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步入现代诗歌的殿堂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
所需时间
15课时(课内、课外结合)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作为高中语文现代诗歌的入门单元,本单元的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基础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本单元由《沁园春·长沙》、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构成,通过三个专题展开学习。专题一,朗读训练。针对学生刚上高中朗读水平差、缺少朗读技巧的现状,通过朗读基本技巧、特殊技巧的学习训练,培养学生读的素养,体现创新精神;专题二,鉴赏训练。鉴赏能力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个点,让学生掌握基础以后进行拓展训练;专题三,诗歌写作拓展。通过本单元现代诗歌的学习,可以拓展到当代诗歌鉴赏,再到创作新诗,体现创新的同时,呈现本单元学习的实用效果。创新体现要求学生呈现自己的作品,可以通过班级博客、作贴吧等形式展开。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2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3 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 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2 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的历史责任感。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必修1)》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须在高中阶段语文必修课程的第一模块。此模块一般在高一上学期前10周学习完毕。《高中语文(必修1)》是整个高中语文学习的开端,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初中语文的依赖式学习改变为高中语文的研究式是关键。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 如何正确的朗读现代诗歌?
2 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歌里面的?
3 鉴赏诗歌要如何把握?
4 现代诗歌怎么创作?
专题划分
专题一,朗读训练。
专题二,鉴赏训练。
专题三,诗歌写作拓展。
专题一
朗读训练
所需课时
3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通过正确地朗读诗歌,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沁园春·长沙》的朗读展开第一次课的教学,先是对比朗读,然后逐句拆解讲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注重意向和意境的区别,分析意向差别朗读《沁园春·长沙》和《大堰河——我的保姆》,体会不同的意象,深入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朗读《再别康桥》和《雨巷》,分析朗读时的区别并探讨两首诗歌的意象选择和情感特点。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学生学会基本的朗读技巧,并掌握一些特殊技巧,如停连、重音、快慢、句调、拟声等。
2 把握意象是理解好诗歌的基本方法,通过意象的理解学习为单元整体教学做好铺垫。
3 通过恰当的朗读方式和技巧,辅以意象的作用,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本专题问题设计
1 意象的内涵是什么?它对诗歌有什么作用?
2 意象和意境的异同点是什么?
3 朗读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4 作者如何寄托自己的情感的?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幻灯片、录音机
常规资源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诗歌范文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第一课时,朗读技巧训练。教师以《沁园春·长沙》的朗读引入,让同学们先自己试着朗读,然后听录音,通过对比进行体验,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
第二课时,意象的学习。通过举例使学生了解意象的基本概念,明确意象与意境的区别,结合课文,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三课时,意象与朗读。讨论并比赛。分析意象差别区别朗读《沁园春·长沙》和《大堰河——我的保姆》,锻炼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朗读《再别康桥》和《雨巷》,探索这两首诗歌的意象以及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教学评价
1 学生能主动朗读,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动情。
2 能够从诗歌的语言品味中提炼作者的情感信息,获得积极的人生借鉴。
3 个人在课堂研讨中能够积极参与,大胆质疑,分析深刻。
专题二
鉴赏训练
所需课时
7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鉴赏能力是评价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标志,是高一层次的学习。这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立足本单元课内现代诗歌的学习,拓展到当代诗歌、古代诗歌、现代散文等,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通过鉴赏《再别康桥》,了解其形式上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2 通过鉴赏《雨巷》,明白诗人寄托的那种哀愁。
3 通过在鉴赏诗歌过程中,掌握诗歌表达的一般方法。
4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5 感悟作者在诗歌当中的情感,寄托的心情。
本专题问题设计
1 《再别康桥》首句为什么连用三个“轻轻的”?
2 各类景物的描写和作者的情感体验有何联系?
3《再别康桥》使用了很多叠字,其用意是什么?
4《雨巷》寄托了作者什么情怀?
5《雨巷》中的丁香象征了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
常规资源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他
诗歌的范读文本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第一课时 鉴赏《再别康桥》的形式美
1 学生自由发言,列举作者描写的景象都哪些,即时打字投影显示。
2 四行一节的形式,读起来轻快,字与字错落有致地的排列,便于学生整体把握。首句三个“轻轻的”与末节三个“悄悄的”首尾呼应,给人整体之美。
第二课时 鉴赏《再别康桥》的语言美
1 让学生充分感受内容的语言美,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教师可以利用优美的音乐伴奏展开鉴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学生分组进行谈论叠字反复运用的作用,并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三课时 鉴赏《再别康桥》的意境美
1 头脑风暴训练,根据以下任务填写表格,班级内交流:
(1)回忆列举高中以来语文教材中表现或反映“意境美”的诗歌。
(2)列举一些课外阅读的表现或反映“意境美”的诗歌。
(3)简述诗歌的内容,简要评价“意境美”的表现形式和效果。
2 引导学生找出《再别康桥》中描写意境美的句子。
第四课时 鉴赏《雨巷》
诗歌中的丁香反复出现,教师设置悬疑,进行提问,使学生真正理解丁香的含义,它寄托了诗人愁怨的感情,雨中丁香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
撰写博文:“鉴赏”也是一种美丽。要求上传到班级博客圈交流。
教学评价
1 能够比较全面朗读、鉴赏现代诗歌。
2 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3 积极主动参与团队活动,能够正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交流学习。
4 能够立足文本,依据充分的事实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5 撰写博文,能够依据充分的事实资料有条理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能够在博客圈内对同学博文给予认真、合理的点评。
专题三
诗歌写作拓展
所需课时
3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是一次研究成果展示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
本次活动采用小组合作设计、班内展示评比的方式。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回顾本单元的诗歌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方式,精心选择、撰写现代诗歌内容,使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小组的版面形式,力求做到文质兼美。最后,举行全班创作成果展示评比,完成对整个单元学习的汇报小结。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通过类似的创作活动,学会现代诗歌写作的基本方法。
2 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本专题问题设计
1 现代诗歌应该如何来写?
2 现代诗歌的特点有哪些?
3 修辞与象征手法怎样应用?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技术
常规资源
主题设计范例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多媒体编排版面的技术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1 让学生自己选择素材,展开想象,确定方向。
2 全班分小组开始设计创作,要求使用多媒体技术。
3 全班展示创作作品,评出优秀作品。
4 教师进行单元学习总结。
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集思广益,做好创作前准备。
2 创作的诗歌短小新颖,能体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文字书写没有错误。
3 图文并茂地表达方式,使诗歌的整体效果美观和谐,整体布局有一定创意。
4 能够积极参与团队设计活动,合作能力增强。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