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17《壶口瀑布》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一课时
十里涛声雷贯耳
千重骇浪目惊心
一、圈画时间地点——理游踪
1.作者的游踪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后你感受到一个_________的壶口瀑布。
告 诫 推 搡 霎 时 驰 骋
漩 涡 寒 噤 迂 回 汩 汩
震耳欲聋 怒不可遏
jiè
sǎng
shà
chí chěng
xuán wō
jìn
yū
gǔ
lóng
è
一、圈画时间地点——理游踪
1.作者的游踪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后你感受到一个_________的壶口瀑布。
雨季时下到滩里
枯水期定在河心
二、品析景物语句——析特点
听读描写枯水时期瀑布的段落,圈画作者观察视角词语,并在书旁批注瀑布特点。
音频来源于“哔哩哔哩”里的“许拙读书”
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俯视龙槽,
发现河中有河之神奇。
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仰观河面,
看出浊浪汹涌之雄浑。
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俯仰转换,
看河水碎成水雾之险。
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平视龙槽,
描河水姿态万千之象。
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俯视巨石,
写瀑布以柔克刚之性。
二、品析景物语句——析特点
听读描写枯水期时瀑布的段落,圈画作者观察视角词语,并在书旁批注瀑布特点。
定点换景,俯仰结合,游目四顾
俯视龙槽——发现河中有河之奇
仰观河面——感受磅礴雄浑之势
俯仰转换——写其碎为水雾之险
平视龙槽——细描姿态万千之象
俯视巨石——特写以柔克刚之性
三、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1.细读第3、4段,任选一处精妙语句进行朗读,并赏析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赏析:作者运用大量动词,如“挤”、“撞”、“推”、“搡”、“碎”字,突出黄浪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密度很大,“推推搡搡”是横向的状态,“前呼后拥”是纵向的动态,如此,把“撞”的情态描写地细致生动,写出了水道之窄、力道之猛、水势浩大、气象恢弘的特点。
例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三、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用词精准,别具匠心
赏析:重复使用5个“跌”字,三个“碎”字,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突出强调了瀑布飞流直下一跌再跌的动态,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度,也因适当重复而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
例2: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三、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用词精准,别具匠心
赏析:运用新奇的比喻,把轰然而下的瀑布比作“飞毯”和“钢板”,写出了瀑布水流密集、凶猛有力、浑厚庄重的特点。
例3: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三、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赏析:运用拟人手法,借人写水,将水的流淌方式写成人的动作,使其一下子就带有了不同的情感,甚至成为人遭遇困难、阻碍时的选择、心态的象征,有的果断放弃,有的伺机而动,有的灰心退却,生动传神效果奇妙。
例4: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三、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赏析:运用排比短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写出了水的变化多姿的阴柔之美。丰富多样,层次分明,具体可感。
例5: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三、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多种修辞,生动形象
赏析:穿插了一头黑猪掉进去身上的毛全部被拔光的事例,侧面烘托了浊浪汹涌、水势猛烈的特点。
例6: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三、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巧用穿插,侧面烘托
从全文画面来看:
作者既写了所见气势恢宏之景,又写了所闻震耳欲聋之声;
既有势如千军万马的宏大画面,也有如丝如缕的细小水流;
既有远处排排黄浪动态之景,也有眼前脚底之石的静态描绘。可谓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画面多姿。
三、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动静相宜,画面多姿
17《壶口瀑布》
主讲人:黄中英
学校:深圳市龙华区外国语学校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二课时
三、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2.请同学们先把文中所有的四字词语圈出来,读一读,并体会其效果。
震耳欲聋、浪沫横溢、雾气弥漫、水浸沟岸、雾罩乱石、轰然而下、
排排黄浪、堆堆白雪、排排涌来、平坦如席、浑厚庄重、扑面而来、
一川大水、一卷飞毯、一卷钢板、拢成一束、推推搡搡、横跨龙槽、
如丝如缕、千军万马、前呼后拥、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
钻石觅缝、匆匆逃离、隐隐如雷、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
深不可测、淌过石板、从从容容、前呼后拥、畅畅快快、平坦如席、
如钢似铁、窟窟窍窍、蜂窝杂陈、至柔至和、怒不可遏、以力相较、
奋力抗争、日夜不止、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忽上忽下、忽左忽右……
震耳/欲聋、浪沫/横溢、雾气/弥漫、水浸/沟岸、雾罩/乱石、轰然/而下、
排排/黄浪、堆堆/白雪、排排/涌来、平坦/如席、浑厚/庄重、扑面/而来、
一川/大水、一卷/飞毯、一卷/钢板、拢成/一束、推推/搡搡、横跨/龙槽、
如丝/如缕、千军/万马、前呼/后拥、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
钻石/觅缝、匆匆/逃离、隐隐/如雷、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
深不/可测、淌过/石板、从从/容容、前呼/后拥、畅畅/快快、平坦/如席、
如钢/似铁、窟窟/窍窍、蜂窝/杂陈、至柔/至和、怒不/可遏、以力/相较、
奋力/抗争、日夜/不止、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忽上/忽下、忽左/忽右
音韵和谐,铿锵有力,与瀑布本身特点完美吻合
三、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先生说:“梁衡的散文一再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主要是因为他的散文多符合规范,而少随意和恣肆。”
你怎么看?
梁衡很喜欢读古代散文,也读一些诗词。这从他的散文语言中可以明显看出来。他的语言雅洁、凝练,散文畅达、清丽,比较考究。这种语言不完全是从一般现代口语中提炼升华出来的,虽然他有时也吸收一点活的现代口语,但不多,更谈不上主导地位。他的文学语言,主要源于现在仍活着的五四以来的文学书面语言,同时也大量吸收与活化了不少文言文中仍有表现力的要素。再加上他着意的推敲与打磨,遂形成一种他自己的很有特点的文学语言。这种语言讲究气韵,短句式,偶用排比和对仗等,都颇能透出某种知识的蕴积和风貌来。”
——何西来《梁衡散文三论》
震耳欲聋、浪沫横溢、雾气弥漫、水浸沟岸、雾罩乱石、轰然而下、
排排黄浪、堆堆白雪、排排涌来、平坦如席、浑厚庄重、扑面而来、
一川大水、一卷飞毯、一卷钢板、拢成一束、推推搡搡、横跨龙槽、
如丝如缕、千军万马、前呼后拥、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
钻石觅缝、匆匆逃离、隐隐如雷、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
深不可测、淌过石板、从从容容、前呼后拥、畅畅快快、平坦如席、
如钢似铁、窟窟窍窍、蜂窝杂陈、至柔至和、怒不可遏、以力相较、
奋力抗争、日夜不止、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忽上忽下、忽左忽右……
形神兼备,文质兼美
(1)涌来万岛排空势,
卷作千雷震地声。
——明·刘子诚《壶口》
(2)万里洪流声怒号,
天开一堑势雄豪。
——清·葛临洲《壶口秋风》
(3)如云飞沫湿衣襟,
壶口惊涛落万钧。
——林默涵《观壶口瀑布》
声震天地、
势极雄豪
的外在特点
四、诵读感悟句段——悟精神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黄河精神
季羡林曾这样评价他的文章,“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在当代散文家中,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01
02
03
梁衡,山西人,曾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写此文时是《人民日报》副总编,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他的散文风格推崇“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
这篇文章写于1986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吹拂着中国大地,历经十年浩劫的中国人呈现出昂扬向上的风貌。
虽在写黄河精神,实则写民族精神,
这是对饱经沧桑、历经磨难的祖国的挚爱和赞美,
是对整个华夏民族的以柔克刚、不屈不饶、无坚不摧、 无往不胜的民族精神的讴歌。
梁衡散文之美,美在哲理,美在精神!
四、诵读感悟句段——悟精神
圈画时间地点理游踪
1
2
品读景物语句析特点
2
2
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3
2
诵读感悟语段悟精神
4
课
堂
总
结
基础作业:反复阅读第3、4段,品味语言的妙处,写一段赏析文字。
提升作业:自主阅读其它游记,如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读三峡》,比较它们与本文在选材、构思、语言方面的异同点。
作业
17《壶口瀑布》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二课时
三、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2.请同学们先把文中所有的四字词语圈出来,读一读,并体会其效果。
震耳欲聋、浪沫横溢、雾气弥漫、水浸沟岸、雾罩乱石、轰然而下、
排排黄浪、堆堆白雪、排排涌来、平坦如席、浑厚庄重、扑面而来、
一川大水、一卷飞毯、一卷钢板、拢成一束、推推搡搡、横跨龙槽、
如丝如缕、千军万马、前呼后拥、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
钻石觅缝、匆匆逃离、隐隐如雷、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
深不可测、淌过石板、从从容容、前呼后拥、畅畅快快、平坦如席、
如钢似铁、窟窟窍窍、蜂窝杂陈、至柔至和、怒不可遏、以力相较、
奋力抗争、日夜不止、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忽上忽下、忽左忽右……
震耳/欲聋、浪沫/横溢、雾气/弥漫、水浸/沟岸、雾罩/乱石、轰然/而下、
排排/黄浪、堆堆/白雪、排排/涌来、平坦/如席、浑厚/庄重、扑面/而来、
一川/大水、一卷/飞毯、一卷/钢板、拢成/一束、推推/搡搡、横跨/龙槽、
如丝/如缕、千军/万马、前呼/后拥、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
钻石/觅缝、匆匆/逃离、隐隐/如雷、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
深不/可测、淌过/石板、从从/容容、前呼/后拥、畅畅/快快、平坦/如席、
如钢/似铁、窟窟/窍窍、蜂窝/杂陈、至柔/至和、怒不/可遏、以力/相较、
奋力/抗争、日夜/不止、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忽上/忽下、忽左/忽右
音韵和谐,铿锵有力,与瀑布本身特点完美吻合
三、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先生说:“梁衡的散文一再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主要是因为他的散文多符合规范,而少随意和恣肆。”
你怎么看?
梁衡很喜欢读古代散文,也读一些诗词。这从他的散文语言中可以明显看出来。他的语言雅洁、凝练,散文畅达、清丽,比较考究。这种语言不完全是从一般现代口语中提炼升华出来的,虽然他有时也吸收一点活的现代口语,但不多,更谈不上主导地位。他的文学语言,主要源于现在仍活着的五四以来的文学书面语言,同时也大量吸收与活化了不少文言文中仍有表现力的要素。再加上他着意的推敲与打磨,遂形成一种他自己的很有特点的文学语言。这种语言讲究气韵,短句式,偶用排比和对仗等,都颇能透出某种知识的蕴积和风貌来。”
——何西来《梁衡散文三论》
震耳欲聋、浪沫横溢、雾气弥漫、水浸沟岸、雾罩乱石、轰然而下、
排排黄浪、堆堆白雪、排排涌来、平坦如席、浑厚庄重、扑面而来、
一川大水、一卷飞毯、一卷钢板、拢成一束、推推搡搡、横跨龙槽、
如丝如缕、千军万马、前呼后拥、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
钻石觅缝、匆匆逃离、隐隐如雷、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
深不可测、淌过石板、从从容容、前呼后拥、畅畅快快、平坦如席、
如钢似铁、窟窟窍窍、蜂窝杂陈、至柔至和、怒不可遏、以力相较、
奋力抗争、日夜不止、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忽上忽下、忽左忽右……
形神兼备,文质兼美
(1)涌来万岛排空势,
卷作千雷震地声。
——明·刘子诚《壶口》
(2)万里洪流声怒号,
天开一堑势雄豪。
——清·葛临洲《壶口秋风》
(3)如云飞沫湿衣襟,
壶口惊涛落万钧。
——林默涵《观壶口瀑布》
声震天地、
势极雄豪
的外在特点
四、诵读感悟句段——悟精神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黄河精神
季羡林曾这样评价他的文章,“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在当代散文家中,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01
02
03
梁衡,山西人,曾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写此文时是《人民日报》副总编,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他的散文风格推崇“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
这篇文章写于1986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吹拂着中国大地,历经十年浩劫的中国人呈现出昂扬向上的风貌。
虽在写黄河精神,实则写民族精神,
这是对饱经沧桑、历经磨难的祖国的挚爱和赞美,
是对整个华夏民族的以柔克刚、不屈不饶、无坚不摧、 无往不胜的民族精神的讴歌。
梁衡散文之美,美在哲理,美在精神!
四、诵读感悟句段——悟精神
圈画时间地点理游踪
1
2
品读景物语句析特点
2
2
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3
2
诵读感悟语段悟精神
4
课
堂
总
结
基础作业:反复阅读第3、4段,品味语言的妙处,写一段赏析文字。
提升作业:自主阅读其它游记,如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读三峡》,比较它们与本文在选材、构思、语言方面的异同点。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