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2 15:1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训练题
一、单选题
20世纪70-80年代,我国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和政府决定实行的方针政策是(  )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实行对内改革③实行对外开放④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 )
A. 土地改革 B. 一五计划 C. 三大改造 D. 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下列属于这一范围的“改变”包括( )
①在农村发展乡镇企业 ②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③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④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经营自主权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自1978年以来,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相继被取消。这些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B.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C. 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了变化 D. 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流行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我国(  )
A. 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B.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C.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D.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
下列关于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阐述错误的是( )
A.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B. 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C.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D. 在所有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有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也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以下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
A. 城市的改革完全照搬了农村改革的模式
B. 农村改革带动了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城市改革
C.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都是为了提高生产积极性
D. 国有企业改革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他是使伟大而古老的国家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改革的宣告者和设计师”。这里所说的“他”( )
A. 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让中国人民醒过来了
B.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C. 实行了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D. 战胜了美国侵略者,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春天”是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最恰当的形容,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
A. 广大农民在乡镇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中工作
B. 放下铁饭碗,下海经商
C. 翻身农奴把歌唱
D. 大规模开展平反冤假错案工作
邓小平说:“在经济政策上……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下列举措体现了这一理念的是(  )
①设立经济特区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③实行“包产到户”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电视剧《大江大河》讲述了1978年到1992年改革开放的人背景下,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为代表的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故事。朱运辉、雷东宝、杨巡的经历可以说是当时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的代表他们的经历主要反映了( )
A. 公私合营的实行及其在全国逐步推开
B. 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C. 实行土地改革并允许个人进行投资
D. 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下表经济现象的变化表明( )
时间 计划生产的工业产品 计划管理的商品 计划供应出口商品
1985年 120种 188种 70种
1987年 60种 32种 36种
A. 计划经济模式已经退出 B. 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
C.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 企业自主权不断扩大
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流行语言,比如当前流行的是“正能量”、“5G”、“style”等。我们通过流行语言的变化能够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下列流行语言符合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有( )
①“经济特区”②“乡镇企业”③“公私合营”④“下海经商”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多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
A. 乡镇企业的产值迅速提高 B. 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C.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到“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南方谈话后,中共“十四大”明确的改革目标是(  )
A. 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C. 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材料解析题
【创新促进富强】
材料一: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统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1992年)十四大闭幕前后,海内外舆论给予广泛报道并高度评价,称这是20世纪末重要的历史事件。普遍认为邓小平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指出了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与他相关的流行词如:深远意义的转折、包产到户、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政企分开、市场调配资源、经济特区、发展才是硬道理、伟大构想等铭刻着时代的烙印。 ——《党史纵览》
材料三: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似乎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
(1)读材料一,通过改革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给农村带来什么深刻影响?
(2)材料二中邓小平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指出了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是什么?请说一说和材料中流行词相关的事件。
(3)请说出材料三中“让世界进入中国”的“窗口”城市。
(4)综合上述材料,请从制度的角度谈一谈创新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 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创新”是发展引擎,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试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的改革都是从“试点”开始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最后上升为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在全国大范围铺开。这种方式把改革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基层自下而上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集思广益,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保证社会的稳定。
——摘自宋学勤《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社会》
材料二 在中国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之时,邓小平也在不断思考: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哪里?他想划出一块不大的地方为改革开放探路。但是直到90年代初,改革并没有从体制层面触动“计划”二字。
——摘编自顾亚奇等《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
材料三
——摘编自《》
材料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回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在沿海城市“进一步开放”的重要步骤。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呈现出的特点。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回答1992年我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中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三次伟大革命。……第三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材料一中“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进入快车道,进入快车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当时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省委书记提出利用邻近港、澳的有利条件,在广东搞出一个出口加工区。邓小平当即表示赞同:“还是叫特区好……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什么决定。
材料三 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复兴之路》解说词
(4)材料三所述“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指什么道路
(5)结合对以上问题的探究,请用一句话评价一下邓小平。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
【解答】
①②③④.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全面展开;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是从1987年开始的。故①②③④正确。
故选D。
2.【答案】D
【解析】略
3.【答案】D
【解析】略
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题干“自1978年以来,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相继被取消”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12月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票证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故D正确。
ABC.这三项均不是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
故选D。
5.【答案】D
【解析】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起来”可知,这体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使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了题干中的流行语言。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改革开放。重点掌握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从此,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题干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
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BC.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1984 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故ABC正确。
D.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不是在所有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故 D表述错误。
故选D。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知识点。题中“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 是先从农村开始, 再进行到城市的改革, 也是一定意义上的“农村包围城市”。所以答案选B。
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邓小平的历史功绩,要求识记基本的史实。
【解答】
C.依据关键信息“改革的宣告者和设计师”,可知人物是邓小平。结合教材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邓小平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C符合题意。
A.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让中国人民醒过来了的是孙中山,A不符合题意。
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是毛泽东,B不符合题意。
D.战胜了美国侵略者,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环境的事件是抗美援朝,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情景。翻身农奴把歌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情景,不符合20世纪80年代的情景, 故选C。
1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在农村的主要形式是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的重点则是国有企业,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放”则是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科教兴国战略则是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确立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的方针,故②排除。
本题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与理解。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开放。
11.【答案】B
【解析】略
1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运用所学解读表格信息。
【解答】
D.根据表格可知,1985~1987年,我国计划生产的工业产品、计划管理的商品、计划供应出口商品都呈现大幅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企业获企业自主权不断扩大,故D正确。
A.由表格可知,这一时期计划经济模式尚未退出,故A错误。
B.题干信息没有涉及私营工商业的恢复,故B错误。
C.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错误。
故选D。
1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识记基本的史实。
【解答】
③.“公私合营”出现在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时期,不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③。
①②④.三项所述均符合史实。
故选C。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承包”、“工人工资翻番”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展开,企业的自主权得到扩大,因而才会出现材料中要求“承包造纸厂”的状况。故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时间1984年和材料关键信息作答。
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意在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共“十四大”明确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6.【答案】(1)转变成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人民政权,解放农村生产力。
(2)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公召开、农村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经济特区、邓小平南巡讲话、邓小平提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一国两制”等。
(3)深圳等经济特区。
(4)制度创新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等。
【解析】(1)本题考查土地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可知,1950~1952年底,新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成了土地的主人,巩固人民政权,解放农村生产力。
(2)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据“(1992年)十四大闭幕前后,海内外舆论给予广泛报道并高度评价”可知,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第二小问,联系改革开放相关的具体史实说明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设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的题意,联系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说明解读题意即可。
(4)本题考查创新的影响,要求综合分析归纳。本题是开放性问题,综合上述材料,从“制度创新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等”等方面说明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17.【答案】(1)制度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增强企业活力或把企业搞活。
(3)重要步骤: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特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4)核心问题:处理好市场与政府(计划)的关系;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启示:改革开放需要解放思想、制度创新;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等等。
【解析】(1)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题干信息。依据材料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创新”是发展引擎,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试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的改革都是从“试点”开始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最后上升为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在全国大范围铺开。”及街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
(2)本题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题干信息运用。依据材料二“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哪里?他想划出一块不大的地方为改革开放探路。”及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3)本题主要考查90年代的改革开放及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呈现出的特点,要求解读题干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三内容可知,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为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建立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年,我国决定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从1985年起,我国相继在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作出了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上海浦东成为我国长江沿岸城市开发开放的龙头。20世纪90年代起,开放内地,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本题考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运用所学正确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计划)的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我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本题考查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中获得的启示,要求运用所学综合分析概括材料信息。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需要解放思想、制度创新;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等等。
18.【答案】(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1992年,党的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建立经济特区。
(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5)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解析】(1)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一“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三次伟大革命。……第三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为“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指导思想。
(2)本题考查国有企业的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一“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三次伟大革命。……第三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股份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因此,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进入快车道的主要原因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时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本题考查经济特区,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省委书记提出利用邻近港、澳的有利条件,在广东搞出一个出口加工区。邓小平当即表示赞同:‘还是叫特区好……’”可知,中国共产党决定建立经济特区。
(4)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本题考查对邓小平的评价,要求运用所学归纳总结问题。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