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步练习
1.“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这次变革的总设计师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2.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3.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于1992年视察南方并发表谈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
A.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丰富了“一国两制”科学构想
D.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邓小平,这个令国人敬仰、让世界瞩目的名字,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旗帜,他永远与我们在一起。下列选项中的会议和邓小平理论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A.一届人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八大 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七大
5.2002年,中国社会的流行语是( )
A.小康社会 三个代表
B.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C.小康社会 科学发展观
D.和谐社会 三个代表
6.在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八大
7.归纳和整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共十三大——提出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中共十五大——增加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
C.中共十七大——增加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D.中共十九大——增加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8.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___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________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横线处应填的是( )
A.十八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B.十七 邓小平理论 、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C.十八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D.十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9.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 )
A.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C.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D.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10.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 )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全面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B.中共十五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2.“它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理论,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只要我们按照这种理论指引的方向、道路和发展战略干下去,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就一定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里论述的“理论”是( )
A.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3.【2020 山西模拟】有作家评论说:“我们纪念小平南方谈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的‘破’和‘立’。”此论述中提到的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破”和“立”分别是指( )
A.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建立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B.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C.破除“左”的错误的束缚 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
D.破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下列对邓小平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
B.要注意学习借鉴外国经验
C.要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
D.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友人时说:“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主张( )
A.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表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C.实现了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
D.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发展”主要体现在( )
A.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B.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D.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7.张敏同学学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课后,绘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示意图,留有①②对应的内容用于考查其他同学,四位同学提供的答案如下,正确的是( )
A.李同学:①马克思主义 ②毛泽东思想
B.钱同学:①邓小平理论 ②毛泽东思想
C.孙同学:①邓小平理论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赵同学:①马克思主义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一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论证了红色政权在中国农村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理论贡献。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但长期以来,我们从苏联借鉴过来的经济体制却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改革。 邓小平还一再强调中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认为任何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他主张,要全面开放,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解决的当时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3)据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归纳毛泽东、邓小平毕生致力于完成的共同事业是什么。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党的指导思想有哪些?
材料二 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显著增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开始富起来了,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上》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史实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1.B 2.B 3.D 4.C 5.A
6.C 7.C 8.C 9.D 10.C
11.B 12.D 13.D 14.D 15.A
16.C 17.C
18.(1)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
(2)经济体制存在弊端;国家封闭,不对外进行经济交流。
(3)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
19.(1)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如对香港、澳门、台湾实行“一国两制”,维护了祖国统一;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创建经济特区,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如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外交全方位布局,形成面向未来、放眼全球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改革与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精准扶贫;“一带一路”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