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教材与课程标准编写
(配套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目 录
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
1 劝学
2 师说
学习活动
一 文本品读
二 学习成果展示
三 关于“教师作用”的调查
谈读书
读书的艺术
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第二单元 感受艺术魅力
3 琵琶行(并序)
4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
学习活动
一 鉴赏园地
二 音乐沙龙
蒙娜丽莎的魅力
梅兰芳
第二单元检测试题
第三单元 走进自然怀抱
5 荷塘月色
6 荷塘风起
7 古代诗歌二首
归园田居(其一)
山居秋暝
学习活动
一 读书金钥匙
二 思考探究
三 学习成果交流
自然
尼亚加拉瀑布抒情
第四单元 体悟山水神韵
8 听听那冷雨
9 再别康桥
10 石钟山记
学习活动
一 文本赏读
二 “山水”诗文展示
游褒禅山记
钓台的春昼
第四单元检测试题
活动性学习专题
走近孔子
第一册综合检测试题
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
专题内涵解说
本单元是同学们进入高中学习语文起点。编者将单元主题定为“开启智慧之门”,其核心则是谈“学习”。意在要求我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站在高中这个新的起点上对“学习”有一个新的全面的认识,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从而为今后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基础。
这个单元的两篇课文《劝学》《师说》论述了学习和从师的道理。《劝学》的作者荀况认为,后天的学习对于人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就要注重积累、坚持不懈并用心专一。《师说》的作者韩愈指出,要充分重视老师“传道受业解惑”的重要作用,破除因年龄、身份、地位等的不同而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要坚持有疑必问,虚心从师。两篇选读文本都是关于读书的,在文中,作者循循善诱,告诉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知识,以良好的心态去读书,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课文篇目
《劝学》 《师说》 《谈读书》 《读书的艺术》
1 劝学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培养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和文言句式等。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手法,掌握比喻论证的特点。
3.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1.体会学习的意义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2.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各文言实词,“于、者、而”3个文言虚词和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比喻论证的手法,掌握比喻论证的特点。
聚焦重点
1.掌握文章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中比喻论证的方法和作用。
3.了解文章中出现的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学习正面设喻和反面设喻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建议
1.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思想性,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意思也可迎刃而解。
2.把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结合起来分析,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切实巩固掌握。
4.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自主梳理
1.通假字
輮使之然也( 通 )
虽有槁暴( 通 , 通 )
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
君子生非异也( 通 )
2.一词多义
①君子生非异也( )
②蛟龙生焉( )
①骐骥一跃( )
②用心一也( )
①非利足也( )
②金就砺则利( )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②神明自得( )
3.词类活用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 )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 ;下: )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足: )
⑤登高而招(高: )
⑥积善成德(善: )
4.古今异义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 )
②声非加疾也(古义 ,今义 )
③假舆马者(古义 ,今义 )
④蟹六跪而二螯(古义 ,今义 )
⑤金就砺则利(古义 ,今义 )
⑥用心一也(古义 ,今义 )
5.文言句式
①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⑤青,取之于蓝。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⑧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6.文学常识
《荀子》共 卷,现存32篇,大部分是 所作,该书由 、 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7.认识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于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20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8.熟悉背景
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林立,相互进行辩难说理,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反对天命论,主张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篇文章就是阐述后天的学习能弥补认识的不足,从而鼓励人们努力学习。
集思探究
1.解释文题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原文相当长,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问题。全文的中心思想是“学不可以已”。本文4段,节选自原文前一部分,它们在原文中是不连贯的,但各段的内容基本上是完整的。课文重点在于阐述学习有增长知识、培养品德、发展才能的作用,所以任何人都要不懈地努力学习。
2.分析结构
3.重点详解
(1)《劝学》的主旨是什么?4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提示:《劝学》的主旨是鼓励人们学习。文章节选部分共4个自然段。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总体说明学习的重要性,第3段论述“学”与“思”的关系,学习时借助外在条件的意义。第4段论述“积累”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学习应有的“持之以恒”的态度。
(2)《劝学》在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劝学》在语言上通篇设喻,并且善于使用正反对比说理,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4.难点突破
课文的每组比喻各是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提示:第1段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3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一个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接着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由此得出结论,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第4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说明学习上的成就产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最后作者用蚓和蟹两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这一部分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5.写作特色
本文是阐述学习的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多维链接
从《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串终始;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实实在在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串全文的中心思想。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章的开头、结尾部分做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1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而在文章第2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3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这个“物”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却并不死板。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这是《劝学》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有时作品集中了很多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的。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很多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鳌”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的哲学思想中,“积”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斯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善于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忽视了这一特点,我们就会被众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缭乱,而理不清文字的脉络。
试以第1、2段为例。除第1段及第2段结尾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接下来又提出另一个比喻:中绳的直木,经改造后,变成“其曲中规”的车轮;以后即使晒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复到“直”的状态。这就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向前推进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结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这两段以比喻为主的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
再以前面提到过的“积”字一段为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蚊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对一个人来说,“积善”只有达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紧承这一论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四组比喻,它们阐述了前后相承的两层意思。前面三组论述了“积”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正面说明,不“积”就将一事无成;“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则着重表明,“积”与“不积”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前一组对比,偏重主观条件的分析,后一组对比,偏重客观情况的分析。三组比喻的结合使用,把道理讲得十分清楚。后面部分的另一组,以“蚯蚓”和“螃蟹”的对比为喻,指出“用心专一”是“积”的关键,将论述进一步引向深入。至此,有关“积”的基本内容已经谈清,于是作者紧扣“用心专一”进行小结。
荀子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
《劝学》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句式整齐,读时朗朗上口。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适当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由于具备以上一些风格特点,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读的一面。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情况。就以这篇《劝学》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几个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见的。有了这么一大批拦路虎,《荀子》当然又有它并不易读的另一面了。
激发思维
[联想引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阐释:在这段中,作者讲了学习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积土成山……圣心备焉。”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崇高的德行是靠平时积累起来的。一个人不断行善,就会形成美德,就会得到高度的智慧,就会具备圣人那样崇高的思想道德。“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组排比句,更生动地说明了不断积累的重要性。“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不在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则以生动的比喻和对比,说明学习贵在坚持的道理。“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通过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专心致志是多么重要。不专心致志地学习钻研,就不会将问题弄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专心致志地做事,就不会获得巨大的成功,也不会建立显赫的业绩。
联想引申:积累是学习的重要途径,积累的关键是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在学习上中,我们就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积跬步”,“致千里”的态度。其实,生活中,许多事情也都是这样。
[独抒己见]
两位画家教自己的儿子绘画。第一位画家让儿子把画的每一张画都贴在墙上,给所有来家里的客人看;第二位画家让儿子把画的每张画都扔进废纸篓。10年后,第一个孩子举办了画展,看着一墙色彩鲜艳、构思完整的画,观者无不大加赞赏,纷纷索要回去裱挂。第二个孩子没法展览,因为他的画都被扔进了废纸篓,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他手头尚未画完的那一张。30年后,人们对第一个孩子一墙一墙的画展已感索然无味,而第二个孩子的画却横空出世、震惊画坛。人们把第一个孩子的画从墙上揭下来扔进纸篓,又将第二个孩子扔在纸篓里的画捡出来贴在墙上。
每个人都想做一个成功的、优秀的人。只不过在一些名利的诱惑下,我们失去了忍耐,在急功近利与厚积薄发之间选择了前者。而急于表现的结果往往是浮躁与浅薄,在鲜花和掌声的包围中,即使有一点深刻的东西也会渐趋流俗。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得到世人的肯定,而成功是要讲究储备的,仓库里的东西越充足,成功的机会才越大,也才可能走得越远。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在追求结果,而忽视了开始本身就注定了最终的结果,如果最终结果不好,那么不管开始如何壮丽,也只能被看成一种悲剧。
书山有路
一、基础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蓼(liǎo)兰 靛(diàn)青 跂(zhì)望 驽(nù)马十驾
B.鳝(shàn)鱼 舟楫(jí) 锲(qìe)刻 木直中(zhòng)绳
C.须臾(yú) 跬(guǐ)步 骐骥(jì) 輮(róu)以为轮
D.槁暴(pù) 参省(shěng) 蟹螯(áo) 金石可镂(lòu)
2.下列各项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下列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君子生非异也 蛟龙生焉
B. 骐骥一跃 用心一也
C. 蚓无爪牙之利 金就砺则利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神明自得
4.下列有关词类活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日。名词作状语)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 下:向下。名词用作动词)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名词用作动词)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善行。形容词用作名词)
5.填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部分。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 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的著作有 二十卷。该书由《论语》、 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6.填写完整下列语句。
(1) ,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 。
(3)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9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尝:
②吾尝跂而望矣 跂:
③臂非加长也 加:
④声非加疾也 疾:
⑤假舆马者 假:
⑥而绝江河 绝:
8.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
D.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
9.简要说明本段文字运用了几个比喻,阐述了什么观点。
答: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①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疆本②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③备而动时④,则天不能病⑤;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荀子《天论》)
注:①应:适应。 ②疆本:疆,通“强”;本,指根本,农业生产。③养:指养生的东西。④动时:指耕作适时。⑤病:有“害”的意思。
10.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应之以乱则凶 之:它(指自然规律)。
B.循道而不忒 循:遵循、依照。道:规律。
C.倍道而妄行 倍:通“背”,违背。
D.寒暑未薄而疾 薄:不丰厚。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天行有常
B.不为尧存,
C.则天不能使之全
D.妖怪未至而凶
E.故明于天人之分
12.这段文字表明了《荀子》怎样的观点?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
13.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译文:
②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译文:
三、语言运用
14.阅读下面唐代颜真卿的《劝学》诗,完成题目。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同是“劝学”,这首诗与课文的立论角度有何不同?试加以概括。
答:
15.下面是一幅有关“劝学”的对联,根据上联,仿写出下联。
上联:若有恒,何必三更灯,五更鸡;
下联:
16.翻译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语句。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1)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译文: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译文:
四、直通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2006年·江西卷)
醉书斋记
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②,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倘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敝帽子。②刘伶新饮:刘伶或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省:知道。
B.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
C.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僻:怪僻,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取。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 ②遂自投汨罗以死
B.①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①余倘然久之 ②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D.①仍挟一册与俱 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1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是( )
①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
②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③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④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
⑤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
⑥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2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癫狂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任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竹床一,垒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译文:
(2)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
译文:
(3)因思余于书,诚不异怜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译文:
五、激扬文字
22.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写作。
《论语》中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学习累了,对孔子说:“希望老师允许我休息一会。”而孔子却对子贡说:“生无所息。”荀子在《劝学》中也说,“学不可以已”。而当今社会又是一个知识型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新知识出现,每个人都需要长期学习,终身学习。
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对“学不可以已”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参考答案
书山有路
1.B(A项“跂”读 qì,C项“跬”读kuǐ,D项“省”读 xǐng 。)
2.D(A项“知”通“智”,B项“有”通“又”,C项“生”通“性”。)
3.C(C项都是“锋利,形容词”。A项分别是:通“性”,资质,禀赋,名词;生长,动词。B项分别是:一次,数量词;专一,形容词。D项分别是:明达,形容词;智慧,名词。)
4.B(B项错误。“上”、“下”均是名词作状语。)
5.战国末期 《荀子》 《孟子》 《劝学》
6.(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7.①曾经,②垫起脚跟,③更加,④迅猛,⑤借助,⑥横渡。
8.C(C项第一个“而”表示修饰,第二个“而”表示转折)
9.本段文字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听学”说明思与学的关系。接着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
10.D(薄:迫近。读bó。这句话的意思是寒暑季节未到来疾病就流行。)
11.A“常”:规律。B“为”:因为。C“全”:保全。D“妖怪”:怪异的现象,指古人不能理解的一些自然现象。E“分”:职分。读fèn。
12.这段文字主要说了天行有常,事在人为,也就是说:自然的发展变化有它的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不是人的主观愿望所能改变的,但是人能够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消祸得福。社会治乱的根源不在天而在人。这段话论证方法的特点是正反论证。
13.①自然的运行有其规律,不因为是尧就存在,不因为是桀就消亡。适应自然的规律,用安定的方法治理,社会就平安,不适应自然的规律用混乱的方法治理,社会就凶险。②给养少而又很少劳作,老天不能让他保全;违背规律又肆意妄行,老天就不能让他平安。
14.这首诗从学习的时间这一角度立意,劝勉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及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课文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方法等角度立意,希望人们重视后天学习,以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15.(参考)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16.(1)鸟巢并非不完美,所依靠的东西不牢固造成的。(2)蓬草生长在麻丛中,不用扶就能生长得直;洁白的沙子处在污泥中,与污泥一样黑。
17.D(赚zuàn:哄骗。)
18.C(C项“之”分别是音节助词和代词“她”。)
19.B(①句写书斋的陈设。②句写读书时的悠闲自得,不能表现“醉”。④句写戒掉读书的想法。)
20.B(B项“性格严厉急躁”只是作者自己的猜测,原文说“家人启事不以时”才斥责他,并不是读书入迷就呵斥怒骂。)
21.(1)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2)家中窥见(这种情形)的人,都诧异惊愕,不能猜测我的意图在哪里。(3)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如刘伶对酒(的痴迷)没什么区别,正当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
参考译文:
我在厅堂的左面打扫出一个房舍作为书斋,明亮的窗子,干净的墙壁,十分安静地样子。摆设立两个桌子,一个用来摆放笔墨,一个用来放置香炉、茶碗等东西。安置了一个竹椅,用来坐;安放了一个木榻,用来卧。共有四个书架和书筒,古今的书籍都收集在这里。琴、磬、麈尾等什物,也胡乱放在左右。
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把笔蘸饱满做好准备。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用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是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害怕惊诧,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婢女后来也就不再端来了。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只有妻子有时隔着门帘观察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妻子离去后,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晚上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散乱地睡在地上了。
有客人前来看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上我正在校读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客人。客人等久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情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对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
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我也只能坐看你沉湎在书籍之中,而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我很失望,不高兴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文字,不比喜欢女人更好吗?于是我笑着回答她说:“像你说的那样也是很好的。”于是不再提戒掉嗜书,而是采用她的语意来为我的书斋起名,叫做“醉书斋”。
22.略。
2 师说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1.积累“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方法。
3.养成良好的从师学习风尚。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1.积累“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方法。
3.理解韩愈的“师道观”,培养“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聚焦重点
1.积累“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方法。
3.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教学建议
这是韩愈提倡从师学习的一篇重要论文,文章中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重要,有些语句的含义也比较难以理解,建议老师在教授本课时采用以下方法:
1.用一课时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字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并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掌握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理清文章结构,可以以串讲为主,用读读讲讲、逐段归结的方法,把词句讲解和作品分析结合起来。
3.在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就一些难点问题进行再分析,也可以做一些落实与巩固性的练习。
自主梳理
1.通假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 )
或师焉,或不焉 ( 通 )
2.一词多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③孔子师郯子……师襄( )
④吾师道也( )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⑦不耻相师( )
①择师而教之( )
②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③古之学者( )
④师道之不传,可知矣( )
⑤句读之不知( )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3.词类活用
①吾从而师之(师: )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远: )
③而耻学于师(耻: )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 )
⑤孔子师郯子(师: )
4.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古: ,今: )
②句读之不知 (古: ,今: )
③小学而大遗 (古: ,今: )
5.文言句式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师不必贤于弟子。
⑦不拘于时,学于余。
⑧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⑨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6.文学常识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本文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经过韩愈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唐宋八大家:指唐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有 、 、 、 、
、 、 、 。明人列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7.认识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8.熟悉背景
唐代的时候,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集思探究
1.解释文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
2.分析结构
3.重点详解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提示:判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是依靠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在主语后面用助词“者”字,以表示提顿(待解释),在句末用助词“也”字,以表示肯定的语气。谓语是“所以”和“传道”“受业”“解惑”三个动宾词组组成的名词性结构,即“所”字结构。“所以”在这里表示跟行为有关的人。“以”当“用”讲,“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可以译作“(是)用来传授道理、讲解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提示: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生年。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这是一个单句,动词“知”的主语“吾”承前省略了,“知”的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它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即作“知”宾语。“于吾”作“生”的补语;“于”作“比”讲,介绍比较的对象。这句话按结构可以译作:〔我〕哪里追究他们的生年比我先出生还是后出生呢?像这样的句子,中学生是比较难于理解的。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意思,单照课本注释串讲一下显然不够,最好是通过句法分析,即通过成分划分来弄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方能事半功倍。至于介词“于”字作“比”讲,介绍比较对象的句子,可以举过去已学过的如“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来加深印象,本课后面还有“是故师不必贤于弟子”,可以进一步巩固。古汉语中放在句首的“夫”(读fú)字,本为指示代词,指紧接着提到的事情,作“那”“那个”讲,不过指示性很轻,可以看作发语词。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提示:判断句。主语和谓语都由“所”字结构来充当,两者的不同仅在“道”字和“师”字的一字之差。“所”字是结构助词,它的作用是放在动词(或主谓结构中动词)的前面,表示这个动词(或主谓结构)是作定语,用来修饰那个中心词的。“所存”等于“所存之处”。“道”是“所存”的定语,“之”字表示这种关系。但译成白话,这个“之”字可以不译出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按结构可以译为:道理所在的地方,也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意思是:道在什么地方,老师也在什么地方;或什么地方有道,什么地方就有老师。
4.难点突破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其”具体指代谁?
提示:我们认为“其”作“君子”讲为妥,理由是:(一)作者无疑是站在“君子”的立场说话的,“反不能及”才是他认为“可怪”,这里“反”和“不能”分明是针对“君子”说的。如果一定要把“其”作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么,解释这一句时“乃”字之前仍须补上“君子”,意思才能明确,这岂不是故意多绕弯路!关于作者立场的表现,下边引一例,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设规矩,陈绳墨,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荀子·儒效》)说“君子不如工人”不说“工人胜于君子”,这是因为荀子也自命为“君子”呀!(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在语法上是主语,在逻辑上是“君子不齿”的宾语。“其”承“君子”而言君子之智,从逻辑思路上看较顺,从句法上看离所代者则较近。
最后说说“巫”和“医”之间要不要用顿号的问题。在唐代,“巫”和“医”应该已有区别,但民间是不是分得那么清楚就难说了。韩愈当然是个熟读《论语》的人,“巫医”两字,会不会正是沿用《子路篇》中的“巫医”呢?(“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我们认为很可能。要知道,那个“巫医”是个双音词,实际上指的是医生。再从“乐师”“百工”来看,“巫医”也以不作两个词看为宜。(“百工”是一种总名称,《考工记,总叙》:“国有六职,百工居其一焉。”“百工”作为一个名词,犹如“百姓”“百戏”。)
(2)“术业有专攻”句中,什么是“术”和“业”?
提示:“术”是方法,包括技能、技巧。《史记·李斯列传》:“(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帝王之术,指统治国家之法)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吾问养树,得养人之术。”(养人之术,指治民之法)韩愈是看不起“术”的。他在《送孟东野序》中认为孟轲等人是“以道鸣也”,而孙子、张仪、苏秦等人是“以其术鸣”。因此,“术”在本文应理解为技术、专业才能。“业”是学业,主要指书本知识的学问,也就是“受(授)业”的“业”。本文中“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说明“书”(书本知识)和“句读”知识正属于“业”的范围。当然,“业”的具体内容不是别的,正是作者在《进学解》中借一个太学生之口说出的“文艺之文”“百家之编”之类的东西。
(3)“六艺经传”是指什么?
提示:“六艺”指《易》《诗》《书》《礼》《乐》《春秋》等六种课本。经,指六经的原文。“传”,不同于《史记》中的“列传”、《水浒传》等的“传”字,它是阐述儒家经义的文字。“传”即是阐述、解释的意思,也就是解经的,如《春秋左氏传》是解释《春秋》经的,《毛诗传》是解释《毛诗》的。因此,古书中常说的“?经传”,即是指经书和古人解释经书的那些文字。
5.写作特色
??? 韩愈的论说文向以气势通畅著称。就本文而言其气势来自三个方面:崭新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加上严密逻辑的论证力和语言上奇偶骈散结合的表现力,形成文章的夺人气势。特别是在语言的运用上,更值得称道。具体有如下三点: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多维链接
《师说》鉴赏
韩愈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大致是可信的。这年韩愈三十五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的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的领袖。他用古文来宣传他的主张。维护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对当时特别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的内容。这个运动所以逐渐形成于唐德宗统治的后期,是有现实的社会条件的。它是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目的服务的。而这除军阀、大地主外,正是当时广大社会阶层的现实利益的要求。韩愈的积极努力,对这个运动的开展与形成,起了不断促进的作用。就古文来说,他不仅自己刻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不顾流俗的非议,努力提倡,特别表现在给青年们热情的鼓励和指示。《师说》正是这种努力所引起的一篇具有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的文章。
韩愈由于幼年的家庭教养和天宝以来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从青年时代起,就以一个传道的古文家自命。这也是他在科举和仕宦的阶梯上十年不能得意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他并不悔,还越来越有自信。最初他到汴州参加宣武节度使董晋幕府的时候(796—798),先教李翱学古文;由于孟郊的介绍,不久又教张籍学古文。后来逃难到徐州(799),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安置他在符离,又教一个青年人张彻读古书,学古文。张建封死后,仕途不通,到洛阳闲居(800~801)。向他请教的青年愈来愈多,他对青年们非常热情,奖励有加。他在《重答李翊书》中说:“言辞之不酬,礼貌之不答,虽孔子不得行于互乡,宜乎余之不为也。苟来者,吾斯进之而已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乎?”为了“广圣人之道”,他以热情的、有礼貌的态度对待一切向他请教的青年,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礼逾”和“情过”的问题。他回答许多青年的信,提示怎样做人,怎样作文。在韩愈看来,文章是作者的人格修养的表现,做人与作文应该是一致的。他进了国子监,对待青年依然非常热情。
韩愈这样不断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奖励和指示,这是魏晋以后所没有的现象,当然要引起人们的奇怪,以至纷纷议论和责难。一切向韩愈投书请益的青年便自然地被视为韩门弟子,因而韩愈“好为人师”的古怪面貌也就非常突出了。但韩愈是早有自信的,他不管人们怎样诽谤,依然大胆地回答青年们的来信。他在《答胡生书》中说:“夫别是非,分贤与不肖,公卿贵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于是。如生之徒,于我厚者,知其贤,时或道之,于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用是为谤!不敢自爱,惧生之无益而有伤也,如之何?”他对那些恶意中伤的诽谤表示愤慨,也为向他请教的青年担忧。《师说》的最后一段,声明写作的由来,说这是为了一个“好古文”“能行古道”、跟他学习的青年李蟠而作的。实际上他是借此对那些诽谤者来一个公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他是有的放矢的。
在这篇文章里,他首先(第l段)肯定从古以来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可少的,因为人不能“生而知之”,谁也不能没有“惑”——茫然不解的东西。因此,他认为师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而是一种“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他还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师,没有社会地位(贵贱)或年龄(长少)的限制,只问他有没有“道”,有就可以为师,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接着(第2段),他慨叹古来的“师道”久已失传。现在一般人,既不能“无惑”,又“耻学于师”,所以越来越愚蠢。然后列举事例,论证这种“耻学于师”的风气实在是愚蠢而奇怪的。他说有一种人,即士大夫,对于儿子,则“择师而教之”;但对于自己,“则耻师焉”。这就是他们的不明。又有一种现象,广大的各行各业的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以彼此相师为耻;而“士大大之族”,如果有人谈到谁是师,谁是弟子,则大家共同讥笑,问其理由,无非是年龄、地位云云,这又证明了他们的智慧反而在他们所瞧不起的巫医等等之下,这不是很奇怪吗?再看(第3段),“士大夫之族”所崇拜的“圣人”没有一定的师,孔子的师有郯子、苌弘等,这些人都“不及孔子”。而且孔子还说过,三个人里面,一定有一个人是他的师。因此,作者得出了另一个重要的论点: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就是说,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和弟子的关系的存在,最后结论很简单,不过是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缘故。这也还是前文所提出的论点,即能者为师。
由此可见,《师说》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可贵的是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些思想把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这就使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打破了。这些思想是和他后来发展的“道统”思想矛盾的。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这是唐德宗时代在相对的稳定局面之下,城市繁荣、商业经济发展的反映。
因此,可以想像,这篇《师说》的流布,鼓舞和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后学,也因而招致了更多的顽固的“士大夫之族”的反对。实际上,韩愈也确乎因此官更难做,不断地遭到当权者的排挤。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贞元十九年(804),韩愈任监察御史,第一次被当权的官僚集团赶出了长安,贬到阳山(今广东连阳),就是在作《师说》一年后。他这次被贬,原因可能很复杂,但照柳宗元所说,这篇《师说》至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他由此“狂名”更大,为更多的顽固派所疾恶,更容易遭到莫名的排挤。然而韩愈在奖励后学这一点上,态度始终不变,只是到了元和以后,声势没有在贞元末年那么大就是了。到了宋代,有人为韩愈辩解,说他“非好为人师者也”(《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二引“洪曰”),这是说,由于学者归附,韩愈是不得已而“作之师”的。又有人以为韩愈“作《师说》,盖以师道自任”,但充其量不过"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事,则世俗训导之师,口耳之学耳”(俞文豹《吹剑三录》),这是指韩愈把师的封建作用大大地降低了。可见这篇《师说》的解放精神是不容易为一般封建士大夫所接受的。因此,它在当时的重大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激发思维
[联想引申]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阐释:韩愈在《师说》中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是学道,惟“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联想引申: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如“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完全适合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知识爆炸,信息激增,每个人都要从别人那里直接或间接(主要是后者)学习知识来丰富自己,以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独抒己见]
有一天某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
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
就如驴子的情况,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会被各式各样的“泥沙”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
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挫折就是加诸在我们身上的“泥沙”。然而,换个角度看,它们也是一块块的垫脚石,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将它们抖落掉,然后站上去, 那么即使是掉落到最深的井,我们也能安然地脱困。本来看似要活埋驴子的举动,由于驴子处理厄境的态度不同, 实际上却帮助了它,这也是改变命运的要素之一。如果我们以肯定、沉着稳重的态度面对困境,助力往往就潜藏在困境中。一切都决定于我们自己,学习放下一切得失,勇往直前迈向理想。我们应该不断地建立信心、希望和无条件的爱,这些都是帮助我们从生命中的枯井脱困并找到自己的工具。
书山有路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dòu) 读书(dú) 不能(bù) 或不焉(fǒu)
B.经传(zhuàn) 传道(chuán) 从师(cóng) 从兄(zóng)
C.老聃(dān ) 冉冉(rǎn) 李蟠(pán) 吐蕃(fán)
D.苌弘(cháng) 长者(zhǎng) 近谀(yù) 须臾(yú)
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鄙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怡之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相若、相似: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听见,引伸为懂得。道:道德学问。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请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
A.名词作动词,B.意动用法,C.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吾师道也(?? )
②吾从而师之(?? )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⑤而耻学于师(?? )
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5.“道”字的意义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6.下列加点的“其”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9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①知之②,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③为惑④,终不解⑤。生⑥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⑦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⑧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给文中空缺的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处选填恰当虚词。
8.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A.①与②的“惑”相同, 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 B.①与②的“惑”相同, ③与④的“所以”也相同
?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9.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4题。
进学解
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觗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劳矣。沉浸酿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櫨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縻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代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一艺者无不庸 名:拥有、占有
B.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捐:花费、消耗
C.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明:阐明、表明
D.忘己量之所称 称:相当、相称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占小善者率以录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B.①冬暖而儿号寒 ②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C.①辙环天下,卒老于行 ②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
D.①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②惟弈秋之为听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方今圣贤相逢 B.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C.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D.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
1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B.第一段是国子先生教诲学生的第一句话,激励学生应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这也是韩愈认为的主观修养的重要方面。
C.第二段写学生针对国子先生的教诲提出质问,从三个方面进行有力的反驳。文章从肯定到否定,显出波澜起伏之美。
D.第三段写国子先生针对学生驳诘的辨析,其中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译文:
(2)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译文:
(3)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译文:
三、语言运用
15.?给下面的语句加标点。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 (韩愈《答李翊书》)
16.翻译文中加横线的语句。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①”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②。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③。
(苏轼《答谢民师书》)
译文:①
②
③
17.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
四、直通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1题。(2006年·湖北卷)
涉 务①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攫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與,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②,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耕种之,薅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注]①涉务:涉及、从事实际事务。②果下马:一种矮小的马,可在果树下行走。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徒高谈虚论 徙: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纠正
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 )
A.①品藻古今,若指诸掌 ②出则车與,入则行步
B.①肤脆骨柔,不堪行步 ②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C.①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 ②晋朝南渡,优借士族
D.①体羸气弱,不耐寒暑 ②多迂诞浮华,不涉事务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
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吏。
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
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劳,才能做好其他事务。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译文:
(2)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
译文:
(3)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译文:
五、激扬文字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学习方面,我们不仅需要老师的指导,还需要善问善疑。但是古人说:“疑行无成,疑事无功。”“疑人勿使,使人勿疑。”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说明,有时不能“疑”,有时又必须“疑”。
请以“说‘疑’”为题写一段话,不少于300字。
参考答案
书山有路
1.A(B项“从兄”的“从”读 cóng ,C项“吐蕃”的“蕃”读 bō,D项“近谀”的“谀”读 yú。)
2.B(A项“授”应为“受”,C项“鄙”应为“卑”,D项“怡”应为“贻”。)
3.D(D项“道”应为儒家的思想学说或道理。)
4.①A ②B ③C ④A ⑤B ⑥C
5.A?(从师学习的风尚。)
6.C(C项“其”都是作定语,“他们的”。A项第一句中“其”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他”;第二句中“其”作主语,“那些”。B项第一句中“其” 复指,作主语,“他们”;第二句中“其” 作兼语,“他”。D项第一句中“其” 表猜测,“大概”;第二句中“其” 表感叹,“多么”。)
7.而、者、其、也、矣、乎、夫、所
8.C(第一个“惑”是名词,第二个“惑”是动词。第一个“所以”是表示“……的原因”,第二个“所以”是表示“……的依靠”。)
9.B?(“只是小学而已”说法不当。)
10.B(B项“捐”的意思是“放弃”。)
11.C(A项①连词,表承接;②介词,把。B项①表转折;②表修饰。C项都是介词。D项①助词,的;②宾语前置的标志。)
12.D(A项“相逢”的意思是“正赶上”。B项“百家”指“诸子百家”。C项“其中”的意思是“要害”。D项古今意思相同,都是“不足、缺点”。)
13.C(“从三个方面进行有力的反驳”错。)
14.(1)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2)在官场上不被人所信用,私交上也没人帮助你。(3)骑马行路时,奴仆跟在后面。自己不费力就可安然地坐下吃饭。
15.??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16.①语言没有文采,就不会流行很远。②只要求语言能表达意思,就怀疑会导致不要文采,这种怀疑是不对的。③语言到了畅达的地步,文采就不能够用尽了。
17.答案示例:(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白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18.C(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19.A(B项均为“养尊处优”;C项前者为“崇尚空谈”,后者说的晋的上层统治者,不是“士大夫”;D项前为“养尊处优”,后为“崇尚空谈”,与题干不符。)
20.C(从“举朝以为放达”可以推断,应为批评。)
21.(1)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2)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他们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声,是因为(朝廷)掩饰他们的过错。(3)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22.略。
学习活动
一、文本品读
1.结合注释了解《劝学》《师说》的文意;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语气和节奏。
(1)了解文言文朗读的语气和节奏。
语气,就文言文说,除了感情语气、语法语气外,还有文言文特殊的语气,即文言虚词语气。节奏,因为文言句读造成的困难,以及文言词语的单音词多、古今异义词多、省略成分多,所以常会出现读不准节奏的现象。所以,要想准确体现文言文的语气和节奏,全面提高文言文的朗读水平,还要从根本上下功夫。
(2)诵读,提高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自古就有诵读古文的优良传统,诗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声韵和谐,只要按照诗文俯仰起伏,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就可把握诗文基调。这样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掌握作品的艺术技巧,而且可以融会作品的精神于自己心中,让人进入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里去。在强调提高语文素质的今天,重视并加强朗诵的训练,是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诵读的过程中心想、口诵、耳听,朗朗书声构筑起相应的语言环境,能有效地培养同学们的语感。朱绍禹在《语文教学辞典》中说过:“从阅读心理的发展看,朗读技能的发展一般先于默读,学生最初的阅读活动多依靠有声语言。”这说明了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①朗读的基本要求。
读音准确、节奏鲜明、轻重有别、感情真挚,是朗读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做到读音准确。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如果读错了字音和句读,理解文章的内容、感知作者的情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按义定音,读准每一个音节的声、韵、调。
其次,朗读时要节奏鲜明。节奏包括停顿、语速。停顿是指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因此,要注意课文中停顿的标记,如标点符号、分行、分节、分段等等,这些是作者用间歇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层次,表达情感变化的艺术。在朗读的过程中,一般来说,叙述、写景的地方,情绪平静、失望,气氛庄严,行动迟疑等内容或较难理解的字句,读的时候速度要慢一些;悲哀的地方,应读得深沉、清晰,速度更慢,表达出沉痛的感情;情绪紧张、热烈、兴奋、慌乱、惊惧,以及激昂慷慨、愤怒、反抗、驳斥等内容,读的速度要适当快一些。通过这种朗读的训练,不仅读通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层次,而且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三,要掌握“轻重有别”的原则。要准确地读好轻重音,否则就很难确切地理解作品(作者)的原意,甚至会歪曲原意。很多同学读起文章来不仅让人难以听出文章的重点,而且使人昏昏欲睡,这就是因为没有轻重。在朗诵中,为了突出或强调某一词语或句子,这个词语或句子就要读得重一些,其他部分就要读得相对轻一些。朗诵中把—些对表情达意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读得重一些,就称为重读。对古文句子进行重读的训练,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第四,朗读时感情要真挚。只有深入钻研了文章,领会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使自己受到感染和教育,才能正确表达各段各句的内容,并在声音语气中自然流露出来,才能做到以情带声。如果朗读者本身并没什么感受,却又要在朗读时拿腔拿调,就会形成虚伪的感情,捏造的腔调。因此,要感知和领悟文意,反复诵读,读出感情,读得“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②采用多种方法,培养诵读的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单调的机械的重复,会使人备感枯燥乏味,容易使大脑皮层产生抑制,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我们一味地用单一的方法去读,就会备感枯燥乏味,没了诵读的兴趣。因此,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诵读训练,培养诵读的兴趣,有利于形成诵读的习惯。
要读得有味。如在课堂上,相对较难理解的课文,可以边读边想,遇到重点、难点之处,可回过去反复多读几遍,加以体味,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并进行质疑,解疑。待明白后,再读下去。这样有利于抓住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通过比较、分析,发展了思维,提高了阅读能力。还可以一边大声朗读,一边圈圈划划,在课文旁边写批注,时而俯读,时而仰思,咀嚼品味。对一些较容易理解,读起来琅琅上口的课文,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美读”(如给文章配上恰当的音乐进行朗读等)。这样,就读得主动,并能品读出其中的“味”了。
要读得有劲。古语云:心中喜悦,则其进不已。学习的动机一旦被激起,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朗读也一样。竞赛就是一种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因此,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性朗读,并采用不同的形式:①分组朗读,相互竞争。如指定朗读一篇课文,今天分男女两组对阵,明天小组之间就比个高低。②举行赛读会。在复习阶段,可在学过的课文中,自由选择一篇进行朗诵。先在小组里进行预赛,再凭“资格”参加全班的决赛,最后决出全班的优胜者,并给予奖励。这样做目的是使同学们在竞赛活动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激起进一步学好的劲头。
要读得有味,读得有劲。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自学文言文的习惯,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也就相应得到了提高。
③以“本”为本,常抓不懈。
文言文的诵读不必舍近求远,教材本身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训练思路。教材把诵读放在突出地位,并且作为首要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和一项主要的教学要求,贯穿文言文教学的训练体系。因此,教材对文言文的诵读要求做了有层次、有系统的安排,提高了诵读要求,加强了诵读指导。如初中第五、六册的文言教读课文都把背诵作为训练重点的首项要求,是训练中的重中之重,并在练习中把文言课文的诵读作为训练的第一个层次。义务教材还授之以法,就如何掌握停顿、重音、语调、语气等进行朗读指导,并就如何“利用修辞特点”“分段记诵”“抓内容层次”“抓关键性语句”“抓文脉”“抓思路”等进行背诵指导。
如:对文言文虚词语气的辨别体味,文言句子节奏的处理,文言长句的连读与断句,甚至于修辞语气等等,我们都可以以教材为出发点,进行认真而又细致的理解,进行系统的朗读训练。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由于年代久远,文言文朗读存在困难,它字少意深,音单义广,句法深奥,一字多音,因此,文言文诵读需要长期分阶段练习,任何急于求成的功利性做法,犹如饮鸩止渴。每一个学年,应对诵读做出不同的要求:如初中第一学年,由于刚接触文言文,所以朗读训练可以以读音准确、节奏鲜明为主;第二学年可在此基础上注重有表情的美读;第三学年已有了两年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和诵读经验,因此可进行综合性的诵读训练。诵读是一个反复的学习过程,但也要从每一节课开始,认真设计好课堂诵读程序。每一学年的文言文诵读都要对自己提出不同的要求,把诵读和理解巧妙地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读的质量。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们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诵读的过程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它要做到:口到,心到,耳到,能全方位地感受教材,不断地积累语言经验。这是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有效途径。诵读,要求诵读者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投入自己的全部热情,准确生动地表达文章深刻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也就有了质的飞跃。我们之所以要强调诵读,更是因为汉语言是我们民族灵魂的所在,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唐宋八大家散文,超越了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2.背诵比赛。以小组为单位采用接力赛、对抗赛等不同形式背诵这两篇课文,评出优胜小组。
3.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也可自主提出问题参与讨论。
①《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
《劝学》告诉我们:学习修养是不能停止的,道德的修养要靠积累,要有恒心。这种观点与现代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