并说自己将要效法专诸、聂政、要离要与秦王同归于尽,最后秦王色挠,长跪而向唐雎道歉,最终保全了安陵国的国土,完成了使命。文中唐雎面对强秦,不卑不亢,不畏强权,用机智的语言应对秦王胁迫,最终赢得了国土的保全,不辱君命;【乙】要刺杀王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公子光已经做好了安排,但王僚去赴宴的时候,室内外都是王僚的人,而且这些人都荷枪实弹的,在这种危险的境况写,专诸毫不畏惧,非常镇定地将刀藏在鱼腹中,把这条鱼端到王僚的面前,然后刺死王僚,从而完成了刺杀王僚的使命。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派,派遣;尽兴地喝酒
⑵B
⑶ ①天下百姓将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②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准备酒席宴请吴王僚。
⑷ ①我也要效仿这三个人,刺杀你。②【甲】文中唐雎的“不辱君命”表现在他面对强秦,不卑不亢,不畏强权,用机智的语言应对秦王胁迫,最终保全了国土,不辱君命;【乙】文中专诸在吴王僚排兵布阵的情况下,依然毫不畏惧,将刀藏在鱼腹中,刺死吴王僚,不辱君命。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积累。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⑷①本题考查分析语句潜台词的能力。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语境分析。②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乙文参考译文】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伍子胥)于是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四月丙子这一天,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准备酒席宴请吴王僚。吴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吴王僚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他)让专诸把小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到吴王僚跟前,专诸掰开鱼,趁势用匕首刺杀吴王僚,吴王僚当场毙命。他的侍卫也杀死了专诸,吴王僚手下的众人此时混乱不堪。公子光趁机放出埋伏的武士,诛杀吴王僚的部下,将其全部消灭。
1 / 1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A.唐雎(jū) 阳夏(jiǎ) 嗟( jiē )乎 以头抢地(qiānɡ)
B.鸿鹄(hú) 篝(ɡōu)火 陈胜王(wánɡ) 间(jiàn)令吴广
C.韩傀(ɡuī) 休祲(jìn) 鞭笞(chī) 被(pī)坚执锐
D.闾(lǚ)左 当行(hánɡ) 怫(fú)然怒 免冠徒跣(xiǎn)
2.下列语句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D.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这样)
B.秦王不说(高兴)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者)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4.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徒以有先生也
B.以大易小 吾以十倍之地
C.轻寡人与 吾与汝毕力平险
D.休祲降于天 相与步于中庭
5.下列句子中不存在“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轻寡人与 B.天下缟素
C.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D.请广于君
6.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将军身被坚执锐 故不错意也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仓鹰扑于殿上
C.卜者知其指意 固以怪之矣
D.辍耕之垄上 岂直五百里哉
7.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B.要离之刺庆忌也
C.专诸之刺王僚也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二、综合表达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外交是没有xiāo烟的战场。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不畏强暴、据理力争,这种勇气和胆识令人折服,而盛气凌人、阴险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摄下败下阵来。许多外交英雄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xiāo        
   烟 寻衅 折服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色厉内荏”中,“色”的意思是   ;“荏”的意思是   。
(4)请仿照画线句再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   。
9.《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在勾勒人物时主要运用了对话的方法,寥寥十来句,就将一个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英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摆在读者面前,让人不禁肃然起敬。请就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物的语言作一个片段描写。注意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200字左右。
三、文言文阅读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且   
②逆   
③对   
④若是   
⑤虽   
⑥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②轻寡人与?
③岂直五百里哉?
④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简要评述秦王、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4)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要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广汉①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钩距②,以得事情。钩距者,设预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③,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郡中盗贼,阁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④,皆知之。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⑤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至冬当出死,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选自《汉书·赵广汉传》)
【注】①广汉: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②钧距:辗转推问,得出实情。③参伍其贾:反复比较其价钱。参,同“三”。④铢两之奸:数目很少的贪污受贿。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⑤穷里:里巷极隐僻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或夜不寝至旦   
②广汉将吏到家   
③又素闻广汉名   
④即开户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
②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
(3)选文表现了赵广汉的哪些特点?
12.阅读选文
【甲】《唐雎不辱使命》(略)
【乙】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四月丙子,光伏甲士①于窟室②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③。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④,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⑤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②窟室:地下室。③长铍:长矛。④详为足疾:假装脚有毛病。详,同“佯”,假装。⑤擘:拆,掰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   )
②酒既酣(   )
(2)下列与【甲】文“以头抢地尔”中的“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徒以有先生也 B.因以匕首刺王僚
C.计日以还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②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4)简答题。
①外交辞令往往藏有“潜台词”,委婉含蓄。请说出【甲】文中“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
我也要效仿这三个人,刺杀你。
②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请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说说唐雎和专诸作为“士”,在“不辱君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唐雎不辱使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辨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根据平时的掌握辨析。B项有误,陈胜王 wànɡ,王,动词称王。 “王、间”古今义不同,读音也不同,“被”是通假字,“行”是多音字。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注意多音字、形近音同字、形近音异字,形似字的区别,要读准字音,仔细辨析字形的细微差别,在组词造句中找出差别。“雎”不要和“睢”混淆,傀读ɡuī,跣读xiǎn。
2.【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ABD正确。C这两句话都是判断句,“此庸夫/之怒也”,主语是“此”,谓语是“庸夫之怒也”,主语是“非”,谓语是“士之怒也” 。根据主谓之间应停顿的原则,这句话正确停顿应为: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3.【答案】C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BD解释正确。C“使”应为“出使”。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4.【答案】B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A项,前者表疑问,可翻译成“呢”;后者是语气助词“啊”。
B项,“以”都是“用”的意思。
C项,前者是语气助词,表疑问;后者是连词“和、同”的意思。
D项,前者是“从”的意思;后者是“在”的意思。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5.【答案】C
【知识点】唐雎不辱使命;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B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C没有词类活用现象;D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故答案为:C
【点评】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试中经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样的知识只能靠平时勤记忆,多应用。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样答题的准确率就会提高。
6.【答案】D
【知识点】唐雎不辱使命;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表现解释通假字。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A“被”通“披”,“错”通“措”;B“唱”通“倡”,“仓”通“苍”;C“指”通“旨”,“以”通“已”;D项没有通假字。“直”不是通假字,只、仅仅的意思。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表现解释通假字。答题时应注意,通假,指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及假借的用法;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互相借用;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通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古人在使用文字时,不用表示这个词义的本字,而借用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因为通假是以古音的相同或相近为前提的,所以又叫“古音通假”。在通假中,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做“正字”。
7.【答案】D
【知识点】唐雎不辱使命;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可知,ABC句中“之”的意思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句中“之”的意思是:结构助词,的。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本题的“之”在文言文里属于一词多义,要根据语境理解其意思。
8.【答案】(1)硝;xìn;zhé
(2)威摄;威慑
(3)脸上表现的神情;神色;软弱
(4)蔺相如出使强秦,最终完璧归赵;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的掌握。根据平进对字词的积累。“xiāo烟”写作“硝”;“寻衅”中的“衅”读作“xìn”;“折服”中的“折”读作“zhé”;
(2)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与修改。阅读短文,其中的“ 威摄 ”一词书写有误,应写作“威慑”;
(3)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根据语段内容或是平时对课文注释的积累,可知“色厉内荏”中“色”的意思是脸上表现的神情;神色;“荏”的意思是软弱;
(4)仿句类仿写试题,顾名思义就是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解答句子仿写类题目时,要注意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等,符合语句语境,有时候还会特别要求字数相等.
所仿写内容通过历史中的人物的界定、事迹,用“人物+事件”的句式上体现出例句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硝;xìn;zhé;
⑵威摄;威慑;
⑶脸上表现的神情;神色;软弱;
⑷蔺相如出使强秦,最终完璧归赵;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正确的书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义形,弄清字义,要适当拓宽阅读范围,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注意字的偏旁部首,要正确书写;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根据语段内容或是平时对课文注释的积累即可解答;
⑷仿句题基本解题思路:
①析原型.即分析例句的基本格式,尤其要关注其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
②定格式.根据例句的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确定所写的句子应有的格式.
③关注句式和修辞.根据格式创写句子时,应特别注意所采用的句式是否和例句相同、修辞运用的是否恰当。
9.【答案】【参考例文】
当老板去接爸爸手中的钱时,看见了工商制服,立刻由刚才的冷冰冰变成了笑眯眯,他连忙拿回已递到爸爸手中的肉,说:“让我再给您称一遍!”
爸爸奇怪地问老板:“为啥要再称一遍?”
“刚才称错了!”
老板边说边手忙脚乱地重新称肉。
“你咋知道称错了!
老板用手抹了一把脸上沁出来的汗珠,脸红得跟柜台里面的猪肝似的,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这,这……”
爸爸严厉地问老板:“这什么?”
老板低下了头小声说:“这是七块钱的肉,不够半斤。”
爸爸冷冷地看了看卖肉的老板,说:“平常看你怪老实的,谁知道你竟敢缺斤少两,欺骗顾客,跟我到局里走一趟吧!”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此题要求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一个人物,写作时最好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人,因为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这个人物的性格;最好把这个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下描写这个人物的语言,如班级里讨论某个问题等。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个性,让人能通过语言看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点评】本题要求写片段作文,根据题目要求,答题时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语言;②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不能为写语言而写语言;③语言要准确、连贯、生动形象。此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以上要求即可。
10.【答案】(1)况且;违背、不听;回答;像这样;即使;只是
(2)①把安陵君作为长者看待,所以不加在意。②是轻视我吗?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呢?④安陵君从先王那里得到了土地并守护它。
(3)秦王: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有勇有谋。
(4)①你最好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②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若是”“虽”“直”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错意,置意。错通"措",安放,安置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把安陵君作为长者看待,所以不加在意。②轻:轻视;“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是轻视我吗?③岂:难道。直:只,仅仅。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呢?④于:从。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安陵君从先王那里得到了土地并守护它。
(3)结合文中故事情节和两人的语言、动作等进行分析,秦王仗着自己势力强大,唐雎来之后,他就开始质问唐雎,我客客气气的给你们换安陵,安陵君竟然不答应,他安陵君凭啥不答应,也不掂量掂量自己。这明显的是仗势欺人。但后来当他看到唐雎挺剑而起的动作后就长跪而谢,这说明秦王的外强中干。
唐雎作为安陵小国的使臣,他出使秦国,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但是他面对秦王,不卑不亢,当秦王质问时,他据理力争,当秦王以天子之怒威胁时,唐雎以布衣之怒来对,他为了维护安陵国的尊严,不惜挺剑而起,要与秦王同归于尽。最后迫使秦王屈服,完成了使命。由此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唐: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有勇有谋的人。
(4)①结合语境分析,当秦王看到唐雎不当应交换安陵时,秦王就开始威胁唐雎,意思是你听说过天子发怒会怎么样吗,意思是告诉唐雎,我生气了,后果很严重,你掂量掂量吧。②唐雎在举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三个事例后,接着说,与臣而将四矣,意思是我要向他们一样,与你同归于尽。
故答案为:⑴况且;违背、不听;回答;像这样;即使;只是
⑵ ①把安陵君作为长者看待,所以不加在意。②是轻视我吗?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呢?④安陵君从先王那里得到了土地并守护它。
⑶ 秦王: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有勇有谋。
⑷ ①你最好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②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⑷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不要只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还应立足于相关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语境,进行研读和探究。
11.【答案】(1)有时;带领;向来,一向;门
(2)①(这个办法)只有赵广汉精通并行之有效,其他模仿的人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②赵广汉跪拜答谢说:“幸亏(你们)保全了苏回,让他活了下来,(我)会厚待你们。”
(3)精于吏职,聪明机智,雷厉风行,言而有信。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或”“将”“素”“门”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精:精通。行之:行之有效。效:仿效。及:达到,赶得上。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个办法)只有赵广汉精通并行之有效,其他模仿的人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②跪:跪拜。全:保全。厚:厚待。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赵广汉跪拜答谢说:“幸亏(你们)保全了苏回,让他活了下来,(我)会厚待你们。”
(3) 从文中对赵广汉的叙述和描写进行分析,从“天性精于吏职”可以看出他精于吏职;从他能很好地运用“钩距法”,而其他人都赶不上他等可以看出他聪明机智;富人苏回被劫,赵广汉过了一会儿就带领捕吏来到苏回家处理,由此可以看出他雷厉风行,言而有信;他答应劫匪宽大处理并最终施行可以看出他言而有信。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有时;带领;向来,一向;门
⑵ ①(这个办法)只有赵广汉精通并行之有效,其他模仿的人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②赵广汉跪拜答谢说:“幸亏(你们)保全了苏回,让他活了下来,(我)会厚待你们。”
⑶精于吏职,聪明机智,雷厉风行,言而有信。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要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附参考译文】
赵广汉为人强干有勇力,天性擅长处理政事。接见属吏和百姓,有时竟彻夜不眠、通宵达旦。他特别善于用“钩距法”查明事实真相。所谓钩距,就是假设你想得知马的价格,就先打听狗的价格,然后问羊价,再问牛价,最后问马价,相互参照其价格,把各个种类进行比较验证,那么就会知道马价的贵贱而不会失真了。(这个方法)只有赵广汉精通并行之有效,其他模仿的人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赵广汉对郡中盗贼和乡里小混混聚集盘踞之所都明了于心,甚至是属吏中极轻微的贪污之事都了如指掌。长安曾经有几个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偏僻里巷的一所空屋里谋划着一起去劫人钱财,刚坐在一起还没商量完,赵广汉就派人把他们拘捕归案,(那些人)全部俯首认罪。富人苏回在宫中做郎官,被两个人劫持了。过了一会儿,赵广汉带领捕吏来到苏回家,站在院子里,让长安丞龚奢敲门告诉劫匪说:“京兆尹赵某奉告两位,不要杀害人质,这是宫中值班的护卫。请释放人质,束手就擒,还可以得到宽大处理,如果有幸遇皇帝赦令,或许可以免除罪行。”两个劫匪非常震惊,又一向听闻赵广汉的威名,当即开门自首,到厅堂阶下叩头请罪,赵广汉跪拜答谢说:“幸亏(你们)保全了苏回,让他活了下来,(我)会厚待你们。”他把罪犯送到监狱,嘱咐吏员细心照顾,供他们酒肉。到冬天要斩首时,赵广汉预先给他们准备好棺材殓具,并把实情告诉他们,二人都说:“我们死而无憾!”
12.【答案】(1)派,派遣;尽兴地喝酒
(2)B
(3)①天下百姓将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②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准备酒席宴请吴王僚。
(4)①我也要效仿这三个人,刺杀你。②【甲】文中唐雎的“不辱君命”表现在他面对强秦,不卑不亢,不畏强权,用机智的语言应对秦王胁迫,最终保全了国土,不辱君命;【乙】文中专诸在吴王僚排兵布阵的情况下,依然毫不畏惧,将刀藏在鱼腹中,刺死吴王僚,不辱君命。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使”是派的意思。
(2)“以头抢地尔”中的“以”是介词,用的意思。A介词,因为;B介词,用;C助词,表修饰,不译;D介词,因为。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是:这样,代词。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天下百姓将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②光:公子光。伏:埋伏。甲:穿铠甲。于:在。而:然后。具:准备。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光于窟室中伏甲士。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准备酒席,宴请王僚。
(4)① “与臣而将四矣” ,前三个分别是夫专、聂政、要离。专诸刺王僚也,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与臣而将四矣”,意思是说我要成为第四个这样的人,言外之意就是我也要效仿这三个人,刺杀你(或:同归于尽)。 ② 结合当时的背景及两文在唐雎和专诸的语言和动作进行分析,【甲】当秦王用天子之怒恐吓唐雎时,唐雎并不畏惧,而是以布衣之怒来应对秦王的威胁,并说自己将要效法专诸、聂政、要离要与秦王同归于尽,最后秦王色挠,长跪而向唐雎道歉,最终保全了安陵国的国土,完成了使命。文中唐雎面对强秦,不卑不亢,不畏强权,用机智的语言应对秦王胁迫,最终赢得了国土的保全,不辱君命;【乙】要刺杀王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公子光已经做好了安排,但王僚去赴宴的时候,室内外都是王僚的人,而且这些人都荷枪实弹的,在这种危险的境况写,专诸毫不畏惧,非常镇定地将刀藏在鱼腹中,把这条鱼端到王僚的面前,然后刺死王僚,从而完成了刺杀王僚的使命。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派,派遣;尽兴地喝酒
⑵B
⑶ ①天下百姓将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②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准备酒席宴请吴王僚。
⑷ ①我也要效仿这三个人,刺杀你。②【甲】文中唐雎的“不辱君命”表现在他面对强秦,不卑不亢,不畏强权,用机智的语言应对秦王胁迫,最终保全了国土,不辱君命;【乙】文中专诸在吴王僚排兵布阵的情况下,依然毫不畏惧,将刀藏在鱼腹中,刺死吴王僚,不辱君命。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积累。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⑷①本题考查分析语句潜台词的能力。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语境分析。②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乙文参考译文】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伍子胥)于是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四月丙子这一天,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准备酒席宴请吴王僚。吴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吴王僚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他)让专诸把小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到吴王僚跟前,专诸掰开鱼,趁势用匕首刺杀吴王僚,吴王僚当场毙命。他的侍卫也杀死了专诸,吴王僚手下的众人此时混乱不堪。公子光趁机放出埋伏的武士,诛杀吴王僚的部下,将其全部消灭。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