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恐龙无处不有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点我视频
新课导入
侏罗记公园
图片导入
会滑翔的四翼恐龙
食肉类恐龙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曾以900~1200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
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重点)
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难点)
3.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重点)
阿西莫夫( 1920—1992) ,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奖。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重要科幻文学作品包括“基地系列”“银河帝国系列”“机器人系列”中的多部中长篇小说。
作者简介
《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科普短文均选自阿西莫夫的著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阿西莫夫认为,“科学是个极具活力的领域,而且它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活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科学的新进展而欣喜。
写作背景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是编排在一起的,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所讨论的问题也类似,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观点,两篇短文的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即“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为基本载体,现今也常以视频等其他形式出现。
主要功能和目的: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展现科学魅力。
文体知识
---科普作品
潮汐( ) 尘埃( ) 携带 ( )
劫难( ) 追溯( ) 膨胀 ( )
致密( ) 趋势( )
劫难:
致密:
追溯:
字词音形义
xī
āi
xié
jié
sù
péng
佛教语,谓宿世恶业所致的灾难。
精致、紧密。
逆流向河流的源头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本末。
qū
zhì
第一课时 恐龙无处不有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板块构造学” 的科学原理。
2.学习阅读以论证为主的科普说明文。
3.体会作者准确平实、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点我朗读
整体感知。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不是。
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作者围绕这一内容,是怎样展开说明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点明主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具体论证——用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总结全文——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第一部分
(1)
第二部分
(2—14)
第三部分
(15)
内容品读。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
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
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4.什么是“泛大陆”?
①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当时全球的陆地形成“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同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②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
③6500万年以前,大陆已完全分开。
这几个时间点表明恐龙的出现和全球分布早于泛大陆的分裂,从而使得文章在两个领域之间建立的联系在逻辑上得以成立,体现了作者科学推论的严密性。
2.25亿年前
大陆是......
点我视频
2.25亿年前
大陆是......
那时的恐龙......
大约在2亿年前
大陆是......
5000万年前
大陆......
现在
大陆成了......
5.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①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②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④“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
⑤由此推断“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
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③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6.现在我们试着来做一道推理证明题。
题目是:
已知:地球上其他大陆以及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
求证: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而不是恐龙在移动。
∵已知南极附近的岛上发现恐龙化石。
又∵其他大陆已发现了恐龙化石。
∴恐龙曾经遍布世界各地。
∵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南极的气候不相适宜。
∵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
∴大陆在漂移?
又∵一些板块边缘可以拼合
∴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解答过程:
现象
联系
判断
联系
疑问
假设
依据
结论
7.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恐龙化石的分布
古生物学
“板块构造”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内容品读。
1.想一想,作者把下面两句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开头突发议论,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用“紧密相连”“影响”等词语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
2.第2自然段说明了什么?
举例子,介绍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骨骼,从而说明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第3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举例子,说明在南极及地球的其他大陆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也都”“遍布”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呼应文题。
4.第4自然段中“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维方法?
世上许多事物都存在互相联系,应当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想问题。
5.第5自然段在结构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段,前一部分承接上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一部分用设问引出大陆漂移假说。
6.第6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板块构造”理论为人类的好多未解之谜提供了答案,从而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7.第6自然段中“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如果换成“迁移”,就不恰当了。
8.第7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何效果?
第一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一个“驮”字形象地说明板块运动的情况及对大陆的影响,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易懂。后两句用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泛大陆及其形成和分裂的过程。本段形象地说明了大陆板块“分—聚—分”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9.第8自然段中“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语言有何特点?试作简析。
列数字,“四十多亿”“2.25亿”等具体说明了泛大陆形成和分裂的次数之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给人以科学依据的充分印象,准确而具体,令人信服。句中的“大约”一词表示推测,因为年代久远所以不能用准确的数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第11自然段“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一句补充交代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11.第13自然段中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效果?
“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强调南极的寒冷和南极动物命运的悲惨。
12.如何理解第14自然段中“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这句话?
“如果……就……”表示假设关系,说明南极有丰富的化石,只是被冰雪层覆盖。这是作者的推测,表现了他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13.第15自然段中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总结了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的重大意义,突出了主旨,照应文章开头提出的观点。这表明每一个科学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成为新的科学研究的基础,或者由此开辟出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或者为已有的研究、假说提供新的证据,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向前发展。
紧密联系 相互影响
不同科学领域
恐 龙
板块理论
生物学
本文依据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实,证明了_________假说。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大陆漂移
地质学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质学(板块理论)
本课小结
生物学(恐龙)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拓展延伸
启示
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
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启示一:看问题从多个角度去研究
启示二: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
启示三:看问题不是简单化和孤立化
启示四:学会举一反三
随堂练习
1.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③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A.①作比较 ②列数字 ③打比方 ④举例子
B.①列数字 ②举例子 ③打比方 ④举例子
C.①作比较 ②举例子 ③打比方 ④分类别
D.①列数字 ②举例子 ③打比方 ④分类别
【解析】①句,把“被压扁的沙子”和“普通的沙子”进行对比,所以是作比较;
②句,“例如”可以判断出是举例子;③句,把“南极洲”比作“大冰箱”,所以
是打比方;④句,把理论分成两种学说,所以是分类别。
C
2.比较下面两句话与原文的区别,说说哪个表达效果好。
(1)板块上有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原文: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
原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文生动形象。
(2)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破裂了。(原文: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原文说明这个泛大陆现在仍很牢固,只是出现一点要破裂的征兆、迹象,并非已开始破裂。改文不符合科学实际。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
(3)到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3.品味语言
(4)试分析第6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几乎”与第9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似乎”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侧,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确定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符,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明确说明对象,能正确辨析文中使用的各种说明方法。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学法指导:
1.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了解大陆漂移学说。
2.了解恐龙及其灭绝的情况。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3.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从而培养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课前导学】
一、预习任务
1.带着文前“预习”2速读课文。
2.根据下面的问题细读课文。
《恐龙无处不有》
(1)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了什么事理?
(2)“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_________________的发现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学说的科普论文。
(3)第一篇第8-11段简明地介绍了“_______________”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 _______ 。地球在四十多亿年的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____________过多次”,由于恐龙统治地球的时间太长,它们恰好经历了一个_____________由合而________的过程,成了地质演变历史的见证。
(4)(速读12-15段)“每一个大陆都__________着自己的___________而去”。 南极大陆,这个也曾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之舟”,由于它驶向了地球的极地而“最后成为_______________”,导致搭乘这班航船的大部分生物__________________,恐龙不过是它们之中较为显赫的。第15段,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理论(即“______________构造”理论或者说“大陆_________学说”)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5)学了本文后,你还存在什么问题?请你写下来。
《被压扁的沙子》
(1)这则短文的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被压扁的沙子”这个标题,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思考交流)
可能会介绍:“沙子_______________ ”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______________ 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是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
(3)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4)本文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他的观点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推论出来的?
3.“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怎样理解这两句话?(提示:联系这两篇短文的内容作为示例,然后可进一步联系拓展。)
二、新知认知
1.“大陆漂移假说”。
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 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 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2.文体知识----科普作品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即“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为基本载体,现今也常以视频等其他形式出现。
主要功能和目的: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展现科学魅力。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鸟臀 (2)褶皱 (3)潮汐
(4)劫难 (5)追溯 (6)遗骸
2.解释词语。
(1)遗骸: (2)追溯:
(3)劫难: (4)致密:
(5)天衣无缝:
3.填空。
(1)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国_______作家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
(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______________(地名)。
4.《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___________也不同。
5.这两篇短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学习《恐龙无处不有》
一、整体感知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围绕这一内容,是怎样展开说明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文中标记)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给答案)
明确: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4.什么是“泛大陆”?(给答案)
明确:
①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当时全球的陆地形成“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同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②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
③6500万年以前,大陆已完全分开。
这几个时间点表明恐龙的出现和全球分布早于泛大陆的分裂,从而使得文章在两个领域之间建立的联系在逻辑上得以成立,体现了作者科学推论的严密性。
5.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6.现在我们试着来做一道推理证明题。
题目是:
已知:地球上其他大陆以及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
求证: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而不是恐龙在移动。
解答过程:
7.想一想,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内容品读
1.想一想,作者把下面两句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自然段说明了什么?
3.第3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第4自然段中“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维方法?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5自然段在结构有什么作用?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6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7.第6自然段中“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8.第7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何效果?
9.第8自然段中“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语言有何特点?试作简析。
10.第11自然段“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11.第13自然段中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效果?
12.如何理解第14自然段中“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这句话?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15自然段中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四、随堂练习
1.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③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A.①作比较 ②列数字 ③打比方 ④举例子
B.①列数字 ②举例子 ③打比方 ④举例子
C.①作比较 ②举例子 ③打比方 ④分类别
D.①列数字 ②举例子 ③打比方 ④分类别
2.比较下面两句话与原文的区别,说说哪个表达效果好。
(1)板块上有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原文: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
(2)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破裂了。(原文: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3.品味语言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
(3)到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4)试分析第6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几乎”与第9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似乎”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明确说明对象,能正确辨析文中使用的各种说明方法。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学法指导:
1.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了解大陆漂移学说。
2.了解恐龙及其灭绝的情况。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3.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从而培养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课前导学】
一、预习任务
1.带着文前“预习”2速读课文。
2.根据下面的问题细读课文。
《恐龙无处不有》
(1)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了什么事理?
(2)“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_________________的发现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学说的科普论文。
(3)第一篇第8-11段简明地介绍了“_______________”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 _______ 。地球在四十多亿年的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____________过多次”,由于恐龙统治地球的时间太长,它们恰好经历了一个_____________由合而________的过程,成了地质演变历史的见证。
(4)(速读12-15段)“每一个大陆都__________着自己的___________而去”。 南极大陆,这个也曾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之舟”,由于它驶向了地球的极地而“最后成为_______________”,导致搭乘这班航船的大部分生物__________________,恐龙不过是它们之中较为显赫的。第15段,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理论(即“______________构造”理论或者说“大陆_________学说”)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5)学了本文后,你还存在什么问题?请你写下来。
《被压扁的沙子》
(1)这则短文的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被压扁的沙子”这个标题,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思考交流)
可能会介绍:“沙子_______________ ”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______________ 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是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
(3)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4)本文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他的观点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推论出来的?
3.“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怎样理解这两句话?(提示:联系这两篇短文的内容作为示例,然后可进一步联系拓展。)
二、新知认知
1.“大陆漂移假说”。
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 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 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2.文体知识----科普作品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即“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为基本载体,现今也常以视频等其他形式出现。
主要功能和目的: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展现科学魅力。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鸟臀 (2)褶皱 (3)潮汐
(4)劫难 (5)追溯 (6)遗骸
2.解释词语。
(1)遗骸: (2)追溯:
(3)劫难: (4)致密:
(5)天衣无缝:
3.填空。
(1)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国_______作家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
(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______________(地名)。
4.《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___________也不同。
5.这两篇短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答案:
1.(1)tún(2)zhě(3)xī(4)jié(5)sù(6)hài
2.(1)遗体、遗骨 (2)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3)灾难、灾祸
(4)细致精密 (5)比喻事物多指诗文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破绽或缺点。
3.(1)美国 科普作家 阿西莫夫 科普作品 (2)自贡
4.大陆漂移假说 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得出的结论
5.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学习《恐龙无处不有》
一、整体感知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不是。
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作者围绕这一内容,是怎样展开说明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文中标记)
明确: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说明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点明中心,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14):举例说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佐证大陆漂移假说,印证主旨。
第三部分(15):总结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说提供新的证据,结束全文,突出主旨。
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给答案)
明确: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4.什么是“泛大陆”?(给答案)
明确:
①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当时全球的陆地形成“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同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②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
③6500万年以前,大陆已完全分开。
这几个时间点表明恐龙的出现和全球分布早于泛大陆的分裂,从而使得文章在两个领域之间建立的联系在逻辑上得以成立,体现了作者科学推论的严密性。
5.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明确:
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寻找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6.现在我们试着来做一道推理证明题。
题目是:
已知:地球上其他大陆以及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
求证: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而不是恐龙在移动。
解答过程:
∵已知南极附近的岛上发现恐龙化石。→现象
又∵其他大陆已发现了恐龙化石。→联系
∴恐龙曾经遍布世界各地。→判断
∵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南极的气候不相适宜。→联系
∵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疑问
∴大陆在漂移?→假设
又∵一些板块边缘可以拼合→依据
∴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结论
7.想一想,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二、内容品读
1.想一想,作者把下面两句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明确:开头突发议论,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用“紧密相连”“影响”等词语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
2.第2自然段说明了什么?
明确:举例子,介绍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骨骼,从而说明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第3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说明在南极及地球的其他大陆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也都”“遍布”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呼应文题。
4.第4自然段中“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维方法?
明确:世上许多事物都存在互相联系,应当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想问题。
5.第5自然段在结构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个过渡段,前一部分承接上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一部分用设问引出大陆漂移假说。
6.第6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板块构造”理论为人类的好多未解之谜提供了答案,从而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7.第6自然段中“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如果换成“迁移”,就不恰当了。
8.第7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何效果?
明确:第一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一个“驮”字形象地说明板块运动的情况及对大陆的影响,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易懂。后两句用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泛大陆及其形成和分裂的过程。本段形象地说明了大陆板块“分—聚—分”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9.第8自然段中“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语言有何特点?试作简析。
明确:列数字,“四十多亿”“2.25亿”等具体说明了泛大陆形成和分裂的次数之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给人以科学依据的充分印象,准确而具体,令人信服。句中的“大约”一词表示推测,因为年代久远所以不能用准确的数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第11自然段“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补充交代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11.第13自然段中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效果?
明确:“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强调南极的寒冷和南极动物命运的悲惨。
12.如何理解第14自然段中“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这句话?
明确:“如果……就……”表示假设关系,说明南极有丰富的化石,只是被冰雪层覆盖。这是作者的推测,表现了他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13.第15自然段中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明确:总结了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的重大意义,突出了主旨,照应文章开头提出的观点。这表明每一个科学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成为新的科学研究的基础,或者由此开辟出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或者为已有的研究、假说提供新的证据,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向前发展。
三、拓展延伸
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启示一:看问题从多个角度去研究
启示二: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
启示三:看问题不是简单化和孤立化
启示四:学会举一反三
四、随堂练习
1.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③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A.①作比较 ②列数字 ③打比方 ④举例子
B.①列数字 ②举例子 ③打比方 ④举例子
C.①作比较 ②举例子 ③打比方 ④分类别
D.①列数字 ②举例子 ③打比方 ④分类别
【解析】①句,把“被压扁的沙子”和“普通的沙子”进行对比,所以是作比较;②句,“例如”可以判断出是举例子;③句,把“南极洲”比作“大冰箱”,所以是打比方;④句,把理论分成两种学说,所以是分类别。
2.比较下面两句话与原文的区别,说说哪个表达效果好。
(1)板块上有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原文: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
明确:原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文生动形象。
(2)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破裂了。(原文: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明确:原文说明这个泛大陆现在仍很牢固,只是出现一点要破裂的征兆、迹象,并非已开始破裂。改文不符合科学实际。
3.品味语言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明确:“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
(2)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
(3)到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4)试分析第6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几乎”与第9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似乎”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明确:“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侧,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确定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符,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重点)
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难点)
3.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恐龙图片,谈话导入:2.5亿年前,地球上的霸主是恐龙。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上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从恐龙留下的遗迹中,我们能发现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阿西莫夫的科普世界,去一探究竟吧。
二、预习交流
1.作者介绍。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三巨头。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2.写作背景。
《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科普短文均选自阿西莫夫的著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阿西莫夫认为,“科学是个极具活力的领域,而且它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活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科学的新进展而欣喜。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是编排在一起的,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所讨论的问题也类似,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观点,两篇短文的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3.文体知识----科普作品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即“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为基本载体,现今也常以视频等其他形式出现。
主要功能和目的: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展现科学魅力。
4.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骨骼(gé) 鸟臀目(tún) 岛屿链(yǔ) 深渊(yuān) 褶皱(zhě) 携带(xié) 覆盖(fù)
(2)词语释义。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事物的过去或将来。
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褶皱: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携带:随身带着。
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非常寒冷。
覆盖:遮盖。
(3)词语辨析。
“天衣无缝”和“完美无缺”两个词都有“十分完美”的意思。“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侧重指事物的细致周到,严密完备,找不出什么缺漏或弱点。“完美无缺”只形容极其完美,可用于人,而“天衣无缝”则不能。
学习《恐龙无处不有》
本文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板块构造学” 的科学原理。
2.学习阅读以论证为主的科普说明文。
3.体会作者准确平实、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一、整体感知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不是。
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作者围绕这一内容,是怎样展开说明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确: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说明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点明中心,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14):举例说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佐证大陆漂移假说,印证主旨。
第三部分(15):总结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说提供新的证据,结束全文,突出主旨。
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明确: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4.什么是“泛大陆”?
明确:
①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当时全球的陆地形成“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同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②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
③6500万年以前,大陆已完全分开。
这几个时间点表明恐龙的出现和全球分布早于泛大陆的分裂,从而使得文章在两个领域之间建立的联系在逻辑上得以成立,体现了作者科学推论的严密性。
5.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明确:
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寻找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6.现在我们试着来做一道推理证明题。
题目是:
已知:地球上其他大陆以及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
求证: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而不是恐龙在移动。
解答过程:
∵已知南极附近的岛上发现恐龙化石。→现象
又∵其他大陆已发现了恐龙化石。→联系
∴恐龙曾经遍布世界各地。→判断
∵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南极的气候不相适宜。→联系
∵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疑问
∴大陆在漂移?→假设
又∵一些板块边缘可以拼合→依据
∴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结论
7.想一想,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二、内容品读
1.想一想,作者把下面两句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明确:开头突发议论,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用“紧密相连”“影响”等词语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
2.第2自然段说明了什么?
明确:举例子,介绍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骨骼,从而说明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第3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说明在南极及地球的其他大陆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也都”“遍布”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呼应文题。
4.第4自然段中“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维方法?
明确:世上许多事物都存在互相联系,应当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想问题。
5.第5自然段在结构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个过渡段,前一部分承接上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一部分用设问引出大陆漂移假说。
6.第6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板块构造”理论为人类的好多未解之谜提供了答案,从而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7.第6自然段中“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如果换成“迁移”,就不恰当了。
8.第7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何效果?
明确:第一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一个“驮”字形象地说明板块运动的情况及对大陆的影响,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易懂。后两句用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泛大陆及其形成和分裂的过程。本段形象地说明了大陆板块“分—聚—分”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9.第8自然段中“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语言有何特点?试作简析。
明确:列数字,“四十多亿”“2.25亿”等具体说明了泛大陆形成和分裂的次数之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给人以科学依据的充分印象,准确而具体,令人信服。句中的“大约”一词表示推测,因为年代久远所以不能用准确的数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第11自然段“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补充交代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11.第13自然段中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效果?
明确:“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强调南极的寒冷和南极动物命运的悲惨。
12.如何理解第14自然段中“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这句话?
明确:“如果……就……”表示假设关系,说明南极有丰富的化石,只是被冰雪层覆盖。这是作者的推测,表现了他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13.第15自然段中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明确:总结了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的重大意义,突出了主旨,照应文章开头提出的观点。这表明每一个科学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成为新的科学研究的基础,或者由此开辟出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或者为已有的研究、假说提供新的证据,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向前发展。
三、课堂小结(生谈启示,师小结)
这篇科普文章重在说明事理,采用逻辑顺序,层层解剖,作者正是把化石和南极联系起来思考,才会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生存,如何越过大洋的。由此可见,善于联系是研究发现的必要前提,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只有具备了这种思维品质,我们才能在不经意的地方获得独到发现。
四、拓展延伸
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启示一:看问题从多个角度去研究
启示二: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
启示三:看问题不是简单化和孤立化
启示四:学会举一反三
五、随堂练习
1.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③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A.①作比较 ②列数字 ③打比方 ④举例子
B.①列数字 ②举例子 ③打比方 ④举例子
C.①作比较 ②举例子 ③打比方 ④分类别
D.①列数字 ②举例子 ③打比方 ④分类别
【解析】①句,把“被压扁的沙子”和“普通的沙子”进行对比,所以是作比较;②句,“例如”可以判断出是举例子;③句,把“南极洲”比作“大冰箱”,所以是打比方;④句,把理论分成两种学说,所以是分类别。
2.比较下面两句话与原文的区别,说说哪个表达效果好。
(1)板块上有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原文: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
明确:原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文生动形象。
(2)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破裂了。(原文: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明确:原文说明这个泛大陆现在仍很牢固,只是出现一点要破裂的征兆、迹象,并非已开始破裂。改文不符合科学实际。
3.品味语言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明确:“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
(2)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
(3)到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4)试分析第6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几乎”与第9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似乎”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明确:“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侧,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确定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符,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