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1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洞察世道沧桑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
所需时间
课内4学时,课外2学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世间百态,人生万象,只有用锐利的眼睛去审视,用心灵的耳朵去聆听,才能解开事物的面纱,看透它本来的面目。面对世道沧桑,人情冷暖,文学大师们洞若观火,独具慧眼,从寻常中看出不寻常,向世人展示其真切的感受,深邃的思想、出色的才华。让我们研读大师经典,审视大师的不朽华章,体悟大师的卓越才思,使我们的灵魂得以升华。本单元所选阅读文本都是大家名篇,计划分为两个专题。学习中要在把握社会环境,理清故事脉络的同时,分析人物形象,挖掘文本主题意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确,在交流中与学生是平等的,要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能生硬地以教参或权威说法取代学生的感受。鼓励学生在个人研读基础上,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提升自己感悟社会的能力。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文风和文学创作的成就。
2.梳理脉络,把握文意。
3.把握文学形象,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挖掘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诵读文本,把握文本内容。
2.在诵读基础上,摘录、评点、品读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文本鉴赏落到实处。
3.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4.研读文本,挖掘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提升感悟和鉴赏能力。
5.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读文本,培养审美观,领会人物的美感。
2.挖掘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提升自己感悟社会的能力。
对应课标
感受·鉴赏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现代文阅读和鉴赏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所选文本的情节脉络是怎样的?
2.小说运用什么方法巧妙的刻画人物形象?
3.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专题划分
专题一:梳理文章脉络,感知人情冷暖
专题二:鉴赏人物形象,洞察世道沧桑
专题一
梳理文章脉络,感知人情冷暖
所需课时
2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把握文本内容,梳理文章脉络,是进一步深入鉴赏文本的前提。在握文本内容,梳理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采用略读或跳读的方法把握文本内容,梳理文章脉络,品读重点语段。让学生讲述所选文本的故事情节,提升复述故事的能力,为深入研读文本做好铺垫。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社会背景,明确社会环境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2.在诵读基础上,梳理脉络
3.品读重点语段。
本专题问题设计
各个文本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文本的情节脉络是怎样的?如何梳理?
你认为文本中哪些段落或语句是精彩的?请自选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鲁人版语文教材
教学支撑环境
常规教室
其 他
语文读本及教参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一、课前活动:
1.准备所选文本的影片,利用早读及晚上自主学习时间,截取重点片段播放。
2.通过上网等方式提前了解作者,了解其作品的内容和风格。
3.做好预习,初步概述故事。
4.标出个人认为精彩的有意蕴的段落和句子。
(所选文本内容比较多,时间跨度大,让学生预习,了解大概,这既能节省课堂上的时间,又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
二、导入
面对世道沧桑,人情冷暖,文学大师们洞若观火,独具慧眼,从寻常中看出不寻常,向世人展示其真切的感受,深邃的思想、出色的才华。今天让我们品读《林黛玉进贾府》《雷雨》《边城》,让我们研读大师经典,审视大师的不朽华章,体悟大师的卓越才思,使我们的灵魂得以升华。
三、课上活动:
第一课时:
1.自由交流,谈论观看影片的感受,鼓励畅所欲言。
2.以小组为单位汇总,选出代表表述对作者及其作品的认识,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3.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作品的风格、作品的社会背景。
4.复述《林黛玉进贾府》《雷雨》《边城》,限定讲述时间,比如3分钟、5分钟。让学生以最简洁的语言讲述最重要的信息。
5.梳理文本的情节脉络
【设计意图】学生讨论,把握了本文故事情节,为具体赏析人物和环境打好基础。
⑴学生分组讨论汇总呈现,互相补充。
⑵教师明确。下附参考答案。
《林黛玉进贾府》情节脉络: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 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第二部分(2—14 自然段) :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 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其中: 2—4 段是第 1 层,写林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 5—6 段写林黛玉见王熙凤,是第 2 层。 7—11 段写林黛玉见贾赦、贾政,王夫人介绍贾宝玉。这是第 3 层。 12—14 段写林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是第 4 层。 第三部分(15—16 自然段) ,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雷雨》情节脉络:戏剧的矛盾冲突是随着剧情发展自然产生,本课是四幕话剧《雷雨》的第二幕节选部分一共有两场戏,剧情发展分四个阶段,问哪四个阶段?
明确:前一场的“重逢”(周朴园和鲁侍萍)和后一场“斗争”(周朴园和鲁大海)
共分四个阶段:认出侍萍→撕下面纱→大海闯馆→侍萍离馆。
《边城》情节脉络: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划分情节脉络。
往事如梦——梦中人——未了情缘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1.导入,复习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2. 速读与跳读结合,标出有意蕴的,体现社会面貌和人情冷暖的段落或句子,进行赏析品读。
⑴自主思考,并将自己的理解赏析在课堂笔记上整理。
⑵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心得。
⑶自由发言,互相点评,进行思想的碰撞。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
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⑷教师参与发表见解,并进行引导,做到收放合理。
⑸有感情地诵读精彩段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 作业:
⑴根据交流结果,重新整理自己的笔记,加深理解,提升认识。
⑵勾画各文本中与塑造人物形象有关的段落和语句,初步感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评价
1.能够自主阅读文本,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2.能积极主动交流自主学习的结果,并能提出疑问。
3. 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4.精选段落或语句,结合自己的阅读和体验,立足文本,阐明自己的观点。
5.能够通过博客或班级群进行网上交流。
专题二
鉴赏人物形象,洞察世道沧桑
所需课时
2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分析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把握文学形象,理解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林黛玉进贾府》《雷雨》《边城》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异同?
2.各人物的性格形象是怎样的?
3.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鲁人版语文教材
教学支撑环境
常规教室,多媒体
其 他
语文读本及教参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活动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
大师的笔下,呈现出的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中璀璨夺目的艺术典型,再经读者的品读,人物形象会更为丰富。西方文艺理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每个人的品读都是独特的,大家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今天就让我们仔细品读《林黛玉进贾府》《雷雨》《边城》,感知大师笔下的艺术典型,建立我们心中的“哈姆雷特”。
赏析人物形象
活动过程:
1.勾画出《林黛玉进贾府》《雷雨》《边城》文本中直接或间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的段落。
如:《林黛玉进贾》中对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等人的直接描写(语言、行动的描写、肖像描写)以及对人物的侧面描写段落。
《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
《边城》中对翠翠的心理刻画:“凄凉”—“胡思乱想”—“哭起来”—“神往倾心”—
“顶美顶甜”—“吃了一惊”—“沉默”—“吹不好”—“柔软”。
2.诵读关键语段:采用个人品味诵读与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3. 自主品读:引导学生从直接描写(语言、行动的描写、肖像描写)与间接描写方面,按照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角度,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
4.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形成思维碰撞的火花。
5.自由发表见解,鼓励独特新颖的评价,学生间可进行自由的辩论。同时教师要体现引导的作用,不可让学生在脱离文本的情况下,毫无边际,毫无根据的评论。
6.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挖掘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洞察世道沧桑。
7.归纳塑造人物的方法,比较三个文本塑造人物方法的异同。
8.进行活动小结。
四、作业:从提供的文本中,任选一个人物,以“我想对你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教学评价
1.能够自主阅读文本,体会、理解蕴含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2.能积极主动交流自主学习的结果。
3.能进行个性化解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4.能够挖掘作品的社会意义,洞察世道沧桑。
5.活动小结全面而有深度。
6. 能够通过博客或班级群进行网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