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婉的情歌——《诗经》中的弃妇诗

文档属性

名称 凄婉的情歌——《诗经》中的弃妇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7 09:0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凄婉的情歌——《诗经》中的弃妇诗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
所需时间
4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所塑造的一批生动、鲜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穿越历史隧洞,依然散发出金子般的光芒,至今让人惊叹不已。在这众多的现实主义的吟唱中,弃妇诗的犹如一曲凄婉的情歌,让我们读来百转其肠,它在《诗经》情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诗经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对于我们了解西周时期的家庭和婚姻生活、感悟诗歌的真实情感和女子如何在今天发挥半边天的作用有重要的启示。
本单元将分为三个专题。专题一:《诗经》中的弃妇诗以及产生弃妇的社会根源;专题二:通过《氓》的鉴赏学习;探究弃妇诗的艺术特色;专题三:对比舒婷的《致橡树》,谈谈新时代女性的新形象。本单元通过《氓》为代表作品了解诗经中弃妇诗的特点、成因及艺术手法等,并联系现代有关女性的作品来认识不同社会背景下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以及截然不同的命运。。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梳理诗经的相关知识和手法,了解弃妇诗的内容。
2.了解《氓》的表现手法并学会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和作品的写作特点。
3.学习《致橡树》,分析重要意象的显著特点
过程与方法:
带领学生学习《诗经》中的弃妇诗,了解弃妇的遭遇并探究形成这一命运的社会背景。
通过探讨学习课文《氓》,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技巧,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 对比舒婷的《致橡树》探讨社会背景所造成的女性的不同的命运,学会分析作品与时代的相关性。
4. 通过演讲稿的写作展示研究成果,提高对艺术美的鉴赏和对如何树立当代女性形象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养成团体合作意识。
2. 引导学生对女子地位古今变化的思考,探求新时代背景下女子该树立怎样的形象。
3.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积极面对生活的挫折和挑战。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P6)
2.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P8)
3.在阅读中鉴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P8)
4.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P9)
5.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P9)
6.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P10)
7.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P19)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 弃妇诗产生的原因
2.“弃妇诗”的悲剧力量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 新时代的女性该如何树立自己的形象
专题划分
专题一:《诗经》中的弃妇诗以及产生弃妇的社会根源;
专题二:通过《氓》的鉴赏学习;探究弃妇诗的艺术特色
专题三:对比舒婷的《致橡树》,谈谈新时代女性的新形象。
专题一
《诗经》中的弃妇诗以及产生弃妇的社会根源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内容是初步了解《诗经》中的弃妇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以几首代表做来探究学习弃妇诗表现的特点,分析概括他们各自悲剧命运的缘由,并积累整理重要的诗歌知识。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诗经的艺术特色
2. 分析弃妇诗的特点和手法。
3. 探究弃妇产生的原因。
本专题问题设计
诗经中的几个女子的人生分别经历了哪些起伏跌宕?你能用流畅的语言描述一位你印象最深的人物的命运吗?
2. 几位女子的悲剧原因是什么?你能列举出几条吗?
3.你如何看待他们的人生悲剧?这些悲剧能否避免?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氓》(卫风)、《小弁》(小雅和)《谷风》(邶风)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关于《诗经》的分类的文章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1.小组内课下搜集《诗经》中的弃妇诗,每组选一位同学朗读所选取的诗歌。
2.老师组织讨论:什么弃妇?他们都有怎样的遭遇?
(投影补充弃妇诗的相关知识)
3.组内讨论:小组所选取的弃妇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投影介绍诗经的写作手法和特色,启发学生讨论在所选诗歌中用了什么手法。
5.各小组发言后引导学生归纳女主人公们悲剧的原因。
6. 每小组选取一首诗中的人物,分析其悲剧结果是否可以避免,并谈出自己见解的依据。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知识总结全面、准确。
2.发言积极大胆,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3.能通过阅读分析概括人物的悲剧命运及缘由
4.能客观评价人物,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专题二
《氓》的鉴赏学习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通过《氓》的阅读,着重从选材、细节描写与对照手法等角度去体会《诗经》弃妇诗的悲剧感情。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
2 .诵读课文,体会感情。初步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
3.分析把握诗歌中妇女的形象。
本专题问题设计
1. 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2.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作用?
3.女主人公悲剧的命运可以避免吗?为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第二教育网
常规资源
《氓》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有关文章选材、比兴手法与细节描写的知识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重点学习《氓》
1. 顺通文章,理顺难懂的词句,读懂全文的内容。
2. 掌握诗经中的特殊字词的意思,提高阅读诗经的能力。
思考:
1. 联系学习过的诗经的手法,从本文中找到一些典型的写作手法。
2.文章中女主人公为什么被抛弃?其表层和深层原因各是什么?
作业:熟读并尝试背诵经典语段。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积极参与小组交流,发言积极,语言简洁具体。
2.会比较阅读,能从文章选材构思、细节描写中体会诗经的绝妙之处。
3.有一定鉴赏能力,能结合文章分析人物和写作手法,并有理有据地表达个人的见解。
专题三
对比舒婷的《致橡树》,谈谈新时代女性的新形象。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引领学生结合《致橡树》,对比《氓》的悲剧原因,了解司新时代女性崭新的人生态度和积极思想,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面对成长过程中坎坷。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学习《致橡树》,分析重要意象的显著特点
2.找出两篇作品中女性命运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3.学习《致橡树》中女性的自强精神,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本专题问题设计
读了《致橡树》,你对新时代女性的形象有了那些了解?
怎样看待舒婷所塑造的女性形象?
3.对比诗经中的弃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现实生活中的女生,该用怎样的表现展现新时代女性的形象?男生又如何看待社会上仍然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呢?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新浪教育
常规资源
《致橡树》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诗经》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课前完成舒婷《致橡树》的文章阅读。
活动一:走近新时代女性的颂歌
自由交流
1.读了《致橡树》,你对新时代女性形象有了那些了解?
2.舒婷写作《致橡树》,反应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活动二:对比《氓》主人公的悲剧,找出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 (小组探讨)
活动三:面对磨难
思考:《氓》中女主人公对待生活是怎样的态度?对你有哪些触动?你应该如何看待人生的困境?现实生活中的女生,该用怎样的表现展现新时代女性的形象?男生又如何看待社会上仍然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呢?请每位同学以演讲稿的形式表述自己的观点。
作业: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演讲稿,就上述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通过作品了解诗经的文学特色。
3.能立足文章、依据现实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4.能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搞好演讲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