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 新授课 备课时间: 月 日 总序第 节
课 题 从《孙权劝学》走向《资治通鉴》
教 学 目 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 2.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了解《资治通鉴》的魅力,激发起对经典的热爱和向往。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吗 知道这位小英雄是谁吗 对,他就是司马光,司马光不仅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好伙伴,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学家、史学家,在他的著名书籍《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吴王孙权常识。但他年青时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孙权多次劝他学习,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还说自己-介武夫,只要会领兵打仗就行了,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这次结果如何呢 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走进作者 了解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著作】《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资治通鉴》】: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说,这是帮助宋王朝治理国家的整个历史借鉴。(资,帮助。治,治理。通,贯通。鉴,借鉴。) 故事引入:《立木取信》 道理:令行禁止,这是依法治理的核心环节。不能让法令成为一纸空文,法令要以信义作为基础,否则没有办法实行并取得好的效果。也告诫我们说话、做事讲究诚信,否则将会没有人再信任自己。 三、初读课文 (一)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屏显 朗读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 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 第三步:读出感情。) 1.请一位同学进行朗读,教师指出读音错误,指导正确断句停顿。 2.(屏显)初,权/谓吕蒙(méng)曰:“卿/(qīng)今/当(dāng)涂(tú)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shè)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jí)更(gē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再次齐声诵读,注意读出节奏。 (二)疏通文意 读懂故事 (屏显)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补:补出省略的成分,使之意思完整。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1.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初:当初 谓:对......说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脱 以:用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自称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句末语气词,同“耶” 但:只 涉猎:粗略的阅读 往事:历史 耳:罢了 孰若:哪里比得上 所益:“所”字结构,有益的地方 乃:于是 及:等到 过:经过 论议:议事 大惊:十分惊奇 才略: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士:读书人 更:另、另外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大兄:长兄,对朋友辈的敬称 何:为什么 见事:知晓事理 遂:于是 拜:拜见 结:结交 全文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该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评议,非常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离别几日,就要重新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看待了,长兄怎么知晓这件事这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分别了。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涉及到了哪三个人物?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学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3.本文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两层。 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4.孙权劝学: a.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语言描写(对话 ) b.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c.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 涉猎,见往事耳 d.孙权是如何劝学的呢? 首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 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然后指出学习的可能性: 卿言多务,孰若孤 最后现身说法: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e.孙权劝吕蒙,使之“就学”,“劝”的本领可谓高矣。试分析一下他劝说技巧的高明之处。 他面对以“军中多务”为借口的吕蒙,晓之以大义,讲明之所以读书的道理,可谓以理服人。 语重心长“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以事服人。 他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来反问吕蒙,有责备恼怒之意,随后又说“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言辞恳切,以情动人。 5.鲁肃赞学: (点击“鲁肃”超链接 鲁肃简介) 屏显: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三国时吴国名将、战略家、政治家和外交家。 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他不但治军有方,名闻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他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榻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力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周瑜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 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a.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用一个“惊”字,写出对吕蒙的变化感到吃惊,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惊奇、赞叹。这句话从侧面说明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大有长进。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c.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6.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 (1)“不可不学!” 语气坚决 ,严厉中又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卿言多务,孰若孤 ” 不悦,委婉批评。 (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吃惊,赞叹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风趣,自豪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 (一)、品评人物 知晓道理 1.品评人物 以孙权为例分析: (1).孙权在劝吕蒙学习时,说了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可见关心和厚望。吕蒙执掌军权,不可不学习。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表现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后一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含关心爱护之情。 c.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语重心长,言辞恳切,显得说服力强。 (2).总结概括三人的性格特征。 孙权: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善劝,爱才,关爱部下,耐心教导,好学。 吕蒙:知错能改,能听取别人意见,谦虚好学,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鲁肃: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 2.知晓道理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 开卷有益,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人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 只要肯努力学习,就一定会有收获; 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好处的。 (二)知识积累 概括特色 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通假字: a.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 b.卿今当涂掌事 涂”通“途”,道的意思。当途,就是当权,当道之意 古今异义: a.见往事耳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b.治经为博士 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最高的学位 c.蒙辞以军中多务 古义:推托 今义:言辞、文辞 d.及鲁肃过寻阳 古义:等到 今义:以及 e.及更刮目相待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f.但当涉猎 古义:只是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 今义:独自、孤独 一词多义: 当 当涂掌事:掌管 但当涉猎:应当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以 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组成认为 特殊句式: 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辞。 成语: 吴下阿蒙:指学识浅薄的人。 士别三日:指隔了很久,形容大有长进、焕然一新。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语气词: 邪:表示反问语气, 可译为“吗”。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乎:表示反问语气 ,可译为“呢”。 古代称呼: 卿: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博士:古代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阿蒙:是吕蒙的小名。阿,名词词头,多用于亲属称呼或人名的前面。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2.写作特色 1.详写“劝学”、“议论” ;“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2.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3.文章以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三)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拓展延伸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教科书”。在南宋时就被皇室列为禁书,只有皇帝和太子能读,其他人胆敢偷看,就有谋反之嫌,甚至会惹上杀身之祸。清朝的康熙、乾隆等帝王都曾阅读过《通鉴》,并有御批传世。毛泽东也把《资治通鉴》放在床头,反复研读了17遍之多。 为了写好这部“帝王书”,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凡是对君王治国理政没有助益的人和事,他一概不写。有人说说读懂《资治通鉴》的人很可怕。为什么呢?建议你先读读这个故事。 拓展阅读 原文:王烈器业过人,少时名闻在原、宁之右。善于教诱,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日:“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日:“ 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以劝为善也。”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之,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度欲以为长史,烈辞之,为商贾以自秽,乃免。 译文:王烈有才能,年轻时名望在管宁、邴原之上。他善于教诲。乡里有人偷牛,被牛的主人捉住,偷牛贼请求说:“甘愿受刑被杀,只求不要让王烈知道。”王烈听说后让人前去看他,并送给他一匹布。有人询问送布的原因,王烈说:“偷牛贼害怕我听到他的过失,说明他还有羞耻之心。 既然知道羞耻, 就能够生出善心。我送给他布,就是鼓励他从善。” 后来,有一位老人将佩剑丢失在路上,一位行人看到后,便守在旁边,到了傍晚,老人回来,找到了丢失的剑,大为惊奇,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派人调查,原来守剑的人就是从前那个偷牛贼。许多人发生争执后,都愿意去找王烈对证,请他裁决,有的才走到半路,有的只看到他的住宅,便纷纷返回去,都向对方让步,而不愿让王烈知道他们有过纠纷。公孙度想任命王烈为长史,王烈推辞不受,而去做商人来自贬身份(表示无意为官),公孙度这才作罢。 劝学小故事: 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的生活. 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 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 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 ”那少年尊嘱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 ” 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 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何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 ’”那是磨成这样的.”少年随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 ”少年摇摇头. 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连忙再向陶渊明行了个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请先生为我留几句话,我当时时刻刻记在心上.” 陶渊明欣然命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总结: 在《资治通鉴》这部书里,包含着极为深刻的为人处世之道,对我们的人生和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正如宋末元初的学者胡三省所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作业布置 分层作业(书面作业) 实践型作业 时长
基本部分 选做部分 听说读、体育锻炼、劳动实践、科技创新、艺术欣赏、其它
完成能培1-8 改扩写 选择3-5句翻译
板书设计
第 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