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3 16:2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目录
CONTENTS
追本溯源
帝王将相
经邦纬国
课堂总结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
秦汉至明清的地方治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梳理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追本溯源

追本溯源
夏(约前2070-约前1600)
世袭制
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关于启的即位,为什么出现上述两种不同的说法?

追本溯源
商(约前1600-前1046)
内外服制
内 服
外 服
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
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商汤

追本溯源
西周(前1046-前771)
分封制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平民
奴隶
◎西周分封示意图

追本溯源
西周(前1046-前771)
宗法制
大宗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小宗
小宗
小宗
大宗
(宗主)
卿大夫
大宗

大宗
天子

小宗
嫡长子(嫡长孙……)
嫡长子(嫡长孙…… )
嫡长子……
嫡长子(嫡长孙…… )
诸侯

追本溯源
西周(前1046-前771)
原始民主传统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 ——《左传·昭公四年》
上述材料体现了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哪些特点?

追本溯源
东周(前770-前221)
封建政体诞生
【课堂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①社会经济发展,宗族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追本溯源
东周(前770-前221)
封建政体诞生
【课堂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的原因。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中外历史纲要(上)》
②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

——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
帝王将相

帝王将相
秦(前221-前207)
皇帝制度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秦纪二》
秦始皇
嬴政

帝王将相
秦(前221-前207)
三公九卿制
皇 帝
御史大夫
丞 相
太 尉


廷尉
少府
卫尉
宗正
郎中令
太仆
典客
治粟内史
三公 丞 相 百官之长,统领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御史大夫 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
太 尉 最高武官,掌军事
九卿 奉 常 宗庙礼仪教化
郎 中 令 宫中警卫
卫 尉 宫门警卫
太 仆 宫廷车马
廷 尉 司法、首都警卫
典 客 少数民族
宗 正 皇室宗族
治粟内史 租税、 财政
少 府 皇家财政、官府手工业
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帝王将相
秦(前221-前207)
文书制度
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
(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睡虎地秦墓竹简

帝王将相
西汉(前202-9)
中朝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御史大夫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汉武帝 刘彻

帝王将相
东汉(25-220)
尚书台——新的行政中枢
汉光武帝 刘秀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东汉政论家仲长统总结的三公权力被削弱的原因是什么?

帝王将相
隋唐(581-907)
三省六部制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决策
门下省
审议
执行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帝王将相
两宋(960-1276)
二府三司制
皇 帝
三司
枢密院
财政
中书门下(政事堂)
三司使
御前会议
台谏
同平章事(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枢密使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行政
军政
监察
二府三司

帝王将相
元(1271-1368)
中书省(一省制)
皇 帝
中书省
御史台
行政
枢密院
军事
监察
宣政院
宗教、西藏






中书令一员……以太子兼之……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百官志》

帝王将相
明(1368-1644)
废除宰相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宰相制度缘何被废?
明太祖 朱元璋

帝王将相
明(1368-1644)
内阁制度
明成祖
朱棣
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夫以
无权之官,而欲强作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
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甚望更难
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
——《明神宗实录》载叶向高奏疏
如何看待叶向高(明后期内阁大学士)对内阁地位的评价?

帝王将相
清(1644-1912)
军机处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秦汉至明清的地方治理
经邦纬国

经邦纬国
秦汉至明清的地方治理
郡县制
分为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郡国并行制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
西汉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
废郡,以州统县

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
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经邦纬国
秦汉至明清的地方治理
州(府、军、监)和县二级 → 路、州(府)、县三级制
路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行省制
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省、府、县三级制
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

省、府、县三级制
除巡抚外,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梳理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梳理
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
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隋

两宋


清 世袭制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
内外服制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
郡县制
中朝
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郡国并行制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
二府三司制
路、州(府)、县三级制
中书省(一省制)
行省制
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
军机处(雍正)
省、府、县三级制

聚焦高考
1.(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D

聚焦高考
2.(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