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主题单元设计——走进徐志摩的康桥世界

文档属性

名称 再别康桥主题单元设计——走进徐志摩的康桥世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6 23:4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表3-1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走进徐志摩的康桥世界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中一年级
所需时间
6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从《沙扬娜拉》、《再别康桥》到《云游》,人们很自然在其中找出徐志摩诗作中基本一致的诗歌形象和抒情风格。在这类最能代表徐志摩才性和诗情的诗歌里,不仅以其优美的想象以及意境的空灵洒脱打动着读者,而且也因为其中隐约着的对人生的理解与生命的把握时时透出的希望与信仰使读者认识到艺术的价值与美的意义。在这些诗中,徐志摩构筑着自己“爱、自由、美”的单纯信仰的世界。本单元主题设计依托鲁人版第二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学习,进行拓展研究。整个单元将分3个专题研究:专题一,徐志摩其人其作,通过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家世背景、求学经历和情感经历,学习其作品,走进徐志摩的爱的情感世界,了解徐志摩作品的美学价值。专题二,学习其诗作的艺术价值与美的意义,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走进徐志摩“爱、自由、美”的单纯信仰的理想世界。专题三,我眼中的志摩,在前两个专题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归纳志摩的经典语录,谈出自己对徐志摩的独特感受,并将感悟形成文字,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点评,推选出佳作,进行成果展示。让一代旷世逸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家世背景、求学经历和情感经历,了解创作的主要成就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体味作品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力,
3. 了解徐志摩的美学追求,体味《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4、通过文本细读、深入解读作品,探索《再别康桥》情感美的内在成因。
5、学习新诗鉴赏的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指导,学会从诗歌的形式方面鉴赏诗歌。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默读,揣摩诗歌的美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展示揣摩的效果。
2.通过教师的指导诵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
3.学习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的绘画美。
4.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体会徐志摩情感美的内在成因。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以体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共同目标和价值。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
4.中国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是使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的血脉之根,而中国文学记载着久远而优秀的中国文化。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学,就是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使得它们与学生自己的文化保持着割不断的心理联系,形成健康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感情。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徐志摩的诗作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徐志摩有怎样的美学追求?他的诗体现了怎样的理想世界?
徐志摩带给我们的价值是什么?
专题划分
专题一:徐志摩及其诗作的美学价值(2课时)
专题二:徐志摩的美学追求及其理想世界(2课时)
专题三:我眼中的徐志摩(2课时)
专题一
徐志摩及其诗作的美学价值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是学习教材中徐志摩的作品《再别康桥》,本诗是中国现代诗坛的经典作品,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作为“新月派”新格律诗实验的优秀结晶,分析本诗在形式上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是体味本诗美感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朗读,充分发掘学生的分析、朗读能力,就能够体验本诗的形式美感。而作为徐志摩的抒情名作,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即体味该诗在内容上的情感美。通过文本细读,挖掘出该诗情感美的内在成因,真正读懂这首诗。
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合作探究、诵读比赛、佳作展示等活动方式来让学生真正地走入作品中,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从而达到了解徐志摩其人其作及其作品的美学价值的目的。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经历及其主要作品,简介作品的艺术成就。
2、反复诵读体味作品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力。
3、分析本诗在形式上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本专题问题设计
徐志摩为什么会对康桥产生如此强烈的思想感情呢?
徐志摩是带着什么梦想来到康桥的?
徐志摩的诗作具有怎样的美学价值??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二册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徐志摩作品《我所知道的康桥》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
1、教师活动预设:介绍徐志摩的的生平、家世背景、求学经历和情感经历
2、设计意图:交代该诗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二、朗读课文
(一)教师活动预设:1、请全班同学默读课文。2、请两位同学朗读课文。
(二)学生活动预设:
1、默读课文,初步体味。
2、由两位同学范读课文。
(三)设计意图:
通过默读,揣摩诗歌的美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展示揣摩的效果。
教学环节三、概括课文内容
(一)教师活动预设
1、提问:请找出全诗每节中的意象并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每节的内容。
(二)学生活动预设:
1、? 思考并概括。
2、? 交流概括结果
(三)设计意图:
通过概括,明确课文的内容和线索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一、细读课文,分析本诗在形式上的特点,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教学环节二、研读课文
教师活动预设:1、提问:诗中哪节最能表达作者离别时的心情?
2、明确结果:第六节。
学生活动预设:1、自读课文,寻找可以点题的章节并交流发言。
2、朗读该节,体味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点题——离别。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离别康桥时的惆怅之情。
教学环节三、深入解读课文
1、提问:徐志摩为什么会对康桥产生如此强烈的思想感情呢?请用诗中词句回答。
2、明确结果:第五节。
1、? 细读课文,寻找相关的关键词句并交流发言。
2、? 朗读该节。
通过解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诗中情感美的内在成因:康桥是作者寻梦的地方。
教学评价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
2.赏析意象时要学会想象和联想,注意“以诗解诗”,联系自己以前接触的诗句。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
专题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