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并掌握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能从生活中发现比的知识,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比意义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教学难点: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情,诊断起点
师:(板书 8、2)同学们,求 8 是 2 的几倍、2 是 8 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计算?对,除法。表示这种相除关系的还有另一种方法,你知道是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比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你能举几个生活中比的例子吗?
生 1:身高和体重的比。
生 2:汽车模型与汽车的比是 1:32。
……
师:你能上来写出 1:32 给大家看吗 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比的哪些知识?
老师利用板书带领学生认识比的前项、后项、比号和比值,以及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的来历等知识。
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你还想知道关于比的哪些知识?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吧!
二、创设情境,辨析疑点
研究蒸馒头中的面和水的比,自主感析“倍数关系”
呈现学习材料
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老师也有一个生活中比的例子,请同学们来看大屏幕:蒸馒头,这里面你觉得是谁和谁的比 你想一下几比几可以做出美味的馒头 我做的时候是按照面粉和水的质量2:1 做的。
自主理解
师:这里 2:1 什么意思?假如你现在帮老师按这个比取你认为面粉和水该取多少克? 生:300 克面粉、150 克水
师:那就符合 2:1 的要求, 有没有不一样的取法 你会怎样取 生:400 克面粉配 200 克水,你们认为可以吗
师:老师放的时候不小心水放了 400 克,请问我应该放多少面粉,一起说…
自主发现倍数关系
师:如果老师想做更多的馒头,面粉的数量会不断地增加,水的数量也会不断地增加,面粉和水在不断地增加,但有一个量是不变的,你们看出来了吗
生 1:我发现面粉与水的质量比是 2:1。
生 2:面粉的质量是水的质量的 2 倍。
师:我们看到了它们的变化,也看到了不变的东西,一直是 2 倍的关系,300÷150=2、400÷200=2、 800÷400=2,继续往后,肯定也是 2 倍的关系。
师:正像我们同学所看到的:比就是表示两数相除,(板书),原来面粉和水还有这样特
点。1:2 表示什么?这两个比一样吗?师:看来,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说清楚是谁与谁的比,比的表达是有顺序的。
归纳概括比的意义:认识同类量与不同类量的比
下面的信息中有比吗?(课件出示)
① 2020 年ft东省高考中,大约 100 名考生对应本科生录取 50 名。
②婴儿的头长约占身高的 1/4
③赵凡 3 分钟走了 330 米。
第一组是人数比,第二组是长度比,我们把它们叫做同类量的比。师:同学们,赵凡的速度是?
生:330÷3=110 米。
路程和时间可以组成比吗?
路程和时间两数相除所得的商表示了一个新的量——“速度”,它们是有意义的,可以用比表示。
生: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330∶3。
师:真完整,这个比的比值是…对,速度。除了路程、时间、速度这组数量关系外,你还
知道哪些类似的数量关系?
赵凡买了 3 块橡皮花了 2.4 元;
赵凡 5 分钟打了 300 个字;
师:大家看,不仅同一类量可以比,不同类的量也可以比,不同类量的比产生新的量。3.试一试
5:4=
9:3=
0.4:2=
小结:观察比值,可以是分数、整数、小数。4.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看到 5:4=5÷4=5/4 这个算式,你能说说比、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师:比的后项可以是 0 吗?
生:不可以,除数不能为 0,为 0 就没有意义了。
师:既然比的后项不能为 0,老师在体育比赛中看到 3:0,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吗? 生:比赛中的比分只是表示多几个球。
师:各类比赛中的比分,它只是一个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倍数关系。
三、练习提升
师:现在我们对比这个新朋友都熟悉了,我来考考大家,敢挑战吗?请完成任务单。
李师傅 2 小时加工 32 个零件。李师傅加工零件数量和时间比是 ,比值是 , 比值表示 。
红色方格与白色方格个数的比是 ;
白色方格与红色方格个数的比是 。你还能写出其它的比吗?
填一填:
一杯糖水,糖 :糖水=1 :10,糖与水的比是( )
四、人体中有趣的比
师:不仅生活中有比,在人体中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我们一起看看吧。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为什么还要再学习比的知识呢?
五、总结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问题?
师:比是数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它,在生活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比,只要我们多观察,多思考,就会有更多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