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第三课“土地改革”同步训练题
一、单选题、
下表为常熟县团结、胜利、高峰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
年份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3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0 7
A. 西藏的和平解放 B. 新中国的成立 C. 抗美援朝的胜利 D. 土地改革的完成
建国初期开展的土地改革主要发生在( )
A. 全国农村地区 B. 新解放区
C. 除西藏以外的农村地区 D. 除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的农村地区
原广东省监察厅厅长李学先曾在1983年《与青年同志的座谈》一文中指出:“土地改革,是落后农业国向工业国快速转变的必由之路”。下列对此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
A. 农民获得解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 农业迅速发展,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C. 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D. 建立了土地公有制,向社会主义道路迈进
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种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A.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 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世代贫农的小王的爷爷分到了土地和劳动工具,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你判断,符合这种变化的是( )
A. 农民按“包产到户”分到了土地,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
B. 各地农民积极加入农业合作社,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C. 村里的地主消失了,贫农成为光荣的令人羡慕的身份
D. 各地广泛建立人民公社,准备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的几个阶段,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土地改革
②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A. ①③④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中国现代史上的四个不同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时代主题,这些主题词按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曲折探索 全国动乱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艰难探索 曲折发展 巩固政权 恢复经济
A. B. C. D.
下列选项中,前后联系正确的一组是( )
A. 抗美援朝----中国第一次反抗外国侵略的胜利
B. 土地改革----确立了土地公有制
C. 三大改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民主法制遭受严重破坏
1947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 )
A. 《中国土地法大纲》 B.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C. 《兴国土地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历史学习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完成统一
C. 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D. 抗美援朝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
某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围绕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进行研究性学习。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 彻底实现国家独立 B.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C.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巩固新生政权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方面的史论,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土地改革 消灭了私有制
B “一五”计划 完全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C 三大改造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D “大跃进”运动 遵循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 A B. B C. C D. D
下面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说明( )
类别 粮食 棉花 油料
1951年比1950年增长(%) 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长(%) 14.1 25.6 12.5
A.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 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时代要求
C. 农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 过渡时期总路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图片见证历史的发展。建国以来我国曾先后四次变革、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下四幅图片再现了这四次变革与调整的情节,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人民公社好②《土地改革法》受农民欢迎③农民领取承包土地合同书④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④①③ D. ④①②③
“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这一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 )
A. 和平解放西藏 B. 进行抗美援朝
C. 实行土地改革 D. 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
二、材料解析题、
贴春联是中国百姓过春节的重要习俗。而春联的小小变化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以下是同学们搜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农村百姓盛行的春联。
①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②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③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保暖万人心。 ④自从盘古开天地,不收皇粮第一回。
⑤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1)填写出下表中A、B、C的事件名称及与A、C相对应的春联编号。
历史时期 主要事件 春联编号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A.______________ 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⑤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C.大跃进和_____________运动 ________
从A到B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表格中哪一历史事件对我国的农村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写出对应字母即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该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4)纵观新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个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的劳动互助积极性。”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助合作社继续稳定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产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及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病,如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致使企业失去了活力等。
根据材料一,回答刘少奇说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的依据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反映了什么运动的开展?哪两个领域也开展了类似运动?
(3)根据材料三概括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一九五六年,一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这十年中(1956﹣1966年),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一摘编自中兵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我们怀着十分兴奋地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特移到社会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人民日报》1979年元旦社论
材料三:在边远地区,落后地区的贫困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一般地区,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当允许继续实行。
﹣﹣1980年中央75号文件
材料一中“取得的胜利”在农业方面主要指哪两大成就?
材料二中“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此后,党和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农村形成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全面推行,使农村出现了哪些新局面?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