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2 21:4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掺和(cān) 翡翠(chuì) 蒜瓣(suàn) 更新(gèng)
B.转暖(zhu n) 分外(fèn) 商铺(pù) 水浒传(zhuàn)
C.唾沫(chuí) 嘟囔(rāng) 肿胀(zh ng) 黄焖鸡(mèn)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蜡月  彩绘  充足  万不得已
B.粉碎  糊涂  搁板  残灯未庙
C.咽下  耐何  解释  开山鼻祖
D.眨眼  摊贩  轿车  优哉游哉
3.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暮汉宫传蜡烛(汉宫:这里指汉代皇宫。) B.纤纤擢素手(素:素雅。)
C.轻烟散人五侯家(五侯:五家权贵豪门。) D.泣涕零如雨(零:落下。)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篇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
B.习作的时候,我们要做到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才会更清楚。
C.《北京的春节》一文依次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的风俗。
D.《腊八粥》一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其中等粥写得较为详细。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很喜欢背诵和默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古诗。
B.“五彩斑斓的花儿,翠色欲流的草坡,还有……”说着说着,诗人醉了。
C.“今天好热啊!——你书读得怎么样了?”妈妈望着我,担心地问道。
D.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二、填空题
6.读下列诗句,写出对应的传统节日,再自己补写一句有关节日的诗句。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
(4)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7.课文内容回顾。
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______,原名_______,他的作品有话剧《_____》、长篇小说《_______》等。本文按照______顺序详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元宵”这几天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腊八粥》的作者是_______,代表作有《______》和《______》。本文主要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件事情,其中“__________”写得详细“__________”写得简略。详写的部分通过八儿的表现,体现了腊八粥的______,让人感受到八儿和妈妈之间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写句子。
1.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大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农业产品展览会”是指______________。作者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京春节__________这一民俗特点。
3.请从诗意、表达的情感等方面简要赏析下面的诗句。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词曲鉴赏
课外阅读
鹊桥仙①
[宋]秦观
纤云弄巧②,飞星③传恨,银汉④迢迢⑤暗度⑥。
金风玉露⑦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⑧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⑨。
【注释】①鹊桥仙:词牌名。②纤云弄巧: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③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④银汉:银河。⑤迢迢:遥远的样子。⑥暗度:悄悄渡过。⑦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⑧忍顾:怎忍回视。⑨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
10.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银汉迢迢暗度。(  )
A.愚昧,糊涂。 B.悄悄地。 C.不亮,没有光。
(2)便胜却、人间无数。(  )
A.能承受。 B.战胜,打败。 C.超过。
(3)忍顾鹊桥归路?(  )
A.回头看。 B.照管,注意。 C.拜访。
(4)两情若是久长时。(  )
A.如,像。 B.此,如此。  C.如果,假如。
11.判断下面朗读节奏划分的正误。
(1)飞星/传恨。( )
(2)银汉/迢迢暗度。( )
(3)忍/顾鹊桥/归路。( )
(4)两情/若是/久长时。( )
12.这首词借______________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了__________________。
13.说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意思,并指出其表达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中秋节为何吃月饼
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那么,中秋节为何要吃月饼呢?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常把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受百姓青睐的中秋美食。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
赵之珩表示,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14.根据词语的意思从文中找出对应的词语。
(1)不假思索,随口说出。( )
(2)心思灵敏,手灵巧,形容人聪明能干。( )
(3)一般是指对某人或者是某事物的喜爱或重视。( )
15.连一连。
太师饼         汉代
胡饼          宋
月饼          殷、周
宫饼、小饼       唐
16.根据选文填空。
月饼的 “始祖”称为________,真正称为月饼是在________,逐渐流传是在________,制作工艺得到较大提高是在____________。
17.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书面表达
18.以下两题,任选其一,写一篇习作。
(1)生活中,有无数美好的人、事、物——颗美好的心灵,一份美好的情感,一个美好的梦想,一段美好的往事,一处美好的风景……这一切,就在我们身边。请以“感受美好”为话题,写一篇习作。要求:有真情实感;自选角度,题目自拟。
(2)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陪伴。是谁陪伴你左右?是什么陪伴你至今……请以“陪伴”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表达真实情感,题目自拟。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考查汉字的读音。
A项翡翠(chuì)应为(cuì);更新(gèng)应为(gēng)
C项唾沫(chuí)应为(tuò);嘟囔(rāng)应为(nang)
2.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A“蜡月”的“蜡”改为“腊”;“万不得已”的“己”改为“已”
B“残灯未庙”的“未”改为“末”
C“耐何”的“耐”改为“奈”
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残灯未庙:意思是快要熄灭的灯,将要结束的庙会;比喻事情已经衰落,接近完结。
开山鼻祖:比喻一个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
优哉游哉:指生活悠闲自在。
3.D
【解析】
【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A项中,诗中是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B项中,“素”在这里是白皙的意思。
C项中,“五侯”在这里泛指权贵豪门。这些解释教材中都有,应加强理解和记忆。
4.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说法是否正确。
C项说法错误,《北京的春节》一文依次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九这几天的风俗。
5.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
A. 我很喜欢背诵和默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古诗。
6. 春节 重阳节 清明节 七夕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
(1)出自宋代王安石《元日》,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2)出自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3)出自唐代杜牧《清明》,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4)出自唐代杜牧《秋夕》,描写节日是七月初七的晚上。
(5)有关节日的诗句例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
7. 老舍 舒庆春 茶馆 骆驼祥子 时间 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 详略得当,使文章重点突出,更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沈从文 边城 湘行散记 等粥 喝粥 等粥 喝粥 香甜可口 浓浓的亲情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课文理解和填空。
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经典《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文章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令读者印象深刻。
2.《腊八粥》的作者是沈从文。沈从文的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长河》《新与旧》,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等。
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八儿等粥和八儿一家人喝粥两件事。等粥这件事详写,喝粥这件事略写。详写等粥,略写喝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可以充分表现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体现出香甜可口和八儿和妈妈之间那浓浓的亲情,腊八粥的突出文章中心。
8.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不能设什么法来反抗。 这是原因之一。
【解析】

9. 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 比喻 熬腊八粥 那阻隔了牵牛星和织女星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星与织女星相隔也并不遥远。这两句诗以牛郎、织女为吟咏对象,表达了他们隔着银河,想念却不能相见的悲伤心情。
【解析】

10.B;C;A;C
11. √ × × √
12. 牛郎织女 坚贞、诚挚的感情
13.感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解析】

14. 脱口而出 心灵手巧 青睐
15.
16. 太师饼 唐朝 明朝 清朝
17.短文主要介绍了月饼的演变。
【解析】
【分析】
14.
本题主要考查从文中找出对应词语的能力。
脱口而出:不假思索,随口说出。
心灵手巧:心思灵敏,手灵巧,形容人聪明能干。
青睐:一般是指对某人或者是某事物的喜爱或重视。
15.
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从“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可知答案。
16.
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从“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可知,月饼的 “始祖”称为太师饼;
从“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可知答案。
17.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本文主要讲了月饼名称的演变,从殷、周的太师饼,接着汉代的胡饼 ,再接着宋代宫饼、小饼 ,最后变成唐的月饼。
18.范文:
感受美好
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美好的,重要的不是缺少美好,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早上的带着露珠的小草、上午万里无云的天空、下午灿烂的晚霞、夜晚那满天的星斗……美好无处不在。
记得妈妈常常和我在院子里乘凉,看着那一颗颗像钻石永恒般的星星,总会引起我的许多问号。讲得最多的还是牛郎织女的故事。那时,我总会仰望天空,看着那牛郎织女星,心想他们是否知道我们在看着他们呢?妈妈便说了起来:“在很久很久以前玉帝的小女儿织女偷下凡间,和一个放牛的人,人都叫他牛郎的人,相爱并且结为夫妇生有一对儿女,他们幸福的生活着。后来,玉帝知道了织女偷下凡间,便把他带回了天庭,家中的老黄牛是被贬下凡间有灵性的牛,并且开口对牛郎说:‘等我死后披上我的皮,可以上天找织女的的。’王母被牛郎的所打动,每年允许他们在八月八日那一天相见。”我对妈妈说“他们一年只见一次岂不是很惨呀。”妈妈笑着对我说:“虽然一天时间很短,但对他们来说是幸福的。”对他们来说这样的生活就很满足了就已经很美好了。我明白了,对呀!就像现在我和妈妈在一起无忧无虑的,就是很幸福,很美好的了呀!
我还奢望什么?其实要想感受美好很容易,那就是用心去体会身边的一切。
【解析】
【详解】
考查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 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