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教版初中科学七下第二单元对环境的察觉精选培优提高训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浙教版初中科学七下第二单元对环境的察觉精选培优提高训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3-01 14:15:4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年浙教版初中科学七下第二单元对环境的察觉精选培优提高训练试卷
一、单选题
1.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是坐在井里看天,用来比喻眼界狭窄之人。枯井中的青蛙位于井底O点,下列光路图中,能正确表示“坐井观天”含义的是(  )
A. B.
C. D.
2.如图是用手机扫描物品上的二维码,可登录网页查看物品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品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摄像头可以看成是一个放大镜
C.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D.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物品不动,把手机向后移动
3.小敏作发光点S的像S'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她作图的步骤有:
①作反射光线O1A1、O2A2;
②作入射光线SO1、SO2;
③作法线O1N1、O2N2;
④将反射光线O1A1、O2A2反向延长交于S'。
下列选项中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①③② D.②①③④
4.如图所示,小明自制了一个简易投影仪,在暗室中将印有奥运五环(红、黄、蓝、绿、黑五色环)标志的透明胶片,贴在发白光的手电筒上,并正对着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调整手电筒、凸透镜、白色墙壁之间的位置,在墙上得到了一个清晰、正立、放大的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0 cm,且胶片应正立放置
B.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10 cm小于20 cm,且胶片应倒立放置
C.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墙上五环标志的像,是因为光在墙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D.将白色墙上蒙一层红布,可以看到像中五环的颜色只有红色和黑色
5.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来验证平面镜成像规律,若图中蜡烛位置保持不变,将镜子截成两半,并把镜子移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则成像情况是(  )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6.如图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
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7.“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8.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
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所示);
②在点A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人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
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了。
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9.如图所示,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变弱,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铃声逐渐变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
C.听不见铃声,是由于玻璃罩反射了声波
D.听到铃声逐渐变响,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强
10.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外界物体反射的光落在眼睛的视网膜上,我们就能看清楚物像。光到达视网膜依次经过的结构是(  )
A.角膜——晶状体——房水——玻璃体——视网膜
B.角膜——玻璃体——晶状体——房水——视网膜
C.角膜——晶状体——玻璃体——房水——视网膜
D.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11.张大胜同学患有近视眼,自习课上他戴上眼镜看书。如果摘下眼镜,要想还能够看清书上的字迹,关于他的做法以及书上的字在视网膜上成像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书靠近眼睛,像是倒立的 B.将书靠近眼睛,像是正立的
C.将书远离眼睛,像是倒立的 D.将书远离眼睛,像是正立的
12.昆虫观察盒的盒盖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盒盖到盒底的距离为10 cm,在一次实验中,小明不小心把观察盒上的凸透镜打碎了。为了修好观察盒,老师分别给他提供了焦距为4 cm、8 cm、10 cm和12 cm的凸透镜各一个,他应该选择(  )
A.焦距为12cm的凸透镜 B.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
C.焦距为8 cm的凸透镜 D.焦距为4cm的凸透镜
13.在中考百日誓师大会上,小明使用无人机进行拍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人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无人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要拍誓师大会全景,需控制无人机上升,所成的像变小
D.要拍主席台近景,需控制无人机上升,所成的像变大
14.小明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下列操作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15.光线经过甲、乙两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下列对两透镜类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透镜的折射光线会聚于一点,说明甲透镜是凸透镜
B.乙透镜的折射光线是发散的,说明乙透镜是凹透镜
C.甲透镜的折射光线比人射光线更向主光轴靠拢,说明甲透镜是凸透镜
D.乙透镜的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向主光轴靠拢,说明乙透镜是凸透镜
二、填空题
16.(2021七下·上虞期末)小聪从家开车出发、前往杭州动物园游玩,由于不熟悉线路,用某导航软件进行导航,如图甲。在使用过程中小聪发现,该导航软件有一种hud模式(抬头显示功能),在该模式下点击投影后,其手机导航变成如图乙的图像,然后将手机置于汽车前挡风玻璃下,就可以将导航的信息投影到汽车挡风玻璃上,如图丙所示。仔细思考后小聪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了如图丁所示的原理图,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假定前挡风玻璃是平面的)
(1)hud模式时在前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是根据   原理形成的。
(2)小聪发现手机在前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有两个,分析其原因是   。
(3)同一晴天的白天和晚上,   (填“白天”或“晚上”)时候使用该功能效果比较好。
(4)当手机水平放置时,手机在前挡风玻璃中所成的像刚好在正前方,则手机与前挡风玻璃所成的角为   (填角度大小)。
17.如图是十字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的汽车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甲,乙是一辆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先后被拍下的两张照片,可以看出汽车是   (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的。观察照片可以发现,几乎看不到车内的人,但是车的外表却很清头几乎无法成像。夜晚,为了不影响司机开车,车内的灯应   。
18.(2022八上·缙云期末)缙云黄酒,由于多酿于农历十月,故民间俗称“十月酒”,其风味很佳,但青少年不宜喝酒。请结合右图回答以下问题:
(1)醉酒者常常表现出走路不稳,神志不清,呼吸急促等现象,这是由于酒精麻痹了图中的哪些结构   (填序号)造成的。
(2)科学用脑,有助于青少年神经系统的健康发育,除不宜饮酒外,请你再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
19.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这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20.小明的乒乓球掉到沙发下,没有手电简,小明借助平面镜反射灯光找到了乒乓球。图中已标示了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请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平面镜,并保留作图痕迹   。所作的图可知反射角的大小为    。
21.
(1)如图是一个彩色的手机屏幕,小红洗手时不小心将水滴滴到了手机屏幕上,透过水滴她惊奇地看到屏幕上出现多个不同颜色的小格子。当水滴滴到图中   (填“红色”“绿色”“蓝色”或“白色”)区域时能同时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手机屏幕上丰富的色彩,就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著名的光的   实验证明了太阳光也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太阳光中除了可见光之外,还存在不可见光,其中的   具有显著的热效应,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
   。
(2)在研究单色光的实验中,让依次透过红色和蓝色透明胶片的色光射在暗室中的白纸上,白纸将呈   色。
(3)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   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如图所示的三原色图中,区域1应是   色,区域2应是   色。
22.(2021七上·平阳月考)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知识。
(1)小红利用量角器和三角板制作一个影子时钟(日晷仪)。如图所示,这是利用了光的   原理。
(2)早晨一束光斜射到平静的水面上,在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早晨到中午,折射角将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3.(2021八上·余杭月考)如图所示,“刷脸支付”成为了现在十分流行的支付方式,无需借助手机等工具,人为操作少,更加简单、高效。
(1)它通过摄像机镜头来捕捉人脸信息。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所成的是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2)当人靠近摄像头时,光源自动打开,照亮   (选填“人脸”或“显示屏”),使像更清晰。
24.(2021八上·拱墅开学考)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是   ,入射角的度数为   ,折射角的度数为   ,界面AB   (填“左”或“右”)方是空气。
25.(2021七下·台州期末)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应为 5m。现因屋子太小而使用了一个平面镜(如图所示),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3m,那么人到平面镜的距离应为   m,镜中的像是   (选填“实像”、“虚像”)。经测量,某同学的视力为4.2.属于近视;下列预防近视的措施正确的有   
①保持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正确了
②不要躺着和走路时看书
③连续看书一小时要向远处眺望
26.(2021七下·滨江期末)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莹所在小组的同学们选取一块薄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甲所示。
(1)小莹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她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三幅图中,   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2)器材调整正常后,若不计薄平板玻璃的厚度,当蜡烛A距平板玻璃10cm时,则蜡烛B与蜡烛A相距   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3)如图所示,小莹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关系,最好选用   。
27.(2021七下·吴兴期末)如图所示是小安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此实验应在   (填“较亮”或“较暗”)环境进行。
(2)如果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了1cm,则蜡烛的像竖直向上移动   cm。
(3)若小吉在Q和A’之间插入一个不透光的纸板,则小安看到的像 。
A.会消失 B.亮度变暗
C.几乎没有变化 D.成在纸板上
28.(2021七下·余杭期中)舞蹈教室有一面非常大的平面镜,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四个学生在教室内排练舞蹈,当老师从外面进入到图示位置时,他能从平面镜中观察到的学生是   。
29.(2021七下·拱墅期中)小金在坐长途汽车时,为了防止晕车,妈妈不停地和他聊天,分散注意力,以减弱晕车的症状。请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晕车主要是由于图中   (填字母)区域的前庭特别敏感导致的。
(2)妈妈讲话的声音会引起小金耳朵B区域的   振动。
(3)小金哪怕闭眼也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主要是由于妈妈声音的   有别于他人。
(4)若妈妈讲话时突然提高音调,则是由于她的声带振动的   增大所致。
30.(2021八下·北仑期中)如图A、B两架飞机,一架是实际的飞机,一架是从潜艇观察口O点观察到的该飞机的像,则   (填“A”或“B”)架是实际飞机。请在图中作出飞机尾翼被潜艇观察口O点观察到时的一条光线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
三、实验探究题
3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玻璃时都会发生折射现象,那水和玻璃的折射情况会相同吗?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华选择了光屏、透明玻璃砖、水槽、激光电筒等器材进行实验。他在光屏上画出互相垂直的NN'和MM'两条线段并相交于O点,如图甲所示。
(1)小华将玻璃砖的一个表面与MM'齐平放置,让激光电筒发出的光线从A点到O点入射,他看到了如图乙所示的光路(AO、OC为同一直线),你认为出现光线OC是因为   ,鉴于本实验的目的,此时最应该记录的两条光线是    。
(2)接下来他要观察光从空气中进人水中的情况,他将光屏竖直放入水槽中(使线段MM'水平),并向水槽中慢慢注水至水面与MM齐平,入射光线应从A点向O点射入,这是为了保证   ,其实本实验小华还考虑了人射光线所在一侧的   相同。
(3)小华最终在光屏上记录下了如图丙所示的光路图(OE为水中的折射光线),通过分析光路,你认为玻璃和水这两种介质对光的偏折能力较强的是   。
(4)若激光以相同的入射角分别从玻璃和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则   射出的折射光线更远离法线。
32.(2021九上·西湖月考)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   的实像。
(2)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应该移到   厘米刻度处。
(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甲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   。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4)研究好成像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图乙中,小敏给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丙所示,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   (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33.(2021七下·丽水期末)为研究小孔成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科在硬纸板上挖了不同大小与形状的小孔,进行实验,其结果记录如下:
小孔的形状 ○ △ □
小孔最大外径/毫米 1 5 10 1 5 10 1 5 10
地面光斑形状 小孔距地面10厘米 ○ ○ ○ △ △ △ □ □ □
小孔距地而20厘米 ○ ○ ○ ○ △ △ △ □ □
小孔距地面40厘米 ○ ○ ○ ○ △ △ △ □ □
小孔距地面80厘米 ○ ○ ○ ○ ○ △ ○ ○ □
小孔距地面160厘米 ○ ○ ○ ○ ○ ○ ○ ○ ○
分析表中数据,请回答: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   传播的;
(2)当小孔的形状、大小一定时,在一定范围内小孔到地面的距离   (填 “越大”或“越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同学小明受到启发,改用形状为“凸”小孔进行实验,当“女”外径为10毫米,小孔距离地面160厘米时,地面光斑的形状为 (填序号)。
A.☆ B.○ C.△ D.□
四、解答题
34.(2021七上·长兴期中)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朱利叶斯和帕塔博蒂安,以表彰他们在感知温度和触觉领域研究所作出的贡献。
资料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家们猜测,神经细胞对不同刺激的不同响应,很可能依赖于细胞的离子通道受体。离子通道受体,就如同房屋上的门窗,它的开放与关闭影响着细胞内外离子的进出。
资料二:朱利叶斯以辣椒为切入点,在经历重重困难后,他最终于1997年成功发现辣椒素敏感离子通道(TRPV1通道),并意外发现该受体也可以被43℃以上的物理高温激活。
帕塔博蒂安在2002年通过薄荷醇分子(薄荷的主要成分),确认了一类薄荷醇敏感离子通道TRPM8,该通道能被8℃~28℃的无害低温激活。2003 年,他又发现了可被芥末激活的冷觉感受通道TRPA1,它能被超低温(<17℃)激活。
(1)根据题中材料,请你判断离子通道受体位于细胞的哪个结构?
(2)皮肤中有多种感觉神经末梢,包括触觉冷觉、热觉和   。
(3)请结合材料,尝试分析当食物的温度相同时,为什么人们吃辣椒会感觉热,吃薄荷会感觉凉?
35.(2021七下·浦江期末)如图是新西兰毛利人飞身叉鱼的情景,此时他同时看到了水中的鱼和自己在水中的像。图中OC为鱼发出的光经水面折射后进入人眼的光线,B是鱼的实际位置,A是毛利人膝盖上的一点。请在图中画出:
⑴A点在水中的像A1。
⑵人看到的鱼的像大致位置B1。
⑶人看到像A1的光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因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外面天空射到青蛙眼中的光线会被井壁遮挡,于是青蛙只看到一小部分天空,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2.【答案】D
【知识点】光源;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根据成像特点判断;
(3)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判断;
(4)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判断。
【解答】A.物品上的二维码自己不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
B.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照相机,故B错误;
C.当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体应该在二倍焦距以外,故C错误;
D.二维码超过设定的方框时,即像太大,要使像变小,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要增大物距,即物品不动,把手机向后移动,故D正确。
故选D。
3.【答案】B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因此找到两条反射光线是关键。已知入射光线寻找反射光线时,应该先作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小敏作发光点S的像S'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她作图的步骤有:
②作入射光线SO1、SO2;
③作法线O1N1、O2N2;
①作反射光线O1A1、O2A2;
④将反射光线O1A1、O2A2反向延长交于S'。
即正确顺序为:②③①④。
故选B。
4.【答案】A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判断;
(3)光在凸凹不平的表面上发生漫反射,这是我们从不同角度看清物体的原因;
(4)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墙壁上成放大的实像,则f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墙上五环标志的像,是因为光在墙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故C正确不合题意;
在白色墙壁上蒙一层红布,则它只能反射红光,其余的色光全部被吸收,因此看到像中五环颜色为红色和黑色,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判断。
【解答】物体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始终与物体大小相等,而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因此蜡烛在两块镜子里都能成完整的像。由于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的规律可知,两面镜子放置的角度和位置不同,则这两个像的位置不同,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6.【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小平面镜的晃动引起,而平面镜的晃动由纸杯口的胶膜振动引起,故A错误;
B.小明说话时,声音通过空气传播,被胶膜吸收后引起小平面镜的振动,这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B正确;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拉紧的棉线实现,故C错误;
D.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从小明的口中传递到右边的纸杯中,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3)频率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
(4)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呼麦”中的高音和低音,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即音调不同,故A、C错误;
“呼麦”中的声音由振动产生,故B正确;
无论声音的音调高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都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8.【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原来水的密度是均匀的,因此激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倒入海波溶液后,水的密度上下不均匀,因此光沿曲线传播。用筷子搅动后,水的密度变得均匀了,因此光线又沿直线传播了,据此可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9.【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稀薄,听到的声音变弱,这说明听到声音的大小与空气的多少有关,即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出来的。当玻璃罩内几乎没有空气时,听不到声音,即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0.【答案】D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视觉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解答】视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象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即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觉, D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A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近视眼是晶状体变厚,折射能力增强,要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
近视眼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的前后方向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使人的眼睛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只能看清近处物体。
【解答】近视眼靠近物体,可使物体经过眼球中的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上,所成像是倒立实像,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将书远离眼睛,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使人的眼睛看不清远处物体,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分析。
【解答】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为:当u故选A。
13.【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应用判断;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判断。
【解答】无人机的镜头就是一架照相机,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B错误;
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无人机上升,物距增大,则像距增大像变小,故C正确;
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无人机下降,物距减小,则像距增大像变大,故D错误。
故选C。
14.【答案】C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分析判断。
【解答】平行主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会聚在另一侧的焦点上,据此可知,凸透镜的镜面应该与太阳光方向垂直,且承接焦点的纸片应该与镜面平行,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5.【答案】D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根据对“会聚”和“发散”的认识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经过甲透镜后,光线比原来远离主光轴,即甲透镜使光线发散,应该为凹透镜。经过乙透镜后,光线比原来靠拢主光轴,即乙透镜使光线会聚,应该为凸透镜,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6.【答案】(1)平面镜成像
(2)玻璃比较厚,玻璃的前后两个表面分别成像
(3)晚上
(4)45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前风挡玻璃相当于平面镜,而导航界面相当于物体,在玻璃上的投影相当于所成的像,据此分析原理;
(2)风挡玻璃有两个面,导航界面发出的光线会发生两次反射,从而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两个虚像;
(3)晚上时,车内光线更暗,导航界面则显得更明亮,于是所成的像更清晰;
(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解答。
【解答】(1)hud模式时在前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是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形成的。
(2)小聪发现手机在前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有两个,其原因是:玻璃比较厚,玻璃的前后两个表面分别成像。
(3)同一晴天的白天和晚上,晚上时候使用该功能效果比较好。
(4)手机水平放置,而像在竖直方向,二者成90°。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应该在这个夹角的平分线上,则手机与风挡玻璃的夹角为:90°÷2=45°。
17.【答案】凸透;靠近;处于暗处,反射光少关掉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的应用解答;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解答;
(3)如果车内的光线太强,那么车内的物体会在前风挡玻璃上成像,从而对驾驶员的判断产生影响,影响行车安全,所以行车时车内的灯应该关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根据图片可知,车所成的像变大了,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汽车是靠近摄像头的。
(3)夜晚,为了不影响司机开车,车内的灯应关掉。
18.【答案】(1)①②③
(2)充足睡眠或注意营养或课间休息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健康的含义与提高健康水平;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图中:①大脑、②小脑、③脑干;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最高级中枢
脑干: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如呼吸和血液循环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控制。
【解答】(1)醉酒者常常表现出走路不稳,神志不清,呼吸急促等现象,这是由于酒精麻痹了图中的①②③造成的。
(2)合理建议:比如充足睡眠或注意营养或课间休息等。
19.【答案】(1)乒乓球被弹起;发声体在振动;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转换法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3)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因此贴在音叉上的乒乓球会接收到能量而跳动起来。音叉的振动幅度很小,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将其用乒乓球的振动来反映,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2)可以使用转换法,将桌面的振动转化为桌面上小纸屑等物体的跳动;
(3)右边音叉受到敲击后振动发声,声音通过空气传播,于是左边的音叉接收到能量而振动起来,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这说明了发声体在振动。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我的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20.【答案】;60°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在光的反射现象中,法线既是镜面的垂线,也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180°-60°=120°。因为这个角是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和,因此反射角等于它的一半,即:120°×=60°。
(2)首先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这就是法线,然后通过入射点作法线的垂线,这就是平面镜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21.【答案】(1)白色;色散;红外线;电视遥控器
(2)黑
(3)红、绿、蓝;绿;白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1)红、绿、蓝为光的三原色,自然界中的色彩都是这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当三种色光按照相同比例混合时,我们能够得到白光。根据光的色散的知识解答。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不可见光,红外线的热作用显著,而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
(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而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3)红、绿、蓝为光的三原色,红光和绿光混合得到黄光,红光和蓝光混合得到品红色,绿光和蓝光混合得到青色。当三种色光按照相同比例混合时,我们能够得到白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如图是一个彩色的手机屏幕,小红洗手时不小心将水滴滴到了手机屏幕上,透过水滴她惊奇地看到屏幕上出现多个不同颜色的小格子。当水滴滴到图中白色区域时能同时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手机屏幕上丰富的色彩,就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著名的光的色散实验证明了太阳光也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太阳光中除了可见光之外,还存在不可见光,其中的红外线具有显著的热效应,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电视遥控器。
(2)在研究单色光的实验中,让依次透过红色光射在暗室中的白纸上,白纸暂时呈现红色;当绿光照到白纸上的红色区域时,由于被吸收而呈现黑色。
(3)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如图所示的三原色图中,区域1应是绿色,区域2应是白色。
22.【答案】(1)直线传播
(2)120°;减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的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它是几何光学的重要基础。
光的反射是指光射到两种不同的介质时,便有部分光自界面射回原介质中的现象。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光具有可逆性。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上是可逆的。
【解答】(1)、小红利用量角器和三角板制作一个影子时钟(日晷仪)。这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
(2)、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60 ° +60 ° =120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早晨到中午,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将减小 。
23.【答案】(1)缩小
(2)人脸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解答;
(2)物体在凸透镜中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的光线会聚而成的,只有物体发出的光线足够明亮,我们看到的像才会足够清晰,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与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相同,即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人靠近摄像头时,光源自动打开,照亮人脸,使像更清晰。
24.【答案】EO;30°;45°;右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和反射定律分析解答。
【解答】(1)AB为分界面,EO射向入射点O,则EO为入射光线,CD为法线,那么入射角∠EOC=90°-60°=30°;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且在两种介质中,则OG为折射光线,那么折射角∠DOG=45°;
(2)因为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分界面AB的左侧为玻璃,右侧为空气。
25.【答案】2;虚像;①②③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解答;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答;
(3)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预防知识判断。
【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可知,视力表在平面镜内成的像等于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3m,则人到平面镜的距离:5m-3m=2m;
(2)镜中的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属于虚像;
(3)①保持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正确了,故①符合题意;
②不要躺着和走路时看书,故②符合题意;
③连续看书一小时要向远处眺望,可以放松眼睛,故③符合题意。
故选①②③。
26.【答案】(1)3
(2)20
(3)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判断;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的规律分析计算;
(3)如果要探究物和像左右位置的关系,那么被选择的物体不能左右对称,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图如下:
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我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三幅图中,3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2)若不计薄平板玻璃的厚度,当蜡烛A距平板玻璃10cm时,根据“物像等距”可知,A的像到平板玻璃的距离也是10cm,则蜡烛A到它的像的距离为:10cm10cm=20cm。因为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所以蜡烛B与蜡烛A像距20cm。
(3)如果要探究物和像左右位置的关系,那么被选择的物体不能左右对称,在C、A、T、V四个字母中,只有C不是左右对称的,故选A。
27.【答案】(1)较暗
(2)0
(3)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周围环境越黑暗,蜡烛火焰越明亮,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越清晰;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判断;
(3)实像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为了使所成的像更清晰,则此实验应该在较暗的环境进行。
(2)蜡烛在玻璃板内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玻璃板所在的那条直线对称,玻璃板竖直向上提了1cm,但是玻璃板所在的那条直线没有改变位置,因此蜡烛的像的位置保持不变,即向上移动0cm。
(3)蜡烛在玻璃板内所成的是虚像,不能被纸板阻挡,因此在Q和A’之间插入一个不透光的纸板,则小安看到的像几乎没有变化,故选C。
28.【答案】丁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如果王老师能够看到同学的像,那么说明有反射光线射入王老师的眼中,则只需将同学的像与王老师的眼睛相连,哪条连线与不被屏风挡住,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将四位同学的像作出,如下图所示:
将王老师与各个像点相连,只有丁同学的像与王老师的连线没有被屏风挡住,因此王老师能够从平面镜看到的同学为丁。
29.【答案】(1)C
(2)鼓膜
(3)音色
(4)频率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耳位于眼睛后面,它具有接收机械波的功能,能将机械波(声波)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在脑中,这些信号又被翻译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词语、音乐和其他声音。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
【解答】(1)晕车是因为人体的位觉感受器比较敏感,位觉感受器位于C区域;
(2)声音能够引起耳中的鼓膜的振动;
(3)每个人的音色是不同的,这个是用于区别不同声音的;
(4)音调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故答案为:(1)C;(2)鼓膜;(3)音色;(4)频率。
30.【答案】B;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当从水里看空气中的飞机时,飞机发出的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此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后,我们沿着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方向望过去,会看到飞机的虚像,这个虚像成在实际位置上方,因此下面的B是实际飞机。
(2)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将观察孔O与虚像A连接,与水面的交点就是入射点,然后连接B和入射点得到入射光线,连接入射点和O得到折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31.【答案】(1)有;部分光线并没有通过玻璃砖,而依旧在空气中传播AO和OB
(2)入射光线重合;入射角
(3)玻璃
(4)玻璃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因为AO与OC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应该是部分光线没有经过玻璃砖,而是直接在空气中传播造成的。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OB应该是与OA对应的折射光线,记录它们即可。
(2)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玻璃时的折射情况是否相同时,应该控制入射光线的位置,入射角的大小相等,而改变介质的种类,据此分析解答。
(3)当入射角相等时,折射角越小,则光线偏离原来的角度越大,因此偏折能力越强;
(4)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解答。
【解答】(1)小华将玻璃砖的一个表面与MM'齐平放置,让激光电筒发出的光线从A点到O点入射,他看到了如图乙所示的光路(AO、OC为同一直线),我认为出现光线OC是因为有部分光线并没有通过玻璃砖,而依旧在空气中传播,鉴于本实验的目的,此时最应该记录的两条光线是AO和OB。
(2)接下来他要观察光从空气中进人水中的情况,他将光屏竖直放入水槽中(使线段MM'水平),并向水槽中慢慢注水至水面与MM齐平,入射光线应从A点向O点射入,这是为了保证入射光线重合,其实本实验小华还考虑了人射光线所在一侧的入射角相同。
(3)根据图片可知,在玻璃中的折射角小于在水中的折射角,因此我认为:玻璃和水这两种介质对光的偏折能力较强的是玻璃。
(4)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玻璃中时,玻璃中的折射角小于水中的折射角。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光从水和玻璃射入空气中时,玻璃中的折射角大于水中的折射角,即玻璃射出的折射光线更远离法线。
32.【答案】(1)放大
(2)45
(3)①③
(4)远离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将像距和物距的数字互换,那么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实像,只是像的大小改变;
(3)可从光屏、蜡烛和透镜三个角度,分析像回到光屏中央的方法;
(4)根据透镜B对光线的作用,分析去掉B后成像位置的变化,然后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分析蜡烛的移动方向。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此时物距u=30cm-15cm=15cm,像距v=60cm-30cm=30cm。因为像距大于物距,所以成放大的实像。
(2)将像距和物距互换数据,即此时的物距变成30cm,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像,此时透镜所对的刻度为:15cm+30cm=45cm。
(3)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相当于像向下移动,可以回到光屏中央,故①正确;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则像向上移动,不能回到光屏中央,故②错误;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则像也向下移动,故③正确。
故选①③。
(4)透镜B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去掉B后,光线肯定比原来发散,成像位置在光屏的后面。要想使像回到光屏上,必须减小像距,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此时蜡烛要远离凸透镜。
33.【答案】(1)直线
(2)越大
(3)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解答;
(2)比较不同形状小孔外径为10mm时的成像情况即可;
(3)根据表格分析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是否有关即可。
【解答】(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小孔的外径为10mm时,无论小孔成什么形状,只有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最大为160cm时,所成像的形状才和太阳一致,那么得到结论:当小孔的形状、大小一定时,在一定范围内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越大,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小孔成像的形状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则地面光斑的形状为○,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4.【答案】(1)细胞膜
(2)痛觉
(3)辣椒素和高温刺激会激活神经细胞相同的离子通道,薄荷醇和无害低温刺激会激活神经细胞相同的离子通道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人的皮肤能感受各种各样的刺激,并引起大脑皮层形成不同的感觉.可以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如:我们闭上眼睛能摸出某种物体的软硬程度,靠的就是皮肤的触觉。
【解答】(1)根据题中材料,离子通道受体,就如同房屋上的门窗,它的开放与关闭影响着细胞内外离子的进出。这一作用,跟细胞膜相类似,故离子通道受体位于细胞的细胞膜 。
(2)皮肤中有多种感觉神经末梢,包括触觉冷觉、热觉和 痛觉 。
(3)物的温度相同时,为什么人们吃辣椒会感觉热,吃薄荷会感觉凉 的原因可能是 辣椒素和高温刺激会激活神经细胞相同的离子通道,薄荷醇和无害低温刺激会激活神经细胞相同的离子通道 。
35.【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
(2)根据光的折射成像的原理完成作图;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所有的反射光线都经过像点;眼睛能够看到像,说明这条反射光线经过眼睛,据此连接眼睛和像点得到入射点,最后完成光路图即可。
【解答】(1)首先通过A点作水面的垂线,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水面以下找到像点A'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2)O点为入射点,连接BO为入射光线。将CO反向延长,在B点上找到看到鱼的虚像位置,如下图所示:
(3)连接C和像点A1,与水面的交点O'为入射点,再连接O'C为反射光线,连接AO'为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年浙教版初中科学七下第二单元对环境的察觉精选培优提高训练试卷
一、单选题
1.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是坐在井里看天,用来比喻眼界狭窄之人。枯井中的青蛙位于井底O点,下列光路图中,能正确表示“坐井观天”含义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因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外面天空射到青蛙眼中的光线会被井壁遮挡,于是青蛙只看到一小部分天空,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2.如图是用手机扫描物品上的二维码,可登录网页查看物品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品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摄像头可以看成是一个放大镜
C.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D.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物品不动,把手机向后移动
【答案】D
【知识点】光源;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根据成像特点判断;
(3)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判断;
(4)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判断。
【解答】A.物品上的二维码自己不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
B.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照相机,故B错误;
C.当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体应该在二倍焦距以外,故C错误;
D.二维码超过设定的方框时,即像太大,要使像变小,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要增大物距,即物品不动,把手机向后移动,故D正确。
故选D。
3.小敏作发光点S的像S'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她作图的步骤有:
①作反射光线O1A1、O2A2;
②作入射光线SO1、SO2;
③作法线O1N1、O2N2;
④将反射光线O1A1、O2A2反向延长交于S'。
下列选项中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①③② D.②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因此找到两条反射光线是关键。已知入射光线寻找反射光线时,应该先作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小敏作发光点S的像S'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她作图的步骤有:
②作入射光线SO1、SO2;
③作法线O1N1、O2N2;
①作反射光线O1A1、O2A2;
④将反射光线O1A1、O2A2反向延长交于S'。
即正确顺序为:②③①④。
故选B。
4.如图所示,小明自制了一个简易投影仪,在暗室中将印有奥运五环(红、黄、蓝、绿、黑五色环)标志的透明胶片,贴在发白光的手电筒上,并正对着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调整手电筒、凸透镜、白色墙壁之间的位置,在墙上得到了一个清晰、正立、放大的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0 cm,且胶片应正立放置
B.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10 cm小于20 cm,且胶片应倒立放置
C.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墙上五环标志的像,是因为光在墙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D.将白色墙上蒙一层红布,可以看到像中五环的颜色只有红色和黑色
【答案】A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判断;
(3)光在凸凹不平的表面上发生漫反射,这是我们从不同角度看清物体的原因;
(4)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墙壁上成放大的实像,则f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墙上五环标志的像,是因为光在墙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故C正确不合题意;
在白色墙壁上蒙一层红布,则它只能反射红光,其余的色光全部被吸收,因此看到像中五环颜色为红色和黑色,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5.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来验证平面镜成像规律,若图中蜡烛位置保持不变,将镜子截成两半,并把镜子移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则成像情况是(  )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判断。
【解答】物体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始终与物体大小相等,而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因此蜡烛在两块镜子里都能成完整的像。由于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的规律可知,两面镜子放置的角度和位置不同,则这两个像的位置不同,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6.如图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
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小平面镜的晃动引起,而平面镜的晃动由纸杯口的胶膜振动引起,故A错误;
B.小明说话时,声音通过空气传播,被胶膜吸收后引起小平面镜的振动,这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B正确;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拉紧的棉线实现,故C错误;
D.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从小明的口中传递到右边的纸杯中,故D错误。
故选B。
7.“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3)频率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
(4)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呼麦”中的高音和低音,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即音调不同,故A、C错误;
“呼麦”中的声音由振动产生,故B正确;
无论声音的音调高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都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8.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
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所示);
②在点A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人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
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了。
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原来水的密度是均匀的,因此激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倒入海波溶液后,水的密度上下不均匀,因此光沿曲线传播。用筷子搅动后,水的密度变得均匀了,因此光线又沿直线传播了,据此可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9.如图所示,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变弱,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铃声逐渐变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
C.听不见铃声,是由于玻璃罩反射了声波
D.听到铃声逐渐变响,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强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稀薄,听到的声音变弱,这说明听到声音的大小与空气的多少有关,即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出来的。当玻璃罩内几乎没有空气时,听不到声音,即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0.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外界物体反射的光落在眼睛的视网膜上,我们就能看清楚物像。光到达视网膜依次经过的结构是(  )
A.角膜——晶状体——房水——玻璃体——视网膜
B.角膜——玻璃体——晶状体——房水——视网膜
C.角膜——晶状体——玻璃体——房水——视网膜
D.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答案】D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视觉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解答】视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象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即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觉, D符合题意。
故选D。
11.张大胜同学患有近视眼,自习课上他戴上眼镜看书。如果摘下眼镜,要想还能够看清书上的字迹,关于他的做法以及书上的字在视网膜上成像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书靠近眼睛,像是倒立的 B.将书靠近眼睛,像是正立的
C.将书远离眼睛,像是倒立的 D.将书远离眼睛,像是正立的
【答案】A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近视眼是晶状体变厚,折射能力增强,要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
近视眼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的前后方向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使人的眼睛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只能看清近处物体。
【解答】近视眼靠近物体,可使物体经过眼球中的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上,所成像是倒立实像,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将书远离眼睛,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使人的眼睛看不清远处物体,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昆虫观察盒的盒盖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盒盖到盒底的距离为10 cm,在一次实验中,小明不小心把观察盒上的凸透镜打碎了。为了修好观察盒,老师分别给他提供了焦距为4 cm、8 cm、10 cm和12 cm的凸透镜各一个,他应该选择(  )
A.焦距为12cm的凸透镜 B.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
C.焦距为8 cm的凸透镜 D.焦距为4cm的凸透镜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分析。
【解答】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为:当u故选A。
13.在中考百日誓师大会上,小明使用无人机进行拍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人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无人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要拍誓师大会全景,需控制无人机上升,所成的像变小
D.要拍主席台近景,需控制无人机上升,所成的像变大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应用判断;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判断。
【解答】无人机的镜头就是一架照相机,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B错误;
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无人机上升,物距增大,则像距增大像变小,故C正确;
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无人机下降,物距减小,则像距增大像变大,故D错误。
故选C。
14.小明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下列操作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分析判断。
【解答】平行主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会聚在另一侧的焦点上,据此可知,凸透镜的镜面应该与太阳光方向垂直,且承接焦点的纸片应该与镜面平行,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5.光线经过甲、乙两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下列对两透镜类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透镜的折射光线会聚于一点,说明甲透镜是凸透镜
B.乙透镜的折射光线是发散的,说明乙透镜是凹透镜
C.甲透镜的折射光线比人射光线更向主光轴靠拢,说明甲透镜是凸透镜
D.乙透镜的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向主光轴靠拢,说明乙透镜是凸透镜
【答案】D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根据对“会聚”和“发散”的认识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经过甲透镜后,光线比原来远离主光轴,即甲透镜使光线发散,应该为凹透镜。经过乙透镜后,光线比原来靠拢主光轴,即乙透镜使光线会聚,应该为凸透镜,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
16.(2021七下·上虞期末)小聪从家开车出发、前往杭州动物园游玩,由于不熟悉线路,用某导航软件进行导航,如图甲。在使用过程中小聪发现,该导航软件有一种hud模式(抬头显示功能),在该模式下点击投影后,其手机导航变成如图乙的图像,然后将手机置于汽车前挡风玻璃下,就可以将导航的信息投影到汽车挡风玻璃上,如图丙所示。仔细思考后小聪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了如图丁所示的原理图,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假定前挡风玻璃是平面的)
(1)hud模式时在前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是根据   原理形成的。
(2)小聪发现手机在前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有两个,分析其原因是   。
(3)同一晴天的白天和晚上,   (填“白天”或“晚上”)时候使用该功能效果比较好。
(4)当手机水平放置时,手机在前挡风玻璃中所成的像刚好在正前方,则手机与前挡风玻璃所成的角为   (填角度大小)。
【答案】(1)平面镜成像
(2)玻璃比较厚,玻璃的前后两个表面分别成像
(3)晚上
(4)45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前风挡玻璃相当于平面镜,而导航界面相当于物体,在玻璃上的投影相当于所成的像,据此分析原理;
(2)风挡玻璃有两个面,导航界面发出的光线会发生两次反射,从而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两个虚像;
(3)晚上时,车内光线更暗,导航界面则显得更明亮,于是所成的像更清晰;
(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解答。
【解答】(1)hud模式时在前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是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形成的。
(2)小聪发现手机在前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有两个,其原因是:玻璃比较厚,玻璃的前后两个表面分别成像。
(3)同一晴天的白天和晚上,晚上时候使用该功能效果比较好。
(4)手机水平放置,而像在竖直方向,二者成90°。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应该在这个夹角的平分线上,则手机与风挡玻璃的夹角为:90°÷2=45°。
17.如图是十字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的汽车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甲,乙是一辆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先后被拍下的两张照片,可以看出汽车是   (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的。观察照片可以发现,几乎看不到车内的人,但是车的外表却很清头几乎无法成像。夜晚,为了不影响司机开车,车内的灯应   。
【答案】凸透;靠近;处于暗处,反射光少关掉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的应用解答;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解答;
(3)如果车内的光线太强,那么车内的物体会在前风挡玻璃上成像,从而对驾驶员的判断产生影响,影响行车安全,所以行车时车内的灯应该关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根据图片可知,车所成的像变大了,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汽车是靠近摄像头的。
(3)夜晚,为了不影响司机开车,车内的灯应关掉。
18.(2022八上·缙云期末)缙云黄酒,由于多酿于农历十月,故民间俗称“十月酒”,其风味很佳,但青少年不宜喝酒。请结合右图回答以下问题:
(1)醉酒者常常表现出走路不稳,神志不清,呼吸急促等现象,这是由于酒精麻痹了图中的哪些结构   (填序号)造成的。
(2)科学用脑,有助于青少年神经系统的健康发育,除不宜饮酒外,请你再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
【答案】(1)①②③
(2)充足睡眠或注意营养或课间休息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健康的含义与提高健康水平;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图中:①大脑、②小脑、③脑干;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最高级中枢
脑干: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如呼吸和血液循环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控制。
【解答】(1)醉酒者常常表现出走路不稳,神志不清,呼吸急促等现象,这是由于酒精麻痹了图中的①②③造成的。
(2)合理建议:比如充足睡眠或注意营养或课间休息等。
19.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这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答案】(1)乒乓球被弹起;发声体在振动;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转换法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3)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因此贴在音叉上的乒乓球会接收到能量而跳动起来。音叉的振动幅度很小,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将其用乒乓球的振动来反映,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2)可以使用转换法,将桌面的振动转化为桌面上小纸屑等物体的跳动;
(3)右边音叉受到敲击后振动发声,声音通过空气传播,于是左边的音叉接收到能量而振动起来,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这说明了发声体在振动。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我的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20.小明的乒乓球掉到沙发下,没有手电简,小明借助平面镜反射灯光找到了乒乓球。图中已标示了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请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平面镜,并保留作图痕迹   。所作的图可知反射角的大小为    。
【答案】;60°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在光的反射现象中,法线既是镜面的垂线,也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180°-60°=120°。因为这个角是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和,因此反射角等于它的一半,即:120°×=60°。
(2)首先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这就是法线,然后通过入射点作法线的垂线,这就是平面镜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21.
(1)如图是一个彩色的手机屏幕,小红洗手时不小心将水滴滴到了手机屏幕上,透过水滴她惊奇地看到屏幕上出现多个不同颜色的小格子。当水滴滴到图中   (填“红色”“绿色”“蓝色”或“白色”)区域时能同时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手机屏幕上丰富的色彩,就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著名的光的   实验证明了太阳光也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太阳光中除了可见光之外,还存在不可见光,其中的   具有显著的热效应,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
   。
(2)在研究单色光的实验中,让依次透过红色和蓝色透明胶片的色光射在暗室中的白纸上,白纸将呈   色。
(3)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   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如图所示的三原色图中,区域1应是   色,区域2应是   色。
【答案】(1)白色;色散;红外线;电视遥控器
(2)黑
(3)红、绿、蓝;绿;白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1)红、绿、蓝为光的三原色,自然界中的色彩都是这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当三种色光按照相同比例混合时,我们能够得到白光。根据光的色散的知识解答。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不可见光,红外线的热作用显著,而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
(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而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3)红、绿、蓝为光的三原色,红光和绿光混合得到黄光,红光和蓝光混合得到品红色,绿光和蓝光混合得到青色。当三种色光按照相同比例混合时,我们能够得到白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如图是一个彩色的手机屏幕,小红洗手时不小心将水滴滴到了手机屏幕上,透过水滴她惊奇地看到屏幕上出现多个不同颜色的小格子。当水滴滴到图中白色区域时能同时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手机屏幕上丰富的色彩,就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著名的光的色散实验证明了太阳光也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太阳光中除了可见光之外,还存在不可见光,其中的红外线具有显著的热效应,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电视遥控器。
(2)在研究单色光的实验中,让依次透过红色光射在暗室中的白纸上,白纸暂时呈现红色;当绿光照到白纸上的红色区域时,由于被吸收而呈现黑色。
(3)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如图所示的三原色图中,区域1应是绿色,区域2应是白色。
22.(2021七上·平阳月考)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知识。
(1)小红利用量角器和三角板制作一个影子时钟(日晷仪)。如图所示,这是利用了光的   原理。
(2)早晨一束光斜射到平静的水面上,在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早晨到中午,折射角将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答案】(1)直线传播
(2)120°;减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的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它是几何光学的重要基础。
光的反射是指光射到两种不同的介质时,便有部分光自界面射回原介质中的现象。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光具有可逆性。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上是可逆的。
【解答】(1)、小红利用量角器和三角板制作一个影子时钟(日晷仪)。这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
(2)、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60 ° +60 ° =120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早晨到中午,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将减小 。
23.(2021八上·余杭月考)如图所示,“刷脸支付”成为了现在十分流行的支付方式,无需借助手机等工具,人为操作少,更加简单、高效。
(1)它通过摄像机镜头来捕捉人脸信息。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所成的是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2)当人靠近摄像头时,光源自动打开,照亮   (选填“人脸”或“显示屏”),使像更清晰。
【答案】(1)缩小
(2)人脸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解答;
(2)物体在凸透镜中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的光线会聚而成的,只有物体发出的光线足够明亮,我们看到的像才会足够清晰,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与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相同,即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人靠近摄像头时,光源自动打开,照亮人脸,使像更清晰。
24.(2021八上·拱墅开学考)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是   ,入射角的度数为   ,折射角的度数为   ,界面AB   (填“左”或“右”)方是空气。
【答案】EO;30°;45°;右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和反射定律分析解答。
【解答】(1)AB为分界面,EO射向入射点O,则EO为入射光线,CD为法线,那么入射角∠EOC=90°-60°=30°;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且在两种介质中,则OG为折射光线,那么折射角∠DOG=45°;
(2)因为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分界面AB的左侧为玻璃,右侧为空气。
25.(2021七下·台州期末)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应为 5m。现因屋子太小而使用了一个平面镜(如图所示),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3m,那么人到平面镜的距离应为   m,镜中的像是   (选填“实像”、“虚像”)。经测量,某同学的视力为4.2.属于近视;下列预防近视的措施正确的有   
①保持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正确了
②不要躺着和走路时看书
③连续看书一小时要向远处眺望
【答案】2;虚像;①②③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解答;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答;
(3)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预防知识判断。
【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可知,视力表在平面镜内成的像等于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3m,则人到平面镜的距离:5m-3m=2m;
(2)镜中的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属于虚像;
(3)①保持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正确了,故①符合题意;
②不要躺着和走路时看书,故②符合题意;
③连续看书一小时要向远处眺望,可以放松眼睛,故③符合题意。
故选①②③。
26.(2021七下·滨江期末)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莹所在小组的同学们选取一块薄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甲所示。
(1)小莹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她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三幅图中,   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2)器材调整正常后,若不计薄平板玻璃的厚度,当蜡烛A距平板玻璃10cm时,则蜡烛B与蜡烛A相距   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3)如图所示,小莹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关系,最好选用   。
【答案】(1)3
(2)20
(3)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判断;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的规律分析计算;
(3)如果要探究物和像左右位置的关系,那么被选择的物体不能左右对称,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图如下:
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我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三幅图中,3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2)若不计薄平板玻璃的厚度,当蜡烛A距平板玻璃10cm时,根据“物像等距”可知,A的像到平板玻璃的距离也是10cm,则蜡烛A到它的像的距离为:10cm10cm=20cm。因为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所以蜡烛B与蜡烛A像距20cm。
(3)如果要探究物和像左右位置的关系,那么被选择的物体不能左右对称,在C、A、T、V四个字母中,只有C不是左右对称的,故选A。
27.(2021七下·吴兴期末)如图所示是小安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此实验应在   (填“较亮”或“较暗”)环境进行。
(2)如果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了1cm,则蜡烛的像竖直向上移动   cm。
(3)若小吉在Q和A’之间插入一个不透光的纸板,则小安看到的像 。
A.会消失 B.亮度变暗
C.几乎没有变化 D.成在纸板上
【答案】(1)较暗
(2)0
(3)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周围环境越黑暗,蜡烛火焰越明亮,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越清晰;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判断;
(3)实像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为了使所成的像更清晰,则此实验应该在较暗的环境进行。
(2)蜡烛在玻璃板内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玻璃板所在的那条直线对称,玻璃板竖直向上提了1cm,但是玻璃板所在的那条直线没有改变位置,因此蜡烛的像的位置保持不变,即向上移动0cm。
(3)蜡烛在玻璃板内所成的是虚像,不能被纸板阻挡,因此在Q和A’之间插入一个不透光的纸板,则小安看到的像几乎没有变化,故选C。
28.(2021七下·余杭期中)舞蹈教室有一面非常大的平面镜,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四个学生在教室内排练舞蹈,当老师从外面进入到图示位置时,他能从平面镜中观察到的学生是   。
【答案】丁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如果王老师能够看到同学的像,那么说明有反射光线射入王老师的眼中,则只需将同学的像与王老师的眼睛相连,哪条连线与不被屏风挡住,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将四位同学的像作出,如下图所示:
将王老师与各个像点相连,只有丁同学的像与王老师的连线没有被屏风挡住,因此王老师能够从平面镜看到的同学为丁。
29.(2021七下·拱墅期中)小金在坐长途汽车时,为了防止晕车,妈妈不停地和他聊天,分散注意力,以减弱晕车的症状。请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晕车主要是由于图中   (填字母)区域的前庭特别敏感导致的。
(2)妈妈讲话的声音会引起小金耳朵B区域的   振动。
(3)小金哪怕闭眼也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主要是由于妈妈声音的   有别于他人。
(4)若妈妈讲话时突然提高音调,则是由于她的声带振动的   增大所致。
【答案】(1)C
(2)鼓膜
(3)音色
(4)频率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耳位于眼睛后面,它具有接收机械波的功能,能将机械波(声波)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在脑中,这些信号又被翻译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词语、音乐和其他声音。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
【解答】(1)晕车是因为人体的位觉感受器比较敏感,位觉感受器位于C区域;
(2)声音能够引起耳中的鼓膜的振动;
(3)每个人的音色是不同的,这个是用于区别不同声音的;
(4)音调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故答案为:(1)C;(2)鼓膜;(3)音色;(4)频率。
30.(2021八下·北仑期中)如图A、B两架飞机,一架是实际的飞机,一架是从潜艇观察口O点观察到的该飞机的像,则   (填“A”或“B”)架是实际飞机。请在图中作出飞机尾翼被潜艇观察口O点观察到时的一条光线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
【答案】B;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当从水里看空气中的飞机时,飞机发出的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此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后,我们沿着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方向望过去,会看到飞机的虚像,这个虚像成在实际位置上方,因此下面的B是实际飞机。
(2)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将观察孔O与虚像A连接,与水面的交点就是入射点,然后连接B和入射点得到入射光线,连接入射点和O得到折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三、实验探究题
3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玻璃时都会发生折射现象,那水和玻璃的折射情况会相同吗?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华选择了光屏、透明玻璃砖、水槽、激光电筒等器材进行实验。他在光屏上画出互相垂直的NN'和MM'两条线段并相交于O点,如图甲所示。
(1)小华将玻璃砖的一个表面与MM'齐平放置,让激光电筒发出的光线从A点到O点入射,他看到了如图乙所示的光路(AO、OC为同一直线),你认为出现光线OC是因为   ,鉴于本实验的目的,此时最应该记录的两条光线是    。
(2)接下来他要观察光从空气中进人水中的情况,他将光屏竖直放入水槽中(使线段MM'水平),并向水槽中慢慢注水至水面与MM齐平,入射光线应从A点向O点射入,这是为了保证   ,其实本实验小华还考虑了人射光线所在一侧的   相同。
(3)小华最终在光屏上记录下了如图丙所示的光路图(OE为水中的折射光线),通过分析光路,你认为玻璃和水这两种介质对光的偏折能力较强的是   。
(4)若激光以相同的入射角分别从玻璃和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则   射出的折射光线更远离法线。
【答案】(1)有;部分光线并没有通过玻璃砖,而依旧在空气中传播AO和OB
(2)入射光线重合;入射角
(3)玻璃
(4)玻璃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因为AO与OC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应该是部分光线没有经过玻璃砖,而是直接在空气中传播造成的。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OB应该是与OA对应的折射光线,记录它们即可。
(2)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玻璃时的折射情况是否相同时,应该控制入射光线的位置,入射角的大小相等,而改变介质的种类,据此分析解答。
(3)当入射角相等时,折射角越小,则光线偏离原来的角度越大,因此偏折能力越强;
(4)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解答。
【解答】(1)小华将玻璃砖的一个表面与MM'齐平放置,让激光电筒发出的光线从A点到O点入射,他看到了如图乙所示的光路(AO、OC为同一直线),我认为出现光线OC是因为有部分光线并没有通过玻璃砖,而依旧在空气中传播,鉴于本实验的目的,此时最应该记录的两条光线是AO和OB。
(2)接下来他要观察光从空气中进人水中的情况,他将光屏竖直放入水槽中(使线段MM'水平),并向水槽中慢慢注水至水面与MM齐平,入射光线应从A点向O点射入,这是为了保证入射光线重合,其实本实验小华还考虑了人射光线所在一侧的入射角相同。
(3)根据图片可知,在玻璃中的折射角小于在水中的折射角,因此我认为:玻璃和水这两种介质对光的偏折能力较强的是玻璃。
(4)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玻璃中时,玻璃中的折射角小于水中的折射角。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光从水和玻璃射入空气中时,玻璃中的折射角大于水中的折射角,即玻璃射出的折射光线更远离法线。
32.(2021九上·西湖月考)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   的实像。
(2)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应该移到   厘米刻度处。
(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甲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   。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4)研究好成像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图乙中,小敏给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丙所示,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   (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答案】(1)放大
(2)45
(3)①③
(4)远离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将像距和物距的数字互换,那么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实像,只是像的大小改变;
(3)可从光屏、蜡烛和透镜三个角度,分析像回到光屏中央的方法;
(4)根据透镜B对光线的作用,分析去掉B后成像位置的变化,然后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分析蜡烛的移动方向。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此时物距u=30cm-15cm=15cm,像距v=60cm-30cm=30cm。因为像距大于物距,所以成放大的实像。
(2)将像距和物距互换数据,即此时的物距变成30cm,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像,此时透镜所对的刻度为:15cm+30cm=45cm。
(3)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相当于像向下移动,可以回到光屏中央,故①正确;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则像向上移动,不能回到光屏中央,故②错误;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则像也向下移动,故③正确。
故选①③。
(4)透镜B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去掉B后,光线肯定比原来发散,成像位置在光屏的后面。要想使像回到光屏上,必须减小像距,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此时蜡烛要远离凸透镜。
33.(2021七下·丽水期末)为研究小孔成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科在硬纸板上挖了不同大小与形状的小孔,进行实验,其结果记录如下:
小孔的形状 ○ △ □
小孔最大外径/毫米 1 5 10 1 5 10 1 5 10
地面光斑形状 小孔距地面10厘米 ○ ○ ○ △ △ △ □ □ □
小孔距地而20厘米 ○ ○ ○ ○ △ △ △ □ □
小孔距地面40厘米 ○ ○ ○ ○ △ △ △ □ □
小孔距地面80厘米 ○ ○ ○ ○ ○ △ ○ ○ □
小孔距地面160厘米 ○ ○ ○ ○ ○ ○ ○ ○ ○
分析表中数据,请回答: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   传播的;
(2)当小孔的形状、大小一定时,在一定范围内小孔到地面的距离   (填 “越大”或“越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同学小明受到启发,改用形状为“凸”小孔进行实验,当“女”外径为10毫米,小孔距离地面160厘米时,地面光斑的形状为 (填序号)。
A.☆ B.○ C.△ D.□
【答案】(1)直线
(2)越大
(3)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解答;
(2)比较不同形状小孔外径为10mm时的成像情况即可;
(3)根据表格分析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是否有关即可。
【解答】(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小孔的外径为10mm时,无论小孔成什么形状,只有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最大为160cm时,所成像的形状才和太阳一致,那么得到结论:当小孔的形状、大小一定时,在一定范围内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越大,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小孔成像的形状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则地面光斑的形状为○,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四、解答题
34.(2021七上·长兴期中)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朱利叶斯和帕塔博蒂安,以表彰他们在感知温度和触觉领域研究所作出的贡献。
资料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家们猜测,神经细胞对不同刺激的不同响应,很可能依赖于细胞的离子通道受体。离子通道受体,就如同房屋上的门窗,它的开放与关闭影响着细胞内外离子的进出。
资料二:朱利叶斯以辣椒为切入点,在经历重重困难后,他最终于1997年成功发现辣椒素敏感离子通道(TRPV1通道),并意外发现该受体也可以被43℃以上的物理高温激活。
帕塔博蒂安在2002年通过薄荷醇分子(薄荷的主要成分),确认了一类薄荷醇敏感离子通道TRPM8,该通道能被8℃~28℃的无害低温激活。2003 年,他又发现了可被芥末激活的冷觉感受通道TRPA1,它能被超低温(<17℃)激活。
(1)根据题中材料,请你判断离子通道受体位于细胞的哪个结构?
(2)皮肤中有多种感觉神经末梢,包括触觉冷觉、热觉和   。
(3)请结合材料,尝试分析当食物的温度相同时,为什么人们吃辣椒会感觉热,吃薄荷会感觉凉?
【答案】(1)细胞膜
(2)痛觉
(3)辣椒素和高温刺激会激活神经细胞相同的离子通道,薄荷醇和无害低温刺激会激活神经细胞相同的离子通道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人的皮肤能感受各种各样的刺激,并引起大脑皮层形成不同的感觉.可以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如:我们闭上眼睛能摸出某种物体的软硬程度,靠的就是皮肤的触觉。
【解答】(1)根据题中材料,离子通道受体,就如同房屋上的门窗,它的开放与关闭影响着细胞内外离子的进出。这一作用,跟细胞膜相类似,故离子通道受体位于细胞的细胞膜 。
(2)皮肤中有多种感觉神经末梢,包括触觉冷觉、热觉和 痛觉 。
(3)物的温度相同时,为什么人们吃辣椒会感觉热,吃薄荷会感觉凉 的原因可能是 辣椒素和高温刺激会激活神经细胞相同的离子通道,薄荷醇和无害低温刺激会激活神经细胞相同的离子通道 。
35.(2021七下·浦江期末)如图是新西兰毛利人飞身叉鱼的情景,此时他同时看到了水中的鱼和自己在水中的像。图中OC为鱼发出的光经水面折射后进入人眼的光线,B是鱼的实际位置,A是毛利人膝盖上的一点。请在图中画出:
⑴A点在水中的像A1。
⑵人看到的鱼的像大致位置B1。
⑶人看到像A1的光路。
【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
(2)根据光的折射成像的原理完成作图;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所有的反射光线都经过像点;眼睛能够看到像,说明这条反射光线经过眼睛,据此连接眼睛和像点得到入射点,最后完成光路图即可。
【解答】(1)首先通过A点作水面的垂线,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水面以下找到像点A'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2)O点为入射点,连接BO为入射光线。将CO反向延长,在B点上找到看到鱼的虚像位置,如下图所示:
(3)连接C和像点A1,与水面的交点O'为入射点,再连接O'C为反射光线,连接AO'为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