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第4课时
课题3
浙教版 九年级
第4章 代谢与平衡
血型与输血
C
A
1
2
3
4
5
D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C
D
B
D
6
7
8
9
10
D
D
B
下列对人类血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的血型可以遗传
B.常见的ABO血型包括A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
C.不同肤色的人血型不同,同种肤色的人血型相同
D.人类的ABO血型可用A、B型标准血清鉴定
1
C
人类ABO血型中,确定血型的依据是( )
A.红细胞所含的凝集原
B.红细胞所含的凝集素
C.血清中所含的凝集素
D.血清中所含的凝集原
A
2
血清中只含抗A凝集素,其血型是( )
A.O型
B.A型
C.B型
D.AB型
C
3
(2020 甘孜州)某人因发生车祸大出血,急需输血,他的血型是AB型,则医生应先考虑给患者输的血型是( )
A.O型 B.A型 C.B型 D.AB型
D
4
(2020 自贡)小丽是B型血,按照ABO血型输血关系表,她可以接受的血型是( )
A.AB型和O型 B.A型和B型
C.AB型和B型 D.O型和B型
D
5
我国提倡参加无偿献血的人群是( )
A.未成年人
B.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
C.老年人
D.体弱多病者
B
6
(中考 临沂)近期我市电视台播报市中心血库O型血告急,许多市民纷纷到各血站无偿献血。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B.献血时,针刺入的血管是静脉
C.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D.临床上常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液成分输入病人体内。对于严重贫血者,可输入血液成分中的血浆
D
7
(中考 杭州)已知甲、乙、丙、丁四人的ABO血型各不一样,将上述四人的血分别滴入B型血的血清中,结果只有丙、丁的红细胞会发生凝集,又知在紧急情况下,丙只能接受少量乙的血。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丙和丁的红细胞上都有B凝集原
B.丙的血滴入乙的血清中不会发生凝集
C.乙的血滴入丙的血清中会发生凝集
D.甲的血清中只有抗A凝集素
D
8
某人的血清,分别与四个不同血型的人的红细胞进行血型配合实验,其中有三个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可判断出该人的血型一定是( )
A.A 型血 B.B 型血
C.AB 型血 D.O型血
D
9
【点拨】
凝集反应是指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和它相对抗的凝集素相遇时,引起红细胞凝集成团的现象,根据题意,某人的血清与A型、B型、AB型、O型中的三个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说明此人的血清中一定同时含有抗A和抗B凝集素,那么此人的红细胞上,一定没有凝集原,故血型应为O型。
四位同学检验血型的结果如下表所示:(注“√”为不发生凝集,“×”为发生凝集)
10
受检者 标准血清 高峰 杜娟 钟诚 姚远
A型标准血清 √ × √ ×
B型标准血清 √ √ × ×
这四位同学的血型鉴定结果依次为( )
A.A型,B型,O型,AB型
B.O型,B型,A型,AB型
C.O型,A型,B型,AB型
D.AB型,B型,A型,O型
B
【点拨】
从表中可看出,高峰的血与A型、B型标准血清都不凝集,故高峰为O型血;杜娟的血与A型标准血清发生凝集,故为B型血;钟诚的血与B型标准血清发生凝集,故为A型血;姚远与A型、B型标准血清都凝集,故姚远为AB型血。(共25张PPT)
第1课时
课题2
浙教版 九年级
第4章 代谢与平衡
消化系统的组成
C
D
1
2
3
4
5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A
A
D
C
6
7
8
9
10
A
B
A
11
12
13
14
D
A
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 )
A.胃、肠和消化腺
B.口腔、胃和消化道
C.消化道和消化腺
D.小肠、大肠和消化腺
1
C
下列结构中不属于消化系统的是( )
A.心脏 B.胃
C.口腔 D.小肠
D
2
龋齿形成的原因是( )
A.口腔内细菌分解糖类产生酸腐蚀牙齿
B.寄生虫把牙咬坏
C.咬硬物损坏牙釉质
D.吃醋太多损坏牙齿
A
3
如图是牙齿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4
(1)构成牙齿的主体结构是[ ]________。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部分是[ ]________。
(2)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牙痛实际上是病菌侵染到了牙齿的( )
A.牙釉质 B.牙骨质 C.牙本质 D.牙髓
(3)牙齿结构中,损坏后不能再生的部分是( )
A.牙本质 B.牙骨质 C.牙釉质 D.牙髓
2
牙本质
1
牙釉质
D
C
小明吃西瓜时,不小心将一粒西瓜子咽了下去,下列西瓜子的“旅行路线”正确的是( )
A.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B.口腔→胃→食道→小肠→大肠→肛门
C.口腔→大肠→食道→胃→小肠→肛门
D.口腔→食道→胃→大肠→小肠→肛门
A
5
下列消化器官中不与食物直接接触的是( )
A.胃 B.小肠 C.口腔 D.肝脏
D
6
(中考 郴州)人吃饱时,一般是指人体消化道的某个器官中含有了较多的食物,它是( )
A.口腔 B.食道C.胃 D.大肠
C
7
(2020·张家界)若把一个成年人的小肠绒毛都展开,它的面积接近半个篮球场大小。如图是一段小肠、皱襞及小肠绒毛结构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8
A.小肠的蠕动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帮助营养物质的吸收
B.小肠内的消化液中,都含有消化酶
C.小肠绒毛璧和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壁都很薄,由一层细胞构成
D.小肠内表面有皱襞,它的表面又有很多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
【答案】B
(中考 泉州)能促进脂肪消化,但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来自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A
9
【点拨】
题图中①是肝脏,②是胃,③是胰腺,④是小肠,肝脏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消化酶。
(中考 日照)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胆汁能够促进消化( )
A.脂肪 B.蛋白质 C.淀粉 D.麦芽糖
A
10
(2020·济宁)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部分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①分泌的胆汁含有消化脂肪的消化酶
B.若②处堵塞,胆汁不能正常进入小肠
C.③能分泌胃液,并不停地收缩和蠕动
D.④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
A
11
【点拨】
①是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A错误;②是胆管,胆汁通过胆管流入小肠,若胆管堵塞,胆汁不能正常进入小肠,B正确;③是胃,胃不停地收缩和蠕动,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胃中的胃腺能够分泌胃液,C正确;④是小肠,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D正确。
氟化物与人体牙齿的抗腐蚀关系早在20世纪前叶就已经被人们了解。为了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科学家在一条有天然氟化物的河流两岸随机挑选1 000名儿童做牙齿检查,其中一半为5岁幼儿(乳牙期),另一半为12岁儿童。图中显示儿童腐烂的、掉了的
或修补的牙齿数。下
列结论错误的是( )
12
A.5岁幼儿群比12岁儿童群蛀牙多
B.使用含一定量的氟化物的牙膏可能有利于防止蛀牙
C.北岸儿童的蛀牙比南岸儿童的多
D.只有使用含氟化物的牙膏才能防止蛀牙
【答案】D
【方法规律】
本题为信息迁移题。A.由题图可知,左图的5岁组蛀牙数目多。B.5岁组和12岁组中含氟化物多的,蛀牙数都少,所以含氟牙膏可能有利于防止蛀牙。C.5岁组和12岁组北岸儿童蛀牙数都比南岸儿童多。D.图中只研究了氟化物对防止蛀牙有利,没有证据表明其他物质不能防止蛀牙。
一位同学吃西瓜时,不小心将一粒西瓜子咽了下去。下边是“西瓜子历险记”:它先遇到像轧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点将它轧得粉身碎骨;躲过一劫,又坐上了“下降电梯”;晕头转向的时候,又遇到一阵“酸雨”,后来它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很多小毛毛挠得它浑身发痒,它在这里走了很久;走出迷宫,它又差点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不知怎的,它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正被熏得要喘不过气来时,突然一阵强大的力把它从一道门里推了出来。唉,终于又见到太阳了。
13
(1)像轧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是什么?________。在哪遇到的?________。“下降电梯”是什么?________。
(2)又长又窄的迷宫是什么部位?________。
(3)它在什么地方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________。最终从哪道门里被推了出来? ________。
牙齿
口腔
食道
小肠
大肠
肛门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报道:英国一家医院的医生实施了不打开腹腔成功摘除病人阑尾的手术。医生用一根软管从病人的口腔插入,软管的前端带有微型摄像头和由细线牵引操控
的手术工具。
14
(1)如图所示是人体腹部的解剖图,图中①所示的器官叫________,它能分泌________;脂肪的消化发生在图中标号[ ]所指的器官。
(2)英国医生所使用的软管依次通过了哪些结构?口腔→咽→食道→__________________→大肠上的阑尾。
肝脏
胆汁
⑤
胃→小肠(或④→⑤)
解:利用上述技术对胆道、消化道、血管、心脏、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进行手术。例如:进行胆结石手术,或进行输尿管结石手术,或进行输卵管堵塞的疏通手术等。
(3)“异想天开、痴人说梦”常被用来讽刺思考问题不着边际的人,但想象力对科学研究十分重要,有依据地“异想天开”是值得鼓励的。请你根据上述新闻报道,思考利用上述技术还能干什么?(共35张PPT)
第2课时
课题5
浙教版 九年级
第4章 代谢与平衡
泌尿系统与水盐平衡
D
A
1
2
3
4
5
B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A
D
D
D
6
7
8
9
10
C
C
B
11
12
13
14
15
D
B
16
17
18
19
20
C
D
C
C
C
(2020 沈阳)下列不属于人体排泄途径的是( )
A.排汗 B.排尿
C.呼气 D.排便
1
D
房子不打扫,会产生垃圾。人体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也会不断产生一些代谢“垃圾”,若不及时清理,就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一般情况下,我们清理这些“垃圾”的器官是( )
①肝脏 ②肾脏 ③皮肤 ④肺 ⑤小肠 ⑥大肠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A
2
(2020 昆明)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如图所示,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图中表示肾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A
3
(2020 温州模拟)下列关于泌尿系统中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输尿管——贮存尿液
B.肾脏——形成尿液
C.尿道——输送尿液
D.膀胱——排出尿液
B
4
下列关于肾单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肾单位是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组成的
C.肾小球滤过作用形成原尿
D.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是尿素和部分水、无机盐
D
5
(中考 百色)如图是肾单位模式图,图中的①②③代表肾单位的三个结构,依次是( )
A.肾小囊、肾小管、肾小球
B.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
C.肾小囊、肾小球、肾小管
D.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D
6
(2020 湘西州)正常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这主要是因为( )
A.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B.输尿管的运输作用
C.膀胱的贮尿作用
D.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D
7
(2020 兰州)如图是正常人尿液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是( )
A.④内液体是通过a作用形成的原尿
B.b作用把所有葡萄糖、大部分水
和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回血液
C.④中液体含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D.正常人尿液的组成成分有水、无机盐和尿素
C
8
人体内无机盐的含量主要通过泌尿系统调节。此外汗液也可以排出部分无机盐,盛夏高温环境中,为及时补充因大量出汗而过多排出的无机盐,应适当补充一些( )
A.可乐 B.葡萄糖溶液
C.淡盐水 D.牛奶
C
9
在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终端流出的液体分别是( )
A.原尿、动脉血、尿液
B.动脉血、原尿、尿液
C.静脉血、原尿、尿液
D.动脉血、尿液、原尿
B
10
【点拨】
由于学生对肾脏的结构和作用不清,容易对肾脏中成分如何变化无法判断。它们的变化如下: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
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因此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中流出的液体分别是动脉血(不管是入球小动脉还是出球小动脉里面流淌的都是动脉血)、原尿、尿液。
(中考 张家界)测试某人的入球小动脉、肾小管、输尿管中的液体,发现两种成分P 和Q 浓度如下,请问P 和Q 分别是( )
A.葡萄糖和蛋白质
B.尿素和蛋白质
C.尿素和葡萄糖
D.无机盐和葡萄糖
11
B
入球小 动脉 肾小管 起始端 输尿管
P 0.03% 0.03% 0.15%
Q 7% 0.01% 0
(中考 漳州)如图为尿液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分析某健康人①②③结构中液体的物质浓度,正确的是( )
D
12
选项 物质 浓度大小
A 蛋白质 ①=②
B 无机盐 ①<②
C 葡萄糖 ②=③
D 尿素 ②<③
(2020 广东)下表是一个正常人的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检验结果(“+”表示有,“-”表示无),请判断甲、乙、丙分别是( )
A.葡萄糖、大分子蛋白质、尿素
B.大分子蛋白质、尿素、葡萄糖
C.尿素、大分子蛋白质、葡萄糖
D.大分子蛋白质、葡萄糖、尿素
D
13
物质 血浆 原尿 尿液
甲 + - -
乙 + + -
丙 + + +
(中考 湘潭)如图是正常人肾小管内某种物质的含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该物质是( )
A.尿素
B.无机盐
C.葡萄糖
D.水
C
14
对初诊为急性阑尾炎、蛔虫病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人,应分别化验他们的( )
A.血液、粪便、血液 B.粪便、血液、尿液
C.血液、粪便、尿液 D.尿液、粪便、血液
15
C
下表是对某校学生进行体检后,发现部分同学被检测指标出现异常(-表示无,+表示少量,++表示大量)。据表分析回答:
16
(1)正常尿液中除了大量水外,主要还有________和________。
(2)甲的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如果是肾脏有病变,那么可能的部位是肾单位的________处。
无机盐
尿素
肾小球
(3)医生依据乙血检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都偏低,判断他可能患有________。从平时的饮食方面,你给他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自述体检时扁桃体发炎,至今“嗓子”还疼。血检显示________数量增多,说明炎症仍存在,还需继续治疗。
贫血
多食用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或答出具体的
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的名称也正确)
白细胞
(2020 枣庄)如图是人体某结构血流示意图,其中①③表示血管,②表示相应结构。请根据图示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17
A.若②表示肾小球,则③内流尿素含量较多的静脉血
B.若②表示肾小管,则③内葡萄糖含量会降低
C.若②表示小肠,则饭后③内营养物质含量会增加
D.若②表示肺,则①是肺动脉,流鲜红色的动脉血
【答案】C
(中考 十堰)如图为血液流经人体某部位的示意图,图中a为血管。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若X为小肠,则a内流动的是静脉血
B.若X为肺,则a内流动的是动脉血
C.若X为肾小球,则a为静脉
D.若X为心脏,则a为动脉
18
C
如图为人体某一部位的血液循环示意图,C代表某器官处的毛细血管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9
(1)如果C表示人体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则B代表的血管是________;流经C后,血液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流经C后,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明显增加,这时C代表的器官是________。
肺动脉
由静脉血变为
动脉血(或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氧气的含量增加)
小肠
(3)如果C代表肾脏,当血液流经每一个肾单位时,经过______________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4)一位同学外出旅游时不慎被蛇咬伤,咬伤部位在手臂的C处,为防止蛇毒随血液经心脏扩散到全身,紧急处理时,应该用止血带扎住伤口的_____(填“m”或“n”)端。
肾小球的滤过
m
肾衰竭往往会危及患者的生命。现在可以采用人工肾代替患者已丧失功能的肾,其原理就是肾透析。如图是肾透析仪和正常人体内尿液形成的示意图。在透析仪器中,通过导管与患者的动脉和静脉相连,管内有一种半透膜,膜外是特殊药液——透析液,新鲜透析液的成分与血浆相似。
20
当患者的血液经过这些管子时,其中的废物就透过半透膜扩散到膜外透析液中,而透析液还可以向患者的血液提供人体所需要的物质。最后经过透析的、除去废物的血液再由静脉流回人体内。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新鲜透析液的成分与人体内的________相似。
(2)上述尿液形成示意图中,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A、B、C共同组成的结构是________,是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单位。
血浆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肾单位
(3)血液在流经A时,通过__________作用,除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外,血液中的其他成分都可以进入B中,形成原尿。当健康人的原尿流经C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全部________和部分无机盐,都能被重吸收回血液。
滤过
血细胞
大分子蛋白质
葡萄糖
(4)肾透析仪中与图示A的作用相似的结构是_________,它的具体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半透膜
将血液中的废物滤过到透析液中,并
将透析液中的人体所需的物质滤过到血液中(共23张PPT)
食物与营养
课题1
浙教版 九年级
第4章 代谢与平衡
C
D
1
2
3
4
5
C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A
B
B
A
6
7
8
9
10
A
C
B
11
12
(2020.贵港)下列都属于人休能源物质的一组是( )
A.糖类、无机盐、维生素
B.水、蛋白质、无机盐
C.糖类、蛋白质、脂肪
D.水、无机盐、维生素
1
C
如图是比较花生仁、大米和牛肉干三种食物所含能量多少的实验示意图。对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前所取的三种食物的质量要相等
B.实验中如果不注意挡风,会使每次测量结果偏小
C.实验是通过水温变化对三种食物所含的能量多少作出比较
D.实验中水吸收的热量等于这些食
物实际所含的能量
D
2
【方法规律】
本题运用了转换法,即通过比较水温变化来比较不同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但水吸收的热量不等于食物实际所含的能量。
(中考 盐城)青少年正处于旺盛生长发育期,需要适量的蛋白质满足骨骼、肌肉等生长发育。下列食品中能满足这一要求的
是( )
A
3
(中考 宜宾)人类的食物是由生物圈中的植物、动物等提供的,食物中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其中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和最重要的供能物质分别是( )
①糖类 ②蛋白质 ③脂肪
④水分 ⑤维生素 ⑥无机盐
A.①⑤ B.②④ C.②① D.③⑥
C
4
(中考 广州)小欣近几天刷牙都发现牙龈出血,医生建议她多吃( )
A.米饭、馒头 B.新鲜蔬菜、水果
C.鱼、肉、蛋、奶 D.奶油、巧克力
B
5
(中考 宜昌)青少年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合理营养,而很多青少年对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从而影响了身体健康。对于膳食纤维的作用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预防糖尿病,维持正常体重
B.膳食纤维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排空,可以减少患大肠癌的机会
D.有利于降低人体内过高的血脂血糖,从而维护心脑血管的健康
B
6
(2020 广州)在假期,某同学喜欢做西红柿汤面作为午餐,要使这份午餐营养搭配更全面,可增加( )
A.牛肉 B.菜心 C.馒头 D.米饭
A
7
某同学是学校有名的“小胖墩”,平时一日三餐鸡鱼肉不断,各种巧克力应有尽有。可是该同学却经常感冒,身体素质较差,生物老师对其原因的分析是营养不良。该同学缺乏的营养成分主要是( )
A.糖类 B.脂肪 C.维生素 D.蛋白质
C
8
(2020.重庆)溶陵某学校八年级的4名同学,在一次聚会中晒出了自己的早餐清单。请你根据学到的知识判断,其中营养搭配比较合理的是( )
A.肉末豆腐+蔬菜汤+白米饭
B.牛奶+面包+火腿
C.鸡腿面(鸡腿+面)
D.红烧肉+炸鸡+馒头
A
9
【点拨】
由于学生对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认识不清,配制食谱时容易不全面。健康的饮食要求食物种类尽量多些、数量适当、营养物质之间的比例合理,并且与身体消耗的营养物质保持相对平衡。B、C、D项都缺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中考 益阳)某小组探究了花生仁和核桃仁哪个含的能量多。经过三次重复实验,得出了如下表的实验数据。下列对表中实验数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a1等于a2
B.c1大于c2
C.b1等于b2
D.q1小于q2
B
10
【点拨】
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应对研究对象进行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某小组探究花生仁和核桃仁哪个含的能量多,因此实验的唯一变量是释放能量的多少,即燃烧后水温(℃)不同;其他条件,如种子质量、水量、燃烧前水温都应该相同。故A、C正确。花生含脂肪约为40%,核桃含脂肪约为70%,因此花生仁燃烧后水温比核桃仁低,即c1小于c2,测定出的热量q1小于q2,故B错,D正确。
(中考 温州)为了研究脂肪、糖类和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小明进行了系列实验:
实验一:比较三类物质所含能量的多少
①分别称取1克干燥的花生仁、大米和牛肉干,用小刀切碎;
②在试管内加入5毫升水,测量并记录试管中水的温度;
11
③将花生仁放在燃烧匙上,在酒精灯上加热,当花生仁开始燃烧时,马上放在试管下方(如图),直至花生仁燃尽,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
④分别用大米和牛肉干重复上述实
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1)实验中将花生仁等切碎更有利于充分燃烧,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切碎后能与氧气更充分接触
(其他合理表述也可)
(2)步骤③中测量并记录的实验数据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研究动物体内脂肪是否具有保温功能。
①将适量且等量的猪油放入两个相同的塑料袋,并分别在猪油中插入相同型号的温度计,封好袋口,一组放入冰箱作为实验组,另一组放在室温下作为对照组。
②每隔相同时间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③多次重复实验,得出结论。
试管中水的最高温度
(3)实验二中步骤①的设计有明显不足,请加以改进: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将
相同型号的一支温度计放入空塑料袋中,封好袋口,
作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同时放入冰箱中(其他合理表述
也可)
为探究食物中的蛋白质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40只幼鼠平均分成A、B两组,A组以糖(淀粉)、脂肪、无机盐和水饲喂,B组以A组的食物加上牛奶
进行饲喂。如图是40天内
的实验结果。试分析作答:
12
(1)该实验所检验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采用幼鼠而不用成年鼠进行实验,是因为____________
______。
(3)每组均用20只而不用1只幼鼠实验,是因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蛋白质(或牛奶)对鼠的生长发育
有影响
幼鼠生长发育
较快
样本大,实
验结果更可靠,防止实验出现偶然性,同时,如果仅
用1只幼鼠进行实验,一旦这只幼鼠发生意外,将会使
实验无法继续
【点拨】
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他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结果,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共13张PPT)
第1课时
课题5
浙教版 九年级
第4章 代谢与平衡
营养物质的利用
B
A
1
2
3
4
5
C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A
D
D
6
7
下列关于三大营养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和动物体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糖类提供的
B.在人体内,肝脏和肌肉都能够合成糖元
C.人体内的脂肪完全来自食物中的脂肪
D.在一般情况下,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同样,脂肪也可以大量转化成糖类
1
B
早晚空腹喝牛奶,不如喝牛奶时吃一些馒头等食品吸收率高,原因是前者被人体吸收的氨基酸主要被用于( )
A.氧化分解 B.合成新的自身蛋白质
C.合成脂肪 D.以上三项都不是
A
2
北京鸭在育肥期要填饲过量的糖类饲料,减少运动,从而使鸭在短期内变成肥鸭。这说明( )
A.糖类可以转化为脂肪
B.糖类可以转化为糖元
C.糖类可以转化为蛋白质
D.糖类可以转化为能量
A
3
下列叙述中,与人体血糖含量保持稳定的生理因素有关的是( )
①血糖含量高时,部分血糖转化为肝糖元和肌糖元;②血糖含量高时,部分血糖转化为脂肪;③血糖含量高时,人体加速运动消耗血糖;④血糖含量低时,肌糖元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⑤血糖含量低时,肝糖元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②③④
C
4
【点拨】
本题考查血糖含量保持稳定的原因。人体中血糖含量一般维持在90毫克/100毫升,当血糖含量增加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促使多余的血糖变成糖元,储存起来,或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当血糖含量降低时,肝糖元又会转化为血糖,而肌糖元不能发生可逆转化。
一个人生病发烧以后会逐渐消瘦,原因是( )
A.人体只合成新的组成物质
B.人体只氧化分解身体内原有的物质
C.人体合成新的组成物质大于分解身体内原有的物质
D.人体合成新的组成物质小于分解身体内原有的物质
D
5
(应用题)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缺乏锻炼等因素的影响,肥胖已渐渐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如何控制体重和科学减肥已成为当前医学保健的重要课题。你认为以下措施中属于科学减肥的是( )
A.节食 B.吃减肥药
C.针灸减肥 D.适当的体育锻炼
D
6
喜食肉类的某同学最近因身体质量增加太快而苦恼。他认为是因为过多地食用猪肉等高蛋白质的食物而导致身体质量增加太快,于是他想“为了减轻身体质量,应当少吃猪肉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而应多吃米饭等含糖类丰富的食物”。随后他就主要摄入富含糖类的食物,而基本不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并且每天摄入食物的质量与以前相同。下表是他在改变主吃食物前后一段时间内的数据,请根据这些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7
时间 开始 2个 月后 4个 月后 6个 月后 8个
月后
主要摄入富含蛋白质食物时的身体质量(千克) 60 61 61.5 62 63
主要摄入富含糖类食物时的身体质量(千克) 63 65 68 70 71
(1)该同学的假设是否正确?
解:不正确。
(2)你得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必须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每两个月的身体质量以主要摄入富含糖类食物时增加更快。
(3)根据上述数据,如果该同学要减轻身体质量,在饮食方面你的建议是什么?
解:应减少富含糖类食物的摄入量,要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适当减少食物的总摄入量。(共28张PPT)
浙教版 九年级
第4章 代谢与平衡
全章高频考点专训
相关重要的生物实验
专训
C
C
1
2
3
4
5
D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C
D
60 ℃
6
7
8
9
10
11
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实验中,小明提出的问题是“花生仁与核桃仁哪个含能量多”。在他制订的计划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试管中加入同样多的水,并插入温度计
B.实验前安装好实验装置,并测量水温
C.取一个花生仁和一个核桃仁作为实验材料,燃烧后比较水温升高的差异
D.重复实验3次,取平均值进行比较
C
1
制作血涂片时,下面哪种推片方式是正确的( )
C
2
【点拨】
滴一滴血在干净载玻片右端,取一边缘光滑平齐的玻片作为推片,推片与载玻片成20°~30°角,并与血滴接触,使血滴在玻片边缘散开,迅速将玻片推向左方,做成一均匀和厚度适中的血涂片。
(2020 昆明)在“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中,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 )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小动脉
C
3
(中考 天门)此表是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同学的实验记录,该生物兴趣小组探究的课题是( )
4
试管编号 一号 二号 三号 四号
加入物质 馒头碎屑 2 mL唾液 馒头碎屑 2 mL清水 馒头块 2 mL唾液 馒头碎屑
2 mL唾液
温度 37 ℃ 37 ℃ 37 ℃ 5 ℃
时间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加入碘液 后的现象 不变蓝 变蓝 变蓝 变蓝
A.探究唾液对馒头中淀粉的消化作用
B.探究牙齿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
D.以上三项都是该生物兴趣小组探究的课题
【答案】D
(中考 贵阳)实验课上,王老师用新鲜的猪心脏做心脏灌注实验(如图),若将水从肺静脉灌入,水将流出的血管是( )
A.上腔静脉
B.下腔静脉
C.肺动脉
D.主动脉
D
5
【点拨】
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
如图所示,甲是血液分层图,乙为显微镜下看到的血涂片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6
(1)血液分层后,上层[B]是__________,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2)当人体被病菌感染而发炎时,图中[C]__________的数目会显著增加,并集中到感染部位吞噬病菌。
血浆
白细胞
(3)能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物质的血细胞是[D]________。
(4)同一视野中数量最多的是[A]__________,功能是携带氧,与[C]相比较其显著特征是没有____________。
血小板
红细胞
细胞核
(2020 黑龙江)如图是心脏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7
(1)心脏壁主要由________组织构成。
(2)与右心室连通的血管是________(填标号)。
(3)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③内流动的是________(填“动脉血”或“静脉血”)。
(5)晓红患有肾炎,如果在手背处进行静脉注射,药液到达患处前,先到达心脏的哪个腔?________(填标号)
肌肉
②
防止血液倒流
回心房,保证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
动脉血
C
加酶洗衣粉是在合成洗衣粉中加入0.2%~0.5%的酶制剂制成的。某自然科学兴趣小组就某种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与水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每次实验所选的衣料、奶渍的面积、洗衣粉的用量和用水量均相同,测得这种加酶洗衣粉在不同水温条件下除去衣服上的奶渍所需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8
水温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除去奶渍所需的时间 28秒 12秒 6秒 4秒 12秒 17秒
根据表中有关实验数据判断,用这种加酶洗衣粉除去奶渍效果最好的水温条件可能是________。
60 ℃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从“葡萄、花生仁、核桃仁、小西红柿”中选取“花生仁、核桃仁”,按如图实验装置探究食物中储存的能量,重复三次,记录并计算,数据如表。请回答:
9
实验 次数 1克花生仁燃烧放出 的能量(单位:千焦) 1克核桃仁燃烧放出
的能量(单位:千焦)
1 9.58 12.39
2 9.85 13.86
3 9.76 13.86
(1)选用“花生仁、核桃仁”实验,是因为它们更容易________,有利于实验操作。
(2)在对表中数据处理时,应取________值,减少误差。
(3)同学们查阅资料发现:1克花生仁储存的能量是25千焦、1克核桃仁储存的能量是32千焦。排除操作不当的影响,请你帮忙分析他们测得数据偏低的原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点即可)。
燃烧
燃烧
由于有热量
散失,因此实际数据比表格中各组测量数据都高
为探究植酸酶对鲈鱼生长的影响,某科研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10
10
实验步骤 具体操作
①饲料配制 在每千克普通饲料中添加200 mg植酸酶,配制成加酶饲料,并将加酶饲料和普通饲料分别制成大小相同的颗粒,在不高于某一温度下烘干后储存
②鲈鱼饲养 挑选体格健壮、大小一致的鲈鱼苗,在两个相同的海水鱼池中各随机放养600尾,给一个鱼池的鲈鱼定时投喂适量的普通饲料,给另一个鱼池的鲈鱼同时投喂等量的________
③结果记录 8周后,从每个鱼池中随机取20尾鲈鱼称量,结果显示,对照组、实验组鱼的平均增重率分别为759.3%、947.2%
请根据以上实验回答:
(1)在烘干加酶饲料时,要在不高于某一温度下进行,若温度过高,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空白处应填写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的结果,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酶失去活性
加酶饲料
植酸酶能够促进
鲈鱼的生长
酶的催化效率不仅与温度、酸碱度有关,还与离子种类有关,如氯离子(Cl-)能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铜离子(Cu2+)能降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钠离子(Na+)对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无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硫酸根离子(SO2-4)能否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小柯进行了如下实验:
11
第1步:取2支洁净的试管,按下表中从左到右的顺序将样品加入到相应的试管中。
第2步:在2支试管中各加入1 mL稀释的唾液,然后摇匀。
第3步:将2支试管同时进行37 ℃的水浴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试管号 1%淀粉溶液 1%稀硫酸 蒸馏水 碘液
1 2 mL 0 1 mL 2滴
2 2 mL 1 mL 0 2滴
(1)小柯的实验还不能确定硫酸根离子(SO2-4)能否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如何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硫酸根离子(SO2-4)能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那么小柯改进实验后的现象应是______________。
将1 mL 1%稀硫酸改为1 mL 1%硫酸钠溶液
2号试管先褪色
(3)第3步操作中,另有一同学小妍把2支试管同时分别握在左、右手心里,也达到了相同的实验效果。请分析小妍这种做法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简单方便,不需加热,节约能源,
利用手心温度接近37 ℃即可完成(答案合理即可)
【点拨】
设计对照实验时不能存在其他干扰离子,加入1%稀硫酸不但加入了硫酸根离子同时也带入了氢离子,所以在不知道氢离子对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有无影响的前提下,不可以加入稀硫酸,结合题干中钠离子对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无影响,所以此处应该用1 mL 1%硫酸钠溶液。(共13张PPT)
第3课时
课题5
浙教版 九年级
第4章 代谢与平衡
代谢的多样性
A
D
1
2
3
4
5
A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C
B
B
6
7
8
下列有关新陈代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在睡觉时新陈代谢暂时停止
B.新陈代谢是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控制下进行的
C.把物质分解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属于异化作用
D.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使细胞内的物质不断更新
1
A
在大米和面粉中生活的“米虫”一生都不需要“饮水”,也吃不到含水丰富的食物,可它们仍然能正常生活,其原因是( )
A.米虫的生命活动不需要水
B.米虫从空气中吸收水分
C.米虫消化淀粉时能产生水
D.米虫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水
D
2
生物的代谢活动主要包括( )
A.消化和吸收
B.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C.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D.吸收和代谢
C
3
下列生物中,与人的新陈代谢类型不同的是( )
A.乳酸菌 B.青霉 C.变形虫 D.菟丝子
A
4
当人体深而窄的伤口内部感染了破伤风杆菌后,伤口坏死组织增多,破伤风杆菌大量繁殖。这种细菌的代谢方式应属于( )
A.异养需氧型 B.异养厌氧型
C.自养需氧型 D.自养厌氧型
B
5
培养单细胞绿藻和单细胞酵母菌的培养液,在所含成分上最大的区别是( )
A.前者必须含有机成分
B.后者必须含有机成分
C.前者可以不含无机盐
D.后者可以不含无机盐
B
6
在营养丰富、水分充足、气温适宜的黑暗密闭环境中,分别培养乳酸菌、蜗牛、蚯蚓、酵母菌、甲烷杆菌、苔藓等几种生物,你能说出它们之中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还有谁能活着吗?
解:乳酸菌、酵母菌、甲烷杆菌
7
【点拨】
因为自养型生物要利用阳光来进行光合作用以制造营养物质,所以在没有阳光的环境下是不能长期生存的,而异养型生物的生存不必依靠阳光,只要有现成的有机物就行。另一方面,需氧型生物必须要有充足的氧气,而厌氧型生物在无氧的环境中反而生活得更好。两方面结合起来,本题的答案为:乳酸菌、酵母菌、甲烷杆菌。
用葡萄糖培养液培养某种单细胞真菌M,测得不同氧含量下CO2释放量与酒精生成量,如图所示。
8
(1)本实验说明,M菌在氧含量低时,主要进行________;随着氧浓度的增大,________增强,________受到抑制。
(2)M菌的代谢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
(3)当M菌密度较小时,怎样才能获得较多的酒精?
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异养需氧型、异养厌氧
解:先通入空气,使M菌大量繁殖,再密封起来使之进行无氧呼吸。
【点拨】
由图中曲线可知,M菌在含氧量低时,CO2释放量较小,而酒精量较多,说明此时主要是进行无氧呼吸。随着氧含量增加,CO2释放量增加,而酒精生成量减小,说明有氧呼吸增强,无氧呼吸受到抑制。因此M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和异养厌氧型两种。(共38张PPT)
第3课时
课题2
浙教版 九年级
第4章 代谢与平衡
酶的催化作用
A
D
1
2
3
4
5
B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D
C
D
D
6
7
8
9
10
D
D
D
11
12
13
14
15
D
D
16
17
淀粉能够在人的口腔中转变为糖,是因为人的唾液中含有( )
A.唾液淀粉酶 B.胰淀粉酶
C.胰脂肪酶 D.胰蛋白酶
1
A
胰液中含有的酶的作用是( )
A.消化糖类
B.消化蛋白质
C.消化脂肪
D.以上都有
D
2
果酒放久了易产生沉淀,如果加入蛋白酶就可使沉淀消失,而加入其他酶则无济于事。这一事实说明( )
A.酶是一种蛋白质
B.酶的催化效率高
C.酶的催化受酸碱度的影响
D.酶具有专一性
D
3
(中考 苏州)如图是某同学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的实验操作过程,下列各项关于实验结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1变蓝,2变蓝
B.1变蓝,2不变蓝
C.1不变蓝,2变蓝
D.1不变蓝,2不变蓝
B
4
【点拨】
由于1号试管没有滴加唾液,没有淀粉酶,淀粉没有被消化,所以滴加碘液会变蓝,而2号试管中滴加了唾液,淀粉被消化,所以滴加碘液不变蓝。
在一块含有淀粉的琼脂块的四个圆点位置,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图所示。将上述实验装置放入37 ℃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小时后,用碘液滴在琼脂块的四个圆点上,可见其上面呈蓝色的斑块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C
5
【点拨】
酶具有专一性、在适宜的温度和pH下具有高效性。1处由于唾液淀粉酶在酸性条件下失活,淀粉不被分解,因此遇碘液变蓝;2处唾液淀粉酶在高温条件下变性失活,淀粉不被分解,因此遇碘液变蓝;3处蔗糖酶不能催化分解淀粉,也会变蓝;4处唾液中唾液淀粉酶会将淀粉分解,加碘液不变蓝。
下表是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实验记录,请问该小组同学探究的课题是( )
6
试管编号 甲 乙 丙 丁
加入物质 糨糊、 唾液 糨糊、唾 液、盐酸 糨糊、 唾液 糨糊、
唾液
温度 37 ℃ 37 ℃ 100 ℃ 0 ℃
时间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加入碘液后 的现象 不变蓝 变蓝 变蓝 变蓝
A.探究唾液能否消化淀粉
B.探究淀粉遇碘能否变蓝色
C.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
D.探究盐酸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
【答案】D
(2021 宁波模拟)如图,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加快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其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酶加快反应速率随pH或温度的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7
A.在A点适当提高温度或在B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都将增大
B.图中E点代表该酶的最适pH,H点代表该酶的最适温度
C.研究淀粉酶或过氧化氢酶参与的酶促反应,均可得到如图曲线
D.短期保存该酶,适宜条件对应于图中的D、H两点
【答案】D
【点拨】
甲曲线是最适温度下测定的,在A点无论提高还是降低温度都只会使酶反应速率下降;B点是最适温度下酶的反应速率达到饱和的点,增加酶浓度不能使反应速率增大,A错误;图中丙曲线最后反应速率为零,由此可判断其代表的是该酶加快反应速率随pH变化趋势,所以乙曲线代表该酶加快反应速率随温度变化趋势,图中H点代表该酶的最适pH,E点代表该酶的最适温度,B错误;过氧化氢酶参与的酶促反应,温度升高也可使得过氧化氢分解,C错误;短期保存酶应该在最适pH、低温下保存,D正确。
胃液中的胃蛋白酶进入小肠后,催化作用大大降低,原因是( )
A.酶发挥催化作用只有一次
B.胃蛋白酶被小肠稀释
C.小肠内的温度高于胃内的温度
D.小肠内的酸碱度比胃内的酸碱度高
D
8
【点拨】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由于学生混淆无机催化剂和生物催化剂的特点,容易出错。生物催化剂酶具有专一性,以及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的酸碱度下具有高效性。
人发高烧时,常常没有食欲,最根本的原因是( )
A.所吃的食物不能被消化
B.胃肠蠕动减慢
C.体内食物残渣排出受阻
D.体温过高,消化酶活性受影响
D
9
10
(杭州月考)某种生物活性洗衣粉包装袋上印有以下资料,下列对资料信息理解有误的是( )
【成 分】蛋白酶0.2%
【用 法】洗涤前将衣服浸于有洗衣粉的水中数小时
使用温水效果最佳
切勿用60℃以上的水
A.这种洗衣粉可清除衣服上的奶渍
B.这种洗衣粉对清除衣服上的油渍效果不佳
C.该蛋白酶在60℃以上将会失去活性
D.这种洗衣粉可以洗涤羊毛、真丝等各种衣料
【答案】D
(中考 衢州)某药品部分说明书如图,阅读后回答:
【成 分】每片含胰酶300毫克,胃蛋白酶13毫克。
【性 状】本品为肠溶衣与糖衣的双层包衣片。
【适应症状】消化不良,食欲缺乏。
【注意事项】服用时切勿嚼碎……
11
(1)根据营养素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先后顺序,药品“内层包衣”里的酶是______________。
(2)胰酶中的胰脂肪酶帮助脂肪最终消化为_____________。
(3)该药品嚼碎后服用会影响药效,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胰酶
甘油和脂肪酸
胰酶的成分是
蛋白质,胰酶会在胃中被初步消化而失去活性,从而影
响药效(或在胃液酸性条件下,胰酶活性会受影响,从
而影响药效)
(2020 宁波模拟)如图,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乙表示将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麦芽糖的积累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12
①图甲中T0为淀粉酶的最适温度
②图甲中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极低的原理不同
③图乙A点可能对应图甲中的温度为T0
④图乙中Tb~Tc麦芽糖积累量相同说明此时酶活性最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点拨】
①T0时,淀粉酶的活性最高,所以T0为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故①正确;②Ta时淀粉酶催化效率极低,原因是低温降低酶的活性;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极低,原因是高温使酶变性失活,可见二者对酶的影响有本质的区别,故②正确;③图乙中A点时麦芽糖的积累速度最快,说明A点可能对应的温度为T0,故③正确;④图乙中Tb~Tc曲线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麦芽糖的积累量不再上升,说明酶已经因高温而变性失活,故④错误。
如图为某同学利用4种不同的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结果,其中温度梯度选择不当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D
13
新鲜荔枝是水果中的佳品,它的果皮中存在着一种酶,采摘后能够促使果皮变成褐色,影响保鲜效果。为了探究温度对这种酶活性的影响,小明选择产地、品种相同,大小、成熟度基本一致,且无损伤的新鲜荔枝,分成数量相同的6组装入保鲜袋中,贴好标签,分别
放入不同温度的恒温箱中。5天后,
取出荔枝,测定褐变面积并制成柱
状图(如图所示)。请根据实验回答:
14
(1)荔枝果皮内这种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为提高荔枝的保鲜效果,选择的温度范围应在________(填字母)之间。
A.5 ℃~15 ℃ B.15 ℃~25 ℃
C.25 ℃~30 ℃
温度越高,酶的
活性越大
A
在探究“温度影响酶催化作用”的活动中,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步骤1:取三支编号为 a、b、c的洁净试管并分别注入1%淀粉溶液2毫升。
步骤2: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毫升新鲜的唾液,并摇匀。
步骤3:将三支试管分别放入盛有沸水、恒为37 ℃的温水和冰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
步骤4:在三支试管中各滴加1滴碘液,并摇匀。
步骤5:观察并记录这三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15
(1)在步骤4中,如果试管中滴入碘液后,溶液变成蓝色,说明该溶液中存在____________。
(2)该同学按上述方案进行实验,发现在三支试管中滴入碘液后,溶液都没有变成蓝色,针对这个问题,应对此实验方案作出的改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淀粉
将步骤2与步骤3对调
(3)为了进一步探究唾液淀粉酶在25 ℃和37 ℃时的催化能力,按正确的方法实验,则可通过观察并比较实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唾液淀粉酶在这两种温度时的催化能力强弱。
蓝色褪去需要的时间
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1)取甲、乙两支试管,分别加入1%淀粉溶液各4毫升。(2)甲试管内加入2毫升唾液,乙试管内加入2毫升蒸馏水。(3)同时将两支试管置于37 ℃的温水中恒温10分钟后取出,分别滴加1滴碘液。(4)观察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6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请设计一张实验记录表,将实验步骤及正确操作后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填入表中。
探究唾液淀粉酶是否能催化淀粉的
分解
(3)有同学认为设计上述实验时,应确保甲、乙两支试管中的pH相同,但不必考虑pH大小。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________,说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不正确
pH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
实验失败
为了探究酸碱性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小明利用蒸馏水、1%淀粉溶液、稀释的唾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碘液等材料进行实验。请你完成相应的实验设计和问题分析。
17
【实验设计】
实验操作 设计要求
步骤一:取3支洁净的试管标为A、B、C,在各试管中分别加入1%淀粉溶液2毫升;在A试管中加入1毫升稀盐酸和1毫升唾液;在B试管中加入1毫升氢氧化钠溶液和1毫升唾液;在C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置
对照
实验
1毫升蒸馏水和1毫升唾液
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控制
实验
条件
步骤三:10分钟后,往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获取
实验
证据
同时将3支试管放入37 ℃的水中,恒温水浴
【问题分析】 正确操作后,小明观察到A试管呈蓝色,而B试管没有出现预期的蓝色。他想:为什么B试管不呈蓝色?他推测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或者B试管中液体碱性太弱。在老师的帮助下,他证实了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且B试管中液体碱性强度足以抑制酶的催化作用。请你对B试管没有出现蓝色作出一种合理的猜测: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碘液可能
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或淀粉溶液可能与氢氧化钠发生
了反应)
【点拨】
步骤一: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实验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步骤二:要设置相同的实验条件,就必须控制温度相同。问题分析:可以从试管中所含有的物质之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入手分析。(共40张PPT)
第3课时
课题3
浙教版 九年级
第4章 代谢与平衡
血液循环
D
A
1
2
3
4
5
A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A
D
B
D
6
7
8
9
10
C
A
A
11
12
13
14
15
A
C
16
17
18
19
20
C
B
A
C
B
21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动脉血和静脉血二者的主要差异是( )
A.动脉血在动脉中流动
B.动脉血含养料较丰富
C.动脉血颜色较暗
D.动脉血含氧较多
1
D
(中考 自贡)人体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下面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肺循环时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B.体循环时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C.经过肺循环后,血液由原来的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D.经过体循环后,血液由原来的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A
2
(中考 怀化)血液通过肺循环后,其成分的变化是( )
A.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B.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C.养料增多,废物减少
D.养料减少,废物增多
A
3
(2020 遂宁)如图是血液循环示意图,1~4表示与心脏相连的血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1、3均是静脉,内部的血液是
静脉血
B.2、4管壁厚、弹性大,与内部
血压高相适应
C.左心室的壁最厚,与远距离输送血液相适应
D.图中实线表示体循环途径,虚线表示肺循环途径
A
4
【点拨】
由分析可知,1肺静脉里流着动脉血,3上下腔静脉里流着静脉血,A错误;2肺动脉、4主动脉管壁厚、弹性大,与内部血压高相适应,B正确;左心室收缩是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输送血液的距离最长,所以左心室的壁最厚,C正确;图中实线表示体循环途径,虚线表示肺循环途径,D正确。
(2020 宁夏)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流动的共同规律是( )
A.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室
B.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
C.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D.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D
5
某同学上肢伤口感染,在其臀部注射药物,药物到达伤口经历的循环路线是( )
A.只经过体循环
B.先体循环,接着肺循环,后体循环
C.只经过肺循环
D.先肺循环,接着体循环,后肺循环
B
6
【点拨】
某同学上肢伤口感染,在其臀部注射药物后,药物被臀部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经过下肢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此段属于体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此段属于肺循环)→左心室→主动脉→上肢动脉→上肢毛细血管(伤口处)(此段属于体循环)。所以某同学上肢伤口感染,在其臀部注射药物后,药物到达伤口经历的循环路线是先体循环,接着肺循环,后体循环。
下列有关心率和脉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心率随着人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以及运动状态不同而不同
B.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的正常心率,平均每分钟约75次
C.正常人每分钟脉搏的次数与心跳的次数一致
D.一般通过切脉来获得心率,切脉的位置是手腕处的静脉
D
7
两千多年前,扁鹊用“切脉”的方法诊断疾病,这是因为每分钟内脉搏的次数( )
A.与心跳次数一样
B.比心跳次数略少
C.比心跳次数略多
D.无论怎样都不会
A
8
下列有关血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血液循环中血液对动脉和静脉血管的侧压力,叫做血压
B.心室收缩时,血压升高到的最高值叫做舒张压
C.一个人如果血压经常超过18.7/12 kPa,则认为是高血压
D.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C
9
下列血管中,流着动脉血的是( )
A.肺静脉 B.肺动脉
C.上腔静脉 D.下腔静脉
A
10
【点拨】
由于学生仅从字面上对动脉血和静脉血进行调解,很容易误认为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进行理解,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事实上,动脉里面不一定流有动脉血,静脉里面不一定流有静脉血。如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
(2020 滨州)如图是心脏、血管示意图,其中“→”表示血流方向。若手背静脉注射药物运送到咽喉部病灶,所经过路线最合理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丙→乙→丁→甲
C.丙→甲→乙→丁 D.丁→乙→甲→丙
11
C
【点拨】
手背静脉注射药物要想到达咽喉部的病灶处,要先经过体循环,再经过肺循环,最后经过体循环才能由手背到达咽喉部,具体途径是:手背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咽喉部毛细血管,药物需要两次经过心脏,一次经过肺才能到达咽部病灶。
分析题图,甲是将血液由心脏射出的血管,是动脉血管,乙是将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血管,丙是将血液由分支汇集到主干的血管,是静脉血管,丁是毛细血管,根据血液的循环途径可以判断,若手背静脉注射药物运送到咽喉部,所经过路线最合理的是:丙→甲→乙→丁。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灰霾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比沙尘暴还大。世界公认PM2.5是造成灰霾天的主要因素。PM2.5可直接进入肺,它随着血液循环首次经过如图中心脏各腔的先后顺序是( )
A.B→D→A→C
B.A→B→C→D
C.A→C→B→D
D.B→C→A→D
A
12
【点拨】
PM2.5吸入人体后,首先进入肺,经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进入肺静脉,然后依次流经: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即PM2.5经过心脏的先后顺序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请回答下列有关血液循环的问题。
13
(1)观察图,完善一个红细胞从6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所经历的路径:6→主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________(填数字)。
(2)在上述的循环途径中,血液中营养物质主要在流经__________________时增加。
(3)图中2与所连的血管之间有____________,可防止血液倒流。
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
1
小肠
动脉瓣
(2020 娄底)人体血液流经某器官时氧气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该器官是( )
A.骨骼肌
B.肺
C.小肠
D.肾
B
14
【点拨】
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肺泡里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进而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因此血液流经肺泡毛细血管时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观察该图,该物质为氧气,所以该器官是肺。
人体内静脉血变为动脉血,是由血液流经某一部分毛细血管实现的,它是( )
A.鼻腔黏膜毛细血管
B.消化道壁毛细血管
C.肺泡壁毛细血管
D.组织间毛细血管
15
C
(中考 广东)下表中是人体不同部位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值,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①代表肺静脉内血液
B.②表示肺泡处
C.③代表组织细胞
D.④表示流经大脑的血液
16
C
物质 ① ② ③ ④
氧气 40 98 30 102
二氧化碳 46 42 50 40
【点拨】
动脉血比静脉血氧气含量高,二氧化碳含量低。经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含氧气少、二氧化碳多的静脉血,变成含氧气多、二氧化碳少的动脉血,因此肺泡内氧气含量最多,二氧化碳含量最少。营养物质的氧化分解在组织细胞中进行,因此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最高。通过表格信息可知,①③氧气含量低于二氧化碳的量,属于静脉血,②④氧气含量高于二氧化碳的量,属于动脉血,结合选项进行解答。
(2020 宁波月考)如图是人体某处物质交换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血管是小动脉
B.图中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C.气体交换后,组织细胞内含氧量升高
D.气体交换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17
A
如图所示为人体血管中血液内的O2和CO2含量的变化。图中的A为肺动脉。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8
(1)曲线a表示的是________在血液中含量的变化。
(2)曲线b在B段血管处迅速下降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曲线a所表示的气体在血液内主要是与________结合而被运输。
(4)B代表的血管类型为________。
O2
血液在肺泡毛细血
管处进行气体交换
血红蛋白
毛细血管
【点拨】
因为A处血管是肺动脉,血液流往肺导致O2含量增加,CO2含量降低,所以a应是O2,B是肺部毛细血管。
(中考 淄博)如图中,图甲X表示人体某器官,①②表示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图乙表示血管①②中血液的气体含量,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血管①为肺动脉
B.血管②为体静脉
C.血管②内流动脉血
D.X表示肺
19
B
【点拨】
根据图甲中的血液流动方向可知:①是动脉血管,②是静脉血管;从图乙可知:①血管中流静脉血,因为氧气含量少,二氧化碳含量多;②血管中流动脉血,因为氧气含量丰富,二氧化碳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断:血管①为肺动脉,血管②为肺静脉,血管②内流动脉血,X表示肺。
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气体在人体内的两个交换过程,PO2和PCO2分别代表血液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压力(压力越大,浓度越高),括号内的数字单位是千帕(kPa)。请回答:
20
(1)通过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压力(浓度)变化,可以判断图甲中血液的流动方向________________。
(2)气体在人体内的交换,是以____________形式实现的。
(3)图乙中,血管D与血管C相比,血管D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
气体扩散
管壁厚、弹性大
(4)如果图乙表示肾脏处的气体变换,血管A与血管C相比较,其内流动的血液的主要差别是血管A内的血液________________。
(5)气体进出肺泡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_____。
营养物质较多
肺的通气
【点拨】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与肺泡进行了气体交换,肺泡里的氧气进入了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了肺泡内,使静脉血变为动脉血。气体扩散的原理是: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大的地方向浓度小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图甲血液中二氧化碳压力由6.33 kPa变为3.33 kPa,表明二氧化碳扩散到了肺泡内,氧气压力由5.33 kPa变为13.33 kPa,表明氧气从肺泡扩散到了血液中,因此通过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压力(浓度)变化,可以判断图甲中血液的流动方向为由A→B。然后据此分析。
人体血液循环是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一个封闭式的循环运输管道。
(1)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的房室瓣、动脉瓣和静脉瓣保证了血液____________。
21
不倒流
(2)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其特点是:只允许红细胞________通过;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________。当血液流经大脑毛细血管时,血液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行
很慢
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共29张PPT)
能量的获得
课题4
浙教版 九年级
第4章 代谢与平衡
C
B
1
2
3
4
5
D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D
B
A
A
6
7
8
9
10
D
D
A
11
12
13
14
15
D
B
16
17
A
D
C
(2020 广州)呼吸作用的实质是( )
A.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B.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1
C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呼吸作用对生物本身的意义是( )
A.能释放热能,保持体温
B.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能分解有机物
D.能与光合作用保持平衡
B
2
(2020 垫江县)呼吸作用的产物是( )
①水,②二氧化碳,③氧气,④淀粉,⑤能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⑤
D
3
在激烈的篮球比赛中,人体骨骼肌细胞获取能量的方式是( )
A.只有无氧呼吸
B.主要是无氧呼吸
C.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并重
D.主要是有氧呼吸
D
4
人在剧烈运动时,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状态下的骨骼肌细胞可以通过无氧呼吸获得少量的能量,此时葡萄糖变为( )
A.酒精 B.乳酸
C.酒精和二氧化碳 D.乳酸和二氧化碳
B
5
为延长水果的贮藏时间,常向贮藏室中通入N2和CO2,其目的是( )
A.抑制有氧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B.抑制无氧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C.促进有氧呼吸,保持一定的贮藏温度
D.促进无氧呼吸,保持一定的贮藏温度
A
6
利用发酵技术生产下列食品时,都是利用酵母菌发酵作用的是( )
A.啤酒、面包、馒头
B.白酒、白糖、味精
C.酸菜、酸奶、醋
D.米酒、馒头、酱油
A
7
制作发酵食品的正确操作步骤是( )
A.灭菌、发酵、接种、密封
B.密封、灭菌、接种、发酵
C.灭菌、密封、发酵、接种
D.灭菌、接种、密封、发酵
D
8
【点拨】
制作发酵食品时首先要把材料煮熟,相当于高温灭菌,以免杂菌的污染,然后进行冷却,防止温度过高杀死进行发酵的微生物,然后再接种上用来发酵的菌种,用于发酵的微生物多是厌氧的,因此发酵过程要密封,以创造无氧的环境,利用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发酵。
在制作泡菜时,泡菜罐必须密封,其原因是( )
A.防止产生乳酸
B.防止泡菜萎蔫
C.防止水分蒸发
D.防止有氧时,乳酸菌不能发酵
D
9
关于动物呼吸器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外骨骼是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
B.鳃是绝大多数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
C.陆生动物绝大多数用肺呼吸,也有用气管呼吸的,如蝗虫
D.有用皮肤和体壁呼吸的,也有用皮肤辅助呼吸的,如蚯蚓靠湿润的体壁呼吸
A
10
(中考 太原)如图是探究气体进出蝗虫身体部位的小实验,两个试管中都灌满了水,一段时间后,得到的实验结果应是( )
A.甲蝗虫死亡,乙蝗虫存活
B.甲蝗虫存活,乙蝗虫死亡
C.甲、乙蝗虫都死亡
D.甲、乙蝗虫都存活
11
B
【点拨】
蝗虫的呼吸器官是气管,但外界气体进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是气门,位于蝗虫的胸腹部。蝗虫甲:头部深深浸入水中,呼吸正常进行,不会窒息而死。蝗虫乙:胸腹部全部浸没在水中,只露出头部,无法进行呼吸而死亡。
与无氧呼吸相比,有氧呼吸的特点是( )
A.需要酶的参与
B.分解有机物
C.释放能量
D.有机物彻底氧化
D
12
【点拨】
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放出二氧化碳并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无氧呼吸是指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并释放较少能量的过程。因此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关键点是有机物是否彻底氧化。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用可再生资源,我国正式开展实施“玉米转化汽油醇”工程。汽油醇主要是由汽油与乙醇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下列反应与“玉米转化汽油醇”这项技术直接相关的是( )
A.水+二氧化碳――→有机物+氧气
B.糖类+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C.葡萄糖――→乳酸+能量(少量)
D.葡萄糖――→酒精(乙醇)+二氧化碳+能量(少量)
D
13
光照
叶绿体
酶
酶
酶
测定3种类型细菌对氧的需求,让它们在3支不同的试管中生长,如图所示为细菌的生长层。据此判断:只能在有氧培养基中繁殖、只能在无氧培养基中繁殖、在有氧和无氧的培养基中都能繁殖的细菌依次是( )
A.3、1、2 B.3、2、1
C.1、2、3 D.1、3、2
A
14
【点拨】
由题图信息可知,只能在有氧培养基中繁殖的是细菌3;只能在无氧培养基中繁殖的是细菌1;在有氧和无氧的培养基中都能繁殖的是细菌2。
运动员在进行不同项目运动时,机体供能方式不同。对三种运动项目的机体总需氧量、实际摄入氧量和血液中乳酸增加量进行测定,结果如下:
15
运动项目 总需氧量 (升) 实际摄入 氧量(升) 血液乳酸
增加量
马拉松跑 600 589 略有增加
400米跑 16 2 显著增加
100米跑 8 0 显著增加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马拉松跑、400米跑、100米跑运动过程中机体的主要供能方式分别是( )
A.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有氧呼吸
B.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有氧呼吸
C.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无氧呼吸
D.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C
【方法规律】
本题运用比较法解答。一是考查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不同特征,二是考查对数据的分析能力。从题表中数据可知,马拉松跑中总需氧量为600升,实际摄入589升,基本上满足了运动所需,另外乳酸产生很少,所以主要供能方式应属于有氧呼吸。400米跑中需氧16升,实际摄入只有2升,而100米跑中需氧8升,实际几乎无摄入。两个项目的乳酸大量增加,因此这两个项目的主要供能方式属于无氧呼吸。
如图所示是水螅和乳酸菌的呼吸强度与氧浓度的关系,其中表示水螅的曲线是________,它所进行的呼吸方式为____________;表示乳酸菌的曲线为________,它所进行的呼吸方式为____________,判定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乙
有氧呼吸
甲
有氧呼吸
氧浓度越高,呼吸强度反而越低
【点拨】
水螅是动物,需要氧气维持生命,所以应该是乙;而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所以是甲。
某实验小组为了验证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设计了下表中的实验方案:在四个相同的瓶子中分别装入等量的相应物质,搅拌均匀,在四个瓶口处套上相同的气球并密封,置于相应温度下,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如下现象。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7
装置 物质 温度 现象
① 水+葡萄糖+酵母菌 22 ℃~30 ℃ 有气泡产生,气球胀大
② 水+葡萄糖 22 ℃~30 ℃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不胀大
③ 水+酵母菌 22 ℃~30 ℃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不胀大
④ 水+葡萄糖+酵母菌 0 ℃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不胀大
(1)表中可作为验证酵母菌发酵作用的一组对照实验是________(填装置序号),你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中可以作为探究影响酵母菌发酵因素的一组对照实验是________(填装置序号),探究的因素是________。
①和②
酵母菌能将葡萄糖分解,产生气体(二氧化碳)
①和④
温度
(2)请根据上述实验推断出酵母菌发酵需要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适宜的温度、营养物质(或葡萄糖)(共25张PPT)
第2课时
课题3
浙教版 九年级
第4章 代谢与平衡
心脏和血管
B
B
1
2
3
4
5
A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D
C
D
A
6
7
8
9
10
D
D
C
11
12
13
14
15
A
D
16
17
D
D
B
D
(中考 宿州)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在此过程中主要提供( )
A.场所
B.动力
C.血液
D.原料
1
B
(中考 苏州)观察人的心脏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①和④所指的腔分别是心脏的( )
A.左心室、右心房
B.右心房、左心室
C.右心室、左心房
D.右心室、左心室
B
2
【点拨】
题图所示的各结构的名称为:①右心房、②右心室、③左心房、④左心室。
(2020 自贡)正常人心脏内瓣膜有规律的开闭,能够防止血液倒流。当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时,动脉瓣和心室所处状态分别是( )
A.关闭和舒张
B.打开和舒张
C.关闭和收缩
D.打开和收缩
D
3
(中考 滨州)下列有关血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动脉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
B.静脉管内都有静脉瓣,动脉管内有动脉瓣
C.毛细血管内红细胞快速、单行通过
D.无偿献血或病人打“点滴”时,针头刺入动脉
A
4
(中考 淮北)下列各图中,箭头表示血管中血液流动的方向,能确定为动脉的是( )
C
5
(2020 眉山)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时,寻找毛细血管的最佳方法是( )
A.血流速度很慢的血管 B.血流速度快的血管
C.血管壁非常薄的血管 D.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
D
6
(2020 齐齐哈尔)在“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中,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血管和血液流动的状况(箭头表示血流方向)如图,标号①②③分别是( )
A.动脉血管、毛细血管、静脉血管
B.毛细血管、动脉血管、静脉血管
C.静脉血管、毛细血管、动脉血管
D.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
A
7
某实验小组解剖观察牛的心脏后,总结出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对应的关系,你不认同的是( )
A.①和③、②和④不相通,使动、静脉血完全隔开
B.④的壁最厚,为长距离输送血液提供动力
C.①和②之间有瓣膜,使血液
从①流向②
D.②与肺静脉之间有瓣膜,
可防止血液倒流
D
8
(中考 锦州改编)取一个完整的牛心脏,从肺动脉向里面灌水,则水将从什么地方流出( )
A.上腔静脉
B.下腔静脉
C.主动脉
D.肺动脉
D
9
(2020 温州模拟)英国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丝带扎紧人的上臂时,发现丝带上方(靠近肢端一方称下,近心端为上)的血管变化情况是:有的血管①鼓胀起来;有的血管②变扁。在丝带下方也发现有的血管③鼓胀起来;有的血管④变扁。试判定血管①②③④依次是( )
A.动脉、动脉、静脉、静脉
B.动脉、静脉、动脉、静脉
C.动脉、静脉、静脉、动脉
D.静脉、动脉、静脉、动脉
C
10
【点拨】
不清楚动脉和静脉是如何规定的,因此在判断血管类型时容易出错。它们的区别是: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血流方向是心脏→动脉。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血流方向是静脉→心脏。
根据你对瓣膜的理解,推测:当左心室射血时,心脏瓣膜的开闭及血流的方向是( )
A.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开放,血液由左心室流向左心房
B.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血液由左心房流向主动脉
C.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开放,血液由左心室流向主动脉
D.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血液由左心室流向主动脉
11
D
【点拨】
在心室和动脉之间有动脉瓣,其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使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静脉内有静脉瓣,其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使血液只能从全身流回心脏;心室与心房之间有房室瓣,其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使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当左心室射血时,左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主动脉瓣开放,血液由左心室流向主动脉,此时心房舒张,血液由静脉流向心房。
(中考 广东)关于血液在人体心脏中流动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
B.肺静脉→左心室→左心房→主动脉
C.主动脉→左心房→左心室→肺静脉
D.上下腔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
A
12
【点拨】
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向心室开。动脉瓣位于心室和动脉之间,只朝向动脉开。心脏瓣膜保证血液流动的方向是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
(2020 湘西州)如图是人体心脏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标号②所示结构叫
____________,其
内流动的是
____________血。
13
肺动脉
静脉
(2)图中左心室收缩,把血液压入标号____所示结构,二者之间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叫________。该瓣膜的开口朝向标号①所示结构。若从标号①所示结构往心脏注水,注到一定量时,水将从标号________所示结构处流出。
(3)在标号③和④所示结构中,含氧量多的是标号______所示结构。
①
动脉瓣
①
④
某人因车祸大腿受伤(如图所示),鲜红的血液喷射而出,请判断受伤的血管及急救时控制血流的位置分别是( )
A.动脉 a处
B.静脉 a处
C.动脉 b处
D.静脉 b处
C
14
当护士给病人进行静脉注射时,常用橡胶管扎紧上臂,在被扎处的远心端静脉血管因积血而膨大起来。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静脉血管内没有瓣膜
B.静脉的分布位置都十分浅,血流快
C.静脉的管腔很大,管壁的弹性大
D.静脉内血液从远心端流向近心端
15
D
某同学扁桃体发炎,他来到医院注射抗生素进行治疗。他先后进行了皮试、肌肉注射、打吊瓶,注射的药物分别“进入”了( )
①皮肤下的静脉 ②皮肤下的动脉 ③皮肤内的毛细血管 ④肌肉内的毛细血管
A.②④③ B.②④① C.②③① D.③④①
16
D
某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位老爷爷突然摔倒在马路上,且前臂流血,某同学见状后立即用手按压老爷爷的伤口近心端,血流如初;他又改为按压伤口远心端,血流立即停止。据此推测老爷爷受伤的血管是( )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三种都存在可能
17
B
【点拨】
老爷爷前臂受伤,血流不止,某同学对他实施急救,当用手按压伤口近心端时,血流仍不止,表明不是动脉出血;改为按压伤口远心端时,血流立即停止,表明是静脉出血。由此推知受伤的血管是静脉。(共29张PPT)
第1课时
课题3
浙教版 九年级
第4章 代谢与平衡
血 液
B
D
1
2
3
4
5
B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A
C
A
D
6
7
8
9
10
A
C
A
11
12
13
14
15
B
C
16
17
18
B
B
A
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 )
A.2%~3% B.7%~8%
C.10% D.15%
1
B
(2020 滨州)如图,将等量的新鲜动物血液分别注入A、B、C、D四支试管中。其中A、B试管中不加任何物质,C、D试管中加入抗凝剂并轻轻摇动几次,静置一段时间后,其中正确的图示是( )
D
2
血红蛋白的特性是( )
A.易与氧结合,也易与氧分离
B.不易与氧结合,也不易与氧分离
C.易与氧结合,不易与氧分离
D.不易与氧结合,易与氧分离
A
3
(中考 泰州)人体有病菌侵入时白细胞数目会大量增加,这是因为白细胞具有( )
A.运输氧气的功能
B.防御和保护的功能
C.运输二氧化碳的功能
D.止血和凝血的功能
B
4
(中考 咸宁)下列血细胞与其功能的配对中,正确的一组是( )
A.白细胞——止血和凝血
B.血小板——吞噬病菌
C.红细胞——运输氧
D.红细胞——吞噬病菌
C
5
在显微镜下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可以看到白细胞区别于红细胞的特点是( )
A.体积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
B.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
C.数量比红细胞多,形状不规则
D.颜色鲜艳,很醒目
A
6
下列关于红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两面凹的圆饼状的红细胞
B.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富含一种含铁的血红蛋白
C.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的功能
D.人体内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过多时,会引起贫血
D
7
(2020 黑龙江)如图所示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视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人被细菌感染时,图中的D会显著增加
B.当图中B数目过多时,易形成血栓
C.当图中A数量过少时,会造成贫血
D.担负运输养料和废物功能的是C结构
C
8
作为血液的液态部分,血浆在物质输送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下列物质在血浆中不存在的是( )
A.血红蛋白、淀粉酶、麦芽糖
B.二氧化碳、氧气、氨基酸
C.血浆蛋白、葡萄糖、胰岛素
D.生长激素、抗体、维生素
A
9
【点拨】
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半透明的淡黄色液体,其主要成分是水,占91%~92%,其余的是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2020 温州期末)患急性肺炎的病人验血时,往往会出现的现象是( )
A.白细胞增多 B.红细胞增多
C.血小板减少 D.血红蛋白增多
A
10
(2020 杭州模拟)下列关于贫血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都叫贫血
B.贫血患者常常表现出脸色苍白、容易疲劳、头晕等症状
C.贫血的人由于体内血量很少,血管呈塌陷状态
D.此时应该多吃一些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C
11
(中考 荆州)荆州市某初中学校的一位生物教师到西藏山南地区参加支教工作。半年后体检时发现,血液中有一种成分显著增加(该教师未患病),则增加的血液成分最可能是( )
A.血浆 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
B
12
【点拨】
西藏属于高原地区,同平原地区相比,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较少,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一段时间后,体内血液中红细胞的含量会增加,从而增加血红蛋白的含量,提高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以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要。
在某些新闻事件中,常听说抽血进行DNA(在细胞核内)鉴定以确定身份。检验DNA取血液做分析主要是采集(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
B
13
【点拨】
由于混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特点,在分析判断时容易出错。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区别是血小板没有细胞核;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白细胞有细胞核。因此DNA存在于血液中的白细胞中。
小枫的母亲最近经常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疲乏、食欲不振、心慌等现象,到医院进行检查,发现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为3.0×1012/L,血红蛋白为90 g/L。医生除了让她母亲按时吃药外,还应建议她母亲多吃一些( )
A.含维生素A和糖类丰富的食物
B.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C.含维生素C和脂肪丰富的食物
D.含钙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B
14
冬冬感冒去医院,医生让他验血后,根据下表所示的报告单开了处方,据此回答。
15
医院检验科 报告单(部分) 测定值 正常参考值
RBC(红细胞) 4.8×1012/升 (3.5~5)×1012/升
WBC(白细胞) 18×109/升 (3.5~10)×109/升
PLT(血小板) 210×109/升 (100~300)×109/升
白细胞
白细胞
(1)血液中能吞噬和包围病菌的血细胞是________。
(2)阅读报告单,对照正常参考值,你发现冬冬不合格的化验项目是________。
(中考 娄底)图中长方形高度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组织处,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情况。试推测甲、乙、丙、丁四种组织中呼吸作用最旺盛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6
A
【点拨】
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红细胞之所以呈红色,就是因为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特性: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组织细胞处的氧气浓度低,因此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氧气和血红蛋白分离,导致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率下降,故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率越低,呼吸作用越旺盛。题图中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率最低的是甲,因此呼吸作用最旺盛的是甲。
如图是显微镜视野中人血涂片的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7
(1)当人体某处受伤出血时,具有止血和凝血作用的是[③]________;若伤口受病菌感染发炎,数量明显增多的是[②]________。
(2)成熟的红细胞没有________,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具有运输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血小板
白细胞
细胞核
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3)小燕经常面色苍白,容易疲劳,经血液化验,红细胞的数目为3×1012/升(女子正常值为4.2×1012/升)。据此判断小燕可能患有________。平时应多吃一些含______________丰富的食物。
贫血
蛋白质和铁
如图为血液的组成图,请据图回答:
18
(1)图甲中试管出现分层现象,原因是试管内加入了________。
(2)图乙中这些细胞位于图甲中试管的__________处(填写字母)。
(3)A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凝剂
B、C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4)血友病患者受伤后血流不止,这主要与图乙标号______的这种成分有关。
(5)某病人经检验3的数量比一般人多得多,该病人身体某部位可能______。
2
发炎(共27张PPT)
第2课时
课题2
浙教版 九年级
第4章 代谢与平衡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D
B
1
2
3
4
5
B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D
A
C
A
6
7
8
9
10
D
A
D
11
12
13
14
15
A
D
16
17
18
19
A
D
C
C
C
下列不属于物理性消化的是( )
A.牙齿的咀嚼
B.胃肠的蠕动
C.胆汁对脂肪的乳化
D.唾液对淀粉的消化
1
D
下列消化类型中都属于化学消化的是( )
①牙齿的咀嚼 ②舌的搅拌
③胃肠的蠕动 ④胆汁的乳化
⑤唾液的消化 ⑥胃液的消化
⑦胰液的消化 ⑧肠液的消化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④⑥⑦⑧ D.③④⑤⑥
B
2
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的重要意义是( )
A.将食物彻底消化
B.进一步释放食物营养
C.有助于对食物的吸收
D.减轻胃肠的负担
D
3
(2020.眉山)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在小肠中最终分别被分解为( )
A.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
B.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C.甘油和脂肪酸、氨基酸、葡萄糖
D.麦芽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B
4
(中考 梅州)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底层食物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在消化道中开始被消化的部位分别是( )
A.淀粉和口腔 B.蛋白质和胃
C.脂肪和小肠 D.维生素和小肠
A
5
(2020·丽水模拟)医生从某人的消化道内取出一些内容物,经化验含有:维生素、水、氨基酸、葡萄糖、纤维素,这些物质最可能取自( )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C
6
(中考 自贡)关于食物消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中的酶能够初步消化脂肪
B.胃腺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盐酸和蛋白酶,可初步消化蛋白质
C.胰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D.肠腺分泌肠液,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A
7
胃能吸收的物质是( )
A.无机盐
B.葡萄糖
C.维生素
D.氨基酸
A
8
(2020 辽阳)下列关于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小肠很长且内表面有皱襞和小肠绒毛
B.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C.小肠绒毛襞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D.有多种消化腺分泌消化液
D
9
一些水果和蔬菜中含有能防止和治疗坏血病的物质——维生素C,维生素类物质在人体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是( )
A.口腔、胃 B.胃、小肠
C.食道、大肠 D.小肠、大肠
D
10
(中考 宜宾)人体摄入食物后经过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才能被利用,下列有关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口腔对淀粉起初步消化的作用
B.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C.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起初步消化的作用
D.无机盐和维生素只有在大肠才能被吸收
11
D
(中考 莱芜)你能想象自己的腹腔里藏着篮球场吗?若把一个人的小肠绒毛都展开铺平,它的面积接近半个篮球场,这是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表现。小肠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不包括( )
A.小肠绒毛的壁较薄 B.有肌肉层能蠕动
C.肠腔中有消化酶 D.内壁突起形成皱襞
A
12
【方法规律】
由于对消化和吸收的概念的区别不清,容易混淆小肠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本题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思想解题。与消化功能有关的结构是:小肠长约5~6米;小肠壁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小肠绒毛);小肠内壁有肌肉层等。小肠中有很多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有消化酶,这是与消化功能相适应的。而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是:由于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消化和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可达200平方米以上;小肠绒毛的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
某同学患胆囊炎,你认为他目前最不适宜食用的美味是( )
A.香椿炒鸡蛋
B.海米油菜
C.白菜炖粉条
D.肥而不腻的红烧肉
D
13
【点拨】
肝脏分泌的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红烧肉的主要营养物质是脂肪,患胆囊炎的病人,胆汁的浓缩和储存受到影响,不利于脂肪的消化,因此某同学正在患胆囊炎,目前最不应该享受的美味是肥而不腻的红烧肉。
有些抗生素对胃有较大的刺激作用,这些药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的原因主要是( )
A.胃液对胶囊不起作用,可顺利地经胃进入小肠
B.为了服药方便,便于吞咽
C.让药在胃里慢慢渗透出来,减轻突然的刺激
D.以上几点都对
A
14
【点拨】
胃液内的胃蛋白酶只能把蛋白质初步消化为多肽,胶囊的成分是淀粉,胃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因此将对胃有较大刺激性的药物放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胶囊会完好地进入小肠,胶囊在小肠内被消化液分解消化,这样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起到保护胃的作用。
(2020 金华模拟)杀鸡时,常在鸡的胃内发现许多沙砾。这些沙砾( )
A.是鸡在饥饿时吞入胃内的
B.是鸡获得矿物元素的重要途径
C.用于磨碎食物,帮助消化
D.用于平衡身体,使飞行平稳
15
C
(中考 云南)如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各部分被消化的程度(图中X、Y、Z代表营养物质,a、b、c、d表示消化道部位)。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代表蛋白质,在a部位开始消化
B.Y代表脂肪,在c部位彻底消化
C.b表示胃,此部位对X没有消化作用
D.c表示小肠,在此部位Z被消化为氨基酸
C
16
【方法规律】
本题运用了图像分析法。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图示中,纵坐标表示的是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各段消化道中的消化程度。X是淀粉,Y是蛋白质,Z是脂肪;横坐标表示各段消化道:a是口腔,b是胃,c是小肠,d是大肠,据此解答。
(2020 大庆)如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被消化的程度。请你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脂肪开始被消化的部位是( )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C
17
(中考 天津)请根据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各部位被消化程度的曲线图回答。
18
(1)图中D代表的消化器官是________。
(2)图中表示脂肪消化过程的曲线是________。
(3)淀粉在消化道的哪个部位开始被消化?________。
(4)胃液中的________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分解。
小肠
Y
口腔
胃蛋白
如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的生理过程,序号①至⑤表示的是消化液,其中⑤为肠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营养物质的消化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19
(1)消化液②能初步消化________。
(2)已知消化液③可以乳化脂肪,那么③与其他消化液不同之处是不含____________。
(3)消化液③④⑤都能发挥作用的场所是________。
(4)消化终产物a、b、c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中的过程叫做________。
蛋白质
酶(或消化酶)
小肠
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