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6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我们在初中时曾学过《<论语>十二章》,其中有一章是这样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军队可以被夺取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向。由此可见,志向的确立和坚守非常重要,一个人不能没有志向。
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一起,听他们谈论各自的志向。我们也去听一听,看看他们的志向是什么。
课 堂 导 入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积累文言知识。
2.学会从对话中分析人物性格,评价四子志向。
3.追求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艺者(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作 者 简介
论:二声,编撰,汇编。
(1)孔子的伦理思想——仁。“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的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2)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先“正己”后“正人”,以德治民。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要求君主爱民,施行仁政。
作 者 简介
孔子的主要思想
(3)孔子的教育观—— 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要一视同仁,开平民教育之先河。因材施教:这是教学方法,他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学思并重:这是治学方法,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均衡发展:孔子之教,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作 者 简介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简介
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父亲叔梁纥hé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孔子家世
远祖弗父何为宋襄公之子,依礼法当为宋国嗣君,但其让位于弟弟,即后来的宋厉公, 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内乱中为华督所杀,其子防叔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叔梁纥能文善武,是“鲁国三虎将”之一。
曾力举城门,把已经攻入城里的将士放出来,为部队的撤出争取了时间。
曾率领三百名甲士夜袭齐军,护送臧武。
03.孔子简介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
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徵zhēng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
孔子家事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两眼露白、鼻露孔、口露齿、双耳露廓
头部凹陷,四周高中间低
03.孔子简介
艰难的童年
孔子3岁时,父亲叔粱纥去世,享年69岁。其正妻施氏大权在握,19岁的孔母颜征在无法在孔家立足,带着孔子和孟皮 ,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内阙里,过受人歧视的艰难生活。
青壮年时期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好学不倦。
早年也曾做过小官--委吏(会计)、乘田(管理畜牧) 。
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此后,孔子拥有了较高的声誉。
孔子51岁时,担任鲁国首都的市长“中都宰”,政绩卓著。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
周游列国时期
55岁时,孔子对鲁国国君感到失望,带着自己的弟子开始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此后14年中,孔子去过卫国、陈国、宋国等国家,经历了羞辱、冷遇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但是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
68岁,孔子回到鲁国。很受尊敬,享受国老的待遇,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七十三岁的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晚年时期
历代评价
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宋代理学家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之间相互征伐,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
04.文本研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按照通常的说法,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阶段。在这一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旧的宗法等级制度及其礼仪规范陷入了严重危机,出现了所谓 的"礼崩乐坏"的状态。
孔子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春秋时代贵族是极力推崇“礼”的。又因为孔子所居的鲁国是保存周礼文化传统比较完整的国家,所以在孔子的思想中是深受周礼文化影响的。孔子推崇周礼,认为周礼近于完美。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姓名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孔子
年龄 51 39 31 18 60
子路、
冉有、
曾皙、
公西华
侍 坐
(由)
(点)
(求)
(赤)
陪长者闲坐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长辈对晚辈说话
自称
称名
古人不仅有“名”,而且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古时汉族男子二十岁时举行成人礼冠礼,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jī)礼 ,并取“字”。
读
重点字词读音
论语 饥馑 曾皙 哂
舞雩 铿尔 小相 沂
冠者 喟 俟 撰
摄 比及 毋 冉
lún
j n
xī
sh n
yú
kēng
xiàng
yí
guàn
kuì
sì
zhuàn
shè
bì
wú
r n
思考:
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分为哪几个部分?
听录音朗读: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因为,介词。
比
不要
如,连词,表假设。
或,不定代词,有人。
知,了解。
用,做
闲居,平时。
一、孔子问“志”。
通“已”
二、弟子言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轻率急忙
比( bì)等到
正道,是非准则
微笑
五谷不熟曰饥,
蔬菜不熟曰馑。
指军队
夹在
春秋时一辆兵车,以车四马为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接着
加到···上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方圆,纵横
或者
动词,治理。
比( bì)等到
使动用法,使……足。
至于
等待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或者
穿礼服戴礼帽
名作动
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小官
诸侯相见曰会;
诸侯同见天子曰同。
“点!尔何如?”
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同“稀”
铿的一声
起
放下
通“暮”
何妨
才能,此指为政的才能。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风,动词,吹风。
状后
成年人
四位弟子的话,可以调换顺序吗?
不能调换。这番“侍坐”谈论仿佛就是层层递进的展示,呈现了孔子侧重礼乐治国的思想与愿景。
子路:强国
冉有:富民
公西华:以礼治国
曾皙:理想世界
思考1:
三、孔子评志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长叹的样子
罢了
用
赞同
谦让
落在后面
同“欤:
国家大事
国家大事
难道冉有讲的
adj作n
adj作n
思考2:完成下列表格:
1. 揣摩四个弟子的性格,在小组内尝试用声音把性格表现出来;
2. 朗诵并解说为什么这样读,把握四弟子的性格。
人物 志向 性格 孔子的态度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有勇、知方:强国
有抱负,自信,
却失之鲁莽、轻率。
足民:富民
谨慎小心,
谦虚退让
宗庙会同,为小相:礼乐治国
谦恭有礼,
娴于辞令。
莫春者……咏而归:理想世界
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
哂之:
委婉批评
喟然叹与点:深表赞同
鼓
励
孔子为何“哂”由而“与”点?
继续思考2
《礼记·曲礼》上说:“侍于君子(长者),不顾而对,非礼也。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四子以子路为年长,自当先对,但亦当顾望,不得急遽先三人也。——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
为何“哂”由?
¤为何“哂”由?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在长者面前,如不问及而主动发言,是不符合礼节的。在孔子看来,没有礼仪就没有一切,纵有天大的才干,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委婉批评轻率鲁莽的发言态度。
曾皙的“志”是什么?完全脱离政治吗?
这幅“暮春咏归图”,实际上就是委婉展现了曾晳的理想世界,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
观点一:曾晳描绘了一种超然的“世外桃源”,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即隐士的生活景象,表现了淡泊宁静的心态,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观点二:上巳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祓除畔浴,清洁身体,去除身上的晦气。舞雩,古代求雨时举行的伴有乐舞的祭祀。他的悠然自在的生活并未脱离礼治的轨道。曾皙的一系列动作,也充分体现了他的礼乐修养。
为何“与”点?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孔子之志是什么?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为何喟然而叹?
55岁 鲁 鲁君荒于女色,息于政事,孔子失望,去鲁适卫,开始14年周游列国
55-59岁 卫 卫灵公不用。决计离卫西去,奔晋赵简子。至黄河,闻赵简子杀贤人,返回卫国,后去卫如曹适宋。适宋路上,与弟子习礼于树下,宋派人把大树砍倒。孔子微服而行,逃到郑国,郑国不纳,取道适陈。
60-63 陈 在陈地周游,连续遇到隐士,被嘲,济世之心不改。
64-67 卫 孔门弟子多仕于卫,求孔返卫,孔子返卫。孔子夫人元官氏卒于卫。
68岁 鲁 齐师伐鲁,冉求为季氏将左师,与齐军战于鲁郊,克之。季康子问他何处学战,冉求答以孔子,遂荐孔子于季氏。季康子派人迎孔子归鲁。至此,孔子结束14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69岁以后 鲁 终不能用,孔子亦不求仕,专心从事文献整理和教育,删《诗 》《 书》,定《礼》《 乐》,修《春秋》。弟子72贤人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道不行,乘桴(fú)浮于海。
积极方面: 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理想世界,所以“与点”!
消极方面: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为何“与”点?
思考3:你觉得孔子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孔子是一个平易近人、注意正面引导教育的老师。
(1)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营造亲切、融洽的氛围。
(2)循循善诱。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不吾知也”,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可见他注意引导。
(3)因材施教。对于子路的“率尔”微微一笑委婉批评,对于冉有和公西华的谦虚谨慎,则是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4)不厌其烦、诲人不倦。曾皙询问原因,孔子耐心回答。
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具体生动的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思想。
小结:
资料拓展: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师从孔子之前即已形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
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的重友朋、讲义气,以及在卫国动乱中勇于喊出“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从而为国家冒死拼杀殉道尽忠的舍身取义精神,所有这些,皆与其伉直好勇性格息息相通。
孔子对子路忠心不二、讲信义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断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他坚信当穷途末路、逸往海外时,随从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
子路之死:
公元前481年,卫灵公的小妾南子夫人,与卫灵公的长子即太子蒯聩有染,后来卫灵公知道此事,蒯聩怕被诛杀便逃亡在外。 灵公死后,蒯聩的儿子姬辄便即位,这便是卫出公。
逃在外的蒯聩心理很不是滋味,觉得老子还在儿子就当王了,于是在外十二年蒯聩悄悄溜回卫国,勾结大夫李悝发动军事政变,赶跑了出公也就是把自己的儿子赶下了台夺回王位。 此时的子路正在孔悝的采邑中当总管,听说了这件事,义愤填膺连忙往城里跑。城门将要关闭,子羔告诉子路:”大局已定出公已逃跑了,局势已无法挽回了,你快快回去不要进城白白送死。“
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难。”子羔见劝不动他只好离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访蒯聩,蒯聩正要挟孔悝参加政变壮大自己的势力。子路主要想救出孔悝。他对蒯聩说:“何必一定扣住孔悝呢?就是杀了他,也还会有别人来继续反对你的。”
蒯聩不听。子路料到蒯聩胆小,便准备在土台子下放起火来,以为蒯聩怕火,会释放孔悝。于是子路欲火烧高台。蒯聩恐惧,于是命石乞、壶黡两人打杀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大概意思是说,子路受伤了,缨带断了,子路想起老师的教导,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在重结缨带的过程中被砍作肉泥。
知子莫如父,知徒莫如师。孔子听说卫国内乱而子路去了,就叹息:嗟乎,由死矣!果然不出所料。子路死后,孔子在中庭哭子路,有人祭奠子路,孔子倒头便拜。听说被剁成肉酱,孔子让人“覆醢”,再也不吃肉了。在最得意弟子颜回和儿子孔鲤死后,子路就是孔子的精神支柱,他的死给了孔子一个巨大而沉重的打击。就在孔子的最亲密伙伴和学生子路去世的次年,孔子也去世了。
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鲁国人。子路是较果敢、果决,冉有比较退让。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文武双全。
冉求在青年时期曾做过季氏的家臣,公元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
孔子的理想在推行仁政,弟子们皆懂仁义,如有不合仁义的,孔子必会指责与纠正他。当时季氏把持政权,季氏比周天子天朝的周公,还要富有,而冉求做季氏的家臣,不能劝谏季氏,减低人民赋税,还替他搜括,使他更富有。孔子就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对冉有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冉有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孔子晚年归隐鲁国 ,受到冉有很多的照顾。
公西赤,字子华,又称公西华,今河南省濮阳市人,东周时期鲁国学者、孔子弟子
公西赤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西赤曾经为孔子出使齐国。
曾晳:又称曾点,字子晳,春秋末年鲁国人。他是曾子之父,孔子早期弟子,笃信孔子学说。
性格:有一点云淡风轻,有一点狂放自任,有一点随性从容,像一缕风,一朵云一样地生活,是仲尼所有弟子中最诗意的一个存在。
思维拓展:
四位弟子中你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
子路。子路勇敢、自信,有伟大的胸怀抱负,一定是一个敢闯敢拼、积极进取的人。而且子路为人讲信用,讲义气,是一个不错的朋友。交朋友就要交子路这样的朋友,同时我们也要像子路那样树立远大志向,安邦治国。
冉有。冉有谦逊有礼,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存下去,保全自我。子路有勇无谋,性格上的鲁莽和草率容易给自己招来杀生之祸。而冉有的谨慎小心和谦虚退让更容易也更适合在社会上生存。冉有虽然没有那么高的品德修养,但是冉有也非常尊敬老师,也给予了老师孔子极大的帮助。
公西华:
公西华年龄尚小,注重仪表,而且娴于辞令,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但是公西华为人谦虚,懂得收敛锋芒。公西华的性格也容易在社会上生存。
曾点:
曾点潇洒从容,淡泊高雅,风度翩翩,颇有隐士之风。曾点描绘的生活是一种理想的生活,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曾点的生活方式可以给我们某种启发,使我们获得心灵的慰藉。
结语: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论语》中的《侍坐》,体会了孔子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感受了老师和弟子们的人格魅力。有志者,事竟成。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希望同学们也能够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更美好和谐的社会而奋斗!
1、通假字
(1)毋吾以也
(2)鼓瑟希,铿尔
(3)唯求则非邦也与
(4)莫春者
基 础 积 累
希,通"稀",稀疏
与,通"欤",语气词
以,通"已",停止
莫通“暮”
2、古今异义
如会同,端章甫
古: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基 础 积 累
诸侯会盟、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3、词类活用
(1)端章甫
(2)风乎舞雩
(3)三子者出,曾晳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基 础 积 累
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风,名作动,吹风
后:后,名作动,走在后面
小、大,形作名,小相、大相
勇,形作名
4、一词多义
基 础 积 累
如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宗庙之事,如会同。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果
至于
或者
或者
基 础 积 累
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子路率尔而对曰
(3)鼓瑟希,铿尔
(4)尔何如
你们
…的样子,相当于“然”。
…的样子,相当于“然”。
你
4、一词多义
基 础 积 累
乎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摄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5)何伤乎
比
在
和、跟
到、在
语气词 表反问“呢”
5、一词多义
基 础 积 累
4、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则何以哉
(3)加之以师旅
介词 因为
动词 做、用
介词 用
4、一词多义
1、宾语前置句
(1)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 )
(2)则何以哉 (即,则以何哉 )
(3)尔何如(即,尔如何)
基 础 积 累
5、文言句式
2、状语后置句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浴乎沂,风乎舞雩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为国以礼
基 础 积 累
5、文言句式
(1)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车辆。春秋时,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2)师旅:古代军队编制。《诗经·小雅·黍苗》:“我徒我御,我师我旅。”郑玄注:“五百人为旅,五旅为师。”又可借指军队。《诗经·大雅·常武》:“左右陈行,戒我师旅。”
基 础 积 累
6、文化常识
(3)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
(4)小相,是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基 础 积 累
6、文化常识
6、文化常识
(5)①宗庙:是古代天子诸侯乃至大夫、士所修建的祭祀祖先的建筑。
②庙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或称祖,或称宗。例如祖、世祖、太宗、高宗等。
基 础 积 累
6、文化常识
(6)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叫“朝”,
秋天朝见天子叫“觐”;
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或别国诸侯叫“聘”。
基 础 积 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