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新知导入
标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释义
这是疫情期间日本捐献给我们的抗疫物资上的标语。这句话的含义是虽然我们所处的区域不同,山脉和河流不同,但是我们呼吸着同一片清风,仰望着同一轮明月,是地球村上的居民,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其实这句诗出自唐朝时期一位日本官员长屋,他托当时的遣唐使给他远在中国的好朋友,一位扬州的僧人寄了一件袈裟,在袈裟上绣下了这句诗,诗歌的全文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而这位远在扬州的僧人收到这份礼物之后,随即开始了他东渡日本的旅程,历经磨难,虽九死其犹未悔。那么这位僧人是谁呢?当时的遣唐使又是由哪些人组成的呢?他们来到中国又带着什么使命呢?
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新罗、天竺的交流史实有如何?
一
第
程
学
仔细阅读课本P19页内容思考:
1.什么是遣唐使?
2.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本派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阿倍仲麻吕(晁衡)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请依据下列材料归纳遣唐使来华的特点
贞观五年(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开成三年(838年)止,共派出遣唐使12次。起初,遣唐使团的规模一般不超过200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倍增,开元五年(717年)、二十一年(733年)和开成三年(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团,人数均在550人以上。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选了解唐朝情况和博通经史、娴习文艺的人担任。
①持续时间长
②来华次数多
③遣唐规模大
④人员素质高
——以上材料引自《百年留学》
3.遣唐使来华的特点
4、影响:
孝德天皇
645年日本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并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货
币
日本和同开珎——日本奈良朝初始元明天皇和铜元年(708年,唐景龙二年)铸,为日本最早铸行的官钱,由此改变了历来谷帛交易的状况。形制仿唐开元通宝。
建
筑
日本奈良的平城京仿隋唐长安城建造而成。东西约4.2km,南北约4.7km,面积大约相当于长安城的四分之一。
此外:还有节日、茶道、花道、书法、中草药等等
平假名
片假名
文
字
日语的文字由汉字和假名两套符号组成,混合使用。假名有两种字体:平假名和片假名,各有73个。
2010年4月,日本文化审议会汉字小委员会汇总了新常用汉字表的最终方案,共收录了2136个字。
服
饰
唐朝妇女
奈良时代,中国唐代的服饰传入日本,首先在贵族中流行,被称为唐风贵族服。到平安时代,对唐风贵族服加以若干改造,如袖子、胴体变长,衣服的幅度变宽。为给人以美感,穿时紧紧贴在身上,有意识的显示出人的线条美。从此这种服装便固定为日本的和服。
鉴真六次东渡概况
次数
概 况
1 遭诬千与海盗勾结,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
2 遇风暴,船被波涛击破,上岸,一个月后,又下海,再遭风浪,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
3 东渡未能成行,因官府出面阻止
4 未果,因弟子的好心阻拦
5 遭遇台风,在海上漂泊了14天,到了海南岛,鉴真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6 754年,鉴真一行终于抵达今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儿岛,东渡成功
目的:
弘扬佛法
供奉在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
5.鉴真东渡的目的、基本概况是什么?
贡献: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鉴真东渡的影响: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阅读课本P20和“相关史事”,完成表格
朝鲜汉文学的鼻祖
人员 组成
代表
目的
影响 ←←
使节、留学生、商人
崔致远
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唐
新罗
制度、医学、天文、历算
→
→
→
→
←
←
←
←
音乐
双向交流
中韩交流第一人——崔致远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风雨同舟 共克时艰
玄奘(602-664年)俗姓陈,名祎(yī),今河南人氏,13岁出家,法名玄奘,后人称他三藏法师。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外交家、旅行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5万里,历时数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其一生译经1 335卷。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三、玄奘西行(唐太宗时期)
阅读课本P21并结合地图回答
长安
天竺
贞观年间
前往天竺取经
那烂陀寺
1、时间
2、目的
3、出发地
4、目的地
5、游学地点
那烂陀寺遗址
《玄奘取经回长安》
645年,玄奘携600多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盛大欢迎。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前去迎接。
大雁塔
慈恩寺的大雁塔,初建时只有5层。相传是为了保存玄奘由天竺带回的佛经而扩建,最上层即为玄奘藏经之所,故又称“经塔”。
数字
玄奘
玄奘西行的贡献?
600 —— 带回佛经600多部
100 ——《大唐西域记》记录了100多个国家
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
贡献:
1、翻译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他口述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是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两件大事,说说他们的共同点以及值得学习的精神。
二
第
程
学
玄奘和鉴真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是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两件大事,说说他们的共同点。
勇往直前、持之以恒、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虚心好学等等。
1、他们都是唐朝僧人。
2、都为中外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3、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经艰险。
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哪些
三
第
程
学
杜甫《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法律完备),珍(珍贵,繁盛)国也,常须达(应该常常去)” 。
——《日本书纪》
唐太宗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国力强盛
制度、文化先进有吸引力
对外开放政策
海陆并重交通发达
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哪些
中外文化交流
日本
印度
①
②
③
双向
交流
兼容
并蓄
日本遣唐使来华
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请列举唐朝中外交流的史实
本课小结
1.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A
当堂达标
2.下列国家,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是
A.朝鲜 B.阿拉伯 C.日本 D.印度
C
3.右图人物的事迹不包括
A. 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学习佛经
B. 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C.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潜心翻译
D. 以亲身见闻写成《西游记》
D
4.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B
5.七年级某班的同学负责班级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了“唐朝的中外交往”作为主题,并拟定了如下四个标题,其中不恰当的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鉴真东渡传播中华文化
C.玄奘西行取经 D.新罗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6.“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B
A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教学设计
课题 第4课 唐朝的中外交流 单元 一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
学习目标 1.掌握鉴真东渡传授佛经;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2.分析唐朝繁荣对日本产生的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3.认识唐代的强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增强对中华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
重点 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难点 唐朝时中外文化频繁交往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介绍标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疫情期间日本捐献给我们的抗疫物资上的标语。这句话的含义是虽然我们所处的区域不同,山脉和河流不同,但是我们呼吸着同一片清风,仰望着同一轮明月,是地球村上的居民,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其实这句诗出自唐朝时期一位日本官员长屋,他托当时的遣唐使给他远在中国的好朋友,一位扬州的僧人寄了一件袈裟,在袈裟上绣下了这句诗,诗歌的全文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而这位远在扬州的僧人收到这份礼物之后,随即开始了他东渡日本的旅程,历经磨难,虽九死其犹未悔。那么这位僧人是谁呢?当时的遣唐使又是由哪些人组成的呢?他们来到中国又带着什么使命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标语释义,思考问题。 标语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 二、教学过程第一学程:主问题1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新罗、天竺的交流史实有如何?问题1:仔细阅读课本P19-20页“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课文内容,思考下面6个问题(5分钟):1.什么是遣唐使?2.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3.遣唐使来华的特点4.唐文化对于日本的影响?5.鉴真东渡的目的、基本概况是什么?问题2:阅读课本P20“唐与新罗的关系”课文内容和“相关史事”,了解唐朝与新罗交流的史实。问题3:阅读课本P21“玄奘西行”课文内容并结合地图回答7.找出玄奘西行的时间、目的、出发点、目的地、游学地点并识记。8.玄奘西行的贡献。第一步:自学要求1.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书本上找出以上问题。2.坐姿端正、细致认真、先自学再同桌互学。第二步:展学要求1.鼓励各组C、D号学生展示,自然大方、声音响亮;2.评价标准,C、D号学生展示正确记2分,A、B号补充得1分。主问题1设计意图通过主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了解和掌握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新罗、天竺的文化交流史实。因主问题设计较大,因此辅助三个子问题和若干考点进行引导学习。本环节以学生自学、互学为主,再配以丰富的图片资料,教师只做适当引导,不做过多讲解。主问题1预设答案1.遣唐使: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本派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2.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3.特点:持续时间长、来华次数多、规模大、人员素质高4.影响: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概况: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6.目的是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学习制度、医学、天问、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7.玄奘西行的时间是贞观年间,目的是到天竺取经,长安、天竺、那烂陀寺。8. 贡献:①翻译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②他口述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第二学程: 主问题2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是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两件大事,说说他们的共同点。回顾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内容,小组合作交流(5分钟)。 展学要求 1.由各组C、D号学生展示,自然大方、声音响亮; 2.评价标准,C、D号学生展示正确记2分,A、B号补充得1分。主问题2设计意图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比,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有共同点,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主问题2预设答案都是唐朝著名的僧人,都为中外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千难万险。精神:勇往直前、持之以恒、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虚心好学。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哪些 自主学习,完成自学任务。组内对学互学 引导学生学会自学,互学,展学,增强学生学习参与度,提升学习效率。
第三学程: 主问题3 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哪些 回顾第二课和第三课的内容,小组合作交流,回答问题(5分钟)。 展学要求 1.由各组C、D号学生展示,自然大方、声音响亮; 2.评价标准,C、D号学生展示正确记2分,A、B号补充得1分。主问题3设计意图 每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都有相应的社会因素。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虽然教材上没有明显的阐述,但通过系统的学习,是能够归纳总结出来的,这也是学历史一种必备能力。主问题3预设答案国力强盛;制度文化先进,有吸引力;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水路并重,交通发达。【课堂训练】1.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A)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2.下列国家,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是 (C) A.朝鲜 B.阿拉伯 C.日本 D.印度3.右图人物的事迹不包括 (D)A. 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学习佛经B. 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C.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潜心翻译D. 以亲身见闻写成《西游记》4.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 (B)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5.七年级某班的同学负责班级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了“唐朝的中外交往”作为主题,并拟定了如下四个标题,其中不恰当的是( A )A.文成公主入藏 B.鉴真东渡传播中华文化C.玄奘西行取经 D.新罗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6.“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B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自主学习,完成自学任务。组内对学互学当堂练习,学生互评,教师总结。
课堂小结 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蓄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则是中外交流的典型实例,既显示了中国对外友好的态度,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他们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一起回顾主要内容,梳理知识点。 巩固强化,增强记忆。
板书 仿照画出知识思维导图 理清思路,便于记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