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理解词义。
2.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
3.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揣摩作者选择内容的用意,学习详写的主要部分。
4.品味课文,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品味“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总第 课时
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听,喜庆的音乐响起来了;看,红红的灯笼挂起来了……一说到春节,你马上联想到什么?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过春节的习俗也有所不同。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
2.板书课题,齐读。
3.通过上学期《草原》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老舍先生已经有所了解,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老舍?谁再来简单介绍一下春节?
4.出示作者简介、春节简介。
5.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1)这是一篇介绍民风民俗的文章,学习这类课文时要做到什么呢?请翻开课文第1页,默读单元提示,画出单元学习目标。
(2)学生汇报单元学习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课文读通顺。
2.展示交流:读准生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第一组词语。
腊月初旬 初一光景 正月十五 残灯末庙 天一擦黑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①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②齐声朗读,发现规律:这一组词语、俗语都是交代时间的。
③质疑问难,相互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初一:指农历正月初一。
残灯末庙:指春节快要结束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④默读课文,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画出来,并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
⑤(出示句子)学生默读,交流,教师指导朗读。
⑥再读读这些介绍时间的语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运用不同的说法介绍时间。)
(2)第二组词语。
高醋 饺子 杂拌儿 榛子 蜜饯 吃元宵 色如翡翠
①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②齐读,发现规律:这一组词语都是交代与老北京过春节有关的美食。
③质疑问难,相互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杂拌儿”,联系上下文在句子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④快速浏览课文,圈画课文中其他描写老北京春节美食的词句,并想一想:同是写春节美食,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a.腊八粥: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b.腊八蒜: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c.过小年吃糖: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
d.年夜饭: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e.吃元宵: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
⑤学生默读,交流,教师指导朗读。
指导感悟写法:同样是独具年味的美食,熬腊八粥是从材料方面进行介绍,泡腊八蒜是从制作方法、色泽与味道方面进行介绍。同样是老北京年味美食,有的是全家都爱的,有的是小孩子特别期盼的,不同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最爱的年味美食;同样是老北京年味美食,什么时候该吃什么,什么时候可以吃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吃,都有流传下来的规定,这就是习俗;同样是写老北京年味美食,有的写得详细,有的写得简单,有的浓墨重彩,有的一笔带过。
(3)第三组词语。
走亲戚 赛轿车 赛骆驼 逛庙会 逛天桥 燃花炮
表演骡马 娴熟技能
①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②齐声朗读,发现规律:这一组词语都是交代老北京春节玩乐项目的。
③质疑问难,相互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赛轿车:旧指庙会时的一种游乐项目轿子比赛。
逛天桥:指观看天桥上的各种活动,如杂耍、绝技等,跟现在逛街差不多。
④浏览课文,圈画老北京春节游乐内容。
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是描写老北京春节游乐内容的?在文中画出,并想一想:同是写春节游乐内容,写法有什么不一样
a.孩子们准备过年,买各种玩意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b.初一的活动:男人们——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孩子们——逛庙会、骑毛驴、买玩具。
c.元宵节的玩乐:小孩子买各种花炮燃放,家中也有灯可供玩耍。处处张灯结彩,人们随意观灯。
⑤学生默读,交流,教师指导朗读。
要点:在春节里,老北京的男女老少,各自都有各自的玩乐,春节是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也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课文写了不同的时候,不同的玩乐活动,尤其是准备过年时、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更是活动丰富的“美好快乐的日子”,作者在这些时候花的笔墨最多,描写得最为详细。课文还重点描写了不同时间点,孩子们的玩乐活动,从孩子的视角回忆老北京的春节充满了美好和快乐。
3.品读句子,体会“京味儿”。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天一擦黑 光景 闲在
(1)前面三组词语仿佛带着我们穿越了时光,来到了老北京的春节,在那里有各种年味美食,有各玩乐活动,老北京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课文的作者老舍正是老北京人,所以文章的语言也充满了浓浓的的“京味儿”。
(2)出示句子,指名朗读,体会加点词的“京味儿”。
①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②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3)课文中还有哪些像这样有地道的“京味儿”的语言 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词句,再读读体会语言的“京味儿”。
要点:
①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②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③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日送灶王上天。
④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要点:“京味儿”代表了一种风格,包括作家对北京的认识、特有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注入的文化趣味。老舍,出生在北京的贫民家庭里,幼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大杂院里度过的。他很了解底层百姓的生活,喜欢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艺术,这种阅历形成了老舍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京味”风格。老舍用地道的北京方言写出了浓郁多彩的北京风土、习俗历史以及人情世态。他所用的语词、句式、语气及话语间透露的神智气韵,都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他用“京味”写出了北京深厚的文化内涵,写出了北京人的真、善、美。老舍是语言大师,也是京味小说的代表人。
4.课堂小结:跟随着老舍先生的描写,我们了解到北京当地所特有的过年风俗。从腊月初旬到正月十九,四十多天的时间里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忙乱、热闹、喜庆、团圆)老北京人是如何过春节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三、写字指导
1.出示易写错的两个字:醋 眨。
2.重点指导书写“醋”,提醒学生左边酉字部里面的一横不能丢。
3.师范写,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
4.通过展台展示学生的字,师生评议。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第1课词语。
2.摘抄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部分的句子和体现“京味儿”语言的句子。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总第 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字词检测。
(1)听写:高醋、蒜瓣、饺子、杂拌儿、元宵、摊贩、骆驼、恰好、一眨眼、赛轿车、燃放爆竹。
(2)纠正易错字词,范写。
(3)对照大屏幕自己批改,对的打√,错的订正2遍。
2.内容回顾。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北京春节的 (出示表格)请回忆课文内容,补充完成表格,然后与同桌交流填写的内容有没有要修改、补充的,做到语言简练、不缺漏。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预备年货
除夕 贴对联、年画,放鞭炮,守岁
正月初一 拜年、待客、逛庙会
元宵节 张灯结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孩子上学、大人照常做事
(2)集体交流。
二、精读品味,学文悟法
1.整体把握,分清详略。
(1)(指表格)如果把每一天的事都详细写下来,你们觉得好吗 为什么
(2)正是如此,这也是课文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地方。
再读课文,说说文中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3)学生汇报。
详写: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
略写:过小年 正月初六 正月十九
好处: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品读文段,聚焦重点。
(1)腊八。
①作者是怎么详写腊八的呢 快速浏览课文1-2自然段,看课文详细介绍了腊八的哪些习俗,又是怎么写的?
②学生讨论。
a.腊八粥。
学生汇报,有感情地朗读。猜猜这腊八粥里会有哪些米、哪些豆、哪些干果。想象一下,这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放到锅子里一起熬,你仿佛看到什么 所以,作者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带着体会,再读句子。
这粥本身寓意五谷丰登。本文是老舍先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写的,那时正值战乱时期,人们难得能过上个好年,所以这腊八粥里寄托着满满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b.腊八蒜。
距离过年还有二十多天,老北京就已经开始为团圆饭做准备了,这蒜里浸透的是怎样的味道
小结:“民以食为天”,老舍选了最具特色的食品来介绍老北京是怎么过腊八的。细细品读,我们发现作者介绍这两样食品时选取的角度是有所不同的:“熬腊八粥”是从材料方面进行介绍,“泡腊八蒜”是从制作方法、色泽与味道方面进行介绍。攒下这些写作妙方,并试着在单元习作中好好运用吧。
指导读好句子。
(2)除夕。
①作者用了两个自然段,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腊八,那么他又是从哪些方面写除夕这个日子的呢?默读第8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除夕的热闹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热闹”的?
②学生汇报。(点拨:习俗多,一句一场景,热闹欢庆)
③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
④阅读链接。
a.除夕,是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许多作家的写作题材,斯妤笔下的除夕是怎样的呢 快速浏览课后“阅读链接”,看看斯妤和老舍笔下的除夕有什么异同点。
b.异同点:
两位作家都写出了当地特有的除夕习俗。
老舍的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关注的习俗多,一句一场景,热闹欢庆。
斯妤的文章更关注个人的情感,,写了自己家庭中每个人在除夕的活动,富有浓浓年味,充满了对美好亲情的怀念。
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选自己印象最深的风俗内容来写,也要融入自己真实的感受。文章越真实,越能打动人。
(3)正月初一、元宵节。
①老舍先生是怎样写这两个节日的呢 又分别写了什么 请同学们默读第9—13自然段,在书上作批注,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②要点:正月初一活动丰富,写了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孩子逛庙会;元宵节则写了花灯展览,乐享元宵,无论是街上、铺子里、家中都张灯结彩,且彩灯形形色色,种类繁多。同样都是热闹非凡,不同的是正月初一的游乐活动主要是在白天,而元宵节白天、晚上都热闹,晚上观者更多。写正月初一时关注男女老少各种人的活动,而写元宵节时重点写了小孩子们的活动。(板书: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节
年味美食 游乐活动 各色灯盏)
3.了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与文章开头“照北京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这句话首尾呼应。
4.欣赏有关春节习俗的图片及文章片段。
三、总结学法,读写迁移
1.学习本课,在阅读方法和表达方式上有什么收获
阅读策略:在阅读的时候,要分清内容的主次;抓住重点部分细读,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表达方式:写传统习俗时,要有详有略,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如文中描写过腊八抓住了腊八粥、腊八蒜两种食物,描写元宵节抓住各色的灯。
(板书:有详有略 抓住重点 写出特点)
2.如果请你介绍你们家乡某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你会选择哪个节日,介绍哪种习俗?小组内交流。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练笔:比照本地某一传统节日的习俗,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重点内容安排详略,并能融入自己真实的感受。
2.推荐阅读:陈忠实《过年:家乡圆梦的炮声》、莫言《故乡过年》、冰心《童年的春节》。
板书设计:
1 北京的春节
腊 八
除 夕 (年味美食) 有详有略
正月初一 (游乐活动) 抓住重点
元 宵 节 (各色灯盏) 写出特点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