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1 00:32:47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嗜学(shì) 砚冰(yàn) 逾约(yú) 耄老(mào)
B.既加冠(guān) 硕师(shuò) 叱咄(chì duō) 被绮绣(pī)
C.俟其欣悦(sì) 负箧(qiè)曳屣(xǐ) 皲裂(jūn) 烨然(yè)
D.媵人(yǐng) 以衾拥覆(qīn) 容臭(chòu) 缊袍(yùn)
【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声字字音;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解析】【分析】D项注音有误,“媵”应读作“yìng”;“臭”这里应读作“xi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形声字等。
2.下列句子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腰/白玉之环 D.门人弟子/填其室
【答案】B
【知识点】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根据句意和语法结构划分朗读节奏。ACD朗读节奏划分正确,B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圣贤之道”是一个偏正短语,是一个意思,不能划开,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该这样划:益慕/圣贤之道。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或遇其叱咄 一食或尽粟一石
B.不敢稍逾约 稍出近之
C.烨然若神人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D.礼愈至至则无可用
【答案】A
【知识点】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A:或遇其叱咄: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B:不敢稍逾约:稍微;稍出近之:渐渐;
C:烨然若神人:好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比;
D:礼愈至:周到;至则无可用: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4.下面句字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俯身倾耳以请
A.以衾拥覆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计日以还 D.生以乡人子谒余
【答案】C
【知识点】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例句:俯身倾耳以请。以:来;
A.用被子围盖身上。以:用。
B.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以:把。
C.约定日期送还。以:来。
D.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以:相当于“凭借”。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以”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以”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作者将穿戴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凸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答案】D
【知识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BC理解正确。D.“凸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错,作者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重点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写作手法等。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②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A.①②⑤③④ B.①②③⑤④ C.④②①⑤③ D.④②①③⑤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主要意思是“读书要选得精,读得彻底”。④先提出论点“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接着②①句论述如何做到“选得精,读得彻底”。然后⑤③句说明“选得精,读得彻底”的原因。“读书要选得精,读得彻底—怎样选得精,读得彻底—为什么这样是选得精,读得彻底”是这段话的思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排列句子。综上可得出正确的排序为:④②①⑤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能力。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7.(2017九上·灌云月考)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古代常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垂髫”指童年,“加冠”表示男子年已十八,“花甲”指人六十岁,“耄耋”指人七八十岁。
C.《与朱元思书》作者是南朝梁的吴均,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一带的优美山水,抒发了作者厌弃世俗、向往自然的思想。
D.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答案】B
【知识点】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称谓;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对于课本上的课文,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要懂得通过课内的文章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的道理。
A项正确;
B项“垂髫”指小孩,“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岁。
C项正确;
D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做好本题还需要懂得通过课内的文章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的道理。
二、综合表达
8.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1)【源流追踪】“仁”为会意字,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   ;“(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的“仁”则引申为:   。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燮《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3)【“仁”行世间】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问”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答案】(1)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2)①爱亲人;②爱他人;③爱民众;④爱万物(或亲亲,仁民,爱物;或血缘之爱,人际之爱,物我之爱)。
(3)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知识点】活动设计;材料探究;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1)“仁”字的甲骨文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的意思是:平等对待嫡子与庶子,亲戚之间人人平等,那么家族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据此可知这句话中的“仁”是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 的意思。“(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的意思是:陛下有博爱百姓珍惜万物之心。据此可知这句话中的“仁”是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的意思。
(2)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这里强调爱亲人。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意思是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这实际上是爱他人的表现。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意思是在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我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金石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这是爱民众的表现。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意思是“没什么关系,这正是仁德的表现方式呢…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蹦欢跳的,就不忍心看见它们死去…,这是爱万物的思想。“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意思是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这里有爱亲人、爱百姓、爱万物的思想。据此可知“仁”的核心思想是:①爱亲人;②爱他人;③爱民众;④爱万物(或亲亲,仁民,爱物;或血缘之爱,人际之爱,物我之爱)。
(3)注意围绕“‘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开展,要具有可操作性。例如讲述古代“仁”人逸闻轶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故答案为:⑴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⑵ ①爱亲人;②爱他人;③爱民众;④爱万物(或亲亲,仁民,爱物;或血缘之爱,人际之爱,物我之爱)
⑶ 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能力。被考查的词都比较常见,这类题目在于考查对词语(含成语)的辨识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联系语境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材料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然后思考两则材料表达的主旨并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⑶本题考查对活动形式的设计能力。此类题型属开放性试题,做题时要根据活动主题,展开想像,设计相应的活动形式,力求各种形式能突出主题,具有可操作性。
9.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太学生马君则的。作者以自己当年求学的亲身经历,热情勉励马君则要勤奋学习。那么,请同学们展开联想,从你们积累的诗文和名言当中,写出两三句有关“勤学”的句子!
【答案】①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③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知识点】开放性默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解析】【分析】此题根据平时积累来解答,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点评】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及默写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名篇名句,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还要注意字形的书写一定要正确、规范、整洁。第本题为开放式默写,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10.认为读书苦,几乎是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和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150字左右。
【答案】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都认为“读书苦”。在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暖食饱,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知识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宋濂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然后再针对现实生活中不少中学生对读书苦的认识和态度来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字数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都认为“读书苦”。在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暖食饱,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充分展示才能。解答时,既要联系文本,又要结合学习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
(2020九上·新泰月考)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缢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当余之从师也 使人之所恶奠甚于死
C.无从致书以观 徒以有先生也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1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赠序。在文中作者对马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寄予了股切期望。
B.作者写“同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与自己的情况做对比,突出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对“同合生”的优裕生活毫无羡慕之意是因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概括为幼时抄书之艰、成年叩问之难、求师奔走之劳、住读生活之苦。
【答案】11.B
12.C
13.C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
⑴对于一词多义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
⑵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要求,对每一个选项涉及的内容和文章内容进行仔细辨别,找出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⑶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四个选项分析的内容进行仔细辨别,找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辨析。
A:从/比;
B: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不译。
C:来/因为;
D:如,比得上/你。故答案为:B。
12.C.写作目的是通过艰辛和勤奋来告诫姓马的年轻人马君则。C项有误,故答案为:C。
13.C:作者对“同合生”的优裕生活毫无羡慕之意是因为“以中有足乐者”。C项有误,故答案为:C。
1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复儿子书①
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己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吾儿恃 有汝父庇荫 ,固 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 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 函 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 负 老人训 也。
(选文有改动)
【注】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②悉:知道。③兹:现在。④汝:你。⑤业:已经。⑥资:钱财,费用。⑦即:就,便。⑧告罄:财务用尽。⑨苟:假如。⑩特:不过。 恃:倚仗,依赖。 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 固:本来。 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致:给予。 函:信件。 毋:不要,不可。 负:辜负。 训:教诲,教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儿自去国至今   
②求学宜先刻苦   
③特汝不应若是耳   
④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标四处)
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②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离开;应当(应该);这样(这);奋起,指有所作为
(2)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3)①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②我从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
(4)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去”“宜”“是”“作”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这句话的大意是:花钱事小,因乱花钱而耽误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这才是大事!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虽:即使。百金:用百金,花掉百金。力:按财力。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②余:我;于:对。望:指望。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从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针对儿子在四个月就花掉本来一年多费用,张之洞分析儿子这样花钱根本没把精力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交友应酬上,他告诫儿子“求学宜先刻苦”,并且引用《孟子》中的名言劝诫儿子要刻苦学习,结尾又劝诫儿子说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据此可知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
故答案为:⑴离开;应当(应该);这样(这);奋起,指有所作为
⑵ 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⑶ ①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②我从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
⑷ 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解释文言实词与虚词,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实词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结合具体语境掌握词语的用法及意义。
⑵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
⑶本题主要考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⑷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写作目的能力。写作目的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理由和动机。答题时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和概括。
【附参考译文】
来信都已收到,现在再汇给你日本货币五百元。你自从出国到今天,时间只不过四个月,怎么带去的钱已经都用完了?这实在令人奇怪!你去日本,是为了求取学问。求学应该先学会刻苦生活,(在那边)又不必交朋结友应酬。那一千多两银钱,也够你用上一年,尚且有结余,为何四个月不到就已用得一干二净了?假如你的钱花得在理、应该花,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只是你不该这样做。你这样浪费钱财,一定不只是吃喝起居方面奢侈而已,必定另有花销。你也曾读过《孟子》吧?这位贤人说过:大有作为之人,一定要先刻苦磨炼自己的思想志向,锻炼其身体,让身体经受得住忍饥挨饿的考验,还要让他一贫如洗,无牵无挂,并在殚精竭虑、经过痛苦的思索之后,才能有所作为。你仗恃有我的保护,本来不需要这样做,但也应当多少了解一下农业劳动的艰辛,尽到自己求学的本分。你做不到这一点,哪怕是学成回国,也一定一件事也干不了。现在你像这样,我从今以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花钱事小,因乱花钱而耽误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这才是大事!此前,我曾写信告诫于你,要你努力用功,你怎么就忘了?光阴极可珍贵,求学机会难得,这里面的甘苦,我不说你也应该明白,不要辜负老父我的教诲呀!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嗜学(shì) 砚冰(yàn) 逾约(yú) 耄老(mào)
B.既加冠(guān) 硕师(shuò) 叱咄(chì duō) 被绮绣(pī)
C.俟其欣悦(sì) 负箧(qiè)曳屣(xǐ) 皲裂(jūn) 烨然(yè)
D.媵人(yǐng) 以衾拥覆(qīn) 容臭(chòu) 缊袍(yùn)
2.下列句子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腰/白玉之环 D.门人弟子/填其室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或遇其叱咄 一食或尽粟一石
B.不敢稍逾约 稍出近之
C.烨然若神人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D.礼愈至至则无可用
4.下面句字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俯身倾耳以请
A.以衾拥覆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计日以还 D.生以乡人子谒余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作者将穿戴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凸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②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A.①②⑤③④ B.①②③⑤④ C.④②①⑤③ D.④②①③⑤
7.(2017九上·灌云月考)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古代常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垂髫”指童年,“加冠”表示男子年已十八,“花甲”指人六十岁,“耄耋”指人七八十岁。
C.《与朱元思书》作者是南朝梁的吴均,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一带的优美山水,抒发了作者厌弃世俗、向往自然的思想。
D.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二、综合表达
8.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1)【源流追踪】“仁”为会意字,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   ;“(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的“仁”则引申为:   。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燮《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3)【“仁”行世间】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问”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9.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太学生马君则的。作者以自己当年求学的亲身经历,热情勉励马君则要勤奋学习。那么,请同学们展开联想,从你们积累的诗文和名言当中,写出两三句有关“勤学”的句子!
10.认为读书苦,几乎是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和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150字左右。
三、文言文阅读
(2020九上·新泰月考)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缢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当余之从师也 使人之所恶奠甚于死
C.无从致书以观 徒以有先生也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1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赠序。在文中作者对马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寄予了股切期望。
B.作者写“同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与自己的情况做对比,突出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对“同合生”的优裕生活毫无羡慕之意是因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概括为幼时抄书之艰、成年叩问之难、求师奔走之劳、住读生活之苦。
1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复儿子书①
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己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吾儿恃 有汝父庇荫 ,固 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 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 函 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 负 老人训 也。
(选文有改动)
【注】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②悉:知道。③兹:现在。④汝:你。⑤业:已经。⑥资:钱财,费用。⑦即:就,便。⑧告罄:财务用尽。⑨苟:假如。⑩特:不过。 恃:倚仗,依赖。 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 固:本来。 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致:给予。 函:信件。 毋:不要,不可。 负:辜负。 训:教诲,教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儿自去国至今   
②求学宜先刻苦   
③特汝不应若是耳   
④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标四处)
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②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声字字音;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解析】【分析】D项注音有误,“媵”应读作“yìng”;“臭”这里应读作“xi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形声字等。
2.【答案】B
【知识点】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根据句意和语法结构划分朗读节奏。ACD朗读节奏划分正确,B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圣贤之道”是一个偏正短语,是一个意思,不能划开,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该这样划:益慕/圣贤之道。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3.【答案】A
【知识点】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A:或遇其叱咄: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B:不敢稍逾约:稍微;稍出近之:渐渐;
C:烨然若神人:好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比;
D:礼愈至:周到;至则无可用: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4.【答案】C
【知识点】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例句:俯身倾耳以请。以:来;
A.用被子围盖身上。以:用。
B.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以:把。
C.约定日期送还。以:来。
D.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以:相当于“凭借”。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以”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以”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5.【答案】D
【知识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BC理解正确。D.“凸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错,作者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重点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写作手法等。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6.【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主要意思是“读书要选得精,读得彻底”。④先提出论点“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接着②①句论述如何做到“选得精,读得彻底”。然后⑤③句说明“选得精,读得彻底”的原因。“读书要选得精,读得彻底—怎样选得精,读得彻底—为什么这样是选得精,读得彻底”是这段话的思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排列句子。综上可得出正确的排序为:④②①⑤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能力。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7.【答案】B
【知识点】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称谓;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对于课本上的课文,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要懂得通过课内的文章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的道理。
A项正确;
B项“垂髫”指小孩,“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岁。
C项正确;
D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做好本题还需要懂得通过课内的文章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的道理。
8.【答案】(1)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2)①爱亲人;②爱他人;③爱民众;④爱万物(或亲亲,仁民,爱物;或血缘之爱,人际之爱,物我之爱)。
(3)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知识点】活动设计;材料探究;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1)“仁”字的甲骨文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的意思是:平等对待嫡子与庶子,亲戚之间人人平等,那么家族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据此可知这句话中的“仁”是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 的意思。“(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的意思是:陛下有博爱百姓珍惜万物之心。据此可知这句话中的“仁”是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的意思。
(2)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这里强调爱亲人。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意思是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这实际上是爱他人的表现。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意思是在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我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金石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这是爱民众的表现。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意思是“没什么关系,这正是仁德的表现方式呢…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蹦欢跳的,就不忍心看见它们死去…,这是爱万物的思想。“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意思是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这里有爱亲人、爱百姓、爱万物的思想。据此可知“仁”的核心思想是:①爱亲人;②爱他人;③爱民众;④爱万物(或亲亲,仁民,爱物;或血缘之爱,人际之爱,物我之爱)。
(3)注意围绕“‘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开展,要具有可操作性。例如讲述古代“仁”人逸闻轶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故答案为:⑴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⑵ ①爱亲人;②爱他人;③爱民众;④爱万物(或亲亲,仁民,爱物;或血缘之爱,人际之爱,物我之爱)
⑶ 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能力。被考查的词都比较常见,这类题目在于考查对词语(含成语)的辨识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联系语境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材料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然后思考两则材料表达的主旨并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⑶本题考查对活动形式的设计能力。此类题型属开放性试题,做题时要根据活动主题,展开想像,设计相应的活动形式,力求各种形式能突出主题,具有可操作性。
9.【答案】①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③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知识点】开放性默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解析】【分析】此题根据平时积累来解答,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点评】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及默写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名篇名句,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还要注意字形的书写一定要正确、规范、整洁。第本题为开放式默写,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10.【答案】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都认为“读书苦”。在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暖食饱,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知识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宋濂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然后再针对现实生活中不少中学生对读书苦的认识和态度来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字数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都认为“读书苦”。在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暖食饱,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充分展示才能。解答时,既要联系文本,又要结合学习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1.B
12.C
13.C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
⑴对于一词多义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
⑵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要求,对每一个选项涉及的内容和文章内容进行仔细辨别,找出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⑶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四个选项分析的内容进行仔细辨别,找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辨析。
A:从/比;
B: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不译。
C:来/因为;
D:如,比得上/你。故答案为:B。
12.C.写作目的是通过艰辛和勤奋来告诫姓马的年轻人马君则。C项有误,故答案为:C。
13.C:作者对“同合生”的优裕生活毫无羡慕之意是因为“以中有足乐者”。C项有误,故答案为:C。
14.【答案】(1)离开;应当(应该);这样(这);奋起,指有所作为
(2)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3)①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②我从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
(4)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去”“宜”“是”“作”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这句话的大意是:花钱事小,因乱花钱而耽误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这才是大事!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虽:即使。百金:用百金,花掉百金。力:按财力。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②余:我;于:对。望:指望。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从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针对儿子在四个月就花掉本来一年多费用,张之洞分析儿子这样花钱根本没把精力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交友应酬上,他告诫儿子“求学宜先刻苦”,并且引用《孟子》中的名言劝诫儿子要刻苦学习,结尾又劝诫儿子说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据此可知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
故答案为:⑴离开;应当(应该);这样(这);奋起,指有所作为
⑵ 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⑶ ①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②我从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
⑷ 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解释文言实词与虚词,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实词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结合具体语境掌握词语的用法及意义。
⑵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
⑶本题主要考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⑷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写作目的能力。写作目的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理由和动机。答题时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和概括。
【附参考译文】
来信都已收到,现在再汇给你日本货币五百元。你自从出国到今天,时间只不过四个月,怎么带去的钱已经都用完了?这实在令人奇怪!你去日本,是为了求取学问。求学应该先学会刻苦生活,(在那边)又不必交朋结友应酬。那一千多两银钱,也够你用上一年,尚且有结余,为何四个月不到就已用得一干二净了?假如你的钱花得在理、应该花,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只是你不该这样做。你这样浪费钱财,一定不只是吃喝起居方面奢侈而已,必定另有花销。你也曾读过《孟子》吧?这位贤人说过:大有作为之人,一定要先刻苦磨炼自己的思想志向,锻炼其身体,让身体经受得住忍饥挨饿的考验,还要让他一贫如洗,无牵无挂,并在殚精竭虑、经过痛苦的思索之后,才能有所作为。你仗恃有我的保护,本来不需要这样做,但也应当多少了解一下农业劳动的艰辛,尽到自己求学的本分。你做不到这一点,哪怕是学成回国,也一定一件事也干不了。现在你像这样,我从今以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花钱事小,因乱花钱而耽误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这才是大事!此前,我曾写信告诫于你,要你努力用功,你怎么就忘了?光阴极可珍贵,求学机会难得,这里面的甘苦,我不说你也应该明白,不要辜负老父我的教诲呀!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