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苏轼婉约词中的至情至性

文档属性

名称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婉约词中的至情至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6 23:5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苏轼婉约词中的至情至性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
所需时间
6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苏轼打破了以前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以自己的才情将婉约词推向了高雅的文学殿堂,在内容上去浮艳多雅致,形式蕴藉雅正,语言秀丽清新,情思曲折真切,它以情动人,道尽人世间的喜乐悲愁。本单元依托鲁人教版教材中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学习,进行拓展研究。整个单元将分三个专题进行:专题一,苏轼的婉约词及词风,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苏轼的作品,并结合苏轼的经历来研究其婉约词。专题二,苏轼婉约词中的至情至性。引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进行拓展阅读,重点赏析《蝶恋花》《西江月?梅》:来进一步加深自己对苏东坡婉约词风的理解。专题三,苏轼婉约词风对后世的影响。在三个专题的学习上,自己自己对苏轼的理解并把这份理解形成文字,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点评,推选出佳作,进行成果展示,以此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苏轼的婉约词及其婉约词的词风。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其在婉约词方面的艺术成就。
2、反复诵读体味作品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力。
3、熟读成诵,能准确无误、流畅地背诵苏轼的婉约词。
过程与方法:
1、借助问题,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深入分析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2、通过阅读,初步了解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3、通过分析鉴赏,深度解读词作。
4、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苏轼的至情至性,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2、通过经典诵读,激发自己对古典文化的深沉的热爱之情。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1、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2、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3、在阅读中鉴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4、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5、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
7、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苏轼婉约词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2、苏轼的至情至性来自何处?
3、苏东坡给后世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专题划分
专题一:苏轼的婉约词作 ( 2课时)
专题二:苏轼婉约词中的至情至性 ( 2课时)
专题三:苏轼的婉约词对后世的影响 ( 2课时)
专题一
苏轼的婉约词作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是整合了教材中的有关苏轼的作品,《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在诵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苏轼的生平经历来解读作品。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复杂的情感以及作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合作探究、诵读比赛、佳作展示等活动方式来让学生真正地走入作品中,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从而达到了解苏轼其人其作的目的。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其他的婉约词作。
2、反复诵读体味作品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力。
3、熟读成诵,能准确无误、流畅地背诵苏轼的作品。
4、通过经典诵读,激发对古典文化的深沉的热爱之情。
本专题问题设计
苏轼的婉约词作
1、苏轼的婉约词代表作有哪些?
2、苏轼的婉约词风格是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课件
常规资源
鲁人版《唐宋词选读》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佳作展示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1、学生自由交流:谈谈你所知道的苏轼婉约词作。
2、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经历。
3、自由朗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并初步体会苏轼词中的情感。
4、小组研讨:交流自己所理解的词中情感。
5、当堂检测:积累背诵这两首词。
6、朗读比赛:小组推举代表进行朗读比赛,深入体会苏苏轼词中的情感。
第二课时:
1、熟读背诵课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把握这两首词的情感。
2、小组探究:
(1)、《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本词以“记梦”为线索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表达了作者对亡妻什么情感?
3、小组展示:小组推选代表对这两首词进行个性化解读。课下写成文章,评出佳作进行展示。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绝大多数同学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能引发听者共鸣
2、个人发言能比较准确流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3、课堂发言积极,讨论热烈不拘形式。
4、个性化的解读词作,对他人有借鉴意义。
专题二
苏轼婉约词中的至情至性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在专题一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苏轼的了解。本专题结合苏轼一生的情感经历,来体会婉约诗词中体现的至情至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鉴赏,把优秀成果进行交流展示,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鉴赏古诗词的兴趣!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通过课件展示苏轼的情感经历,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
2、通过分析鉴赏,来深度解读文章,加深对苏轼心路历程的理解。
本专题问题设计
苏轼婉约词中的至情至性体现在何处?
苏轼为什么会拥有如此至情至性的情怀?
苏轼的至情至性在词作中是如何体现的?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常规资源
教学支撑环境
网络环境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1、通过课件展示苏轼的情感经历,以此加深对词作的理解。
2、小组交流评点鉴赏习作成果,互相借鉴,取长补短,重点体会苏轼的至情至性。
第二课时:
1、学生搜集关于苏轼至情至性的婉约词作,形成对苏轼婉约词风的整体认识。
2、结合苏轼的婉约词作体会词中的至情至性,小组之间交流体会。
3、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选出优秀成果在班内张贴展示,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鉴赏古诗词的兴趣!从而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掌握阅读古诗词的方法,学会自己来解读文章。
2、能够立足文本,对诗词进行个性化解读。
3、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共同学习提高。
专题三
苏轼婉约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在前两个专题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对苏轼婉约词风的理解感悟,形成个人专题研究成果,搜集资料联系后世的词作,了解苏轼的婉约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加深对苏轼婉约词风的理解,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2、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本专题问题设计
苏轼给后人留下了什么?
1、苏轼的情感经历对生活有什么指导作用?
2、苏轼的婉约词风中的至情至性给我们的创作带来了什么启发?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课件
常规资源
个人搜集的相关资料
教学支撑环境
网络环境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1、学生课下搜集资料,课上交流展示苏轼的婉约词对后世的影响。
2、把苏轼的婉约词风中的至情至性应用于写作中,互相点评,学习借鉴。
第二课时:
1、小组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再展示,推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2、学生小结反思:在本专题中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启发?对你的写作有什么指导意义?下一步该如何学习古诗词?
3、教师对本主题单元进行总结。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大胆表述个人观点。
2、分组活动时,积极参与,见解合理。
3、善于借助学习资料开拓视野,丰富知识。
4、学生的写作,能清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