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精品课堂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精品课堂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2 22:4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2020·四川眉山·中考真题)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2.(2022·全国·七年级课前预习)根据“十世纪初、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这些信息,你会联想到下列哪一个少数民族?
A.犬戎 B.匈奴 C.契丹 D.党项
3.(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民族矛盾的缓和 D.民族文化的交融
4.(2022·全国·七年级课前预习)辽宋夏金元时期,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迅速崛起后,大都效仿唐宋制度,制定官制,还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A.制度差异进一步拉大 B.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C.统一的趋势更加明朗 D.各族政权消除了隔阂
5.(2022·全国·七年级课前预习)我们平日里玩的纸牌游戏,输掉的一方要向嬴方进贡,胜方则心安理得地接受。在古代战争中,这个原则也广为遵行,失败的国家必须向对方纳贡祁安,弱肉强食嘛,原本无可厚非。可怪就怪在大宋和辽国之间进行的这场战争,明明大宋优势在前,眼看胜券在握,却接受了辽国纳和的不平等建议,还委曲求全地给对方进贡钱粮。这场议和称为( )
A.澶渊之盟 B.绍兴和议 C.辽夏谈判 D.渑池之会
6.(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大宋通过“澶渊之盟”向大辽购买了和平,相当于帝国对外以财政手段解决军事问题。为此,宋辽两国交好百余年未曾发生战争。据材料可知,“澶渊之盟”后( )
A.辽国无力进犯北宋 B.宋辽之间进行互市
C.北宋向辽屈膝称臣 D.宋辽维持相对和平
7.(2021·贵州·兴仁市真武山街道办事处黔龙学校七年级阶段练习)契丹国的建立者是
A.元昊 B.唐太宗 C.耶律阿保机 D.杨坚
8.(2021·河南焦作·七年级期末)如图契丹、西夏货币的出土共同反映了( )
A.契丹、西夏经济发展超过中原
B.少数民族都使用中原的货币
C.少数民族受中原文明影响较大
D.商人在契丹、西夏地位很高
9.(2021·广东·河源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中国政治通史》)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澶渊之盟对北宋是一种屈辱 B.辽宋议和实现了双方的和平
C.澶渊之盟不利于民族的交融 D.澶渊之盟对宋辽都十分有利
10.(2021·广东·河源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如下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11.(2021·河北正定·七年级期末)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牛羊遍地,头发花白的人都没见过战争”。这表明( )
A.澶渊之盟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 B.宋辽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C.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D.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
12.(2021·广东南海·七年级期末)澶渊之盟后,宋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雄州、露州、安肃军、广信军四榷场,辽也设场多处,与宋朝互市。这说明澶渊之盟( )
A.加剧了辽与中原的冲突 B.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
C.促使两国保持和平局面 D.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
13.(2021·广东普宁·七年级阶段练习)“(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此局面的出现是因为( )
A.宋夏和议 B.澶渊之盟 C.孝文帝改革 D.人口南迁
14.(2021·江西南丰·七年级期中)“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辽、西夏)‘送礼’,这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族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送给游牧民族岁币
②宋朝皇帝向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全部失败
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财政负担
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2021·辽宁细河·七年级期末)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相似之处有( )
①都是少数民族首领 ②都与北宋有过战事并议和
③都向汉人学习 ④都创造了本民族文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2021·山东天桥·七年级期末)齐涛在《中国政治通史》中写道:“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表明澶渊之盟( )
A.辽朝获得巨大利益 B.促进双方经济交流
C.宋朝财产损失重大 D.和平无法长久保持
17.(2021·贵州碧江·七年级期末)辽宋西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纷纷建立,耶律阿保机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请问他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领袖(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18.(2021·重庆九龙坡·七年级期末)下图是宁夏银川的著名旅游景点西夏王陵,被称为东方金字塔,这个王陵主人所属的民族是
A.蒙古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契丹族
19.(2021·湖南·怀化市辰溪博雅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历史人物是历史长河中最鲜活的元素,下列人物与“澶渊之盟”关系最密切的有( )
①太祖 ②宋真宗 ③岳飞 ④寇准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20.(2021·内蒙古扎鲁特旗·七年级期末)“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运至雄州交割。”与材料所示的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①宋辽之间发生澶州之战 ②此战之后双方长期休战
③此战后双方又战数十年 ④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21.(2021·湖北·阳新县富川中学七年级期中)构建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结构示意图,请你帮他完成未填写的内容。
A B C
三、综合题
22.(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宋时期的榷场
——《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中国民族史纲要》
(1)材料中的“兴庆”是哪政权的都城?1208年,宋朝的都城在哪里?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是什么?这一格局结束的标志又是什么?
(3)据材料一、二,什么是榷场?归纳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主要领域。
(4)综上所述,概括两宋时期民族交融的新变化。
23.(2021·辽宁东港·七年级阶段练习)北宋时期,中国境内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碰撞中走向交融。
材料一:(在和平下共处)
1005 年,宋辽达成议和。宋真宗应允每年向辽输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为兄弟之国。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
(1)材料一中“议和”指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在并立中共存)
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
(2)填写出下列大写字母代表的政权名称
A._____;B.______;C._____
材料三(在碰撞中交融)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3)从材料三中找出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答出两点?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24.(2021·河北渤海新区·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材料二 “……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架城集》
材料三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中的“契丹皇帝”是指谁?“北朝”是指哪一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这一政权在历史上称为什么?
(2)联系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材料二反映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请你概括黄仁宇先生评定“1005年的协定”所产生的影响。(至少答出两点)
25.(2021·河北路北·七年级期中)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材料一:
(1)材料-中回銮碑是哪一盟约的历史见证 请概括这一盟约的内容。
材料二: 从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所进行的战争结果来看,无疑都是相似的,虽然在与西夏政权的议和中,挽回了一点面子,但究其实质与辽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一结果是与宋朝的统治政策分不开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在宋与西夏的和议内容中,哪一项使北宋“挽回了一点面子” “宋朝的统治政策”指的是哪一政策
材料三: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边界贸易一直在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与辽、西夏订立的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根据“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交往,这种态势有利于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商业往来,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无关,A排除;商业间的往来没有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D排除。故选择C。
2.C
【解析】根据材料“十世纪初、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故选C;ABD都不符题意,排除。
3.D
【解析】根据题干“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出现汉族人饮茶的方法,反映了汉族与契丹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最能证明宋辽时期民族间文化的交融,未涉及农业生产、海外贸易和民族矛盾缓和的相关信息,因此,ABC项与材料题干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4.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迅速崛起后,大都效仿唐宋制度,制定官制,还创制了自己的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这些现象最能说明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选项B符合题意;制度差异进一步拉大,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A排除;统一的趋势更加明朗,与题干内容不符,C排除;各族政权消除了隔阂,不符合史实,D排除。故选B。
5.A
【解析】大宋和辽国之间进行的这场战争,明明大宋优势在前,眼看胜券在握,却接受了辽国纳和的不平等建议,进行澶渊之盟,它的结盟达成了金元乱世中的百年平静,使得宋辽两个原本相互视若仇寇的国家,彼此却保持了121年难能可贵的和平局面,百姓安居乐业,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开启了宋朝百年的和平盛世,因此A项正确; 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订立的和约,因此排除B项;辽夏谈判与材料无关;渑池之会是秦昭襄王想集中力量攻打楚国 ,为免除后顾之忧,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因此排除D项,综上选择A项。
6.D
【解析】由材料信息“宋辽两国交好百余年未曾发生战争”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维持了一段相对和平,故D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辽国无力进犯北宋,故A错误;材料没有宋辽互市的信息,故B错误;辽宋约为兄弟之国,故C错误。
7.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所以契丹国的建立者是耶律阿保机,C项正确;元昊是西夏政权的建立者,排除A项;唐太宗是唐朝皇帝,排除B项;杨坚建立了隋朝,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都是仿照中原汉族王朝的圆形方孔铜钱铸造的,这说明契丹和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少数民族受中原文明影响较大,C项正确;仅从货币无法判断契丹、西夏经济发展超过中原,也无法说明商人在契丹、西夏地位很高,排除A、D项;少数民族使用的货币是仿制中原货币,使用的不是中原货币,排除B项;故选C项。
9.D
【解析】由材料“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可知,作者主要肯定了澶渊之盟的积极作用,促进了辽与北宋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对宋辽都十分有利,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澶渊之盟对北宋是一种屈辱 ,排除A项;辽宋议和没有真正实现了双方的和平,排除B项;澶渊之盟有利于民族的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都城在上京。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在兴庆。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C项正确,排除AD项;金与辽不曾并立,排除B项。故选C项。
11.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头发花白的人都没见过战争”说明当时宋辽之间已经长时间没有爆发战争,C项正确;牛羊遍地是宋辽之间和平局面带来的影响之一,并不能说明澶渊之盟促进了北方畜牧业的发展,排除A项;宋辽之间不是南北对峙的局面,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澶渊之盟后,宋朝和辽国在边境上开设互市,目的是通过榷场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南北经济联系,实际上澶渊之盟促使两国保持和平局面,C项正确;互市设立带来了和平,排除A项;澶渊之盟是宋朝胜利的情况下签订的盟约,不能说是实力均衡,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隔阂的消除,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辽与朝廷和好年深”可知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B项正确;宋夏和议与“辽与朝廷和好年深”不符,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是在北魏,排除C项;人口南迁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解析】根据材料“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族入侵十分容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送给游牧民族岁币。“送礼”增加了宋朝政府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①③④正确,A项正确;西夏也多次进攻北宋,宋朝节节败退,后来宋夏和谈,西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因此都是宋朝皇帝向游牧民族“送礼”,原因是战场上的全部失败这句话不正确,②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元昊建立西夏,耶律阿保机和元昊都是少数民族首领;都建立了本民族的政权;都向汉人学习;都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①②④正确,C项正确;而③表述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B
【解析】根据材料“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双方都是划算的。”分析可知澶渊之盟维系了辽宋两国的和平局面,促进了两国经济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表明双方获利,不仅是辽朝获利,排除A项;根据材料“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可知宋朝财产没有损失重大,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和平是否法长久保持,排除D项。故选B项。
17.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领袖,是辽朝开国君主,A项正确;党项族的代表人物是元昊,排除B项;女真族的代表人物是完颜阿骨打,排除C项;蒙古族的代表人物是成吉思汗,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解析】依据题干“西夏王陵”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038年,党项族人元昊建立西夏,所以西夏王陵属于党项族,B项正确;蒙古族建立元朝,排序A项;女真族建立金,排除C项;契丹族建立辽,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1005年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②宋真宗、④寇准与“澶渊之盟”有关,A项正确;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岳飞抗金,与“澶渊之盟”不符,①③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20.C
【解析】根据材料“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运至雄州交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长期休战,保持和平局面,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故①②④正确,C项正确;而③表述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21.A:元昊;B:澶渊之盟;C: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辽西夏北宋时,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辽宋议和,签定澶渊之盟;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和一时期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22.(1)西夏。临安。
(2)多民族政权并立。元朝统一。
(3)两宋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的贸易场所。政治;经济(生活);文化。
(4)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主体多元。
【解析】(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1127年,赵构(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1276年,南宋灭亡。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西夏。临安。
(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1127年,赵构(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宋,辽,西夏,金,蒙古各族政权相继建立。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多民族政权并立。元朝统一。
(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榷场指两宋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的贸易场所。两宋时期民族交流的主要领域:政治如“澶渊之盟”;经济(生活)如设立榷场;文化如契丹文是辽代契丹人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
(4)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两宋时期民族交融的新变化是:范围更广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程度更深;主体多元不仅有政府主导,也有民间参与。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西夏、南宋政权建立、两宋时期政治格局、榷场的出现、两宋时期民族交融的新变化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23.(1)澶渊之盟
(2)A:辽 B:北宋 C:西夏
(3)官僚制度、文字、服饰、法律等任意两方面。贡献:促进民族融合、促进北疆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加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任意一点。
【解析】(1)根据材料一“1005 年,宋辽达成议和。宋真宗应允每年向辽输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为兄弟之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1005年,战后双方订立盟约,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因此“议和”指澶渊之盟。
(2)填根据材料二“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临潢府;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因此A:辽 ; B:北宋 ;C:西夏。
(3)根据材料三,由“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可知学习制度;由“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等”,可知,学习服饰、法律等。因此辽和西夏在官僚制度、文字、服饰、法律等方面仿效中原王朝。他们这些做法,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北疆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加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
24.(1)耶律阿保机;契丹;辽。
(2)反映了“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使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一方面澶渊之盟使北宋与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这种用钱物来换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
【解析】(1)根据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可知与“澶渊之盟”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临潢府。因此“契丹皇帝”是指耶律阿保机;“北朝”是指契丹族所建立的政权,这一政权在历史上称为辽。
(2)根据材料二“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1005年,战后双方订立盟约,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 宋辽订立的和议后,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此材料二反映了“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使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根据材料三,由“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知宋辽订立的和议后,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这种用钱物来换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由“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可知宋辽订立的和议,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因此黄仁宇先生评定“1005年的协定”所产生的影响,是一方面澶渊之盟使北宋与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这种用钱物来换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
25.(1)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
(2)元昊向宋称臣。重文轻武。
(3)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任答一句);对民众生活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任答一句)
(4)民族政权并立存在:和战交替。(或答两宋与少数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答其中一点即可)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西夏议和,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盛,其中“元昊向宋称臣”让北宋“挽回了一点面子”;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3)根据材料“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边界贸易一直在进行……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可知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议和后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对民众生活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民族政权并立存在,两宋与少数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