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2022.2)(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2022.2)(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1 19:59:04

文档简介

赫章县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卷·高二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A项,“诗人应秉持何种诗心”是一个被大众热潮遮蔽的问题盲区,而不是“凸显在大众面前,引发了大众的
考量”。C项,“所写诗歌的主题都是民族救亡”以偏概全,文章列举的是部分诗人。D项,原文是“汉语诗歌
愈来愈能融人东西方文化沟通、文明交汇的语境之中”,但不能表明“汉语诗歌已被世界广泛认可”。
2.C(文章列举屈原、李白、杜甫的诗品的作用是说明诗品即人品,以古为鉴,古人的主体情神可以为当代诗人提
供借鉴,而不是论证选项所说的观点。)
3.C(C项说法过于绝对,受时代的限制,很多卓越的诗人没能立足世界诗歌版图,吸取世界诗歌精华,如文中的
李白、杜甫等。)
4.A(A项,“只有人生病时”错误,细菌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从而影响人的健康。)
5.C(A项,第一段没有揭示中心。B项,“类比”错误,应该是打比方。D项,“人们并不信任自身的防御机制”无中
生有。)
6.①内容与人们自身的生命、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起普遍关注。②知识性强,利于读者开阔眼界,激发思维。
③趣味性强,能够吸引读者。④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读者理解。⑤观点新颖独到,科学性强,
有助于读者消除头脑中固有的错误认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7,B(B项,“在开垦后山这件事情上…爷爷认为只有尝试才知道行不行”错误。“爷爷常说,打铁的要自己把
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并非指开垦后山这件事情。)
8.①甘于奉献,一心为民:放弃沿海打工,回乡当选村主任,决心让村里富起来,带领村民打石挑土,吃苦受累,
终于将荒山变成宝山。②执着坚定,不屈不挠:高中毕业时就想改变后山面貌,多年后还是放不下,带领村民
探水开荒、种植枸杞,遭遇失败后也不气馁。③善于谋划,富有智慧:从当选村主任的这个春天开始就一直琢
磨如何改造荒山,等待合适的时机告诉村民,希望得到大家支持但不勉强大家。(每点2分)
9.①简洁醒目,且设置悬念,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小说以那些人“寻宝”始,以“我们村
里找到宝”终,围绕“寻宝”一步步展开故事情节。③意蕴丰富,凸显主旨:明指寻找后山的藏宝,实指村民在富贵的
带领下把荒山变宝山,找到一条致富之路,以此为题有助于凸显小说的主旨。(每点2分)
10.C(“王氏诸少”为主语,“并佳”为谓语,“王氏诸少并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然闻信至”中“然”表转折,故
“然”前断开,排除A、B两项。“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后应断开,排除D项。)
11.A(A项,“古代的人都有名有字”错误,男子一般有名有字,女子不一定有字,“二十岁举行冠礼”也是指
男子。)
12.D(D项,“王羲之母亲去世时,王述只去吊唁了一次”错误,应是“王述母亲去世时,王羲之只去吊唁了一次”。)
13.(1)然而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其厉害,王羲之常上疏抗争,所说的事情多被采纳。(“甚”“每”“见”各1分,
句意2分)
(2)山阴有个道土养了一群好鹅,王羲之去看鹅,非常喜欢,坚持要买他的鹅。(“焉”“悦”“市”各1分,句意
2分)
【参考译文】
王我之,字逸少。幼时说话木讷,人们不觉得他有什么奇特。十三岁时,曾去参见周颇,周顫仔细观察后,
认为他很奇特。长大后,以耿直著称,特别善于写隶书,为古今第一。很受堂伯王敦、王导的器重。当时陈留人
阮裕很有名,是王敦的主薄。王敦曾对王羲之说:“你是我们家的好子弟,将不比阮主薄差。”这时太尉郗鉴派门
生向王导求女娇,王导让他到东厢房去挨个观看王家子弟。门生回来后,对都鉴说:“王氏子弟都很好,可是听
到这个消息,全都很拘谨。只有一个人在东边床上露出肚皮吃东西,好像不知道一样。”都鉴说:“这正是好女
婿!”探问得知他就是王藐之,于是把女儿嫁给他。
【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卷·语文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237B赫章县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卷
高二语文
2022.2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考生作答时,请
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
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禾卷命题范固:人教版必修二至必修五,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来,写诗、读诗再度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诗歌创作繁荣发展也好,诗歌变成文化领域的
装饰品或媒体妙作的焦点也好,都需要我们自觉审视其被大众热潮遮蔽的问题盲区:决泱诗歌
大国以几千年的诗道精神为荣,而今置身全球化的时代语境和传播媒介日盖多元的文化语境之
中,诗人应秉持何种诗心?正是基于对此问题的考量,提出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尤显必要。
诗歌精神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与创作主体的品性、修养密切相关。诗品即人品、诗如其人的
例证不胜枚举,屈原崇高的社会政治理想与高洁的人格,李白豪迈不羁的人生追求、奔涌驰骋的想象
力与卓然傲世的个性,杜甫忧国忧民、普济天下的胸怀…中国古代诗人主体精神与诗歌的对应关系
足以为当代诗人提供借鉴。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首要的是培育和充实诗人的主体精神,自觉弘扬
时代精神。而今步入“微时代”,信息庞杂、泥沙俱下,商业娱乐日渐盛行,消费至上理念广受追捧,种
种诱惑与压力之下,很多诗人渐离诗心轨道,失去了对诗歌精神和旷达志向的诉求,也失去了书写和
表达的价值标杆。诗人主体精神的建构因而成为当下提振诗歌风气的关键。
诗歌精神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伴随近现代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诗歌屡被推上历史舞台。
肩负启蒙与救亡的使命,从“五四”伊始,诗人们执着于民族精魂的发掘:如闻一多以民主精神和
民族道德感跋涉于中华复兴之路的赤子情怀,戴望舒在个体自救、民族自救中寻访生命价值的
现代意志…岁月如河,基于现代经验之上的民族精神,映射出个体担当历史的主体性行为。
新世纪以来,网络诗歌喧嚣沉浮,平庸的气息弥散,在短视的利益机制和大众文化中,如何格守
诗歌信仰,创作出有气象、有骨气、抒发灵性和真诚、远离浮躁空洞的诗作?传承中华民族的精
神遗产,高扬富有时代感、主体性的民族精神,应该是努力的方向。对诗歌创作而言,自强不息
的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现实关怀,不该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
诗歌精神还是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一种体现。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天人和谐观
念已经演化为世界性的天人和谐,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共同取向。近些年的文化交流现实表
明,汉语诗歌愈来愈能融入东西方文化沟通、文明交汇的语境之中。可是,我们仍然缺少能传播
到世界的卓越的大诗人,缺少震撼人心、经得住历史淘洗的经典诗作。立足世界诗歌版图,以开
放的视野和魄力,审视并吸纳世界诗歌的精粹,传播和发扬当代汉语诗歌经验,这是推进诗歌精
神建设的努力方向。以前,我们常说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丧失了活力,就诗歌而言,其实真正丧失
的是我们的创造力与求索精神。
(摘编自孙晓娅《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
【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卷·语文第1页(共8页)】
2237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